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本課通過兩個子目(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講述了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的形成、發展及其影響。【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工業革命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變化,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現代工廠制度的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之間的內在關系,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結合工業革命促進社會進步、中國近代實業救國等史實,培養家國情懷。1.重點:工業革命、工廠制度對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義2.難點:工業革命在中西方的發展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左圖是1863年英國水壓裝甲板制造廠,右圖是1880年英國的紡織工廠車間。大家思考一下,兩者反映了近代英國的什么現象?對!工業革命。那么,工業革命當中的工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有何變化?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工廠制度形成的背景、特點如何?有何影響?自主學習(一)背景:1.生產專業化的實現: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2.工廠的出現: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引發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大生產的巨大變革,機器大生產帶來了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二)出現:隨著工廠的出現,工廠制度逐漸形成。圖片情境自主學習(三)特點:1. 時間:實行倒班制。2. 規章:工廠主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3. 生產: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以保證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4. 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四)影響:1. 對世界:工廠制度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2.對中國: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后來,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也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圖片情境視頻情境播放視頻——英國工業革命合作探究探究一 英國工業化進程材料 到1700年左右,英國發達的手工業和手工工場制度,培養了一批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工人。隨著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落后的手工工場最終被新興的工業工廠所取代。19世紀初,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和農業機械化的逐步普及,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只能往城市和工業區轉移。從18世紀初開始,英國政府頒布了多個勞工法令,以保障勞工的合法利益,穩定生產秩序。20世紀初,英國大力發展社會保險制度和保健事業。此外,英國政府每年設立專款用于提高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的待遇,無數法國、荷蘭、普魯士等國的熟巧工匠紛紛涌入英國,形成了蔚為一時的人才環境。思考:(1)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比較“工場”和“工廠”的異同。(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你如何看待英國工人隊伍的變化 提示:(1)相同:都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或采用雇傭方式。不同:前者是以手工勞動為主,規模較小,缺乏規章制度,管理較松散等;后者以機械生產為主,規模較大,有嚴格規章制度,運用科學管理方法等。(2)社會經濟發展推動工人隊伍的壯大,而人力資源的集中(如勞動力的豐富和工人階級為爭取權利的斗爭)又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應該看到,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工人階級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之一,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沖突難以根本消弭。探究二 手工工場與機器大工廠的區別探究三 近代中國工業化起步與西方的不同材料 比之歐西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之后實現的產業革命,洋務運動象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的情況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異于傳統,又因主其事者以新衛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以掙脫傳統。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中國社會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實始于這種支離斑駁之中,洋務運動包羅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諸種近代設施。正是這幾個方面的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觀念變化,構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思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工業化起步與西方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影響。提示:不同:缺乏科技創新;僅停留在器物層面;呈現出碎片化特征;以救亡圖存為目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提升綜合國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未能推動政治變革。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工業革命后人類的生活方式有何變化?自主學習(一)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1.人口結構:倫敦、巴黎等大城市工業人口猛增。2.城市規劃:相對滯后,工人的生活環境相當惡劣。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二)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1.交通方式: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鐵路運輸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睞。2.社會流動: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圖片情境自主學習(三)促進了鄉村的改變。1.現代化水平提高: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眼界開闊:人們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走出,眼界開闊了。(四)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1.原因:工廠制度及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出現以后,人們必須守時,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2.表現:城市中的社會上層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車站、碼頭、銀行、機關及市區街道多設有標準鐘。圖片情境自主學習(五)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1.原因: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現: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六)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1.表現: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2.結果: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如三大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誕生;經過一系列斗爭,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長工時受到限制,最低工資得到一定保障。圖片情境合作探究探究四 工業革命對社會轉型的影響(1)促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器化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而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競爭走向合作,從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協調,也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面。(2)促使工業現代化轉型:工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3)促使城市化轉型: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4)促使社會思想轉型:工業化和法國大革命兩種力量聯合在一起,導致了1815年以后種種新學說的產生與發展,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發揮了作用。(5)促使社會形態轉型:工業革命后,工業取代農業占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