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5 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教材分析:《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是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主要講授的內容是南亞頗具特色的古代印度文化,既受中華文化影響,又保留地域風情的東亞朝鮮和日本文化,以及因大洋阻隔而與歐亞大陸缺乏交流的美洲獨立發展起來的印第安文化。因此本課對學生全面了解“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這一主題起著重要作用。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即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和美洲印第安文化。其中,第一子目“古代印度文化”介紹了古印度的地理區域,國家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種姓制度,介紹了印度存在的宗教。古代印度在文學、佛教和數學方面的成就,及對東南亞國家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第二子目“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首先介紹了朝鮮的歷史發展時期及統一后的政權統治。列舉了朝鮮在科學和文藝方面的重要成就,敘述了中國文化對朝鮮的影響及雙方文化的借鑒交流。其次,介紹了日本文化,突出日本文化的神道和武士道,日本在文學、藝術、建筑等方面都有獨特成就,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三子目“美洲印第安文化”介紹了 15 世紀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的印第安文化,與其他大陸幾乎相互隔絕狀態的美洲印第安人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從宗教崇拜、文字立法、建筑等方面展現了印第安人較高的古代文明成就。學情分析:通過中外歷史綱要必修教材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形成對世界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初步了解。如必修(下)第一單元第 1 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中,學生們已經知道作為文明古國的印度及其種姓制度。必修(下)第二單元第 4 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介紹了印度宗教、日本的政治體制、朝鮮的獨立與統一,為學生理解選修三南亞、東亞文明架構了政治與文化的橋梁。必修(下)第二單元第 5 課 古代非洲與美洲,通過地圖和文明的結合,使學生認知了美洲文化,樹立了時空觀念。高中學生身心迅速發展,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日漸增強,開始理性的思考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引導他們領略不同的民族文化精華,學會珍惜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弘揚民族精神,尊重世界文化的差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對于豐富其精神世界、增強其精神力量、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認識和掌握世界文化發展互鑒的規律中引導其意識到中華文化的價值,從而樹立文化自信。教學目標:1、運用時空觀念,明確南亞、東亞和美洲的地理位置,了解南亞人口遷徙對文化的影響、東亞兩個國家的具體方位及形成該國代表性文化的時代特征、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包含的三種代表性文明的分布區域,使學生首先能從宏觀上把握三個大洲的文化。2、通過史料實證,了解古代印度在宗教、文學、藝術、數學等方面的特色;學習古代朝鮮、日本在科學、文藝、信仰等方面的內容,理解古代中朝、中日之間的文化交往;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種類、宗教及其毀滅。3、通過分析古代南亞、東亞和美洲各具特色的文化,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提高對文化交流意義的理論分析水平。教學重點: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教學難點:認識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鮮文化與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通過了解這些古代文化,理解古代文化的多樣性。教學方法:史料研習、表格歸納、情境—問題教學、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廣州外國語學校的劉君老師,今天我們學習第 5 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學習:一、古代印度文化;二、古代朝鮮文化;三、古代日本文化;四、美洲印第安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教師:展示表格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概括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完成表格。(一)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教師: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印度文化的特點。(同時,展示材料)材料一 古代印度人民在漫長的歲月中所創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豐富多彩的,而且是自成體系的。——季羨林:《古代印度的文化》,轉引自王樹英編:《印度歷史與文化》這說明古代印度文化具有多樣性。材料二 上至君王,下至農民,多數印度人對神學感興趣,而且往往對它具有熱烈的情感。很少藝術或文學作品是純粹世俗性的。