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教學設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的第三課,第三單元主要講述古代、近代和現代的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本課主要講述20世紀以來的移民問題及移民帶來的多元文化的特點及影響。本課共有三個子目:“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難民的困境和救助”和“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第一子目“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講述了20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動了勞動力的流動。第二子目“難民的困境和救助”講述了難民問題產生的背景,20世紀以來的難民分布,及國際社會解決難民問題的應對措施。第三子目“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以美國和新加坡為例,講述了移民社會多元文化的并存、交融和矛盾。【教學目標】1.了解經濟全球化引起的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分析現代社會移民的表現及影響。2.了解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分析其對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3.了解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以及難民問題的現狀。4.了解美國和新加坡等移民文化的特點,認識當今移民社會面臨的文化認同問題。【教學重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和20世紀以來的人口遷移。難點:現代社會移民的全球化趨勢和移民社會面臨的文化認同問題。【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過程】導入:展示《2010-2015年全球人口流動地圖》和《跨國公司雇員在全球流動的漫畫》圖片,指出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球范圍內的人員流動日益頻繁,伴隨移民的是多元文化的并存、交融和矛盾。由此導入新課。新課: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全球勞動力市場(1)形成背景: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2)流動表現①二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③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2.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2)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史料實證】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從20世紀以來勞動力移動看人口遷移的特點?材料:全世界的國際移民 (外籍人口 )由1965年的7500萬增長到1990年的1.2億 ,期間年增長率達1.9%。國際遷移人口事實上是在不斷上升的由1965—1975年的 1.2%上升到1975—1985年的2.2%和1985—1990年的2.6%。不過到1990年 ,國際遷移人口也僅占世界總人口的2.3%。然而他們的分布在地區間很不平衡。1990年發達地區國際遷移人口占其總人口的 4. 5% ,發展中地區為 1. 6% 。這一比例在大洋洲為 18% ,西亞為11% ,北美為 8.6% ,歐洲傳統的市場經濟國家占6%以上。國際遷移對人口增長有著重大影響。1990—1995年發達地區的人口增長中,有45%來自國際凈遷入 ,而國際遷移使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率下降了 3個百分點。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為凈遷入地區 ,而非洲、亞洲、拉美為凈遷出地區。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人口增長的1/3來自國際遷移。國際遷移對于歐洲來說尤其重要 ,歐洲人口增長的88%來自國際遷移。——《世紀之交的全球人口問題》鄔滄萍 陳衛【合作探究】分析國際移民對遷出國和遷入國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提高人口素質。②促進了遷入國經濟的發展。③在人口增長和就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④促進了城市的發展。⑤國際移民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生活,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2)消極影響①對遷出國:造成了人力及人才資源的流失,影響遷出國的經濟發展。②對遷入國: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思維拓展】教材P43思考點: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對人口遷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移民到發達國家的難度越來越大。(2)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較高的移民呈現增長趨勢。(3)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知識精英”移民發揮著重要作用。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1.難民的概況(1)定義:因為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的獨特群體。(2)來源: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2.難民的救助(1)背景: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2)目的:保護難民的基本人權。(3)措施①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②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③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④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4)現狀: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史料實證】材料 僅就是1933年這場知識難民潮就為美國送來了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7名諾貝爾獎的得主和8名即將要拿到諾貝爾獎的人。德國1933年以前的獲獎者在世的只剩下7個人了,由于有以德國科學家為代表的這批歐洲新生科學家的加盟,美國遠遠地超過了德國,達到了25人。成為了世界上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得主最多的國家。這25人當中還不包括以1945年以后在美國獲獎的歐洲流亡科學家。也不包括那些當年隨著父母來到美國,完成學業,最后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代流亡者。所以正是這些杰出人物的到來,才為美國帶來了德國科學體系中最科學的方法論,最嚴謹的學風。所以,今天美國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得主,已經超過了200人。顯然與這批流亡科學家在美國開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國營造出的那種特殊的學術競爭氛圍密切相關。當然,這些歐洲的精英們對美國的貢獻遠遠不止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在人文社會科學及運用領域,他們的才華也照樣大放光彩。 ——據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這些歐洲的知識難民為美國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①美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②為美國開辟了多領域的研究;③為美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蓄積了大批人才。【史料實證】材料 1939年德國軍隊侵占波蘭后,納粹德國開始有計劃實施建立“德國人移民區”的殖民歷史進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東部地區的25萬德國人尚未建立好家園,便在蘇聯紅軍面前成為回遷的難民……在安置難民過程中,德國的農村地區比那些遭到盟軍飛機轟炸的城市工業區接納了更多的難民。戰后的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德國之間的難民的流動依然繼續,東德人持續不斷地通過柏林逃向西德,蘇聯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墻……被戰爭破壞和被分裂的德國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難民安置,盟國占領當局又尋求海外遷移與安置,德國的外遷難民在這一時期受到接納國家的歡迎。從1946年到1961年,總共有,77.97萬德國人遷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質熟練工人、工程技術人員移民到了西方國家。——摘編自宋全成《論“二戰”后初期德國的難民問題》(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二戰后初期德國難民問題的成因和安置的特點。(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戰后德國解決難民問題的影響。(1)成因:納粹德國在二戰中戰敗;對外實施殖民的失敗而大量回流;大批蘇聯占領區(東德)居民逃往美、英西占區(西德)。特點:農村地區比城市接納了更多的難民;滲透著深刻的冷戰背景(積吸接納東德難民);得到美、加等國支持。(向海外移民多)。(2)影響:有利于盡快穩定戰后德國(西德)社會經濟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國的國際形象;有利于加強德國與美國等國的聯系;使西方在冷戰對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優勢;有利于對東德開展和平演變。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2.代表類型(1)美國文化①背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②特征:A.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B.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③影響:A.為美國非洲帶來了活力。B.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2)新加坡文化①背景:A.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B.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②特征:人口構成復雜;文化多元。③影響: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B.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C.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思維拓展】教材P46學思之窗: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了哪些變化?(1)第一階段,美國的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以歐洲人為主,占到85%。在這些人中,英國人又占據了大多數,這跟英國對美洲進行殖民擴張有密切的關系。(2)第二階段,來自歐洲的移民占33%,相對第一階段大幅下降,這主要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吸收了來自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的大量勞動力,特別是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占39%。(3)第三階段,美國的移民結構又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歐洲的移民比重下降到10%,而來自亞洲的移民比重增加到了38%。這是因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來自亞洲等地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后留在發達國家工作,這大大改變了美國的移民結構。【合作探究】教材P47問題探究: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民族“大熔爐”強調的是承認和允許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傳統,但是又致力于構建統一的國家民族身份。民族“大拼盤”強調以民族為單位建立聯盟性質的國家,比較突出民族性,把民族問題政治化。無論是“大熔爐”還是“大拼盤”,其強調的都是美國在接受世界各地移民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其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構建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課堂小結】本節課重點講解經濟全球化和20世紀以來的人口遷移,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引發學生思考,把握重點難點,對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透徹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深刻認識多元文化的并存、交融和矛盾。【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