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 3 第二單元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第 4 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歐洲文化的形成,理解世界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認識歐洲文化對推動人類文化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歐洲文化起源于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文化,中世紀歐洲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為主的地域文化,拜占庭文化繼承了古典時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俄羅斯文化則是對拜占庭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二、教材分析本書主題為文化交流與傳播,本單元也緊緊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每一課都是從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發展、文化認同與遷移、文明碰撞與傳承等角度構筑自己的文化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編者希冀通過本書的學習,讓學生形成整體世界觀與開放包容的國際視野,認識到文明的發展各有特色,成就了當今世界文化的多彩和燦爛。本課“歐洲文化的形成”屬于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三個子目:古典希臘、羅馬文化;中古西歐文化;拜占庭、俄羅斯文化。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幾個問題:第一,歐洲各個時期文化的時代特征、文化發展背景及主要貢獻。在梳理時代特征時,要讓學生明白其文化本身的價值;在梳理文化發展背景時,讓學生理解文化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綜合作用的產物,受到地理環境、政治發展程度和類型、經濟發展程度和類型、周邊文化的影響。第二,理清不同時期文化之間的關系,本課的三個子目存在兩層邏輯關系,一是源與流的關系,表現為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發展為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化和拜占庭、俄羅斯的東正教文化,以及拜占庭文化對俄羅斯文化的影響;二是區域文化的平行關系,即西歐基督教文化與拜占庭、俄羅斯東正教文化的關系。通過梳理清楚這些關系讓學生明白文化的發展具有穩定性、多樣性、傳承性的特征。本課內容較多,課時有限,需要教師大膽取舍,取舍要依據課標和初高中相關知識的學習情況進行。第一子目介紹歐洲文化的源頭“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這部分內容初中教科書已有相關知識的鋪墊,故可以從整體上對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時代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對后世的影響等內容進行闡述。第二、三子目分別介紹中古西歐文化和拜占庭、俄羅斯文化。除《羅馬民法大全》,《中外歷史綱要》提到的基督教會的地位以外,其他內容基本沒有涉及。教權與王權關系,拜占庭、俄羅斯文化等相關內容基本屬于新知識點,因此無論教師備課還是學生學習都是極大的挑戰。同時本課少史實評論,多史事敘述,對于學生開放觀點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但如何把握又是一大難題。教材資源中介紹了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可以以該材料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狀況。初中地圖冊中提供了圣索菲亞大教堂與圣瓦西里大教堂的圖片,可以借此讓學生感受俄羅斯東正教教堂與中古西歐天主教教堂建筑風格上差異,了解東歐與西歐文化的差異。三、學情分析本冊為選擇性必修,學習本書的學生業已完成必修的學習,高中學生在認知水平上對于中外歷史發展脈絡己有所了解,對于歐洲文化應有初步的知識基礎,但雖有縱向發展的知識,卻缺乏橫向比較研究,僅知道個別知識點,無法連成體系,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接觸到歐洲文化相關內容,但又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上知識點的掌握比較零散,因此學習起來存在一定難度。而且對本書主題式學習仍然存在不足,學生在面臨陌生材料時,往往忽略教材各部分的內在聯系,缺乏深入思考,針對此學情,需要教師帶動梳理,從日常學生們能接觸到的事物入手,拉近生活與課本內容的關系,并啟發思考,幫助學生梳理歐洲文化發展史實,思考其特點及相互關系。四、教學目標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除了達成教學知識成果外,還要力爭通過本課的講授,讓學生達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的培養。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與價值判斷,對歷史有全面正確的認識,認識歐洲文化同其他地區文明一樣有其獨特性,但也是世界各文明的一部分,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1.閱讀教材,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探究,理解歐洲文化從古希臘、古羅馬到中古時期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脈絡,培養學生時空觀念。2.掌握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的成就,知道在中世紀時期歐洲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為主的地域文化;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文化以及俄羅斯文化繼承了拜占庭文化。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以及史料實證的意識。3.通過史料閱讀及問題探究,理解中古西歐文化產生的背景,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4.通過觀察圖片、閱讀材料,理解不同時期文化發展有其時代特征,早期文明階段的文化多樣性與文明較高發展階段的文化多樣性是有區別的,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理解文化多樣性的歷史發展趨勢。通過觀察地圖、閱讀材料理解區域文化之間的共通性與差異性,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5.通過史料、地圖與課堂探究,了解歐洲文化與周邊文化互動,理解歐洲的文化成就不僅僅是本土因素的產物,而是自身的發展與其他區域文化交流的結果。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和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觀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重點:歐洲文化的源頭與文化傳承發展的脈絡。難點:宗教、地理因素與歐洲兩大區域文化的關系。六、教學方法講授法、情景教學、問題教學、史料教學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當我們游歷中國的大美河ft時,會看到很多城市中都有類似于北京故宮、西安鐘樓式樣的建筑,它們構成了城市的文化底蘊。但是當我們游歷歐洲的很多城市時又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文化底蘊比如米蘭的大教堂、法國的盧浮宮式樣的建筑是什么造成了城市底蘊這種巨大的差異。我想,文化差異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東西方各自獨特的城市魅力,今天我們就一起領略一下歐洲文化的魅力。設計意圖:以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導入,拉近歷史與現實,引起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講授新課:(一)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1.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成就及其特征環節 1:通過地圖和時間坐標軸,讓學生整體了解古典希臘文化與古羅馬文化的時空概念。環節 2:閱讀課本,概括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成就。設計意圖:古典希臘文化與古羅馬文化成就屬于本課比較容易的知識點,以該問題引領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同時起到先學后教的目的。