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第一課時,通過上節緒言課的學習,已經了解了化學學科的發展歷史和研究對象。本節課聚焦到“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這一主題,這一部分是最具化學學科特色的重要內容。本課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物質的變化”,第二課時為“物質的性質”,本課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認識化學變化的起點,對后續認識初中化學常見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就有統領的作用。二、學情分析從學情上看,學生在日常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觀察,既有常見的物理變化(剪窗花、晾衣服和結冰等),又有常見的化學變化(燃放鞭炮、鐵制品生銹、糧食釀酒等);在物理學習中已經學習了熔化、液化、升華等同一物質的三態變化;生物中學習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生物體內的物質變化,這些都為學生從化學角度認識物質變化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素材。但學生對身邊常見的物質變化的認識主要還停留在積累的水平上,一方面對實驗現象的觀察還不夠仔細和全面,另一方面還沒有打破學科的壁壘進行比較和分類。三、設計思路物質的變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第一個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研究的永恒主題,但是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注重概念記憶與辨析,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認識,學生沒有形成對化學變化的定性認識角度,容易增加后續學習的難度。因此,本課嘗試幫助學生從熟悉的情景中建構并應用概念,發揮關鍵概念的核心價值,初步形成“物質可以變化”的觀念。本節課以“變化”為主線,創設了“魔術中的變化→生活中的變化→實驗中的變化→應用中的變化→哲學中的變化”五個環節,以與“金”相關的情景為暗線,選擇了“點銅成金”、“煉金術”、“波爾溶金牌”、“煉金術的意外發現——從尿中提取白磷”等情景素材,使學生在驚奇與驚嘆中,吸收“好吃且有營養”的化學知識,逐步發展學生對物質變化,特別是化學變化的認識!本課精選學生最熟悉的物質及其典型變化作為學習素材,一方面,在“生活中的變化”環節中,通過對“自然界中的水蒸發、水結冰、剪窗花、燃放鞭炮、鐵生銹和糧食釀酒”六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變化進行多角度的分類,建構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個重要概念;另一方面,在“實驗中的變化”環節中 ,將課本中的“水的蒸發和冷凝”實驗替換為“蠟燭燃燒”實驗,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上述概念,還能在動手實驗中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認識化學變化的五個基本角度(反應物、條件、生成物、現象和能量),初步形成“物質可以變化”的觀念。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對生活中常見變化的分析和比較,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通過觀察蠟燭燃燒的實驗,了解化學變化是需要條件的,同時伴隨能量的變化。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操作,初步學會研磨、膠頭滴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過程與方法】1. 通過實驗的操作和觀察,初步學習實驗現象的觀察方法。2. 通過檢驗蠟燭燃燒后的產物,初步學會利用燒杯檢驗水蒸氣的方法。3.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變化的分類,初步體會分類法在化學中的應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具體、生動的化學變化現象,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形成“物質可以變化”的觀念。2. 通過化學史,辯證的看待古代煉金術的功過得失,體會對化學學科建立的啟蒙與推動作用。五、教學重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六、教學難點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魔術中的變化 通過緒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物質世界時刻充滿著變化!人們也一直也在利用變化改善著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在課堂一起見證變化的神奇,我將點銅成“銀”、點“銀”成“金”!請同學們屏住呼吸,認真觀察!【演示實驗】點銅成“銀”、點“銀”成“金”同學們,我真的變出了真金白銀嗎?