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的第一課,在世界現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國際政治格局變動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開辟以來延續四百多年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徹底終結,也是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序曲。本課上承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講述了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以及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最終導致歐洲資本主義列強支配世界的局面受到挑戰,國際秩序發生了深刻演變。下接《資本主義國際的新變化》,二戰后政治局面發生深刻變化,資本主義國家也出現了新變化。本課主要是對20世紀下半期國際關系的總體論述,其后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等都是在冷戰這一總體環境下發生發展的。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本課的內容主要有三目:冷戰與兩極格局、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兩極格局的瓦解。這三目在邏輯結構上的關系是:遵循歷史發展時序,圍繞冷戰發生、發展和終結,介紹必要的歷史知識,并結合國際格局在冷戰進程中的演變,說明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強化歷史思維,促進樹立世界歷史發展大趨勢的宏觀認識。二、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初中《歷史與社會》相關內容的學習,對冷戰的相關史實有了一定了解。同時,對從文字圖片中汲取歷史信息以及從背景、過程與影響等方面梳理歷史知識的思維方法有了基本認識,并對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和變化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對冷戰發生的原因、具體事件等有一定的興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有助于進一步開展問題探究。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是:還不能從多個角度思考歷史,以探究冷戰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各方力量的角力與互動,以及各方力量角逐中給國際關系帶來的深層影響。因此,需要教師運用典型圖片、文字、地圖、表格等素材,引導學生更好地展開問題探究、深化歷史認識、引導學生在復雜的歷史事實中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三、教學目標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按三維視角梳理如下:知識與技能(1)了解二戰后美蘇變成冷戰對手,逐漸形成兩極格局的基本史實。(2)認識20世紀50年代中期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的基本史實。(3)了解兩極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實。2.過程與方法(1)利用圖表梳理冷戰的背景,并閱讀相關材料,理解冷戰的含義、特點及兩極格局對當時國際格局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從地圖、文獻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利用表格、材料、地圖、時間軸等梳理概括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古巴導彈危機、萬隆會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冷戰發生、發展、結束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并分析這些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其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3)閱讀相關史料,認識在冷戰環境下,西歐、日本、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等政治力量的崛起與發展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到冷戰是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感悟在冷戰形成的兩極格局中,孕育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唯物史觀)按核心素養角度整合如下:利用圖表梳理冷戰的背景,并閱讀相關材料,理解冷戰的含義、特點及兩極格局對當時國際格局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從地圖、文獻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利用表格、材料、地圖、時間軸等梳理概括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古巴導彈危機、萬隆會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冷戰發生、發展、結束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并分析這些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其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閱讀相關史料,認識在冷戰環境下,西歐、日本、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等政治力量的崛起與發展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認識到冷戰是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感悟在冷戰形成的兩極格局中,孕育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唯物史觀)四、重點難點重點:了解冷戰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特點難點:認識在冷戰過程中各方力量角力與互動給國際關系帶來的深刻影響;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五、學法教法本課為一課時,課型為新授課。相應的學法有閱讀法、材料分析法、問題探究法等;教法有閱讀指導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及多媒體演示法等。六、教學過程根據以上教學目標的制定,重點難點確定于學法的選擇,本課的教法流程如下:課堂導入[ppt 展示]: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喬治·凱南[講授]:1945年5月9日晚,就在莫斯科歡慶勝利之時,時任美國駐蘇聯使館參贊喬治·凱南發出了一段驚人的論調:“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設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段話中出現的兩個戰爭,分別指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得出]:二戰和冷戰[講授并設問]: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學習了二戰。