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本課是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六單元第15課《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本課通過三個子目(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世界遺產公約》、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講述了世界各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的概況。
【唯物史觀】
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文化遺產對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
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世界各國文化遺產所處的特定時空環(huán)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
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自然災害、戰(zhàn)爭以及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對文化資源的過度消耗,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
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必須珍惜和保護,培養(yǎng)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
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豐富的文化遺產,培養(yǎng)家國情懷。
1.重點:了解世界各國文化遺產的發(fā)展狀況
2.難點: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意義
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課堂導入】
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大家思考一下,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遺產?對!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昆曲等等。那么,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應該如何進行保護和利用?這些正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古代和現(xiàn)代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概況如何?
學習探索
1.古代——文物收藏
藝術珍品收藏成為人們擁有財富與權力的體現(xiàn)。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盛行;中國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針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著錄的金石學還發(fā)展成為專門之學。
2.現(xiàn)代——立法保護
(1)西方國家的立法保護: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有著深遠的意義。
(2)中國的立法保護: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古物保存法》;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專業(yè)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建立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材料 考慮到鑒于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guī)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就提出應將文化多樣性視為“發(fā)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資源,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構成,它不僅是人類以往文明的見證和產物,也是促進人類文化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視為“文化創(chuàng)作的源泉”。因此,促進人類和諧發(fā)展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不僅要實現(xiàn)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共生,而且保護文化遺產是促進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思考: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化遺產具有怎樣的價值,分析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應堅持怎樣的原則?應如何保護世界遺產?
提示:價值:是不可替代的資源,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構成,是人類文明的見證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原則:真實性和完整性。
保護:有關國家采取行動,國際社會集體性援助。
《世界遺產公約》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世界遺產公約》是如何制定、發(fā)展的?其內容如何?
學習探索
1.聯(lián)合國制定《世界遺產公約》
(1)通過和發(fā)展
①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
②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這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
(2)內容
①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國際社會負有保護責任。
②將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78年,確定的首批12處世界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1979年以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存在嚴重威脅的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③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2003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著重要意義。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是如何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有何歷史作用?
學習探索
(1)措施
①1985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
②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③2006年通過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強調“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確保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④2011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指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2)歷史作用
①通過上述舉措,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
②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xiàn)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
合作探究
探究二 《世界遺產公約》的主要分類
(1)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lián)合體;
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lián)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2)自然遺產
①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②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tài)區(qū);
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3)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我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皆屬此類)。
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世界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的概況如何?
學習探索
1.世界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1)古代文明遺跡:雅典衛(wèi)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這里有眾多的歷史建筑和藏品極為豐富的博物館,堪稱包羅萬象的藝術之城。
2.中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1)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
(2)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8年底,中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40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14年共有1372項。這既表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又意味著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任重道遠。
合作探究
探究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保護
材料 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從2004年首演開始,演出場場爆滿,反響非常好。讓年輕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變他們對傳統(tǒng)藝術的想法,這是白先勇將青春版《牡丹亭》引進高校的原因。“《牡丹亭》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讓大眾欣賞傳統(tǒng)戲劇,這是正統(tǒng)、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說,“我們不是迎合大眾,而是做出美的東西來教育大眾。”
思考: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白先勇的做法屬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由。
提示:白先勇強調按正統(tǒng)、正派、正宗的原則進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裝吸引廣大群眾,通過非正規(guī)教育及改革創(chuàng)新來傳承昆曲,這種做法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保護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護昆曲的一種有益方式。
視頻情境
播放視頻——昆曲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