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 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標要求: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材分析:《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是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一單元的第 2 課,本課在前一課學習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內涵、特點和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旨在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是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豐富、發展、升華的;中華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學情分析:高二學生通過高一的學習,對中外歷史都有了大致了解。但學生對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的具體史實不夠清晰,對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了解較少,無法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在當今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教學目標:1、運用時空定位,梳理佛教文化傳入與融合以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與融合的具體史實,了解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豐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素養。2、通過文字、圖片等史料,認識中華文化在不同階段對世界的影響,堅持在“論從史出”的原則基礎上合理解釋這些歷史現象,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3、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認識到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包容性;通過分析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的相關史實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教學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教學難點: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在當今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師: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第 2 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學習: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一)佛教文化的傳入與融合首先是佛教文化的傳入,教師出示一則史料: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教師:這則史料記載了西漢末年(公元前 2 年),大月氏王的使節伊存向當時的博士弟子景盧傳授浮屠經的史實。浮屠為佛陀之異譯,浮屠經即佛經。史料出自中國古代的正史《三國志》,其可信度非常高。可以證明佛教在西漢時期已經通過西域傳入中國。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請來了兩位高僧在洛陽傳教,并在洛陽修建了白馬寺。據此可知,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但是在兩漢時期,佛教因與中國文化的沖突,影響不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國家分裂,戰亂頻繁,人們渴望得到精神的慰藉(wèi jiè),投身宗教;加上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有意提倡,佛教逐漸盛行。伴隨著佛教的盛行,佛教逐漸同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為了便于同學理解,我在這里引用了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會三教詩》: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中復觀道書,有名與無名……晚年開釋卷,猶日映眾星……——【南朝】蕭衍(梁武帝)《會三教詩》梁武帝是南朝著名政治家,《會三教詩》首段自述少時學習周孔,第二段講中年之后開始觀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說晚年研究佛教,可以佐證在這一時期,佛教逐漸同中國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融合。這也是佛教這一時期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隨著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在隋唐時期出現了很多佛教的宗派,其中有中國化的宗派比如天臺宗、華嚴宗也有來自印度的宗派比如法相宗,但是影響最大的是合乎中國理論和習慣的禪宗,禪宗的出現意味著佛教本土化。這里引用了湯用彤先生的觀點:所以天臺、華嚴那種中國化的佛教行不通,而來自印度的法相宗也行不通,只有禪宗可以流行下去。禪宗不僅合于中國的理論,而且合乎中國的習慣。當初禪宗本須坐禪,到后來連坐禪也免去了。由此也可見,凡是印度性質多的佛教終必衰落,而中國性質多的佛教漸趨興盛。——湯用彤《隋唐佛學之特點》“印度性質多的佛教終必衰落,而中國性質多的佛教漸趨興盛”反映出這一時期佛教本土化的完成。伴隨著佛教本土化的完成,佛教在思想領域影響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發展,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宋明理學產生了。北方的華嚴、天臺對宋元明思想的關系并不很大,而南方的禪宗則對宋元明文化思想關系很大,特別關于理論,雖然它對理學并非起直接的作用,但自另一面看,確是非常重要。——湯用彤《隋唐佛學之特點》理學的出現,實現了儒學的再次復興。佛教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如何看待佛教中國化,在這里我們先來看一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佛教產生于古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佛教的中國化?看法:佛教的中國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連續的整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化不但沒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徹底同化了外來宗教,這反映了中華文化極具包容性。(二)西方文化的傳入與融合西方文化的傳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近代以來。教師講述: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了中國。出示材料材料一:明末清初,一批來華耶穌會會士由于精通中國文化而獲得高官的賞識,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瑪竇……17 世紀時會士與中國學者合譯出了大約 380 種著作,這些書多為神學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數學……以及歐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論文和專著。——費正清《東亞:傳統與變遷》教師:耶穌會傳教士來華的目的是傳播天主教,他們的著述主要是有關神學和宗教的內容,而科學僅僅是一種附帶的手段。傳教士傳入中國的科技知識或技術是打了折扣的西學,而不是當時中國需要的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和近代科學。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主動學習中國文化,結交中國上流人士,并與中國學者合譯了很多著作,傳播西學。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一時期西學的影響非常小?請結合下面的史料回答。材料二: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閎通歷法。徐光啟特薦于朝,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終不見用。——《清史稿·湯若望傳》教師:這一時期傳播西學的主體是西方的傳教士,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傳播天主教;這一時期傳播西學的主體是西方的傳教士,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傳播天主教;中國對西學的排斥,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艱難;加上這一時期中國國力相對較強,導致西學在中國影響較小。教師:明末清初,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是不了解的,中國社會對西學是排斥的,直到 1840 年前后才逐漸發生變化。1840 年前后,發生了什么?首先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下面的材料:1840 年以來,堅船利炮、聲光化電、西藝西政曾依次成為中國人概括外來之物的用語。