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 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教學設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歷史上跨州、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教學理念和目標】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版)》要求,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本課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通過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認識人口遷徙對人類文化變遷的影響,促進世界文化多元化,對學生進行“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教學中通過史料分析、問題探究、情景再現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概括總結能力,進行“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培養。突出華工為美洲及大洋洲開發作出的貢獻,理解華人在傳播民族文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從華工的悲慘命運中看到中國人的吃苦耐勞品質,從華工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看到炎黃子孫永恒不變的中華情,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歷史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 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三單元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的第 2 課時。第三單元共三課時內容,涉及古代、近代和現代人口遷徙的全部內容,敘述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并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創造出地域文化。本課的內容涉及的是近代部分,上承古代,下啟現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通過介紹并分析西方殖民者對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等地的殖民侵略帶來的人口轉移情況,認識族群的變化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的沖突、交融與認同。由于轉移人口的身份和轉移方式的不同,轉移人口和原住民之間的文化關系也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認同模式。【教學對象分析】學習本課的學生是高二的學生,而且是有志于參加歷史學科等級考試的學生,因此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能力都有比較高的水平;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得到了培養和提升。同時,經過對必修下冊的學習,學生對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來良好的基礎。【教學方法和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提取信息,引導學生梳理近代人口遷徙的表現,了解人口遷徙的多種形式,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殖民擴張與人口遷徙關系;2、利用歷史地圖形式對近代人口遷徙史事加以描述,在不同時空框架下,理解人口遷徙對各洲的影響;3、借助史料理解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史料辯證認識人口遷徙與文化的沖突、融入和認同,引導學生開拓國際視野、博大人文情懷,增強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樹立正確的文化觀。4.在答疑環節設計合理的探究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重點與難點】重點:近代以來殖民擴張導致的人口轉移和族群的變化。難點:人口和族群的變化最終引起了文化的沖突、交融和認同。【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美國新墨西哥州一個保留區內的印第安人圖片導入 師: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始居民,是美洲的主人。然而,今天的美國,印第安人大多居住在一些偏遠的保留區內。大家知道這是和什么歷史現象直接相關?近代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展示地圖16-20 世紀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使學生對 16—20世紀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有整體認識,并且認識到和殖民活動直接相關,引入第 7 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1. 美 洲 人口結構的變化 2. 殖民活動對美洲文化的影響 【展示圖表美洲種族的分布】 師:我們來看看這個圖表——美洲種族的分布,依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歸納出美洲人口結構的變化的表現 回答: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在美國,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拉丁美洲混血人種居主導。師:講述美洲人口結構的變化的情況并分析引起美洲人口結構的變化的原因。 【展示學思之窗】以及問題 想一想:歐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動對美洲文化有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動帶來了歐洲宗主國的文化, 歸納出美洲人口結構的變化的表現,認識由于殖民國家的殖民政策不同,以及印第安人族群地理位置的差異,族群的變化也有不一樣的表現。 訓練學生解析歷史地圖材料及文字概括表達能力。他們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發展。同時,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現以歐洲宗主國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 【展示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和 41 頁歷史縱橫】 在拉丁美洲新的族群結構中,最明顯的特點是大量混血人種族群的存在。有些地方,混血族群甚至是人口的多數,他們的文化天然帶有混合的基因。這樣,以宗主國文化為基礎,融合歐洲白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拉丁美洲文化認同逐漸形成了。 【展示“合眾為一” “一體多元”美國文化特點的材料】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生活在這一塊大陸上的居民都是在不同的時期來自世界不同的地 通過對比殖民活動對拉丁美洲以及北美不同的文化影響,認識由于殖民者統治方式的不同,和美洲的人口變化一樣,美洲的文化融合也存在區域差異。方。故美國被公認為一座民族 “大熔爐(melTing pot)",全世界不同的民族和種族在這里被“冶煉”成美利堅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隨著社會發展,最后被融合為一個美利堅民族整體,但共性中依然凸現各個民族的文化個性。如非洲的黑人文化,亞洲的黃種人文化、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等,都是在以白人為主流的美利堅文化中對自身民族傳統文化保留得相對完美的亞文化群體。這一歷史事實從客觀上決定了美國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二、英國殖 【展示 18 世紀至 19 世紀澳大利民活動與大 亞大事簡表】 通過對大事簡表提洋洲人口結 開始殖民:18 世紀中后期,英國 取有關信息,了解英構的改變 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國對大洋洲殖民活1. 英 國 的 等地。最初流放罪犯。 動。殖民活動 掠奪采礦:19 世紀時,工業革命的開展,掠奪土地、建立牧場和2. 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 采礦等。 殖民活動導致大洋洲人口結構的變化。 【展示 特魯加尼尼】 問題: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人口結構產生了哪些影響? 人口替代:19 世紀中葉,白人成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 英國人在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侵略過程中,移入了英國的制度和文化,原住民文化的發展進程被打斷。19 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大量非英國人口的移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的文化多元化趨勢加強,白人文化日益多元,亞洲文化進入,原住民文化殘存,英國文化占有明顯的支配地位。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根據人物圖片及介紹,認識 19 世紀中期,英國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動導致當地人口的替代性變化,并且西方文明在大洋洲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在大洋洲的本土化,進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屬性與特征的新文明。三、華工與 【展示 聚集在船上的華工和 40 通過探究華工貿易興起的原因,認識華工貿易是工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也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果。 , 通過歸納華工的貢獻,認識華工的辛苦工作促進了當地美洲、大洋 頁史料閱讀】洲的開發 思考:華工貿易興起的原因主要1. 華工貿易 有哪些?的興起(1)19 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需要新的勞動力。(2)19 世紀中葉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3)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展示 華工的貢獻相關圖片】2. 華工的貢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獻 識,談談華工的貢獻主要有哪些?開發美洲: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開發大洋洲:19 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及在種植園和礦ft勞動。 四海一家:留下來的華工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 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傳播了中華文化,推動了當地多元文化的發展。五、小結 通過學習文化認同的概念,理解本課立意:通過學習西方殖民者對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等地的殖民侵略帶來的人口轉移情況,認識族群的變化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的沖突、交融與認同。由于轉移人口的身份和轉移方式的不同,轉移人口和原住民之間的文化關系也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認同模式。 在此基礎上小結并升華主題。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本節課的內容,升華主題。六、答疑 七、習題包 詳見課件 詳見習題包【教學反思】本課教學中引用地圖及圖片材料,引導學生把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跨地域轉移放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學習,直觀的理解近代歐洲人的殖民擴張改變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結構,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嚴重損失,驅動了亞洲勞工的大量遷移。本課充分利用教材、教師用書和歷史地圖冊中的文字材料及圖片材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分析全球的人口遷徙帶來了這些地區的文化重構,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對學生進行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本課內容主題突出,淺顯易懂、知識點脈絡清晰,引用材料豐富多樣,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但是學生活動設計還不充分。另外,由于習題包要求選擇高考題,以往的高考題和統編教材的重點難點契合度不高,略有不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