二戰后建立了新的戰后國際秩序:雅爾塔體系。歐洲在二戰中遭受了致命打擊,而美國和蘇聯空前強大。二戰的結束是美蘇形成對峙的轉折點,而美蘇是如何對峙的呢?什么是冷戰呢?[引導學生思考]:冷戰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過渡]:什么叫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為什么會出現冷戰?昔日盟友為何反目成仇?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這一課。請同學們瀏覽一下本課內容。(板書: 冷戰)[設計意圖]:圍繞本課的主要內容——冷戰,利用喬治·凱南的一段話,引出冷戰的含義,并促使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冷戰,從而引出冷戰的起因,導入新課學習。課堂展開[ppt 展示]材料一:盡管我們與蘇聯在軍事、經濟和政治上進行競爭,但意識形態是我們爭奪的根源。蘇聯企圖擴張共產主義,消滅自由,而美國則要阻止共產主義,擴大自由。——(美)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設問]:首先,請同學們閱讀這則材料,從這則材料中我們能夠得出冷戰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是冷戰爆發的原因之一。[設問]:既然美蘇是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而出現對峙和競爭,為什么之前能成為盟友而戰爭結束后就反目成仇了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則材料。[ppt 展示]材料二:大同盟過去之所以能夠成功合作,完全取決于其成員國能夠超越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為了相同的目標而共同努力。悲劇在于:為了使第二次大同盟能夠成功運作,以贏得戰爭的勝利,成員國不得不暫時放棄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美)約翰·劉易斯·加迪斯:《冷戰:一部新歷史》[引導學生思考得出]:二戰結束,失去了戰時同盟的基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沖突加劇,是冷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設計意圖]:通過兩則材料,引導學生得出冷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對立,加強學生史料實證意識。[過渡]:除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外,美蘇兩國在二戰后實力都空前強盛,我們來看下圖。[ppt 展示][講授]:二戰后初期,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以及它的政治力量都急劇膨脹,在資本主義世界已經獨占鰲頭。蘇聯在二戰后,實力空前強大。政治上,由于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有很高的威望。軍事上實力強大。世界范圍內,唯一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只有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美蘇兩國勢均力敵,矛盾日益尖銳。[設計意圖]:通過美蘇實力對比,引導學生得出冷戰爆發的原因還包括美蘇勢均力敵,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ppt 展示]材料三: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不應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羅斯福在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發表關于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說》(1944年10月21日)[設問]:這則材料說明美國當時的國家策略是?[引導學生思考得出]: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講授]:戰后美國想要稱霸世界,蘇聯又采取了怎樣的國家策略呢?[ppt 展示]材料四: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講話》[ppt 展示][設問]:結合地圖,分析這則材料說明蘇聯當時的國家策略是?[引導學生思考得出]:戰后蘇聯極其關心自己的安全,特別是西部邊界的安全,努力擴大在東歐的影響。[講授]: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反對共產主義。而戰后蘇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恢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它的國家戰略的核心是保障蘇聯的國家安全,并將確保西部邊界安全視為第一要務。蘇聯堅決要求在其軍事力量控制的東歐勢力范圍內建立對蘇友好政府,將東歐這條“危險走廊”變成“安全帶。”因此,蘇聯兼并了波蘭部分領土。蘇聯的擴張引起了美國的警惕,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將社會主義的蘇聯視為其建立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美蘇兩國在國家戰略上的沖突,是冷戰爆發的重要原因。美國對蘇聯實行遏制政策和敵對行動,率先挑起了冷戰。[設計意圖]:通過美蘇國家戰略對比,利用材料和地圖引導學生得出冷戰爆發的原因還包括美蘇的國家戰略的沖突。加強學生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意識。[設問]:既然美蘇雙方社會制度對立、國家實力勢均力敵、國家戰略針鋒相對,都把對方看作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何不干脆戰一場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談談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思考得出]:人們渴望世界和平;美蘇勢均力敵[講授]: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世界人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戰后初期美蘇的綜合國力是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一旦開戰,兩敗俱傷,這是美蘇都不愿意看到的。[設計意圖]:對冷戰的原因進行總結,并提出為何不直接戰斗,而是采用冷戰的形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冷戰。(板書: 起因;社會制度、勢均力敵、國家戰略)[過渡]:由于上述原因,最終出現了一個極為特殊的局面,就是冷戰。那么,冷戰的表現又有哪些呢?[設問]: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書本110頁的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地緣政治這些方面,梳理冷戰的表現。(板書:表現;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ppt 展示][講授]:接下來,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些表現。