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設計思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本課主要涉及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編排,對本課的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確定教學主題和設計如下:以史料研讀和小組合作等方式學習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之一——國家調控的背景、措施和作用以及調控在國際方面的表現——國際協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采用知識清單的形式對資本主義的其他變化進行梳理落實,并設計合作探究,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范疇對資本主義的變化進行探討,深化理解;結合史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作用,以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本質。本課內容,學生初中學習不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在回憶已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材和教師提供的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通過對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具體表現的學習,認識新變化所起到的維護資本主義穩定的作用,以及資本主義制度還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利用戈爾巴喬夫錯誤認識的相關材料,強化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本質。2.通過解讀圖片、知識清單、分組討論等方式,學習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具體體現,理解生產力及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培養唯物史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3.以史料研讀、問題探究等方式,學習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背景、作用及實質,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4.通過對資本主義新變化本質的探究,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被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的歷史論斷。三、重點難點1.重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2.難點:理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現象。四、教學活動過程導入新課課文引言圖片《美國民眾歡慶結束定量配給制度》。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實行食品供應配給制度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哪一部分力量的體現,取消了這一制度又說明了什么。【設計意圖】:以教材圖片直接引入,言簡意賅,切入主題。使學生認識到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之一,即在和平時期國家對經濟與社會的宏觀調控繼續進行,并使其制度化。講授新課1.導入學習任務一:放任or干預?——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背景材料1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宣告了自由放任主義的徹底失敗,它說明僅靠市場力量和自由競爭來決定生產資源合理配置的市場機制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以及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絕對必要性。——徐崇溫《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材料2 在挽救危機的過程中……具有軍國主義傳統、資本主義民主基礎薄弱的德國和日本,則建立起資產階級統治的極端形式——法西斯專政,并最終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師教學用書材料3 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令世界矚目,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外歷史綱要(下)《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材料4 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1936年,發表了著名的《就業、信息和貨幣通論》,認為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制度并不能自動消除經濟危機,主張政府運用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積極干預。其理論被稱為凱恩斯主義。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末,凱恩斯主義風靡美國。——據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整理教師活動:指導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分析宏觀調控的背景。學生活動:思考分析。①經濟危機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弊病,顯示出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③社會主義社會成就的取得,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④凱恩斯主義盛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措施和作用材料1 在戰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都把實現充分就業作為主要目標。政府把大規模赤字財政作為經常性政策……在這一時期,美國經濟高度繁榮。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漲”困境。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緊縮財政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材料2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政府信奉凱恩斯主義,實施國家干預政策……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執政。她放棄凱恩斯主義……這種“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已經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材料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加大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以實現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經濟發展的目標。……政府通過提高國有企業比重和制定經濟計劃,對社會經濟進行全面指導和調節,并且利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使計劃達到預期目的。材料4 限制壟斷行為,保護競爭秩序;實行穩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用收入調節政策來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沿著這一發展模式,聯邦德國經濟奇跡般地恢復和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以上材料據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整理教師活動:指導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小組合作,分析各國調控的主要措施;宏觀調控的成果和變化趨勢。學生活動:小組討論。①主要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等;②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③變化趨勢:經過“滯漲”階段,由加強干預到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3)國際協調教師活動:展示下面一組徽標,提供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梳理,完成表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徽標戰后國際經濟組織組織名稱 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 關稅與貿易 總協定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宗旨體現趨勢學生活動:自主梳理,合作完成。教師活動:結合學生發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在市場主導和政府調節之間尋求平衡,既強調市場機制,又主張國家適度調控與國際協調,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課后“問題探究”。