這個次序反映了認識的逐層深化……在一片風雨之勢中,來自異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滲入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教師: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19 世紀中葉,隨著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憑借著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地主階級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最早的是林則徐,魏源在林則徐《四洲志》的基礎上編寫了《海國圖志》一書,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魏源在該書的序言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后來,洋務派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學習西方的器物文明,邁開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時,西學在中國不斷傳播,國內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西方的社會制度較中國先進,開始了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辛亥革命后,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僅只學習西方的科技、制度是不夠的,他們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中,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主張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過閱讀材料和觀察上表,很容易得出,近代以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主體由早期的地主階級到資產階級再到無產階級;學習的內容由最初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西方的聲光化電、西藝西政是如何傳入中國的?伴隨著中國戰敗和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先進的中國人希望從西方找到挽救近代民族危機的密碼,他們在中國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中國近代新式教育起步。下表是 1862-1880 年中國設立的各類新式學堂,從學堂出現的時間可以看出,新式學堂是伴隨著洋務運動開始的,創辦者大都是洋務派官員;從地點可以看出,新式學堂主要出現在沿海通商口岸,從新式學堂的科目設置看,雖然它們并沒有涉及西藝西政,但是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西學的傳入與融合與近代的民族危機和救亡圖存密切聯系。辛亥革命因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領導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肩上。教師: 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 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掀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覺醒人民大眾,在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中國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選擇。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華文化在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向外進行著輻射和傳播,促進了其他文明的發展。首先是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早在公元前 4 世紀-公元 3 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我們來看一下這三張字體的圖片,這三張圖片分別是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喃字,請同學們分析它們與漢字的關系。通過觀察這三種文字,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國文字都受到漢字的影響,是在漢字影響下出現的字體,這些文字的出現推動了當地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除了文字外,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在社會治理、思想文化等領域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下面我們先閱讀一則史料:材料: 7 世紀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國制度,以儒學思想為指導,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國建立后,公元 630 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 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學生的策動下,日本發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級學校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新羅統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規范……在學制上,新羅仿唐置國學,設儒學科和技術科。——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通過閱讀材料我們可以得出:日本、朝鮮在國家治理方面模仿的是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請同學們繼續觀察下面兩幅圖片:兩張圖片,一張是韓國首爾景福宮圖片,一張是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從圖片中可以看出,朝鮮和日本在建筑方面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日本的佛寺,講到佛寺,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鑒真東渡,閱讀下面的材料:鑒真(688~763),深明佛學,50 余歲時,受日本邀請,發愿東渡。他排除千難萬險,歷時 12 年,經 6 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塑、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材料,我們可以得出,日本和朝鮮在佛學、建筑、雕塑、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也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通過分析中華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影響,我們可以得出,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東亞、東南亞國家和中國一同構成了以中國為主,包括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的東亞文化圈。剛剛我們系統講解了西學的傳入與融合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們來學習中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請大家先閱讀下面的材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文化對歐洲社會的影響。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17 世紀和 18 世紀初,中國對歐洲的影響遠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當時的中國甚至被歐洲推舉為模范文明。除四大發明外,中華文化還在很多方面影響了歐洲,閱讀下面的材料,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17-18 世紀,中國古代的主要經典和儒家學說,通過傳教士的介紹、研究,在歐洲知識界和上層社會得到了流傳和宣揚,成為伏爾泰等啟蒙運動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國歷史上傳統的仁君統治和大一統的思想,更是主張開明君主制的啟蒙思想家發對歐洲王權所追求的社會楷模。——摘編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強調順應自然“天道”,重視倫理道德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啟蒙思想家汲取精神養料的寶貴源泉之一。1662 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到英國,為英國宮廷帶來飲茶之風。1669 年,英國政府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歐洲市場……1750 年,下午茶風俗在英國中產階級流行……1786 年,一名法國人到英國旅游時注意到,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摘編自周重林《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茶、絲綢等傳統中國特產和中式建筑成為歐洲社會的風尚。19 世紀大批有關中國科舉制度的著作在英國問世。1835 年一位英國人撰文評價東印度公司采用公開考試競爭原則選拔文職人員時說:“這種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的充分發展,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19 世紀中后期,英國政府頒布了兩道改革文官體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職務常任、強化培訓、知識更新等頗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國家紛紛效仿。——據馬樺《英國文官考試研究》整理通過分析上述材料,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在傳入歐洲后,推動歐洲近代文官制度的產生。在人類歷史上,誕生于不同社會環境、融合于人們生活之中的各種文明,都對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過貢獻。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性,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才能在交流中融合,才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下面,我們一起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內容,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傳入;二、傳出。課堂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觀看。板書設計:第 2 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一)佛教文化的傳入與融合(二)西方文化的傳入與融合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一)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二)對歐洲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