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大變革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 、百家爭鳴局面形成及其意義難點: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本課立意:通過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變法圖強的歷史,了解華夏族、華夏觀念的形成過程,探究社會大變革帶來的制度與思想文化領域的偉大創新。子目間邏輯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政治變革,表現在思想領域的爭鳴。內容取舍:本課舍棄了對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狀態的描述,選取各國發展中典型性事件,講述這一時期經濟、政治的總趨勢、大線索。課堂子目變動:(課堂用子目:一、經濟發展二、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三、變法運動四、孔子和老子、百家爭鳴) (教材原子目: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三、孔子和老子四、百家爭鳴)一、經濟發展 (經濟大發展)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影響經濟——唯物史觀: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對上層建筑變革的影響首先,看看當時經濟發展情況(見教材):1.農業的發展:①鐵制農具開始使用 ——生產力發展②牛耕得到推廣③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2.工商業的發展①手工分工更加細密 ——手工業技術進步②貨幣流通廣泛③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涌現④很多工商業主財富雄厚邏輯關系講解:農業是基礎,鐵犁牛耕,帶動手工冶鐵業發展,也會帶動商業發展。生產力發展,出現新的生產關系,那舊的就將面臨瓦解崩潰:井田制逐漸瓦解,出現封建土地私有制 、小農經濟開始出現、封建生產關系出現。二、政治大變革: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政治、民族關系)破舊:兩張形勢圖對比得出的信息有:①王畿范圍縮小了很多,說明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區逐漸減少,實力衰弱②西周的很多小的諸侯國,到東周就消失了,被一些大國吞滅了如齊國,滅了30余國,成為東方大國,晉國,滅了40余國,成為中原大國,楚國滅了40余國,成為南方大國,秦國并了十余國,成為西方大國。可見:①周王室勢力日益衰弱②分封制逐漸瓦解崩潰③宗法制逐漸瓦解崩潰立新(或變革):春秋:是奴隸主同奴隸主之間為爭奪領地而展開的戰爭,是奴隸社會性質,齊國、晉、楚、吳和越先后建霸權,春秋五霸。戰國:兼并戰爭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達到統一而發動的戰爭,是封建社會性質。①在政治體制上,奴隸制的分封制、宗法制逐漸崩潰,向封建制轉型。由君主、貴族等級分權制(指分封制和宗法制,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力和財產的制度。當時只有貴族才能當官,也叫貴族政治)走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從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② 華夏認同:華夏文明影響力擴大、各民族的華夏認同觀念增強第二個新變革是什么呢?我們先看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典故:楚王問鼎 見課件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國只要銷毀刀劍上的刃尖便可以鑄成九鼎。楚莊王,一個諸侯王問天子鼎的輕重大小,是僭越,是踩紅線,想取周天子二代之。但還有更深層次上意思,先秦時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被稱為“南蠻”,楚國在當時也就是南蠻,楚王問鼎,就蘊含了他對華夏傳統中九鼎象征王權傳統的認可。為取得統治華夏的霸權,需獲得九鼎,并使得自身統治具有合法性,才能夠獲得華夏認可。從楚王問鼎的故事中,可得知:①楚莊王想從周天子手中奪得天下。②蘊含了他對華夏傳統中九鼎象征王權傳統的認可。選擇題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擊退北狄、征伐楚國,成就霸業。后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楚、吳、越等國也北上中原爭霸。在頻繁的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被中原先進的文化所吸引,民族交融加強,華夏文化圈逐漸擴展。故B.華夏文化圈逐漸擴展,正確。③歷史趨勢:由分裂走向統一,為秦統一奠基戰爭客觀上加速了各個區域的民族融合,促使華夏認同加強、華夏族發展,初步實現了局部統一,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重點突破:孟子認為“春秋無義戰”,也有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與兼并戰爭是災難性的戰爭。談談你是如何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與兼并戰爭的? 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與兼并戰爭掠奪財富、兼并土地,都給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但爭霸戰爭客觀上加速了各個區域的民族融合,促使華夏認同加強、華夏族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轉型,初步實現了局部統一,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是積極影響。小結:知識構架:標題:列國紛爭——民族交融——華夏認同 ——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列國紛爭中,中原各國與周邊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民族融合加速,華夏認同觀念產生于春秋時期,并發展于戰國,對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過渡:現在講二、政治大變革中的 —— 政治體制轉型三、變法運動 (推動社會轉型)第一目經濟發展會產生怎樣影響,透過現象看更本質的東西。按照生產力推動生產關系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路,我們看看接下來會有哪些變化?哪些人會大量開墾私田,擁有大量私田——周天子不會、諸侯地方上老大,基本上也不會(但也不排除一些有敏銳的經濟頭腦,把握住歷史發展方向的諸侯),最積極的就是卿大夫:政治地位的尷尬,同時有經濟實力做這件事情。卿大夫擁有大量私田,成為了新興的地主階級;擁有公田的是舊貴族,比如各國君主,新的階級關系出現。新興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力,舊貴族當然不肯放棄既得利益。于是卿大夫和國君之間由于根本利益的沖突,矛盾不斷激化,這種矛盾演化成了新的階級矛盾,即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舊貴族之間的矛盾。卿大夫掌實權: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三家大夫:卿大夫,從奴隸主貴族中分化出來的新興地主階級。春秋中后期,鐵犁牛耕得到推廣,生產力上升,開辟多私田,公田荒蕪。奴隸主貴族要求征收私田賦稅,而從奴隸主貴族中分化出來的新興地主階級,如卿大夫,要求不斷提升本階層政治、經濟地位,于是,卿大夫與國君權力斗爭日烈,結果:地主階級奪權成功。(后,改革變法,鞏固地位;舊奴隸主貴族主動變法,適應歷史的發展趨勢)1.變法運動背景原因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處于社會轉型時期②經濟(根本原因):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發展。③階級:土地私有程度的加深使得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世襲特權,發展地主經濟。④軍事: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需要富國強兵。⑤思想:法家學說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武器2.性質:從原因中看變法性質:封建性質的變法,將會推動社會轉型3.商鞅變法——內容對照變法必然性講解⑴時間:公元前356年。⑵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推動土地私有制發展;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⑶意義: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統一奠定了基礎。③推動了社會轉型:政治上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經濟上推動封建經濟發展。另補充商鞅變法的消極影響:A.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B.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秦朝產生消極影響,導致秦朝的暴政。C.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D.并未與舊的制度、文化、風俗劃清界限。E.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社會發展規律。