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1.(2023七下·海曙期中)給下面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合適的是(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第3課 盛唐氣象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開元盛世【解析】【分析】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多項政治制度得以完善;封建經濟空前繁榮;文化全面繁榮;“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獲得重要發展。民族關系上,唐朝以和親、冊封、會盟等多種方式,有效處理了中央王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對外關系上唐朝對外交通發達、交往形式多樣,不僅與東亞各國保持經濟的聯系,而且與中亞、歐洲、非洲一些國家建立聯系,頻繁的對外交往不僅促進唐朝經濟文化發展,而且促進世界文明的進步。繁榮與開放符合隋唐時期的特征。A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最合適的主題,符合題意;D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征。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關鍵是對表格信息的分析。2.(2023七下·海曙期中)某歷史老師是一位對聯迷,他寫了許多有關中國歷史上著名帝王的對聯。下列哪一副對聯是描寫唐太宗的( )A.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B.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C.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酒色誤王國D.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答案】A【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還注意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他任用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他重用敢于直諫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他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描寫的是唐太宗。A項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是描寫唐太宗的,符合題意;B項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描寫的是武則天,不符合題意;C項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酒色誤王國描寫的是唐玄宗,不符合題意;D項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描寫的是趙匡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太宗,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解讀題干信息。3.(2023七下·海曙期中)“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材料中的這一制度是( )A.科舉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答案】B【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材料中的這一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中央設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三省六部制的特點是三省六部間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牽制。A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三省六部制是材料中描述的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省六部制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材料中的這一制度是三省六部制。4.(2023七下·海曙期中)北宋時,城市人口劇增,“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貨幣的使用變得頻繁,并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一一交子。這反映出當時( )A.經濟中心轉移 B.商品經濟繁榮C.印刷技術提高 D.城市建設加快【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從“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和,并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一一交子,這兩點可以看出,商品經濟繁榮,其余選項都沒有在材料中體現,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北宋生產力發展,在農業方面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改良和普及,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工商業方面。首先是商品經濟的萌芽,其次政府放松對工商業的控制,打破商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這些都促進了北宋的經濟繁榮;5.(2023七下·海曙期中)隋唐時期,繪畫藝術高度發展,出現了一批對后世影響較大的畫家,被稱為“畫圣”是( )A.閻立本 B.吳道子 C.顏真卿 D.柳公權【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隋唐時期,繪畫藝術高度發展,產生了對后世影響較大的畫家,其中被稱為“畫圣”的是吳道子。唐朝畫家吳道子畫技高超,他的畫注重線條變化,立體感強,風格奔放,開后世寫意畫先河,后世稱他為“畫圣”。吳道子筆下的人物,神情生動逼真,衣帶飄飄若飛,人們稱贊說“吳帶當風”,他的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圖》等。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吳道子被稱為“畫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吳道子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6.(2023七下·海曙期中)元朝設總制院作為全國佛教最高領導機構,同時監管某一地區的軍政。因唐代皇帝曾在宣政殿接見該地使者,故總制院后來更名為宣政院。該地區是 ( )A.西藏 B.澎湖 C.琉球 D.西域【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對西藏管轄,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轄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標志著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A項西藏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元朝對西藏的管轄。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掌握宣政院的設置。7.(2023七下·海曙期中)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底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如下圖,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于( )A.東漢 B.曹魏 C.北宋 D.唐朝【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時期,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指的是筒車,最早出現于唐朝。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唐朝最早出現灌溉工具筒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筒車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唐朝灌溉工具筒車。8.(2023七下·海曙期中)《甘二史札記校證》記載:“五代之亂,朝廷威令不行,瀋師劫財之風,甚于盜賊,強奪枉殺,無復人理。”“五代”中的第一個政權是( )A.后唐 B.后晉 C.后梁 D.后周【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在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的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后梁是“五代”中的第一個政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五代十國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五代十國涉及的政權與影響等史實。9.(2023七下·海曙期中)梁啟超在1905年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現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華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元朝的統一為中外交流以及國內各民族的聯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各族人民長期雜居,互通婚姻,民族差異逐漸縮小。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與漢族逐漸融合。當時有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原,他們同漢、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即回族。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元朝形成回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回族的形成,要求具備識記能力。10.(2023七下·海曙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下列屬于成吉思汗的功績的是 ( )A.統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建立西夏 D.建立遼【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A項統一蒙古屬于成吉思汗的功績,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成吉思汗的功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成吉思汗的貢獻。11.