環節 3:深入學習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時代特征及其對歐洲文化形成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引導學生感受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時代特征。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依據重難點,整合教材,大膽取舍,突出重點,尋找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點,讓學生理解古典文明文化的特征、成就、影響,認識古希臘、羅馬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比面面俱到的講解文化成就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并能較好地深化教學內容。(1)哲學成就介紹古希臘哲學成就:古希臘產生了眾多的哲學家以及賦予理性的哲學思想,泰勒斯提出“萬物都是由水形成的”、普羅泰格拉轉向人類社會,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主張“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等;柏拉圖提出“理念是萬物的本源”;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涉及領域廣泛,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三位被后世稱為“三大哲人”,為歐洲的哲學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材料:萬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泰勒斯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羅泰格拉人啊,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吾愛吾師,吾更愛”。 ——亞里士多德思考:結合上述哲學家的觀點,指出古希臘哲學有何特點?思路引導:希臘哲學致力于宇宙起源和人身意義等自然和社會問題的知識追求,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因此古希臘哲學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和科學理性色彩。而且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系統為歐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2)藝術成就再看建筑與雕塑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和羅馬的《萬神殿》、大競技場。兩種神廟的建筑風格非常相似,雄偉壯麗,都有巨大的柱廊、三角形ft墻,體現了古羅馬對古希臘建筑的繼承,同時古羅馬建筑還發展了石拱門、穹頂等,這種建筑風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古希臘的雕塑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左邊這幅圖是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刻畫了一名正在擲鐵餅的運動員,姿態栩栩如生。右邊這幅圖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他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這體現了古希臘神話人神同形同性的特點。通過對建筑和雕塑的了解,我們同樣能感受到古典希臘、羅馬藝術上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3)史學成就再看史學方面,古希臘也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希羅多德被西方人尊為“史學之父”,留下傳世之作《歷史》,開創敘事體的撰史體裁,對歐洲史學傳統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也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他非常注意對史事去粗取精、辨偽存真,就像他說的,“所描述的事件都是經過仔細考核的”,因此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學性,成為西方史學的楷模。通過史學我們又能感受到史學家們求真與人本的時代精神。(4)法律成就材料一:第三表(執行):如債務人仍不清償,又無人為其擔保,則債權人得把債務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帶或腳鐐拴住,但(腳鐐)重量最多為 15 磅。愿減輕的聽便。第八表(私犯):以文字誹謗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詞的,處死刑。——《十二銅表法》材料二:羅馬歷史學家李維曾說《十二銅表法》是 “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淵源”。——[意]朱塞佩·格羅索《羅馬法史》材料三:羅馬法是純粹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生活條件和沖突的十分經典性的法律表現。……在羅馬法中,凡是中世紀后期的市民階級還在不自覺地追求的東西,都已經有了現成的了。”——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思考:根據材料和課本內容評價《十二銅表法》。設計意圖:通過《十二銅表法》法律條文的展示,及當時思想家和后來思想家的評價,得出《十二銅表法》的價值,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2.古典希臘文化與古羅馬文化的影響思考:根據所學,用史實說明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1)古希臘哲學思想和對自然現象的探究奠定了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基礎。(2)古羅馬法律體系是歐洲法律制度演進的起點,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3)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藝術、史學對歐洲的人文精神傳統和文化載體風格產生了較大影響。綜合以上我們可以說古典希臘文化與古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為歐洲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為其形成奠定了基礎。設計意圖:師生共同總結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成就及其影響,使學生能夠用史實證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源頭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二)中古西歐文化1.中古西歐文化形成的背景思考:中古西歐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是什么?第一幅圖講述了日耳曼民族南下滅西羅馬帝國后,在西歐地區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就是法蘭克王國。第二幅圖講述了 496 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皈依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基督教會乘機擴大其影響力。第三幅圖講述了 756 年,為感謝教會勢力的幫助,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把羅馬周圍地區交給教皇統治,建立“教皇國”并使教會介入世俗王權(史稱“丕平獻土”),教會權力得以進一步擴張。此后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相互利用、競爭共存,歐洲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隨著教權的確立及教會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中古西歐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域文化。那么,中古西歐文化是不是單一的基督教文化呢?文化除了是政治的反映之外,也是經濟的反映。材料:從 10 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加,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那些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更快。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這段材料顯示了歐洲中世紀城市經濟的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反映市民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也得到了發展。因此多元因素使得中古西歐文化并不全是單一的宗教文化。