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政治知識點精簡版(統編版必修1-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政治知識點精簡版(統編版必修1-4)

資源簡介

2023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政治知識點
精簡版(統編版必修1-4)
必修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一、五種社會形態
1、原始社會
(1)生產關系特點: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
(2)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
2、奴隸社會
(1)生產關系特點: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2)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是歷史的進步
3、封建社會
生產關系特點: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有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地租外留一部分自己支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4、資本主義
(1)生產關系特點: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2)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基本特征: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痼疾。
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5、社會主義
社會生產關系: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
二、空想社會主義的局限性
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階級斗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強大力量,也沒有找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
三、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①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
②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
③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
④《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四、社會主義發展前途是光明的(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念是不可動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3、共產黨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1949年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①實現了中國從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1、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2、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3、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第三課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一、偉大的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的開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改革開放的意義
(1)“四個面貌”:極大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2)“三個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3)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3、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和行動指南。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互作用,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第四課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進入新時代的意義
①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華民族)②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類社會)
3、新時代的變與不變
主要矛盾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兩個不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①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②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③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人民的幸福線。
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
為什么?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
②堅持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無比崇高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
③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怎么樣
共產黨人:①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②一以貫之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中國夢的本質
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本質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1)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2)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
(3)中國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世界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關。是奉獻世界的夢。
2、如何實現中國夢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1)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
①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②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辦好中國事情,關鍵在黨。③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3)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4)要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銳意進取,永不懈怠。
(5)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四、要堅持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強國
1、第一步: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步: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為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制度體系、發展民主政治;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加快生態文明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走強軍之路,推進國防現代化;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堅持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以;堅定從嚴治黨,提高執政能力。
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豐富和發展的背景
①國際: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②國內:當代中國正處于最好的發展時期。是在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③黨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性鍛造中堅定走在時代前列。是在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實現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過程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④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是在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深邃思考、深刻總結,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懈探索、砥礪前行中創立并不斷豐富發展的。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
(1)十個明確的內容及地位
內容:
地位:十個明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為核心關鍵的組成部分。是支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四梁八柱”。
(2)十四個堅持的內容及地位
內容:黨的十九大提出并概括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即“十四個堅持”
(2)地位:“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和方法論。
3、為什么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①貢獻: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②地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③性質: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
④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動搖;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不動搖。
必修二《經濟與社會》
第一課 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③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2、生產資料所有制
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經濟制度的基礎。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
3、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地位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4、公有制主體
地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構成: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作用(意義):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體現:(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5、國有企業地位作用
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6、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1)構成: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作用:①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②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7、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意義
有利于發揮各種所有制的長處,調動不同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取長補短,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堅持“兩個不動搖”
1、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1)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標準,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依法治企,改進黨的領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2)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3)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1)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
(2)要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
2、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1)要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
(2)要支持和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3)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推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第二課: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1.市場調節
(1)計劃和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體制。
(2)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機制來調節,市場機制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和調節這資源在全社會的配置。
市場機制的優點:
(1)市場價格及其波動,能夠反映供求狀況及其變化,市場供求的變化也會影響市場價格。
(2)市場競爭能夠引導資源流向效率高的領域和企業,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進步,實現優勝劣汰。
市場調節的缺陷及危害:
缺陷:(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2)市場調節有局限性,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病。
危害:單靠市場調節,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導致資源浪費;會導致經濟運行大起大落,社會經濟不穩定;會產生不正當競爭、壟斷,損害社會公平;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
2、建設現代市場體系
為什么?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提高資源配置資源效率和公平性。
怎么樣?