當然不是!這只不過是顏色與之相似的金屬鋅和黃銅而已,但在古代,這種變色現象卻深深的迷惑了當時的煉金師!他們一直癡迷于通過變化把銅、鐵變真金白銀!由于缺少必要的化學知識,他們始終沒有成功!那人們真的無法通過物質的變化獲得黃金?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來一起走進化學的世界,學習第一單元課題1“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傾聽觀察回答1:銅片變成了銀白色回答2:銀白色變成了金黃色 在第一節緒言課學習的基礎上,上課伊始便聚焦到“物質變化”這一主題,通過現場魔術表演點銅成“銀”和點“銀”成“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通過古代煉金術的簡要介紹,提出本節課的驅動問題“人們能否通過變化獲得黃金?”,從而導入新課。生活中的變化 變化無處不在,老師從日常的生活中尋找了六個典型的物質變化,你能在視頻中找到他們嗎?為了探索物質變化的規律,需要對這些變化進行分類,你會從哪個角度對他們進行分類呢?每位同學觀察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分類結果,化學則從變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質產生來進行分類?我們用化學的分類標準來重新分析生活中常見的六個變化,每組派一位代表來分析這些變化前后的物質分別是什么并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定義】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反饋】如果煉金師想把鐵銅、變為黃金白銀,需要通過哪種變化來實現?為什么? 分類1 狀態變:1、2、4、6狀態不變:3、5分類2人為:3、4、6自然:1、2、5分類3有氣味:4、6無氣味:1、2、3、5化學變化;新物質是金或銀 通過六個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物質變化,學生嘗試尋找不同的分類標準,使學生初步感受分類法在化學中的應用,形成新的認識角度;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確變化前后的物質,進而從是否有新物質產生的角度再次進行分類,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并通過“如何實現煉金術”的問題來對所學新概念進行反饋和鞏固。實驗中的變化 從這幅古代煉金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煉金師利用這些瓶瓶罐罐,進行了大量有關物質變化的實驗。緒言課后,同學們都對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吳老師在課前已經通過微課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了本節課需要用的一些常見的儀器和基本操作,今天同學們可以借助這些儀器進行一些簡單的實驗,在實驗中感受變化,并從化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實驗時,教師進行指導和拍照【交流】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并判斷四個實驗中的出現的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拓展】蠟燭燃燒時發光、放熱的現象足以證明有新物質產生嗎?蠟燭燃燒產生的新物質之一是水蒸氣,無色無味不易直接觀察,但我們可以借助燒杯進行檢驗,請同學們再次點燃蠟燭,將燒杯照在火焰上方,觀察到燒杯內壁?同學們看到了什么?因此可以說明蠟燭燃燒產生了新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提示】實驗觀察的重點【總結】1.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定義2.化學變化的條件3.化學變化的常見現象和能量變化【反饋】舉例說明下列四種熟悉的物質能發生的哪些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閱讀實驗內容傾聽重要提示動手進行實驗及時記錄學案實驗1:膽礬研碎變成粉末,沒有產生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實驗2:冒泡,屬于化學變化,新物質就是產生的氣體實驗3:藍色固體,屬于化學變化,新物質就是產生的藍色固體(沉淀)實驗4:蠟燭熔化,物理變化;燃燒產生火焰,發光、放熱,但沒有看到新物質動手完成補充實驗—利用燒杯檢驗蠟燭燃燒產生的水蒸氣,觀察水霧,產生了新物質之一是水,蠟燭燃燒屬于化學變化白紙:物理變化:撕碎化學變化:燃燒面包:物理變化:掰碎化學變化:變質火柴:物理變化:折斷化學變化:燃燒二氧化碳物理變化:變成干冰化學變化:光合作用 從古代煉金師的畫面,幫助學生認識到化學是基于實驗的科學,通過精心選擇并設計實驗內容,結合課前預習,降低學生第一次動手實驗的難度,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物質變化的判定。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的動手實驗和師生交流,完成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鞏固,加深了對化學變化的理解,幫助學生建立起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角度——“反應物”、“條件”、“生成物”、“現象”、“能量”,為后續單元的學習新的化學變化打下基礎。