(2023七下·海曙期中)北宋初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下列措施屬于“制其錢谷”的是( )A.在各州府設置通判 B.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C.在地方設置轉運使 D.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制其錢谷”可知,這是北宋在財政經濟方面的措施,宋太祖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在地方設置轉運使屬于“制其錢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鍵信息是“制其錢谷”。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12.(2023七下·海曙期中)《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梁山好漢“黑旋風”李逵與“浪子”燕青逛東京大街,這條街上有人說書、唱曲、賣飲料、相面算卦、雜耍、表演等。請問,他們走到了當時被稱作什么的地方 ( )A.“坊” B.“瓦子” C.“市” D.“夜市”【答案】B【知識點】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舍)。宋代許多窮苦人在瓦子中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瓦子”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理解和識記宋代人們生活豐富多彩的表現。13.(2023七下·海曙期中)隋唐時期,有一批貨物要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這批貨物依次需要經過( )A.邗溝——江南河——通濟渠 B.江南河——通濟渠——邗溝C.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D.通濟渠——江南河——邗溝【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為鞏固隋朝統治,加強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民工幾百萬,利用了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開通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從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成了一條貫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運河,一批牡丹花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依次需要經過通濟渠-邗溝-江南河。AB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依次需要經過通濟渠-邗溝-江南河。14.(2023七下·海曙期中)“朝廷……實仰東南財富”“絲織業、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以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這些現象最早出現在(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南北朝時期【答案】C【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朝廷……實仰東南財富” “蘇湖熟,天下足”,結合所學知識:從唐朝后期開始,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ABD三項和題干現象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兩宋時期最早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及學生對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準確把握。應準確把握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時間。15.(2023七下·海曙期中)元朝在驛道上隔一段距離就沒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 400里。這反映了元朝( )A.疆域遼闊統一 B.中央集權衰落C.重視科技創新 D.海外貿易發達【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可知,反映了元朝疆域遼闊統一。A項疆域遼闊統一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的疆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二、非選擇題16.(2023七下·海曙期中)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第歲以絹二十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續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一中“朕”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試舉兩例唐朝和少數民族之間友好交往的史實。(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別建立了什么政權?(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一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事件對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 ;兩例:文成公主入藏、“和同為一家”、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等。(2)“契丹”:遼;“拓跋”:西夏。(3)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4)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繁榮,各民族之間要友好相處,相互尊重等。(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任用少數民族貴族進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開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北方和西北各部首領紛紛來長安朝見唐朝皇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641年,唐太宗在位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2)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皇帝,建立契丹政權,定都上京,后來改國號為遼。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的政權。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歷史上稱為西夏。(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 ;兩例:文成公主入藏、“和同為一家”、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等。(2)“契丹”:遼;“拓跋”:西夏。(3)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4)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繁榮,各民族之間要友好相處,相互尊重等。(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遼、西夏的建立,澶淵之盟等知識及學生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的民族關系,遼、西夏的建立,澶淵之盟等相關史實。17.(2023七下·海曙期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通過這種考試曾產生過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之后,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這種考試有著不解之緣,考試產生了一大批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和外交家等。——摘編自吳宗國《唐代xx制度研究》材料二: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上處。——《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材料三:各地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各地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能調動軍隊。各地官員一定時期內還要去覲見皇帝,盡述職之責。為保證地方官員盡職,除由檢察機關進行監督外,元廷還采取了地方官互遷和奉旨宣撫的方法。——摘編自白鋼 《中國政治制度史》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考試制度指什么?它創立于哪個朝代?據材料一指出該制度的影響(2)材料二中①②分別反映了宋太祖采取的哪一統治措施。(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實行的制度并概括這種制度的作用。(4)通過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古代制度創新的認識。【答案】(1)科舉制。隋朝。影響: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2)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3)行省制度。影響: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4)制度創新是以鞏固統治為目的;都維護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統一;制度的創新具有多樣性等。【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通過這種考試曾產生過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之后,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這種考試有著不解之緣,考試產生了一大批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和外交家等”可知,這是科舉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2)宋太祖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3)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國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開端,在歷史上影響深遠。(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創新是以鞏固統治為目的;都維護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統一;制度的創新具有多樣性等。