(1)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要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
(2)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
(3)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4)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
(5)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2、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和作用
(1)通過實施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制度,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2)通過實施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3)通過實施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
(4)通過實施區域政策和環境政策,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5)通過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彌補市場缺陷;
(6)通過加強公共服務,保障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科學宏觀調控
(1)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為什么要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
①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有局限性,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病。
②科學的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之一。
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3)宏觀調控最常用的經濟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①財政政策:財政收人與支出政策、稅收、國債等。
②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等。
調節社會總需求,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
一、堅持新發展理念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意義: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
2、堅持新發展理念
內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必要性: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1)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
(2)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3)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堅持綠色發展,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4)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堅持開放發展,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5)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
堅持共享發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為什么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
(1)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
(2)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
(3)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
(1)產業體系;(2)市場體系;(3)收入分配體系;(4)城鄉區域發展體系;
(5)綠色發展體系;(6)全面開放體系;(7)經濟體制。
3、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怎樣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
(2)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3)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4、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四課 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
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
1、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必要性: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制度必須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有助于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2)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2、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
勞動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獲得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勞動。要鼓勵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
3、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1)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2)在初次分配方面,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
(4)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5)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人,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6)必須堅持消除貧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二、我國的社會保障
1、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意義)
(1)作為精巧的“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化解社會成員生存危機,保障基本生活權利,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
(2)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調節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3)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和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
(1)社會保險: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內容: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2)社會救助: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
方式: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
作用: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的最后一道防線
(3)社會福利: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內容:向老,殘、婦、兒童等社會成員提供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福利津貼
(4)社會優撫:特殊的社會保障
對象: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烈屬
特點: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
3、怎樣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
(1)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確保每個公民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2)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3)要做到權責清晰。
(4)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第一單元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
2、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4、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1)近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有利于組織成為階級力量;具有革命性;具有先進性。
(2)共產黨成立之前,所進行的斗爭存在兩個根本性弱點。
(3)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4)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5、建立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6、實行改革開放,走向民富國強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改革開放的目的: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國人民富起來、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7、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中國特色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搶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希望發展和保持獨立的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8、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根本立場:人民立場;
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執政理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奮斗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
9、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0、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在于它以接續推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理論作為行動指南,就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永葆生機活力的法寶。
11、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共產黨員通過自己的骨干、帶頭和橋梁作用,影響和帶動身邊群眾共同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
決定性因素: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所決定的,也是共產黨的先進性的直接而具體的體現;
作用: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黨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是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源泉,是黨不斷取得勝利的堅強保證。
12、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
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主要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
總的要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要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從而確保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
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能力的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確保黨始終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始終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
13、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全面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
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這是黨的建設的一貫方針和要求,關系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關系人心向背,關系國家和民族的興衰,關系黨的生死存亡。14、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有機統一的,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基本方式)。
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目的在于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執政地位,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實現黨的執政使命,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
1、我國的國體(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
2、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最廣泛的表現:①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②民主主體的廣泛性;
最真實的表現:①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證;②有制度和法律保障;③在實現方式上有:民主選舉、民主協商
最管用的表現:建立一整套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
3、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民主專政包含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兩個方面。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障(我國的國家職能)
對內職能:①維護國家穩定:依法打擊破壞、犯罪活動,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②促進社會發展:開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
對外職能:防御外來侵略,保衛國家安全。
國家的性質決定國家的職能,我國的國家職能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性質: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地位:在國家機關組織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職權: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常設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憲法規定的立法權、任免權、決定權、監督權,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6、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產生:民主選舉產生;
職權: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
義務:應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經常聽取群眾意見和要求,回答詢問,幫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進工作;肩負人民的重托,應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
7、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政體)
原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
國體決定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
與共產黨、人民的關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項基本功能,就是把體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并使之成為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規范。
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會制度體現人民當家作主,最充分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國家的其他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立法創制出來的,都要受其統領和制約。
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動員了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8、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地位: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特點(內容):奉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的活動準則。
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
優越性:這一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適應,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利于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性質:愛國統一戰線組織,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
