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一、單項選擇題1.一般來說,寒帶地區居民的住房比溫帶地區居民的住房( )A.墻壁厚 B.窗戶大C.高大寬敞 D.記錄的政治文化信息豐富2.地面某個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A.相對高度B.高度C.等高線D.海拔3.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是( )A.清真寺 B.佛塔 C.大教堂 D.凱旋門4.文本整理是常用的學習方法。下列整理正確的是( )A.分層設色地形圖判斷——褐色越深,海拔越高;綠色越深,海拔越低B.云南傣族竹樓——適應當地白天高溫的環境,有墻厚、窗小的特點C.工業區選址——地勢平坦,水源充足,都選在河流的上游地區D.從動植物看氣候——熱帶雨林的植物葉小,沙漠中的植物多為闊葉5.下列關于長江的說法正確的是①航運價值大,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②上、中、下游的分界處分別是河口和桃花峪③長江給予我們航運、發電、灌溉等諸多便利 ④人們在長江中下游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圍湖造田,加大了沿岸地區發生嚴重水災的可能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根據觀察資料表明,城市里的溫度比郊區確實要高得多,這就是所謂的“城市熱島效應”。例如,上海、紐約年平均氣溫要比近郊高1.1℃,柏林要高1.0℃,費城要高0.8℃,莫斯科、巴黎、洛杉磯要高0.7℃,華盛頓要高0.6℃。下列不能正確解釋“城市熱島效應”產生原因的是:A.城市中的建筑材料反射太陽輻射熱量的本領小,因而在白天吸收了較多的熱量B.城市中有良好的排水設施,因而用于蒸發水量損耗的熱量很少C.城市建筑密度大,通風不良,不利于熱量向外流失D.城市中的人口密度遠遠大于郊區讀“經緯網”,完成問題.7.圖中丁地的經緯度是( )A.20οS、150οW B.20οS、150οE C.20οN、150οW D.20οN、150οE8.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溫帶的是( )A.甲地和丙地 B.乙地和丙地 C.甲地和乙地 D.乙地和丁地9.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0.聚落在發展過程中因環境而異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下列建筑物代表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典型傳統聚落建筑的是A.竹樓B.蒙古包C.磚瓦平房D.窯洞11.經過漫長、艱苦的科學探索,我們終于知道了地球的形狀是A.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B.標準的橢球體C.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略短的球體D.標準的正球體12.于亞洲和南極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大洲是( )A.非洲 B.大洋洲 C.歐洲 D.南美洲13.在地球儀上,用藍色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A.陸地上的平原 B.海洋和湖泊C.陸地上的高原山地 D.陸地上的森林和草原1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是A.印度半島 B.斯堪的納維亞半島C.阿拉伯半島 D.中南半島15.人文環境由地球上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和現象構成,如人口、人種、語言、宗教和生產活動等方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世界人種分布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B.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C.阿拉伯半島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佛教D.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區16.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是A.北冰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太平洋17.根據圖中經緯網判斷,西昌位于( )A.中緯度、熱帶B.低緯度、北溫帶C.低緯度、熱帶D.中緯度、北溫帶18.現象能證明地球是球形的有①在海邊眺望駛近的帆船,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②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③月食現象④日、月都是天空東方升起,西方下落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9.下列條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語發展的是A.自然資源豐富 B.交通便利 C.氣候溫和濕潤 D.地形崎嶇20.選用下列比例尺繪制的南昌市旅游交通圖,比例尺最大的是A.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00千米B.1:10000C.1:1000000D.二、非選擇題21.讀圖并完成下列練習.(1)寫出圖中字母和數字所表示的大洲或大洋名稱A 、B 、① 、②(2)從東西半球位置看,A地位于 ,D地位于(3)F處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是(4)E地畜牧業發達,因為這里的氣候類型是 ,其氣候特點是 .22.讀圖,回答問題。 圖一 圖二(1)根據圖一概括我國地勢的特點。這樣的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有什么影響?(2)寫出圖二A代表的省級行政區名稱及該地的氣候類型。B、C兩者共同構成了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請寫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3)A、D代表的省級行政區分屬我國東部和西部。東西部應各自發揮哪些優勢,實現交流與互補?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A【詳解】試題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解:寒帶地區較為寒冷,房子墻體厚可以防寒、保暖.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不同地區的民居特色,結合氣候特點理解解答即可.2.D【詳解】試題分析:海拔是指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故選項A.B.C不符合題意;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考點:本題考查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3.A【詳解】基督宗教、伊斯蘭教與佛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是清真寺,A正確;佛塔是佛教的典型代表,B錯;大教堂是基督教的典型代表,C錯;凱旋門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戰的軍隊凱旋的大門,與宗教無關,D錯。【點睛】本題考查宗教文化。4.A【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褐色越深,海拔越高;綠色越深,海拔越低,A項符合題意;云南傣族竹樓適宜氣候炎熱潮濕的環境,B排除;工業區選址在河流上游地區會污染水源,C排除;熱帶雨林的植物為闊葉,沙漠中的植物葉片較小,D排除。故本題選A。5.D【詳解】根據所的知識可知,長江①航運價值大,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②上、中、下游的分界處分別是宜昌和湖口;③長江給予我們航運、發電、灌溉等諸多便利;④人們在長江中下游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圍湖造田,加大了沿岸地區發生嚴重水災的可能性;故答案選D。6.B【詳解】試題分析:近50年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旱澇等災害頻繁.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壞高空的臭氧層,導致地面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進而危及人類的健康.在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的城市,往往中心城區的氣溫比郊區高,風速比郊區小,上升氣流顯著,霧和低云增多,形成“城市熱島效應”,故選B.考點:本題考查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7.B 8.C 9.A【分析】試題分析:7.