【歸納總結】 商鞅變法廢除了秦國舊的奴隸制,確立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順應了戰國時期的歷史潮流,極大地推動了社會轉型實現。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是所有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誤區警示】 認識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鞏固和發展新興的小農經濟,有利于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政權,如商鞅變法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增強秦國的綜合國力,為秦國滅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其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商或輕商觀念長期制約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后期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重農 —— 小農經濟、鞏固地主階級政權抑商 —— 阻礙商品經濟發展、觀念制約人們思想,后期阻礙過渡:第一二目,我們學習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交融,現在看看當時的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四、孔子和老子 儒家學派、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期孔子和老子分別是我國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兩大學派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他們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孔子思想和教育文化貢獻 :側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視倫理道德①思想核心:“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其方法論是“中庸之道”。②政治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要求體察民情,包含了民本思想。要求恢復“周禮”,主張奴隸制的等級制度和階級剝削,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改良政治的主張,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③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興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推動學術重心下移。另,整理五經成為儒家經典,傳承了上古文化。2.對孔子思想核心的評價①“仁”的思想,對緩和階級矛盾,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現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鑒意義。②改良政治的主張,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③“禮”的思想,帶有承認等級制度和階級剝削、壓制人民斗爭消極性的傾向,以后的歷代統治者把它作為進行階級壓迫的思想工具,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3.老子思想主張 :側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同時代的老子,對我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貢獻巨大,主張道是萬物本原,矛盾的觀點包含了樸素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政治狀態,思想依舊比較保守。無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胡作非為,不為所欲為。反對威逼百姓,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取得“無不為”的效果。4.百家爭鳴⑴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政治、經濟、階級關系變動等)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1)政治:諸侯紛爭,禮樂制度崩潰,社會大變革時期。(2)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發展),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3)階級: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講解:以往,士依附于卿大夫,士宗法貴族的底層,隨著舊的貴族等級體系瓦解,獲得基本人身自由,成為相對獨立的知識分子階層。(私學興起,平民通過學習進入士階層)——他們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積極思考解決方法,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張。士人從各自代表的階級階層集團利益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各家學說中心和歸宿點,都是為了求治國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4)文化: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私學興起。(5)現實:各國統治者出于競爭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士人周游列國,頗受重用。⑵百家爭鳴的內涵:當時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⑶諸子代表的思想 見教材或課件士人從各自代表的階級階層集團利益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各家學說中心和歸宿點,都是為了求治國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在荀子看來,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禮的作用則在對人的利欲的無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間不免有沖突。為了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禮的遵循不免要訴諸于一種強制性。由此,禮轉為法,主張隆禮重法。墨家尚賢:選用賢能之人來治理國家,才有可能實現天下大治。鄒衍: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說明事物之間有著對立的關系。這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因素。他把歷史看成常變的,認為沒有萬世長存的王朝,這是合理的,但忽視了歷史變革的社會和經濟原因,將至歸結以神秘的天意,并且是循環論,這就陷入了迷信的泥潭。鄒衍的陰陽五行思想對后代哲學,醫學,歷法,建筑等領域影響很大,尤其是在漢代被董仲舒的新儒學所吸收,成為支持“君權神授”的學說的理論框架。⑷百家爭鳴的意義(1)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歷史發展。(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基礎。(3)諸子思想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在現代社會仍具有借鑒意義。⑸諸子百家思想的借鑒意義(1)孔子“和而不同”、孟子“民貴君輕”、墨子“兼愛”“非攻”——建設和諧社會(2)莊子的天命觀——可持續發展戰略 (3)荀子“天行有常”與韓非“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與時俱進” (4)韓非重視法治的思想——“依法治國” 拓展補充:1.春秋戰國分裂割據時代蘊含了哪些統一因素:①鐵犁牛耕的出現,生產力發展,為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②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一的趨勢。③在民族交往過程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④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及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渴望統一。⑤各國的變法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新興地主階級統治崛起。變法中秦國勢力的強大為統一準備了條件。2.各家主張對比:①治國上:儒家推崇人治,實行仁政,反對苛政;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③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人定勝天;莊子主張“順自然”。④在人生態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追求避世和超脫。⑤在看待社會成員的關系上:墨家主張兼愛;儒家主張尊卑有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