職能: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
10、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方針: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原則)
原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民族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
含義: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內容:①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
②自治機關: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依法行使自治權。
前提和基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
地位: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優越性:它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
11、我國的宗教政策
我國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中國化方向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2、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性質:人民群眾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形式: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地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發展基層民主的意義: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應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程加以推進。
基層民主實踐:(1)民主選舉(2)民主協商(3)民主決策(4)民主管理(5)民主監督
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
1、法的本質:
法是維護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職能,又具有社會職能。
2、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
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
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蓬勃發展。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4、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5、法治國家的內涵:
法治國家,就是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
(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憲法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
(2)堅持良法之治。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效力。
(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6、建設法治國家
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內容:①推進憲法實施。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②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
③完善法律實施機制。已經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實施。
意義:通過建設法治國家,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
7、法治政府的內涵
法治政府就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政府。
8、建設法治政府
措施:(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
(3)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4)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5)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6)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等。
意義:(1)政府:能夠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權力,積極履行職責,提高行政服務水平,實現善政。(2)人民與社會:能夠更好地促進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的溝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關系。
9、法治社會的內涵
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
(1)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
(2)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
(3)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10、建設法治社會
(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
意義: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
11、科學立法
必要性: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科學立法。
要求:(1)科學立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
(2)科學立法符合國情和實際;
(3)立法必須遵循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立法工作規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努力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化。
推進科學立法
要求:(1)科學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
(2)科學立法要充分發揚民主;
(3)科學立法要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
12、嚴格執法
原因:在法律實施體系中,行政機關是執法的最重要主體。行政機關要帶頭嚴格執法,依法全面履行職能。
意義:嚴格執法,有助于捍衛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助于推進建設法治政府。
推進嚴格執法
要求:①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②堅持規范執法,嚴格的執法程序是規范執法的重要前提,也是執法公開公正的重要保障;③堅持公正執法;
④堅持文明執法。
13、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要求:①司法的程序要求公正;②司法的結果要公正。
推進公正司法
(1)必須確保審判權和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
(2)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做到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公正、辦案程序公正。
(3)必須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4)必須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14、全民守法
要求:(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
(3)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推進全民守法
推進全民守法,要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
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哲學原理
辯證唯物論(探究世界的本質)
1、世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具有客觀物質性,人的意識根源于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堅定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2、物質決定意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3、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
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規律。
要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
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人類。
4、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
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通過實踐可以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推動事物的發展,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意識。
5、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6、什么是意識(意識的本質)
意識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反映,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7.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
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實踐;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唯物辯證法(把握世界的規律)
聯系的觀點
1、聯系的普遍性,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的多樣性,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
要立足整體,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系統的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發展的觀點
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事物發展的狀態)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
3、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和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困難,勇敢面對挫折和考驗。
4、辯證的否定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
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矛盾的觀點;矛盾分析法;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
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
2、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我們都要承認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5、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抓重點,統籌兼顧。
6、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賴,相互排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分清主流與支流。
7、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雙方即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8、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堅持兩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堅持重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認識論(探索認識的奧秘)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2、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4、實踐的特征: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直接現實性。
5、認識具有反復性
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受到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
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社會的基本矛盾(規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遵循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遵循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實現人生的價值
4、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折的標準。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5、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6、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弘揚勞動精神,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筑牢道德根基。
7、改革
實質(本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強大動力)
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是文化由一定是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
2、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
3、文化的功能(作用)
(1)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3)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古為今用,有鑒別地對待,有批判地繼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作用)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能夠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3)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6、實現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7、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精神支柱。
作用、意義: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人民具有偉大的創造、奮斗、團結、夢想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
怎么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8、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9、尊重文化多樣性
為什么?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怎么樣?堅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10、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加強相互交流、學習、借鑒。
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文化不僅屬于這各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要借鑒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和精華,增強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推動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1、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保持開放的心態。
(2)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為什么)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是由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
13、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怎么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源泉。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受者和受益者。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
(2)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
(3)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14、怎么樣建設文化強國
(1)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是我國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2)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4)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造生產體制機制。
15、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
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长岭县| 连云港市| 潜山县| 顺昌县| 二手房| 承德市| 安达市| 砀山县| 连云港市| 盐城市| 乌鲁木齐市| 犍为县| 三门县| 台东县| 长乐市| 宕昌县| 临泉县| 龙州县| 张家口市| 开封市| 丰宁| 唐山市| 长岭县| 马鞍山市| 罗甸县| 平昌县| 来宾市| 寿光市| 建德市| 鸡东县| 黄大仙区| 曲靖市| 弋阳县| 林口县| 璧山县| 湘西| 苗栗市| 澎湖县| 革吉县| 金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