故答案為:(1)科舉制。隋朝。影響: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2)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3)行省制度。影響: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4)制度創新是以鞏固統治為目的;都維護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統一;制度的創新具有多樣性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科舉制,宋太祖強化皇權的措施,行省制度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科舉制,宋太祖強化皇權的措施,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運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18.(2023七下·海曙期中)對外交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如下圖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貿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長江下游的幾個大城市……為了能征收關稅,將對外貿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開始于8世紀,在宋代這些關稅成為政府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宋代中國人逐漸開始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摘編自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材料三:隋唐時期水上運輸十分發達,造船技術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一系列保護、鼓勵政策,但在唐代中葉以前,東西方交通基本.上仍以陸上絲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政府堅持開放政策,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摘編自 《海上絲路史話》(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并試舉兩例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具體表現。(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對外交通發生了什么變化。(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唐宋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答案】(1)特點:海陸并舉或開放。史實: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遣唐使來華。(2)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從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4)交通便利,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的提高;政府重視;經濟繁榮等。【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對外交往范圍廣,遍布世界各地。唐朝的交通發達,陸路、海陸、水路并舉;唐朝的對外貿易繁盛等。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件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唐與新羅的交往和遣唐使來華。(2)根據所學知識,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宋元時期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4)唐宋時期我國經濟繁榮,科技先進,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對外交通發達等。故答案為:(1)特點:海陸并舉或開放。史實: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遣唐使來華。(2)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從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4)交通便利,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的提高;政府重視;經濟繁榮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唐代對外交往,宋代海外貿易,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對外交通的變化,唐宋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等知識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代對外交往,宋代海外貿易,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對外交通的變化,唐宋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等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1.(2023七下·海曙期中)給下面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合適的是(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第3課 盛唐氣象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2.(2023七下·海曙期中)某歷史老師是一位對聯迷,他寫了許多有關中國歷史上著名帝王的對聯。下列哪一副對聯是描寫唐太宗的( )A.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B.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C.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酒色誤王國D.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3.(2023七下·海曙期中)“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材料中的這一制度是( )A.科舉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4.(2023七下·海曙期中)北宋時,城市人口劇增,“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貨幣的使用變得頻繁,并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一一交子。這反映出當時( )A.經濟中心轉移 B.商品經濟繁榮C.印刷技術提高 D.城市建設加快5.(2023七下·海曙期中)隋唐時期,繪畫藝術高度發展,出現了一批對后世影響較大的畫家,被稱為“畫圣”是( )A.閻立本 B.吳道子 C.顏真卿 D.柳公權6.(2023七下·海曙期中)元朝設總制院作為全國佛教最高領導機構,同時監管某一地區的軍政。因唐代皇帝曾在宣政殿接見該地使者,故總制院后來更名為宣政院。該地區是 ( )A.西藏 B.澎湖 C.琉球 D.西域7.(2023七下·海曙期中)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底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如下圖,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于( )A.東漢 B.曹魏 C.北宋 D.唐朝8.(2023七下·海曙期中)《甘二史札記校證》記載:“五代之亂,朝廷威令不行,瀋師劫財之風,甚于盜賊,強奪枉殺,無復人理。”“五代”中的第一個政權是( )A.后唐 B.后晉 C.后梁 D.后周9.(2023七下·海曙期中)梁啟超在1905年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現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華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0.(2023七下·海曙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下列屬于成吉思汗的功績的是 ( )A.統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建立西夏 D.建立遼11.(2023七下·海曙期中)北宋初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下列措施屬于“制其錢谷”的是( )A.在各州府設置通判 B.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C.在地方設置轉運使 D.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12.(2023七下·海曙期中)《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梁山好漢“黑旋風”李逵與“浪子”燕青逛東京大街,這條街上有人說書、唱曲、賣飲料、相面算卦、雜耍、表演等。請問,他們走到了當時被稱作什么的地方 ( )A.“坊” B.“瓦子” C.“市” D.“夜市”13.(2023七下·海曙期中)隋唐時期,有一批貨物要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這批貨物依次需要經過( )A.邗溝——江南河——通濟渠 B.江南河——通濟渠——邗溝C.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D.通濟渠——江南河——邗溝14.(2023七下·海曙期中)“朝廷……實仰東南財富”“絲織業、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以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這些現象最早出現在(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南北朝時期15.(2023七下·海曙期中)元朝在驛道上隔一段距離就沒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 400里。這反映了元朝( )A.疆域遼闊統一 B.中央集權衰落C.重視科技創新 D.海外貿易發達二、非選擇題16.(2023七下·海曙期中)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第歲以絹二十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續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一中“朕”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試舉兩例唐朝和少數民族之間友好交往的史實。(2)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別建立了什么政權?