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解:依據經緯度的判讀,讀圖分析可知,甲地的經緯度是170°E,60°N;乙地的經緯度是130°E,40°N;丙地的經緯度是110°E,20°N;丁地的經緯度是150°E,20°S.依據題意.故選B.8.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解:依據經緯度的判讀,讀圖分析可知,甲地的經緯度是170°E,60°N;乙地的經緯度是130°E,40°N;丙地的經緯度是110°E,20°N;丁地的經緯度是150°E,20°S.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由此可知,甲位于北溫帶,乙位于北溫帶,丙位于熱帶,丁位于熱帶.依據題意.故選C.9.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解:依據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讀圖分析可知,甲地的經度是170°E;乙地的經度是130°E;丙地的經度是110°E;丁地的經度是150°E.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依據各點的經度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甲地.依據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東西半球的劃分,讀圖理解解答即可.10.D【詳解】試題分析:竹樓是我國西雙版納的民居,蒙古包是我國內蒙古高原的民居,磚瓦房屋時我國北方地區的房屋,窯洞是我國黃土高原的民居。所以選D。考點:該題考查我國主要的民居。11.A【詳解】試題分析: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考點:地球的形狀12.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位于于亞洲和南極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大洲是大洋洲。13.B【詳解】試題分析:一般來說,在地球儀上我們通常用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褐色表示高山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藍色表示海洋;在不同的等深線之間,著上深淺不同的藍色,可以用來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綠色越濃,表示地勢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勢越高.,故本題選B。考點:本題主要考查地圖。14.C【詳解】試題分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是位于西亞的阿拉伯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位于大陸西岸,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全年炎熱少雨,故選C.考點:本題考查世界半島的有關知識.15.A【詳解】由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人種受多種因素影響,它的分布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A項正確;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排除B項;西亞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排除C項;世界各大平原一般都是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區,但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是例外,排除D項。故選A項。16.D【詳解】試題分析:太平洋跨南北半球,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島嶼也最多.大西洋也跨南北半球,形狀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大陸北岸之間,被海冰廣泛覆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大洋,故選D.考點:本題考查四大洋的的地理分布和概況.17.B【詳解】試題分析:從緯度來看,西昌市位于25°N和30°N之間,位于低緯度,北回歸線(23.5°N)位于其南部,屬于北溫帶。考點:經緯網的判讀18.B【詳解】試題分析: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能證明地球是球形,故①正確;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故②正確;日食,又作日蝕,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故排除③;日、月都從天空東方升起,西方下落是地球自轉造成的,與球形無關,故排除④;考點:地球形狀的證據19.D【詳解】試題分析: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有關。聚落主要分布在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的地區。所以選D。考點:該題考查聚落的形成與發展。20.B【詳解】試題分析:把選項中的四個比例尺換算成一種,且單位統一為厘米,即A為1:100000000、B為1:10000、C為1:1000000、D為1:10000000,因此B選項的比例尺最大。考點:本題主要考查比例尺大小的比較。21.(1)亞洲;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2)東半球;西半球;(3)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4)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詳解】試題分析:全世界共有七個大洲,它們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解:(1)讀圖可知,A是亞洲;B是北美洲;①是太平洋;②是大西洋;(2)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20°W經線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經線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讀圖可知,A地位于東半球,B地位于西半球;(3)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由F所處的位置及板塊運動的方向判定,該地多地震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4)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的原因是:歐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基本沒有旱澇災害,十分利于牧草的生長,草場廣布,大多牧場可常年放牧,畜牧業發達.故答案為(1)亞洲;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2)東半球;西半球;(3)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4)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點評】該題考查知識點較多,綜合性強,需認真作答.22.(1)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2)A 浙江 亞熱帶季風氣候B 秦嶺 C淮河(3)東部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教育等方面具有優勢;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與能源等方面具有優勢,兩者應互通有無,實現共同發展。【詳解】(1)根據圖一概括我國地勢的特點是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圖二A代表的省級行政區是浙江省,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B、C兩者共同構成了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請寫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B秦嶺 、C淮河。(3)根據題意,東部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教育等方面具有優勢;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與能源等方面具有優勢,兩者應互通有無,實現共同發展。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