“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同時補充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認識,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客觀規律。學生活動:閱讀思考。教師活動:總結補充,即資本主義還有自我調控能力,以促進其發展。但是這種宏觀調控和國際協調并沒有觸及資本主義的本質矛盾,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設計意圖】學生對宏觀調控的背景和具體措施缺乏必要的認識,宏觀調控作為資本主義變化之一成為本課的一個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史料研讀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國際協調部分相對簡單,采用自主梳理與小組合作結合的形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梳理和合作中習得知識,深化認識。2.導入學習任務二:生產力or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其它變化教師活動:分發學案,主要內容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其它變化相關知識清單。學生活動:自主梳理。材料1 江澤民同志在北戴河會見諾貝爾獎得主時指出:“相對論、量子論、信息論和基因論的形成,標志著科學技術沿著微觀和宏觀這兩個相反的途徑,不斷地走向極端和本源,走向復雜和綜合,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為人類正確認識大自然、為世界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新的知識和強大的動力,打開了廣闊的前景,也對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深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徐崇溫《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材料2 新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上,還表現在推動其產業結構的提高上……新科技革命不僅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影響,而且也相應地對其就業結構發生影響;因為產業部門的興衰和更替,必然有其從業人員的增減相伴隨,而且就業結構變化的方向也和產業結構變化的方向相似,總的趨向是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不斷減少,而第三產業人員的不斷增加。——徐崇溫《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請學生代表發言講述資本主義國家的其它變化,并進一步提出問題:該變化主要在生產力范疇還是生產關系范疇?各變化之間有無邏輯關系。學生活動:分組討論。(1)從生產力角度看變化——科學技術的新發展(2)從生產關系角度看變化——社會結構的新變化,“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教師活動:在學生討論基礎上加以引導或補充: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宏觀調控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下,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社會結構、“福利國家”、社會運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在生產關系上的反映。【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史料,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深化唯物史觀培養,加深歷史理解。3.導入學習任務三:穩定or矛盾?(1)肯定資本主義新發展的作用材料1 在這一時期(二戰后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高度繁榮,但也經歷了五次經濟危機。每當經濟危機發生,政府便動用赤字財政、適度通貨膨脹等反危機手段,減輕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企業大量倒閉,控制失業率,穩定社會秩序。——人民版《歷史》必修二材料2 二戰后,資產階級國家廣泛干預和調節經濟生活,發揮其社會職能,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此應予充分的估計。——李琮《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教師活動:指導學生根據材料結合教材,理解資本主義新發展的穩定作用。學生活動:思考分析。(2)認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材料1 在1990年4月發表的《未來世界與社會主義》一文中,戈爾巴喬夫說:“資本主義現在遠不是從前那種資本主義了”,“社會主義的一些特征諸如公有制、計劃、社會保障,在某種程度和范圍內已經成了先進的西方社會生活習以為常的部分。現代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在很多程度上也是社會主義思想和行動的成果。”——徐崇溫《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材料2 從1962年到90年代,美國家庭財產最少的20%的家庭平均凈價值實際上在縮小,但是最富有的20%的家庭平均凈價值卻增加了88%,而這20%中排在最前面的0.5%的家庭平均凈價值卻增加了188%。到1976年,占美國人口1%的美國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產總和占國家總財富的20%;但到了90年代中期,這1%的最有錢人已占有了49%的國家總財富。這一切對一個國家來說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至少,它埋下了使社會兩極分化的種子。假如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這個國家勢必被分成有錢人與缺錢人兩大陣營,而這一現象正是美國建國200年來一直要避免的。——[美]托馬斯·K.麥格勞《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對戈爾巴喬夫的觀點形成正確認識,即他夸大了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討論分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通讀教材“社會運動”部分內容,結合材料二,加深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認識。學生活動:總結思考。【設計意圖】通過對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回顧和材料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資本主義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制度等相關措施所起到的維護資本主義穩定的作用,及資本主義制度還具有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利用戈爾巴喬夫的錯誤認識,強化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進一步形成對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理性認識。課堂小結對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避免主觀臆斷,從客觀的實際影響中去把握。“既要看到這些新變化在緩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和促進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繼續發展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又要看到這種作用的限度”,“既要看到這些新變化在延緩資本主義的覆滅、延長資本主義的壽命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在經過一個長過程的發展以后資本主義最終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命運。”作業拓展當代資本主義有哪些具體的新變化?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設計反思與討論在教材處理上,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選取教學重點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尤其是宏觀調控加以突出;選取資本主義新變化的作用和本質這一難點加以突破。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體現核心素養理念。注重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看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材料解讀的方式理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背景、內容、作用及實質,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本質,理解資本主義最終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命運,提升家國情懷。因為本課內容較多,而初中所學涉及這一課內容不多,在教材處理上還需斟酌完善。在實際教學上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初期預設與實際生成之間的統一,還需進一步加以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