在本環節的【反饋】中,精選四種生活中熟悉的物質,通過任務展開思考,一方面活化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尋找生活中相關的常見的變化并從化學的角度進行作出分類,提升了反饋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在本課出現物質燃燒、金屬生銹的基礎上,擴展了一些典型的化學變化,如食品變質和光合作用。應用中的變化 時代發展,當人們逐漸認識到物質變化的規律后,很多科學家都利用這些規律造福人類20世紀的丹麥 ( http: / / baike. / item / %E9%87%91%E6%B2%99" \t "_blank ), 就有一位叫波爾的科學家,不僅通過化學變化獲得了黃金,還成功保護了諾貝爾獎牌。【視頻】波爾和諾貝爾獎牌我們一起來回顧故事中諾貝爾獎牌發生了的變化?【新聞】“掘金電子垃圾產業鏈:1斤線路板至少含80克黃金”利用相似的原理,現代人可以從電子垃圾中獲取黃金。當我們掌握了物質變化的規律,我們就可以利用它來變廢為寶、造福人類物質間的變化總能帶給我們驚喜。雖然古代的煉金術無法獲得黃金,但煉金術的研究導致了許多意外發現的產生,為化學這門科學的形成起到了啟蒙作用。不信你看!【視頻】“煉金術的意外發現——從尿中提取白磷”視頻中煉金師波拉特就在煉金過程中就意外的發現了磷元素 。(煉金術:古代——近代——現代) 傾聽、觀看視頻觀看視頻驚奇、感嘆 通過“波爾和諾貝爾獎牌”的情景設計,一方面促使學生在新的情景中尋找物質變化,并應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判斷變化類型;另一方面,呼應本課伊始提出的驅動問題“人們能否通過變化獲得黃金?”,贊美波爾的聰明才智和感受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在課的尾聲播放“從尿中提取白磷”,從“意外”中再次感受物質變化的神奇,同時幫助學生辯證的看待古代煉金術的功過得失,體會對化學學科建立的啟蒙與推動作用。哲學中的變化 這節課我們從是否產生新物質的角度重新認識了物質的變化。建立起從“反應物”、“條件”、“生成物”、“現象”、“能量”五個角度認識化學變化。現代人已經可以通過化學變化獲取黃金,那古代的煉金師做了大量的實驗,卻為什么每一次都與黃金失之交臂呢?是偶然還是必然?對于物質變化,特別是化學變化的認識,我們才剛剛開始,我們將繼續學習,探索古代煉金術的失敗之謎。最后和同學們分享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只有掌握了變化的規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希望同學未來不要停下腳步,繼續走近化學、感受化學、理解化學、使用化學!下課! 傾聽、思考 首先,回顧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分析化學變化的五個基本角度,有助于學生未來認識新的化學變化;其次,再一次呼應本課的驅動問題,提出未解之謎,引領學生對化學變化的深入學習;最后,以哲學名言作為本課的結束,提升了變化的認識層次,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八、板書設計課題1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新物質?九、教學反思從整體設計來看,本課以“變化”為主線的五個環節,學生能夠在動手實驗、化學史料和聯想活動中實現了對本課兩個核心概念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感知、比較、理解、應用和拓展,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改變以往單調的習題訓練,順利突破教學難點,擴展學生的科學視野。從分組實驗的設計來看,對教材實驗進行了變化,增加“蠟燭燃燒”實驗,學生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主動應用所學知識重新判斷身邊的物質變化;隨后,利用燒杯檢驗蠟燭燃燒產生的新物質——水蒸氣,在“眼見為實”中體會到尊重事實和證據的科學精神;最后,與另外兩組實驗中化學變化進行比較,在親身感知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角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課將課堂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目的是想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應用概念,但盡管課前學生已經通過微課對本課的實驗內容進行預習,但在課堂上的第一次動手實踐中仍然出現了困難,此處可改進為前兩個分組實驗可以采用“教師先演示,學生后模仿”的形式強化關鍵操作,以增強后兩個分組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和流暢性,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上。有無化學變化(化學反應)物理變化條件形狀、狀態改變生成物反應物現象:氣體、沉淀能量變化:發光、放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