(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一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事件對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民族關系?17.(2023七下·海曙期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通過這種考試曾產生過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之后,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這種考試有著不解之緣,考試產生了一大批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和外交家等。——摘編自吳宗國《唐代xx制度研究》材料二: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上處。——《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材料三:各地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各地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能調動軍隊。各地官員一定時期內還要去覲見皇帝,盡述職之責。為保證地方官員盡職,除由檢察機關進行監督外,元廷還采取了地方官互遷和奉旨宣撫的方法。——摘編自白鋼 《中國政治制度史》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考試制度指什么?它創立于哪個朝代?據材料一指出該制度的影響(2)材料二中①②分別反映了宋太祖采取的哪一統治措施。(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實行的制度并概括這種制度的作用。(4)通過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古代制度創新的認識。18.(2023七下·海曙期中)對外交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如下圖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貿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長江下游的幾個大城市……為了能征收關稅,將對外貿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開始于8世紀,在宋代這些關稅成為政府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宋代中國人逐漸開始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摘編自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材料三:隋唐時期水上運輸十分發達,造船技術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一系列保護、鼓勵政策,但在唐代中葉以前,東西方交通基本.上仍以陸上絲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政府堅持開放政策,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摘編自 《海上絲路史話》(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并試舉兩例唐朝對外交往的史實。(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具體表現。(3)根據材料三,指出中國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對外交通發生了什么變化。(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唐宋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開元盛世【解析】【分析】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多項政治制度得以完善;封建經濟空前繁榮;文化全面繁榮;“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獲得重要發展。民族關系上,唐朝以和親、冊封、會盟等多種方式,有效處理了中央王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對外關系上唐朝對外交通發達、交往形式多樣,不僅與東亞各國保持經濟的聯系,而且與中亞、歐洲、非洲一些國家建立聯系,頻繁的對外交往不僅促進唐朝經濟文化發展,而且促進世界文明的進步。繁榮與開放符合隋唐時期的特征。A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最合適的主題,符合題意;D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征。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關鍵是對表格信息的分析。2.【答案】A【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還注意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他任用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他重用敢于直諫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他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描寫的是唐太宗。A項開明君主吸隋訓,貞觀之治創唐榮是描寫唐太宗的,符合題意;B項武周政治得發展,無字之碑任后評描寫的是武則天,不符合題意;C項調整政策呈開元,沉淫酒色誤王國描寫的是唐玄宗,不符合題意;D項陳橋兵變成君主,黃袍加身顯威風描寫的是趙匡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太宗,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解讀題干信息。3.【答案】B【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材料中的這一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中央設立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三省六部制的特點是三省六部間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牽制。A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三省六部制是材料中描述的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省六部制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材料中的這一制度是三省六部制。4.【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從“坊”“市”界限被徹底打破,和,并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一一交子,這兩點可以看出,商品經濟繁榮,其余選項都沒有在材料中體現,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北宋生產力發展,在農業方面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改良和普及,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在工商業方面。首先是商品經濟的萌芽,其次政府放松對工商業的控制,打破商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這些都促進了北宋的經濟繁榮;5.【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隋唐時期,繪畫藝術高度發展,產生了對后世影響較大的畫家,其中被稱為“畫圣”的是吳道子。唐朝畫家吳道子畫技高超,他的畫注重線條變化,立體感強,風格奔放,開后世寫意畫先河,后世稱他為“畫圣”。吳道子筆下的人物,神情生動逼真,衣帶飄飄若飛,人們稱贊說“吳帶當風”,他的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圖》等。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吳道子被稱為“畫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吳道子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6.【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對西藏管轄,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轄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標志著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A項西藏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元朝對西藏的管轄。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掌握宣政院的設置。7.【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時期,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指的是筒車,最早出現于唐朝。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唐朝最早出現灌溉工具筒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筒車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唐朝灌溉工具筒車。8.【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在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的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后梁是“五代”中的第一個政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五代十國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五代十國涉及的政權與影響等史實。9.【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元朝的統一為中外交流以及國內各民族的聯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各族人民長期雜居,互通婚姻,民族差異逐漸縮小。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與漢族逐漸融合。當時有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原,他們同漢、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即回族。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元朝形成回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回族的形成,要求具備識記能力。10.