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 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 8 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 3《文化交流與傳播》 授課題目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現代社會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移,以及移民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學情分析 知識儲備:學生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后已經學習二戰后的政治格局變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內容,但學生尚未構建起完全而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本課中,教師需涉及相關內容時,須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知識,構建聯系。 學習能力:經過一年《中外歷史綱要》的學習,本班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基礎歷史通識知識的儲備以及一定程度的遷移理解能力。因此本節課的設計要注重引領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促進學生歷史認識的深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內容分析 宏觀看:本節課附屬的第三單元,人口遷徙作為文化傳播流通的重要途徑,以歷史上的人口遷徙為線索,以文化交融和認同為深層次的主題,將從世界史的角度出發去認識人如何在世界范圍內的變化,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就是一部人類的發展史。 本節課看:前兩節課已經講述了古代以及近代的世界人口遷移,以區域范圍和全球范圍的文化碰撞、交融為其主要特征,而作為結尾的第八課則是全球范圍,多層次,大規模的遷徙。同時也要關注到文化交融和認同也是在古代近代的層次疊加而來的,并不是在現代移民就出現的。難民是現代移民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與遷入地的居民的身份差異巨大,不利于文化交融和認同。本課內容還以美國和新加坡兩個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征為例,了解不同族群交流、交融方式對文化認同產生不同的影響。教學目標 1.《選擇性必修三》第 8 課教材相關文本和素材的學習,了解現代社會的移民類型,主體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勞動力力流動,及移民的特殊群體——難民的概況。 2.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現代移民為何流動、難民為何產生,滲透學生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的素養的培養。 3.學習美國和新加坡的移民社會文化特征,通過分析成因,認識移民在融入社會中產生的文化認同以及文化互斥現象,樹立正確對待多元文化和文化認同的價值判斷。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現代移民社會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 難點:各類移民社會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認同問題。課型 新授課教學方法、手段 講授法、問答法、史料教學法教學過程時間 教師行為 設計意圖(一)課前導入——移民1、解讀課標、重、難點明確目標 2、設問過渡:現代社會的移民有哪些?看本課導言部分內容。 (先講移民,再講難民,因為難民是移民的一個特殊部分) 1. 因為本課內容承接第 6、7 課,所以通過課標解讀,再次明確本單元大概念: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途徑,在人口遷徙中不同區域、族群導入 的文化在交匯、沖突、融合中形成新的認同。學部分 生再熟悉本課學習的邏輯從人口遷徙——人口結構變化——產生文化交融、認同。構建學生學習思路的開始。2.導入現代社會的移民的學習(二)現代社會的移民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概況、特點 1.學生探究 1:結合教材第一段和材料 1、2 閱讀,了解勞動力全球流動的情況?材料 1:教材 p43 第一段及勞動力流動 的地圖(《歷史地圖冊 文化交流與傳播》 p37)。 材料 2:經濟全球化為具有技術專長的人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加拿大科研人員到美國;阿根廷心理分析師奔向墨西哥、西班牙或美國等。 ——讓·巴蒂斯特·梅耶等著《技術移民與知識的新地緣政治學》 2.教師活動:利用表格梳理小結學生的答案,突出兩個重要特點,分別是勞動力流向和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 1.學生通過教材閱讀,結合書本知識,初步了解課本中關于勞動力全球流動的概況和勞動力結構變動的概況,結合教材內容解讀地圖,形象感知二戰后不同歷史階段全球勞動力的流動趨勢,培養學生知識信息配對和分析的能力,構建遷移的時空觀念和框架。 2.小結梳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勞動力全球流動特點形成的動因 1、特點一勞動力全球流動的原因分析: ①解讀概念“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 ②結合二戰后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動的知識,梳理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發展的原因。 2、特點二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演變的原因分析 探究 2:結合教材第二段內容,概括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演變的原因? 展示典型例子1:美國“硅谷”聚集了100 萬以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們的 1.回憶“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概念,了解經濟全球化的關鍵點是經濟聯系,跨國公司是實現經濟聯系的關鍵,為探究二戰后經濟全球聯系加強的原因分析作鋪墊。 立足于唯物史觀,從生產與生產關系的角度去分析現代移民產生的原因,同時也拓展了經濟全球化等知識,促進學生對于現實的思考。 2.通過解讀教材,了解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演變,培養學生讀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用硅谷例子更形象地讓學生感知現代移民的勞動力結構變化的表現。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各 異,共同推動“硅谷”成為創新高地。 展示典型例子 2:各國為吸引技術移民措施,美國、加拿大、中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三)難民的困境和救助難民的困境 1.難民的概念 問題:什么是難民? 素材:呈現“難民”概念 2.難民的來源 通過表格材料和文字材料了解二戰前和二戰后難民的來源。。 素材 1:《歷史選擇性必修 3 文化交流與傳播》p45【歷史縱橫】 素材 2:2016 年世界難民來源國信息 3.難民的困境 展示相關素材了解現代難民的困境 素材①:2001-2005 世界難民日主題關鍵詞。 素材②:難民聯合國難民署《2017 年全球趨勢報告》 4.難民的救助 介紹 20 世紀以來國際社會努力為難民提供的救援,包括二戰中的中國、二戰后國際機構和機制的成立概況。 1.通過概念解讀,了解難民這個群體的概念, 宏觀感知包括難民的類型和產生的原因,輔助理解難民的困境問題。 2.了解難民來源國和相關產生的相關原因,學生能歷史的了解現代移民的動態變化情況,培養歷史時空觀念素養,整體感知,難民問題既是歷史現象又是當代世界不可忽略的問題。 3.了解難民的困境,理解難民由于與遷入地的居民的身份差異巨大,不利于文化交融和認同。 4.了解難民救助的概況,啟發學生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在可預見的未來,進一步關注難民問題和國際救助等熱點問題。(四)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以美國、新加坡為例美國 1、美國現代移民結構的變化 探究:結合材料 4,概括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了哪些變化? 