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應對自然災害》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為《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主題五“我們的國家”第5條“了解我國曾經發生過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們在災害中團結互助的可貴精神。學習在自然災害中自護與互助的方法”。我國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自然災害種類多樣,發生頻率高,帶來的損失嚴重。由于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不足且應災能力較低,很多人在災害發生時不知所措,有的甚至選擇錯誤的逃生方式,最終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破壞自然資源與環境,而且還會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給人們造成身心創傷,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面對自然災害,我們需要加強防災減災教育,讓學生從認知上了解我國的自然災害,從意識與行動上提高防災抗災意識與能力,從情感態度上感受不屈不撓的抗災精神。如今,防災減災教育已被納人國民教育體系,學生已經或多或少接觸過不同形式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但大多只留下很淺的印象。小學生作為社會生活的成員,理應具備防災減災的知識和技能。自然災害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對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實踐力的貫徹落實。同時,自然災害教育中也滲透了可持續發展思想,能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地觀。由此可見,防災減災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教學反思:1.教學目標制訂準確,選擇學生生活中最有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地震作為教學突破口,貼近學生生活。教學環節清晰,從繪制單教室的逃生路線到繪制某一樓層的多教室逃生路線,提升學生防災避險的意識,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利用學校平面圖讓學生繪制校園逃生路線圖,提示學生選擇科學合理的逃生方式,提升學生的自救自護意識;再由校園生活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多種場所的逃生避險,提升學生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2.在準確把握教材,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并結合本校實的基礎上,開展切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救自護的能力,從而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3.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不僅在課堂上,還在課堂之外的生活中,因此教學要有效結合并合理運用學生的校內外經驗,通過課堂學習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