在政治方面,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我認為,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我認為我們必須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命運。”這里提到的外來壓力實際上是把矛頭對準了蘇聯。這個演說里多次使用了必須,說明美國當時的野心急劇膨脹。杜魯門主義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營壘,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這篇演說是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為了應對美國的挑戰,1947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ppt 展示]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存在。——馬歇爾1947年6月哈佛大學演說蘇聯和東歐國家于1949年針對馬歇爾計劃及西方國家對蘇聯、東歐國家實行封鎖與禁運而成立的國際經濟組織。——馬洪,孫尚清主編. 金融知識百科全書[講授]:在經濟上,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蘇聯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我們來看以下兩則材料。馬歇爾計劃強調鞏固西歐資本主義制度。而經濟互助組織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馬歇爾計劃把東歐和蘇聯也包括在受援國內。蘇聯和東歐國家拒絕參加這個計劃,該計劃便成為了“西歐復興計劃”。[ppt 展示]材料五:馬歇爾計劃對恢復戰后西歐經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解救了西歐各國的燃眉之急,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發……美國得到的好處是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歐,在經濟上向西歐輸出了大量商品。——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 下卷》[設問]:閱讀上述材料,思考一下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復興歐洲經濟,穩定資本主義秩序;控制西歐,遏制蘇聯。[講授]: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擔心蘇聯勢力西進以及歐洲購買力下降會帶來美國的經濟危機,因此,形成了援助歐洲的政策。[ppt 展示]材料六:杜魯門后來也解釋說:“杜魯門主義的意識形態——軍事承諾與馬歇爾計劃的經濟義務是一個胡桃的兩半。”如果說兩者有什么區別,那就是與杜魯門主義相比,馬歇爾計劃“刪掉”了“關于共產主義的明確提法”…可以說,馬歇爾計劃是一種更隱蔽更精巧的杜魯門主義。——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 下卷》[設問]:閱讀上述材料,思考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實質相同,都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實現美國稱霸的目標。[講授]:在軍事上,1949年4月,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5月,北約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蘇聯隨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ppt 展示]各締約國同意對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如果在歐洲發生了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進攻,每一締約國…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給予援助。——《華沙條約》第四條[講授]:兩則條約內容表明,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已經形成。進入全面冷戰對峙,表明兩極格局正式形成。[設計意圖]: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緣政治四個方面展現出冷戰的表現,利用地圖、材料等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等典型事件,使學生理解冷戰的表現形式,掌握冷戰中的重要事件,認識兩極格局的形成。加強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意識。(板書:兩極格局)[設問]:為什么聯邦德國加入北約后,蘇聯隨即成立了華約呢?[ppt 展示]德國問題即是東西方沖突的助推器,也是美蘇在歐洲冷戰的的焦點。——邢來順、吳友發《德國通史第六卷》[講授]: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了解一下二戰后的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國、蘇國、英國和法國分區占領。后來,英法美三國占領區合并為西占區。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區單獨實行幣制改革,引發蘇聯的不滿。蘇聯封鎖了西柏林,由此引發了美蘇在冷戰中的第一次對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機。該事件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49年相繼成立,德國分裂。德國問題即是東西方沖突的助推器,也是美蘇在歐洲冷戰的的焦點。因此聯邦德國加入北約對蘇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對其作出了及時而公開的反應,就是建立華約。[ppt 展示]材料七:美國和它的伙伴國實際上要比蘇聯集團強大,例如,在195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蘇聯的3倍,北約聯盟加上日本的財富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財富的4-5倍。——沈志華《冷戰五書》[設問]:從這則材料中,我們能獲取什么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ppt 展示][講授]:從北約與華約的對峙圖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情況,還能看到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設計意圖]:從地圖、材料等中提取信息,理解兩極格局的特點。[過渡]: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局面的出現,引發了兩國的對峙與競爭。美蘇之間螺旋式上升的軍備競賽,使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在歐洲這個美蘇爭奪的核心利益帶,雙方可以說是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第二次柏林危機的爆發,產生了一堵分割德意志民族的柏林墻。國際局勢中最緊張的一次莫過于古巴導彈危機。(板書:對峙與競爭;軍備競賽;柏林;古巴)[ppt 展示][講授]:1962 年10 月,美國指責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蘇聯否認,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將古巴“隔離”。