【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A項統一蒙古屬于成吉思汗的功績,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成吉思汗的功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成吉思汗的貢獻。11.【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制其錢谷”可知,這是北宋在財政經濟方面的措施,宋太祖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在地方設置轉運使屬于“制其錢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鍵信息是“制其錢谷”。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12.【答案】B【知識點】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舍)。宋代許多窮苦人在瓦子中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瓦子”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理解和識記宋代人們生活豐富多彩的表現。13.【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為鞏固隋朝統治,加強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民工幾百萬,利用了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開通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從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成了一條貫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運河,一批牡丹花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依次需要經過通濟渠-邗溝-江南河。AB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從洛陽沿運河運到余杭,依次需要經過通濟渠-邗溝-江南河。14.【答案】C【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朝廷……實仰東南財富” “蘇湖熟,天下足”,結合所學知識:從唐朝后期開始,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ABD三項和題干現象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兩宋時期最早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及學生對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準確把握。應準確把握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時間。15.【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可知,反映了元朝疆域遼闊統一。A項疆域遼闊統一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的疆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6.【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 ;兩例:文成公主入藏、“和同為一家”、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等。(2)“契丹”:遼;“拓跋”:西夏。(3)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4)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繁榮,各民族之間要友好相處,相互尊重等。(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任用少數民族貴族進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開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北方和西北各部首領紛紛來長安朝見唐朝皇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641年,唐太宗在位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2)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皇帝,建立契丹政權,定都上京,后來改國號為遼。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的政權。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歷史上稱為西夏。(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 ;兩例:文成公主入藏、“和同為一家”、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等。(2)“契丹”:遼;“拓跋”:西夏。(3)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4)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繁榮,各民族之間要友好相處,相互尊重等。(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關系,遼、西夏的建立,澶淵之盟等知識及學生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朝的民族關系,遼、西夏的建立,澶淵之盟等相關史實。17.【答案】(1)科舉制。隋朝。影響: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2)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3)行省制度。影響: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4)制度創新是以鞏固統治為目的;都維護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統一;制度的創新具有多樣性等。【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通過這種考試曾產生過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之后,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這種考試有著不解之緣,考試產生了一大批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和外交家等”可知,這是科舉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2)宋太祖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3)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國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開端,在歷史上影響深遠。(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創新是以鞏固統治為目的;都維護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統一;制度的創新具有多樣性等。故答案為:(1)科舉制。隋朝。影響: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2)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3)行省制度。影響: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4)制度創新是以鞏固統治為目的;都維護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統一;制度的創新具有多樣性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科舉制,宋太祖強化皇權的措施,行省制度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科舉制,宋太祖強化皇權的措施,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運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18.【答案】(1)特點:海陸并舉或開放。史實: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遣唐使來華。(2)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從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4)交通便利,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的提高;政府重視;經濟繁榮等。【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對外交往范圍廣,遍布世界各地。唐朝的交通發達,陸路、海陸、水路并舉;唐朝的對外貿易繁盛等。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件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唐與新羅的交往和遣唐使來華。(2)根據所學知識,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宋元時期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4)唐宋時期我國經濟繁榮,科技先進,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對外交通發達等。故答案為:(1)特點:海陸并舉或開放。史實: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遣唐使來華。(2)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從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4)交通便利,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的提高;政府重視;經濟繁榮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唐代對外交往,宋代海外貿易,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對外交通的變化,唐宋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等知識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代對外交往,宋代海外貿易,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對外交通的變化,唐宋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等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