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引導學生描述中世紀歐洲政治發展歷程,一方面刺激學生記憶,回憶初中學過的關于基督教的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及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通過一個問題的反問及中古時期西歐經濟發展的史料,刺激學生深層次思考,得出同一時期文化的多元性特點。2.中古西歐文化的表現及特征(1)基都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圣經》作為基督教文化的載體,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人都是基督教徒,中世紀只有一種意識形態,還有神學家們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基督教會和封建主的統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托馬斯·阿奎那。這些都說明了基都教會對西歐精神生活的控制。但另一方面,神學家們的思維方式則源于古希臘哲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2)《圣經》對西歐的文學藝術也有重要影響。《圣經》內容十分豐富,除了記錄宗教有關的理論、律法、教會活動以外,還保存了許多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和其他文學作品,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是西方文學的傳世之作。許多西方文學藝術史上的優秀作品都有來自《圣經》的元素。比如這兩幅畫,它們是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創作的天頂畫,就是圣經《創世紀》的一部分。(3)騎士文學與市民文學也占有重要地位。騎士文學的代表《羅蘭之歌》,從其內容概要上可以看出作者表達了對騎士英雄的贊美,市民文學的代表《列那狐的故事》則對貴族和教士進行猛烈抨擊,表達了市民階層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愿望。這兩類文學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道德理念和城市復興時期的世俗生活,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奠定了必要的基礎。3.中古西歐文化影響中古西歐文化并不是單一的宗教文化。一方面,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思想受教會控制,束縛了人性,少有科學成就出現。另一方面,又傳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哲學思維。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后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三)、拜占庭、俄羅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1)拜占庭文化形成背景同樣作為古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傳承者,拜占庭帝國的文化類型與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化有所區別。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了下來,并且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舊稱拜占庭,因而又稱“拜占庭帝國”。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會內部因教義、教規的分歧也分成東西兩派。東派教會自稱信仰正統的教義,故稱“東正教”。它有自己特殊的教義和教規,而且作為拜占庭帝國的國教,與王權合而為一,發揮了與西歐基督教不同的作用,對拜占庭文化產生一定影響。再看拜占庭的地理位置,地處亞、歐、非三洲交界處,它使拜占庭帝國既能繼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又融匯西歐的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2)拜占庭文化成就①《羅馬民法大全》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是《羅馬民法大全》,它是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期為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化、法典化,匯編而成,這為傳承羅馬法作出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②圣索菲亞大教堂拜占庭帝國的建筑和雕塑藝術也繼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遺產并有所發展。其中圣索菲亞大教堂因巨大的圓頂而聞名于世,把羅馬式穹頂發展到了極致。此外,拜占庭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2.俄羅斯文化(1)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具體表現:接受東正教的信仰,10 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統治者在與拜占庭帝國的交往中接受基督教,使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再比如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等。(2)民族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俄羅斯文化在自主發展中又表現出自己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創作于 12 世紀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宗教信仰上,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俄羅斯,成為俄羅斯的國教,是專制君主統治國家的工具,也是俄羅斯本土文化的精神支柱,對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筑風格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以建筑為例,俄羅斯發展出圓頂多塔的東正教教堂建筑風格,最著名的就是圣瓦西里大教堂,它與拜占庭羅馬氏穹頂風格不同,與中古西歐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也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始建于 1248 年的德國科隆大教堂,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建筑風格明顯不同,從而彰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特色。除此之外,俄羅斯位于歐洲東部邊緣,疆域延伸到亞洲內陸,而且在 13-16世紀受蒙古統治,因此又深受亞洲文化影響,所以在俄羅斯文化的構成中,俄羅斯文化具有典型的歐亞接合部文明特征。課堂小結回首整個歐洲文化的形成過程,包含兩個時期,古典文明與中古時期,這兩個時期是源與流的關系,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構成了歐洲文化的底色,三個區域,中古西歐文化、拜占庭文化、俄羅斯文化,這三個區域在傳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同時又發展出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從而使歐洲文化豐富多樣,也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做出貢獻。同時在歐洲文化形成過程中,我們又感受到了文明的包容性,不僅有其自身傳統的因素,更有區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才成就了歐洲燦爛的文化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歐洲文化的形成正是如此。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總書記 2014 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設計意圖:通過時間軸梳理歐洲文化的形成脈絡,讓學生更清楚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與中古西歐文化、拜占庭、俄羅斯文化的關系。最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的觀點結束本課,培養學生對文化本土性與各文明交流之間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開放的國際視野和文化觀念,達成“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目標。八、教學評價通過習題來檢測和評價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與運用情況,詳見本課配套練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