印度的文藝和美術作品雖然悠久延綿,具有特色,但都是千篇一律的,因為它們幾乎都是某種宗教方面的表現。——摘編自[英]查爾斯·埃利奧特著,李榮熙譯《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 1 卷)》這說明古代印度文化具有宗教性。插入桑奇大塔的圖片和解說,桑奇大塔位于今天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附近的桑奇城,始建于阿育王時期,完成于貴霜帝國時期。阿育王為了宣揚佛教,在各地大修佛塔,用來供奉舍利和經書。據說,阿育王最初在桑奇建了 8 座佛塔,現存 3 座,圖中所示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塔高約 16.5 米,直徑約 36.6 米。塔的四周砌有圍墻,四方有四座砂石塔門牌坊,塔門上的浮雕多以佛教故事為題材。那么印度的宗教具體是如何演變的?學生回答:古代印度的宗教1.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在這些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2.公元前 6 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佛教產生了。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3.4 世紀時,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教師:印度教出現以后,種姓制度得到保留和強化。那么,種姓制度對古代印度文化又有何影響呢?材料三 種姓制度的存在對文化的融合帶來了影響。在這一制度下,印度固有文化在同化異質文化的時候,主要不是采取將異質文化融合為一體的方式,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容納到印度文化之中。印度歷史上不斷遭受外來入侵,較大的入侵就有古代的雅利安人、馬其頓人、匈奴人、突厥人、貴霜人、阿拉伯人以及后來的英國人。——尚會鵬《印度文化史》這說明古代印度文化具有包容性。材料四 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響很大……中國的佛教就是從印度傳來的,然后又通過朝鮮傳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撾。所有的東南亞,泰國、緬甸不言而喻,受影響的還有印度尼西亞。我說的影響,不僅是指宗教的影響,還包括印度文學、藝術和哲學。——張光璘、李錚編《季羨林論印度文化》這說明古代印度文化具有輻射性。插入吳哥窟圖片及說明,12 世紀吳哥王朝興建的規模宏大的石窟寺廟建筑,被后人稱為“吳哥窟”。當時,佛教是柬埔寨的國教,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因此,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吳哥窟中都有體現。窟中很多浮雕的題材以《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神話故事為藍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總結:古代印度文化的特點,按。古代印度文化具有:多樣性、宗教性、包容性、輻射性。印度的政治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接受異質文化挑戰的歷史。不過異質文化挑戰的結果是,外來文化既沒有消滅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也未能完全把外來文化同化。——尚會鵬《印度文化史》過渡語:了解了南亞古代印度文化,接著,我們一起去東亞看看古代朝鮮文化。首先請同學閱讀教材,概括歸納完成表格。二、古代朝鮮文化(一)成就學生閱讀教材后,完成表格,教師展示答案。透過朝鮮文化的成就,請同學歸納朝鮮文化有何特色?教師展示材料:朝鮮和中國隔江相望,自古以來交流頻繁。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朝鮮,朝鮮的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中國影響。漢字長期在朝鮮半島使用,許多朝鮮學者具有很深的漢文造詣。朝鮮人學習漢字創造了本民族文字。——《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3》由此可以得出:朝鮮文化的特點是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在東亞,還有誰的文化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是的,那就是古代日本文化。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概括古代日本文化的成就,并完成表格。三、古代日本文化(一)成就學生閱讀教材后,學生回答,老師展示答案。插入紫式部圖片,紫式部是古代日本著名女作家,出身于日本貴族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熟悉中華文化。家道中落后,她嫁給一位年長自己 20 多歲的男子。丈夫去世后,她回到娘家,依靠父兄生活,并開始創作《源氏物語》。《源氏物語》講述了貴族光源氏及其子薰君在官場上的升降浮沉、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作品語言優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學杰作。大和繪是一種日本民族繪畫藝術,最初出現于 10 世紀,11 世紀時形成。大和繪是日本在學習和臨摹中國唐朝畫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主要以貴族的日常生活為題材,表現了日本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也有的繪畫作品與戰爭或宗教有關。大和繪追求一種及時行樂的唯美主義情趣,避免零亂的線條和過于嚴肅的筆法,采用濃艷的色彩。大和繪一般都畫在紙或絹上,有時也畫在宅邸的隔扇和屏風上。浮世繪出現并興盛的年代比大和繪要晚,盛行于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浮世繪是一種風俗畫,“浮世”的意思是轉瞬即逝的塵世、現世。它以描繪市民生活為主,常常以美女、歌舞伎演員為主要內容。浮世繪最初以墨色印刷,后來發展出丹繪、錦繪等多色樣式,色彩鮮艷,線條簡練,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19 世紀后期,隨著日本國門的打開,浮世繪傳到西方,對西方印象派產生過重要影響。