素材:余志森 18 世紀到 20 世紀的美國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化。 2、美國移民社會的一體多元文化特征問題:美國的人口結構動態發展會對美國的社會文化產生什么影響嗎? 解讀素材:民族“大熔爐”“大拼盤”論。 從三方面總結美國的多元一體文化特征:①以歐洲文化為主流。 ②民族和文化多樣性。 ③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通過解讀美國不同歷史階段的數據信息,了解現代美國移民情況,了解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為理解美國的多元文化社會特征做鋪墊。 通過介紹民族“大熔爐”“大拼盤”兩種理論,讓學生了解美國這一移民國家文化特征。新加坡 1.新加坡移民人口結構 素材:餅狀圖直觀感知人口結構構成 2.介紹新加坡概況: 從地理、歷史、經濟、人口結構介紹 3.介紹新加坡多元和諧文化的表現語言、宗教 素材:新加坡多元信仰、建筑 1.2 通過解讀新加坡的移民人口結構,了解現代美國移民情況,了解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為了解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社會特征做鋪墊。了解地理和歷史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與移民來源相關的因素。 3.了解新加坡移民社會多元文化特征。小結 兩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呈現出各具特點的多元文化,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口遷徙因動因和方式的不同,出現不同的人口結構和不同的文化交融、認同過程。 升華認識:理解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塑造文化認同不是文化融合或趨同,而在于認識差異, “和而不同”總結本課總結 梳理本課主干知識: (一)現代移民構成:勞動力市場的全球性流動、難民 (二)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美國、新加坡升華認識: ①文化交融與文化認同問題的原因和動力:人口遷徙和由此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會帶來文化交融與認同。 ②不同類型的文化交融與認同:不同歷史時期人口遷徙的動因和方式不同,會導致不同類型的人口結構變化和過程。 通過總結本課主干知識,上升到單元大概念認識。學生評價1.問題一:課本 p43 思考點 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對人口遷徙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解題關鍵:學生可先梳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情況,再分析人口遷徙的變化思路引領:可從課文內容中歸納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演變與人口遷徙的相關性。答案提示: (1)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素質和勞動崗位的分布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從而改變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 (2)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影響到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和社會分層,因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升形成的移民中的“知識精英”,他們作為技術移民在經濟移民中處于高端層次,在科技創新和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問題二:課本 p47【問題探究】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 解題關鍵:本題并非要求學生按課文內容簡單回答,而是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資料,提高歷史解釋素養。 思路引領:從表現美國多元文化兩重性的具體史實(即“大熔爐”和“大拼盤”兩種觀點的依據)著眼,進行比較、論證和討論。 答案提示:“大熔爐”說反映了美國自建國以來形成的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和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體性”。“大拼盤”說反映了美國族群關系中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歐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國主流文化的內涵業發生相應變化,其多元性更為凸顯,由此對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構成挑戰。3.問題三:課本 p47【學習拓展】近年來,歐洲發達國家既面臨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又面對日益加劇的來自中東、非洲等地的 “難民潮”。面對日益嚴重的難民問題,如果你是聯合國難民署的官員,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方案解決這一問題?解題關鍵:將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短缺和“難民潮”作為一個兩難問題作整體性思考。思路引領:從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出發,分析勞動力短缺的原因及發達國家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依賴程度;從“難民潮”提供的勞動力和造成的社會問題,分析難民勞動力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差異,以及難民問題給收留國帶來的財政和社會治安的壓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思考:國際社會在難民問題上如何建立更為積極有效的跨國合作機制?如何更好地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以形成更為合理的全球難民治理方案?答案提示:本題是開放型思考題,不設統一答案。建議模擬聯合國難民署機構的會議,展開討論。問題四:貝蒂妙廚(Betty Crocker)是美國著名的烘焙品牌,1936 年發布的第一各企業標準貝蒂的畫像是一位典型的歐洲人形象。但到 1996 年,貝蒂的形象已經變為多血統的美國人,膚色變黑,面部特征是美國多個族裔的混合。從貝蒂形象的變化可判斷A. 美國社會普遍對移民持接受態度 B.白人在美國社會中已經不占多數C.美國社會已經消除了種族歧視現象 D.企業根據社會變化調整經營策略答案:D解題關鍵:理解美國現代移民與多元文化的關系解釋:選 D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從 1936 年到 1996 年,美國某一品牌形象從歐洲人的形象轉變為多族裔混合的現象,這反映出在現代移民的歷史背景下,現代人口、族裔結構的改變在一定程度對商業文化的影響。所以選 D。A 項表述過于絕對化,雖然美國是各移民國家,但是對待移民的態度還是有多種不同聲音,故 A 項錯誤。B 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C 項史實錯誤。問題五:2019 年美國民間的民調機構皮尤中心調查顯示(見圖 8-1),1994 至 2016 年美國人對外來移民的認識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該調查可以反映出( )美國社會對移民持積極態度的比例持續上升美國社會對移民持消極態度比例持續上升美國社會對外來勞動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移民對美國社會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答案 D解題關鍵:完整解讀數據解釋:從數據呈現的內容看,1994 至 2016 美國人對移民的態度有正、反兩方面。因此要完整解讀信息。因此選 D。A 項和 B 項都只是單方面的呈現,因此不選。C 項無法在數據中反映出。反思1、移民及文化內容屬于新加入統編版教科書,特別是現代移民內容在高考題中并沒有涉 及。 2、“多元文化社會特征”的內容比較抽象,選用的材料也主要是結論性材料,不利歷史思維培養。通過具體社會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會更符合素養目標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