美、蘇軍隊都進入備戰狀態,并擺出一副不惜動用核武器的姿態。這幅漫畫勾勒了美蘇領導人肯尼迪(1917—1963)和赫魯曉夫(1894—1971)在危機中相互進行核訛詐的場景。為什么說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冷戰中一次激烈的對抗?大家看這幅漫畫,導彈上有H這個字母,代表H-bomb ,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核武器——1億噸TNT當量氫彈。這是什么概念呢?廣島原子彈導致15萬人死亡,一座城市化為灰燼,用了2萬噸TNT。從2萬噸發展到1億噸,翻了5000倍,也就是說美蘇在戰后的10多年中瘋狂進行軍備競賽。危機一旦爆發,必將帶來巨大的災難,美蘇是如何應對這個危機的呢?[ppt 展示]材料八:肯尼迪:“禁止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非到必要時不使用武力!”(1961.10.16)赫魯曉夫:“如美國取消封鎖,并從土耳其撤走導彈,蘇聯愿撤出導彈!”(1961.10.23)肯尼迪:“可以取消封鎖,并保證不進攻古巴,但不撤出土耳其!”(1961.10.25)赫魯曉夫:“接受美國人的所有要求!”(1961.10.28)[講授并設問]:ppt上展示的是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赫魯曉夫和肯尼迪的溝通,從他們的對話中,思考一下,美蘇是如何應對這個危機的?為什么會如此應對?[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相互溝通妥協;避免戰爭[講授]:古巴導彈危機是緊張與緩和并存的,但在最緊張的時候,雙方都能保持相對的克制。這也體現了冷戰的基本特征是:冷戰雙方在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特別是核軍備競賽的同時,又具有始終避免兵戎相見的自我控制機制。[設計意圖]:利用美蘇兩國領導人的對話等,促使學生加深對古巴導彈危機的理解,并能得出冷戰的特征。[過渡]: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世界的政治形勢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冷戰下的世界還有哪些新勢力在發展?[ppt 展示][講授]:這是北約與華約對峙示意圖,然而到了這時,國際形勢悄然改變。在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以及西歐經濟的發展促使美國不得不承認西歐的伙伴地位。而日本經濟的“起飛”及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使美日競爭加劇。西歐和日本成為美國十分有力的競爭對手,促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而中國以自力更生擁有“兩彈一星”、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尼克松訪華等重大事件為標志,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此外,由于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東歐國家進行了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加上中蘇關系破裂,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同時,第三世界也在此時興起。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及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標志。[ppt 展示]材料九: 從經濟角度來說,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蘇聯、西歐、中國,當然還有日本……美國遇到我們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那種挑戰。——《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1971年7月)[設問]:閱讀上述材料,思考美國遇到的挑戰是什么?有什么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設計意圖]:從地圖、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冷戰中多極力量的成長。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當時國際局勢的了解,加強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意識。(板書:西歐、日本復興與西方集團分化;新中國崛起與第三世界興起)課堂深化[過渡]:世界處在兩極對峙格局下,延續了近半個世紀。兩極局面又是如何瓦解的呢?[ppt 展示][講授]: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美國在1983年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主要是以蘇聯的退讓和妥協為前提。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系實現了正常化。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此外,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即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其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一直在進行中。最終,由于蘇聯改革走進了死胡同,背離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影響下,一些積重難返的東歐國家相繼發生劇變,新政權爭先恐后向西方靠攏。蘇聯也于1991年完全解體。也標志著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發展。[設計意圖]:通過時間軸的運用,梳理兩極格局瓦解前,美蘇關系的變化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史實,總結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發展。加強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意識。(板書: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多極化趨勢)課堂收束(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冷戰的發生、發展與結束的過程,以及國際格局從兩極到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二戰后,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資本主義國家也出現了新變化。大家在課后可以先預習和思考,我們下節課再來繼續討論。本節課我將留給同學們一些作業。必做作業是配套練習第18課內容,選做作業是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沈志華的《冷戰五書》,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閱讀一下。 這節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附錄:[本課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