法隆寺,又稱為斑鳩寺,全名為法隆學問寺,位于日本古都奈良,是圣德太子在 7 世紀初所建的佛教木結構寺廟,是日本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群。1993 年,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透過法隆寺,我們看到其建筑風格深受中國南北朝建筑的影響。古代日本文化又有何特點?老師展示材料: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漢字,后來根據日本語言的發音,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來自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 3》由此則材料可以得出: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朝鮮和日本兩國都與中國一衣帶水,很早就有人員往來,經濟文化聯系也持續不斷。由于地理環境的關系,朝鮮與中國的聯系相對更加密切,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更大。日本文化雖然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但有較強的獨特性。古代朝鮮和日本在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影響了中華文化。過渡語:但有一種文化幾乎是在隔絕狀態下獨立發展的,其文化呈現出獨特的形態。這是什么文化呢?沒錯,這就是美洲印第安文化。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態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請同學們觀看美洲印第安文明分布圖,瑪雅文明分布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上,一度非常繁榮,阿茲特克文明分布在今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印加文明興起于南美洲。到 16 世紀初,印加人通過征戰等方式,已經在南美洲安第斯ft脈以西,狹長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龐大帝國。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瑪雅人崇拜的大多是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自然神。創造之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他兼有其他神的本領。在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陽神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但和埃及人把金字塔作為陵墓不同,他們在塔頂建起祭祀神靈的神廟,祭司也在塔上觀察天象。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概括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具體成就,完成表格。四、美洲印第安文化(一)成就學生填表,教師展示答案。為了加深印象,展示阿茲特克人的陶制印模圖片、印加人用于記事的結繩圖片和瑪雅文字的圖片。阿茲特克人制作的這個陶制印模展現了一只跳舞猴子的形象。印模表面涂有漆,可以用來在紡織品或其他物品上印圖案。印加人沒有文字,他們在繩子的不同地方系上類型不同、顏色各異的結,用來記賬或記述重要事件。這些結繩記錄的信息至今無人能破譯。瑪雅人的文字是一種圖畫文字,雖然也被稱為象形文字,但其中圖畫很多。有人說,它有幾千種圖案和符號,也有人認為它有近千種圖案和符號,因為絕大部分瑪雅文書都在西班牙人侵略的過程中被毀了,所以現在沒有一個關于瑪雅文字數量的確切統計,這些文字基本上是僧侶和貴族在使用,主要用于記錄祭祀儀式上的祈禱語和預言,也用于書寫神話、詩歌、戲劇、歷史和天文、歷法等內容。有人宣稱已經釋讀出一些瑪雅文字,但實際上,大部分瑪雅文字還是無法釋讀出來,因此,人們無法通過文獻資料了解瑪雅歷史。本圖展現的就是由多種圖案和符號組成的瑪雅文書。播放一段視頻,結合所學思考:美洲印第安文化有何特點?(53秒)學生可以得出:美洲印第安文化幾乎在隔絕狀態下獨立發展,其文化呈現出獨特的形態。教師:展示兩則材料,感受印第安文化的毀滅殆盡。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會為發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個基礎,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美]伯恩斯、拉爾夫著,羅經國等譯《世界文明史》第 3 卷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搶奪大量財富的同時,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殺、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帶來的疾病而死去,加勒比海一些島上的印第安人甚至全部死亡。——《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二》這反映了 16 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最后,我們總結一下本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鮮文化、古代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它們處于不同的文化歷史環境之下,它們的早期發展相對獨立,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這也充分說明了人類早期文化發展的多源性和文化的多樣性特點。教師展示習主席的講話內容: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 年 9月 24 日)板書設計:第 5 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一)成就(二)特點二、古代朝鮮文化(一)成就(二)特點三、古代日本文化(一)成就(二)特點四、美洲印第安文化(一)成就(二)毀滅殆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