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識記實踐含義,理解實踐的特征。2.知道實踐的基本形式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追求真理的信念求堅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實踐創造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科學精神: 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通過事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分析問題。【教學重點】實踐的特點;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難點】認識的表現形式;實踐的特點;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觀看視頻《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并閱讀材料《對貨運飛船發射又有進一步的認識》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 田玉蓉:發射射前的準備過程當中,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最后的飛行的結果也非常圓滿,入軌精度非常高,就是一次比一次高,創造了新的高度和精度。在這一發火箭,我們通過單機和系統產品優化,火箭的可靠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從遙六(火箭)的0.985提高到了0.987。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入軌精度一次比一次高,對貨運飛船發射又有進一步的認識。思考:對貨運飛船發射的進一步的認識,從何而來?新課講授:出示本節課課題——人的認識從哪里來?總議題:人的認識人何而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說起議題一:從對天舟六號的了解中理解什么是認識和實踐?議題二:從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的成功研發、發射與運行中探析實踐與認識的關系2、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實踐有哪幾種形式?實踐有什么特點?第一幕:認識與實踐議題一:從對天舟六號的了解中理解什么是認識和實踐?議學情境一:圖文分析《天舟五號和天舟六號的區別》甲:五號和六號也沒多大區別呀!形狀差不多,就好像能大一點。乙:區別可大了!“天舟六號”由8貯箱減少為4貯箱;將儀器艙轉移至推進艙,并將后錐段由此前的非密封艙改為密封艙,艙內容積由18.1立方米提升至22.5立方米,提升率約為24%,議學問題:結合上述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 你認為什么是認識?2. 分析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總結兩種看法的區別。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一、認識與實踐1、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形式(階段、分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①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②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沒有聯系,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但并不意味著任何兩個事物都有聯系,因為任何兩個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兩個事物之間才能建立聯系。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比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議學情境二:閱讀材料《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文字材料: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在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風著陸場戈壁灘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開艙手面帶微笑,打開艙門:“神舟十三號乘組,歡迎你們回家。”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向迎接他們的人群揮手致意。這片廣袤無垠的沙漠戈壁,見證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出征與凱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東風發射場發射升空。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飛行18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目前,3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正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進行飛行后恢復。4月17日晚,王亞平發了凱旋后的第一條微信朋友圈:“感 謝你們的日夜陪伴,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覺真好!”神舟十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完羊收它中 國空間站即臨進入建造階段。議學問題:結合上述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 從哲學的角度看,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是一種什么活動?2. 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需要做好哪些準備?3. 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目的是什么?4.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是一個能完成的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2、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物質性活動——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思考、辯論、認識、言論等都不是實踐(2)基本形式:人類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3)特點: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也具有客觀性。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A.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社會性)B.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歷史性)第二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議題二:從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的成功研發、發射與運行中探析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議學情境三:閱讀材料《 閥門控制“安全點”,管路連接“生命線”》5月11日5時16分,天舟六號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由鄭州航天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到位開關,比普通火柴盒還要小一圈,卻可以保障“天舟”在軌補給控制自如,在這次任務中發揮著大作用。“到位開關安裝使用空間小,精度要求高,因此其可靠性、高精度、小型化設計是關鍵。”為了讓產品更好適應太空環境,研發團隊積極開展科研攻關,融入了抗力學環境設計、熱設計、電磁兼容設計等,通過了電粒子輻照、振動、沖擊、熱循環等種種嚴苛條件下的試驗驗證,確保產品功能穩定、安全可靠。據悉,該公司研制配套了近10個系列電連接器產品,占整個天舟六號所用電連接器一半以上,構建了“天舟”各類信號精準傳輸的神經網絡。為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提供的火箭測量系統電纜網,則構建了火箭內部信息高速傳輸的神經網絡。該企業以最嚴格的質量要求,確保所提供技術產品在歷次發射任務中萬無一失,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順利實施貢獻了鄭州力量。議學問題:科研人員對“到位開關”的認識從何而來?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是什么在推動科研人員對“到位開關”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認識的不斷完善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快速返回技術”的認識是我國科研人員通過科學實踐獲得的。是什么在推動科研人員對“到位開關”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認識的不斷完善的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注意:來源≠途徑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參加實踐,這就是直接經驗;二是就是讀書學 習,這就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人類認識的發 。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議學情境四:觀看視頻《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的成功研發、發射與運行標志著我國天舟系列會與飛船在整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部分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 5月10日21時22分,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再一次證明了我國天舟系列會與飛船在整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部分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天舟六號主要承擔四大責任:1.延長空間站使用壽命;2.運輸工作與生活物資;3.運輸實驗設備;4.回收銷毀廢棄物。議學問題:結合上述議學情境分析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的成功研發、發射與運行證明了我國天舟系列會與飛船在整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部分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我們進行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的成功研發、發射與運行,獲得這些新認識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這體現了實踐和認識是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小結: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認識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實踐是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②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③圖式:實踐——認識——實踐 ......名言警句: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學以致用3.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4.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突破提升: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原理內容]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方法論]要求我們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本框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