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重點知識點第一章機械運動常考點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位置改變(關鍵抓住五個字“位置的變化”)2.運動的描述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選定的標準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選不同的參照物,對運動的描述可能不同3.運動的分類勻速直線運動:沿直線運動,速度大小保持不變;變速直線運動:沿直線運動,速度大小改變。4.比較快慢方法:時間相同看路程,路程長的快;路程相同看時間,時間短的快5.速度(常考點)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v=s/t 單位:m/s、 km/h;關系:1 m/s=3.6 km/h; 1 km/h=1/3.6m/s勻速直線運動特點:任意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與時間路程變化無關7.描述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義:反映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8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測物理量:路程s;時間t注意:一定說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時間)9.路程時間圖像速度時間圖象第二章聲現象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常考點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3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4、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5、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里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常考點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2、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3、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三、聲音的三個特性1、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2、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3、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4、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常考點1、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2、人們用分貝(dB )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 ;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 ;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 ;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3、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五、聲的利用常考點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選擇題)第三章 物態變化一、溫度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物態變化常考點1、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熔化圖象: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為液態,溫度不斷上升。熔化的條件:⑴ 達到熔點。⑵ 繼續吸熱。② 凝固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凝固圖象: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后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凝固點 :晶體凝固時的溫度。 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凝固的條件:⑴ 達到凝固點。⑵ 繼續放熱。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叫蒸發。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作用:蒸發 吸 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制冷作用。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 點: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② 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溫度;⑵ 壓縮體積。好處:體積縮小便于運輸。作用:液化 放 熱3、升華和凝華:①升華 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 熱,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鎢。②凝華 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 變成固態的過程,放 熱☆要使洗過的衣服盡快干,請寫出四種有效的方法。⑴將衣服展開,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⑵將衣服掛在通風處。⑶將衣服掛在陽光下或溫度教高處。⑷將衣服脫水(擰干、甩干)。解釋“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氣溫足夠低,空氣中水蒸氣才能放熱凝華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過程,吸熱所以“雪后寒”。第四章 光現象一、光的直線傳播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蒸發沸騰☆為什么在有霧的天氣里,可以看到從汽車頭燈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過程中,部分光遇到霧發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線傳播。☆早晨,看到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該現象說明:光在非均勻介質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4、應用及現象:① 激光準直。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形成黑色區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 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如圖: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食。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類:⑴ 鏡面反射: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⑵ 漫反射: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請各舉一例說明光的反射作用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利與弊。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鏡觀察面容;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物體是由于物體反射光進入我們眼睛。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樓房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反光造成光污染。☆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間,我們從各個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發生了漫反射。4、面鏡:⑴平面鏡: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變光路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⑵球面鏡:定義:用球面的內表面作反射面。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應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定義: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凸面鏡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應用:汽車后視鏡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們常用平板玻璃、直 尺、蠟燭進行實驗,其中選用兩根相同蠟燭的目的是:便于確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較像和物的大小。☆ 汽車司機前的玻璃不是豎直的,而是上方向內傾斜,除了可以減小前進時受到的阻力外,從光學角度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車內的物體的像成在司機視線上方,不影響司機看路面。汽車頭燈安裝在車頭下部:可以使車前障礙物在路面形成較長的影子,便于司機及早發現。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混合之后為白光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混合之后為黑色看不見的光:紅外線, 紫外線;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一、光的折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藍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云中 ”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二、透鏡1、名詞: 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光心:(O )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焦點(F ):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焦距(f ):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2、 典型光路3、填表: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F 分虛實,2f 大小,實倒虛正,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⑴u=f 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⑵u=2f 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⑶當像距大于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于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⑷成實像時:⑸成虛像時:四、眼睛和眼鏡1、成像原理: 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五、顯微鏡和望遠鏡1、顯微鏡: 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后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二、質量: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 g ,常用單位:t g mg 對質量的感性認識:一枚大頭針約80mg 一個蘋果約 150g一頭大象約 6t 一只雞約2kg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 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4、測量: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案秤、臺秤、桿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也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再通過公式m=G/g 計算出物體質量。⑵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個字:水平臺上, 游碼歸零, 橫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橫梁平衡.具體如下: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③“調”: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物距減小 (增大)像距增大 像變大 物距減小 (增大)像距減小 像變小。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 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項:A 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潔。⑶ 方法:A 、直接測量:固體的質量B 、特殊測量:液體的質量、微小質量。二、密度: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2、公式: 變形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 3,常用單位g/cm 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 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 3=103kg/m 3 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為1.0×103kg/m 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ρ不變,m 與 V 成正比; 物體的密度ρ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質量成正比。5、圖象:左圖所示:ρ甲>ρ乙6、測體積——量筒(量杯)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⑵使用方法:“看”:單位:毫升(ml )=厘米 3 ( c m 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臺上。“讀”: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7、測固體的密度: : ρ m V = V m ρ = V m ρ= ρm V= ρ m V原理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細線)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體積V 1;2、用細線系好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總體積V 2,物體體積V=V 2-V 1A 、針壓法(工具:量筒、水、大頭針)沉入水中: 形 狀 不 規 則 形狀規則 工具:刻度尺 積 質量 工具天平說明:在測不規則固體體積時,采用排液法測量,這里采用了一種科學方法等效代替法。8、測液體密度:⑴ 原理:ρ=m/V⑵ 方法:①用天平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 ;②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③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余液體的質量m2 ;④得出液體的密度ρ=(m1-m2)/ V9、密度的應用:⑴鑒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鑒別物質。⑵求質量: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體積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質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質量。⑶求體積: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物體質量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體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體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