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教學設計【課程標準】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材分析】本課是是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第一課,本單元主要講述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本課主要講述古代(新航路開辟之前)東西方貿易的主要路線——絲綢之路的開通、發展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影響。本課共有三個子目:“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第一子目“絲綢之路”講述了傳統絲綢之路的開通及其發展演變。第二子目“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講述了除傳統絲綢之路以外的歐亞大陸其他重要的“絲綢之路”。第三子目“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從商品、技術、習俗、宗教等方面講述了沿絲綢之路進行的東西文化間的交流。【教學目標】1.了解絲綢之路的產生條件、路線,分析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2.知道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的含義和路線,理解它們的歷史影響。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絲綢之路的開通、發展和影響。難點:概括古代絲路貿易的特點;理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過程】導入:“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朝詩人張籍這首《涼州詞》采用以聲傳影的藝術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隊由河西走廊運送絲綢前往西域的畫面。這幅畫面展示的就是古代主要的貿易之路——絲綢之路。新課:一、絲綢之路1.歷史概念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標志事件:,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稱為“鑿空”。①時間:公元前138年②目的: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③影響:A.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B.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分支路線: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4.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思維拓展】教材P50思考點:如何理解將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這種說法?鑿空,即開通道路,指張騫開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由于張騫通西域,使中國人得以由長安出發,經過西域各國而前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地區交往的大門,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史料實證】結合材料多角度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欲聯絡西域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西域,順利到達烏孫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及其他諸國。公元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使節往來日益頻繁。張騫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數萬里,途中歷盡艱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務。從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國相繼歸漢,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亦由此開辟。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整理【史料實證】兩漢時期陸上絲路走向興盛的原因?材料一 前1世紀,羅馬人從安息人那里認識了絲綢,并很快狂熱地喜歡上了這種來自遠東的神秘絲織品,成為絲綢在西方最大的主顧。絲綢質地優良,但制作工藝由漢朝壟斷,神秘而復雜。“奧勒良曾抱怨一磅絲綢在羅馬竟能賣到12英兩黃金”,羅馬為進口絲綢流失大量黃金。材料二 漢朝在漢武帝時期經濟發達,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經濟也都得到了一定發展,商人活動頻繁。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連通西域。材料三 當時,一個商隊并不一定要從頭到尾走完這條通商之路。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沿途交易設想為三段進行:在最東方的是中國人,他們一直到達蒲昌海(羅布泊),也可能只到達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臘人,敘利亞人和猶太人,他們從羅馬帝國到敘利亞;從敘利亞到貴霜王國,甚至一直到達帕米爾一段,則是波斯人;從波斯—印度邊境穿過整個西域,一直到達甘肅邊境的是貴霜人。①漢朝積極的對外政策(張騫通西域);②秦漢時期與匈奴關系的變化;③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使西漢實力進入鼎盛時期;④對西域的有效管轄;⑤兩漢經濟發展、絲織業發達;⑥貿易利潤巨大;⑦絲路沿線的國際參與; ⑧穩定的國際關系等。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概念:除絲綢之路外,古代歐亞大陸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們往往也被納入“絲綢之路”的廣義范疇。2.概況(1)“草原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3)“海上絲綢之路”①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能夠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頻繁,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思維拓展】閱讀教材P52的學思之窗,思考:張騫提出了怎樣的探險計劃?他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計劃?計劃:出使身毒國(古印度)原因:①身毒國物產豐富,地勢氣候適合生活;②距離蜀地較近;③交通方便又無干擾。【史料實證】閱讀下圖和材料,從中概括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特點?陸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主要在今中國境內,其正式開通源自張騫通西域,漢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河西走廊;南北朝時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據政權占領,南朝與西域的交往主要通過今青海境內的青海道;唐朝統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復了在絲綢之路中的主導地位;11世紀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斷,北宋只能向北渡過黃河,再由河套地區向西進入西域。從元朝起,河西走廊成為中西方交往的穩定通道。特點:①由多條交通道路構成的交通網絡。②受政治形勢影響。③河西走廊在絲綢之路東段居于主導地位。【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宋代絲綢之路由陸路為主轉為海路為主的原因?材料 精美的華瓷外銷,陸上交通,曉行夜宿,輾轉搬運,極易破損;而靠海路運輸,則不虞路途之遙。而且,海路運輸比之陸上運輸,不僅安全、安穩,載量也大得多。據估計,一支由30頭駱駝組成的沙漠商隊,只能裝載9000公斤貨物,而一艘海船則可載船貨60-70萬公斤,相當于兩千頭駱駝的運輸量。二者的優劣是顯而易見的。——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1)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2)海路比陸路更安全,載重量更大,成本更低。。(3)漢代以絲織品為主,兩宋制瓷業發達,以陶瓷為主,不宜陸路運輸。(4)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5)宋代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6)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動。(7)政府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質和技術(1)對外輸出①隨著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瓷器主要經由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④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2)對內引入①西漢獲得了大宛國當地出產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曾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宋元時期,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精神文化(1)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2)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3)繼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4)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合作探究】結合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你覺得今天“一帶一路” 有何價值?(1)對中國:①有利于我國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②有利于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2)對世界:①有利于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各國資源的優勢互補,促進各國共同發展;②有利于各國消除分歧,增進友誼,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知識拓展】古代中國絲路貿易發展的特點及認識。特點:(1)起源早,時間長。(2)線路多,覆蓋面廣。(3)重經濟,互利互惠。(4)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5)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6)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鎖國,朝貢體制逐漸形成認識。認識:①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條件。②包容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了中外物質技術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課堂小結】本節課重點講解古代東西方貿易主要路線的開通、發展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影響,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引發學生思考,把握重點難點,對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進行透徹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