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封建專制制度下救亡圖存的失敗,理解失敗背后深層的經濟因素以及封建制度滅亡的必然性,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2.以史料為抓手,通過與歷史事件相聯系的史料,探究晚清救亡圖存運動失敗的必然性,學會在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述時能夠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據。3.通過學習戊戌變法有關史實,分析相關史料,通過史實與史料相結合理解戊戌變法的進步性及局限性,能夠將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4.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列強給我們民族帶來的深重侵害,以及學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反思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養成反對侵略的正確價值觀,加強勇于斗爭、堅強探索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戊戌維新運動相關史實2.教學難點: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局限性及其根源封建專制制度走向滅亡的必然性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回顧甲午中日戰爭,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等內容。 請學生回顧甲午中日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所產生的的影響 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并為維新運動帽背景的分析做準備一、析背景 通過回顧甲午中日戰爭,明確此次災難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但,同時向學生強調容易為人所忽略的,即甲午中日戰爭帶給國人的精神強擊。 展示如下兩則材料: 材料一 李鴻章在與伊藤博文進行馬關談判時表示:“余認為今日的戰爭得到兩個好的結果,第一是歐洲的陸海軍作戰方式,被黃色人種成功應用得到了驗證。第二是沉睡的中華開始覺醒,日本給予清國的刺激,相信對我國將來的進步會發生最有益的影響。 材料二 梁啟超:“喚起吾國前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通過材料情景再現,從這兩段對華中感悟民族意識的真正覺醒。而當時民族意識的真正覺醒,除了國人的愛國行動之外,還體現在國人對甲午中日戰爭所進行的深刻反思。 而當時國人的反思主要有三種: 材料一 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憲法,開國會,行三足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計日可待。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 材料二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廢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材料三 人欲圖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與是妨生者為斗。負者日退,而勝者日昌。勝者非他,智德力三者皆大是耳。 ——嚴復《天演論》 反思結果:建立民主政治;主張變法革新;宣傳進化論思想,培養“智德力”全面發展人才 地主階級洋務派的反思: 材料一 奕 說:“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 ——黃遵憲《馬關紀事》 反思結果:中國要更多的接納資本主義 甲午戰爭幸存者的反思: 材料一 海軍所有章程,除衣冠語言外,均當仿照西法,萬不得采擇與中國合宜者從之,不合宜者去之。蓋去一不合宜,則生一私弊。 ——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三《甲午中日戰爭》 反思結果:力言“西化”或“西法” 種種反思都已說明,一場以救亡圖存為目的政治體制變革迫在眉睫。 閱讀材料,理解甲午中日戰爭帶給中華民族災難的同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 閱讀材料,歸納出資產階級維新派反思的內容 閱讀材料,歸納出洋務派反思的內容 閱讀材料,歸納出甲午中日戰爭幸存者反思的內容。 通過當時社會主要反思內容的分析與歸納,認識到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在眉睫。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更多細節的戊戌變法知識,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通過多種史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深化學生對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性的理解二、述過程及意義 1.序幕拉開: 材料:清廷對知識分子的限制 第一,生員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結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違犯三令者,殺無赦。 ——1648年清廷頒布禁令 通過清廷對知識分子不得干政的材料展示,知識分子甘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積極參與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這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第一次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力量表現出群眾性愛國運動,是近代知識分子群體性覺醒。 2.變法高潮 明確變法標志,使學生認識到變法的性質是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具有資產階級性質。 通過材料閱讀,學生歸納出變法的具體措施,對變法措施的內容及目標逐條解讀,認識維新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促進作用。 3.展示材料,將變法具體措施同維新派思想主張相對比: 變法主要內容 一、教育方面: 廢八股改試策論;設立京師大學堂、各省設立新式學堂 二、行政管理: 裁撒冗員和不必要的機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三、工業方面: 建設鐵路、發展農工商、獎勵發明 四、其他方面: 高級官員游歷外國、改進和簡化法規 —根據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內容整理 康有為上清帝第四書 1.革新科舉制度和法律規范; 2.設立政府制度局和創設十二個新局來取代無用的軍機處、六部和其他現有的機構; 3.設立各級民政局和地區分局,作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北京設立議院; 5.采用憲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 ——根據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變法措施中并沒有維新派極力提倡的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措施。雖然體現了維新派的務實性,但也使得變法大打折扣,同時也為失敗埋下伏筆。 3.戊戌政變 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戊戌變法的結局:囚光緒;殺六君;廢措施 閱讀材料,理解“公車上書”前人不可比擬的時代意義 閱讀材料,歸納維新變法措施并分析其性質和時代意義 對比兩者則材料,找出變法措施與維新派思想主張的不同之處,并進行評價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更多細節的戊戌變法知識,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通過多種史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深化學生對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性的理解三、探究失敗原因 材料一 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 材料二 在當時中國社會內部,還沒有足以支持變法取得成功的社會力量。 在朝廷內部也好,地方上也好,舊社會勢力仍然占著絕對優勢。 維新派希望依靠一個并無多少實權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在不觸犯地主階級根本權利的基礎上求得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 這對那些無拳無勇的書生來說是可以理解的,但缺乏可以依靠的社會基礎就終究只能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展示材料,請學生閱讀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觀及客觀原因。 閱讀材料,分析戊戌變法運動失敗的主觀及客觀原因教學反思在本課設計的過程中,我感覺其亮點在于開頭對背景的分析,采用了比較新穎的角度,即在日常教學中提到甲午中日戰爭,我們跟學生總是強調其危害性,但甲午中日戰爭對國人民族意識的激發是絕不可能忽視的,繼而再從這條線出發引出當時的主要反思,再推出維新變法的主要背景。這樣,可以打破常規的背景知識介紹,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不足之處,就在于對失敗原因的介紹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的歸納,可以為學生總結為規律性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運用,對于這一點,我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改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