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彩粽香包教學設計活動目的: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等,體會端午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教學重難點:粽子的包法活動過程: (一)走進端午。 師:又到一年粽飄香,你們是否對華夏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呢?(生答) 師:是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 (二)話說端午。 1、端午說由來。師: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 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別名嗎?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關于端午節,你們又知道哪些傳說故事呢?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生講《曹娥救父的故事》、黃巢及伍子胥的故事) 端午節由來: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這個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還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官員。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干。在他的輔佐(fǔzuǒ)下,楚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國家漸漸強盛起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對他十分愛戴。但是,朝中有些權貴對他提出的改革措(cuò)施非常不滿,他們想方設法誣(wū)陷屈原,無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王聽信了讒(chán)言,逐漸疏遠了屈原,不再聽他變法圖強的正確建議,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熱愛自己的祖國,關注人民的疾苦。他寫了很多愛國詩歌,并被人們廣泛傳頌(sòng)。 后來,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騙到秦國軟禁了起來。秦國又趁機派兵來攻打楚國,占領了楚國的首都。屈原萬分悲憤,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抱著石頭投汨(mì)羅江自盡了。 楚國的百姓知道后,放聲大哭,他們像潮水一樣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人們大聲呼喚著他的名字,駕著小船沿江打撈。他們撈哇,撈哇,可撈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撈到他的尸體。萬分悲痛之下,他們把船上的大米、雞蛋等食物投到水里祭(jì)奠他,也祈禱江里的水族吃了這些東西后,不再傷害屈原的尸體。有人還把雄黃酒倒進水里,想藥昏江中的蛟(jiāo)龍,使它無法張口。 過了幾天,有人夢見了屈原,發現他的容顏十分消瘦。人們一傳十,十傳百,都紛紛議論起來。大家都很奇怪:我們往河里投了那么多食物,怎么屈大人還是那樣消瘦呢?一個老漁夫告訴大家:“那些食物都讓水中的蛟龍魚蝦給吃了。屈大人怎么會跟它們爭吃的呢?”那怎么辦呢?大家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米飯用箬(ruò)葉裹起來,外面纏上紅絲線,再投到水中,讓蛟龍魚蝦以為是菱(líng)角而不去吃,這樣屈大人就能吃到了。人們管這種食物叫“粽子”。從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時候,人們都往水中投粽子。這一天也逐漸成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流傳到今天,人們已不再往江里投粽子了,但有一些活動依然保留了下來,逐漸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2、端午話習俗。 師: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zòng)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在屋檐(yán)上插艾(ài)葉,有時還要佩帶香囊(náng)、在手腕(wàn)上纏紅絲線。) 師:那你們知道在我們海南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 (吃粽子、吃咸鴨蛋、劃龍舟、懸艾葉菖蒲、吃綠豆糕、撮五彩線等。) 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里總會四處彌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里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師:那大家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賽龍舟) 師:誰能說說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 (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師: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那你們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屈原跳江后,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師: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端午節哪些習俗的由來呢?(生結合屈原和黃巢的故事談喝雄黃酒、懸艾草的由來) 師:端午的時候,人們還要佩香囊、撮五彩線呢,你們知道五彩線由哪五種顏色組成呢?人們為什么撮五彩線呢? (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這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 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五彩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 3、端午賽詩會。 師:我們知道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稱作“詩人節”。現在誰來朗誦一首與端午節有關的詩篇。(1)七律《 端午》 (老舍) 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2)《浣溪沙》(宋·蘇軾) 浣溪沙宋 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3)《端午 》(文秀) 《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4)《漁家傲》(宋·歐陽修) 《漁家傲》宋 歐陽修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詩: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4、端午習俗小游戲 。 師:今天,我們的許多活動也與端午節密切相連,我們先來猜個謎語:三角四棱長,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請問是什么呢?(謎底:粽子) (1)包粽子比賽。 師:下面我們就來個包粽子,怎么樣? (主持人講規則:每個小組選兩名同學,準備好材料,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小組包得又快又好。) (三)描畫端午。 師:為了紀念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班的同學們都辦了手抄報,請各同學回家完成。合: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小結:剛才的主題班隊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們記住了屈原,記住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天,我把屈原的這句話送給同學們,希望你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勉勵自己,不斷進步!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源于屈原《離騷》。【釋義】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活動目的: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等,體會端午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活動過程: (一)走進端午。 師:又到一年粽飄香,你們是否對華夏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呢?(生答) 師:是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 (二)話說端午。 1、端午說由來。師: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 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別名嗎?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關于端午節,你們又知道哪些傳說故事呢?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生講《曹娥救父的故事》、黃巢及伍子胥的故事) 端午節由來: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這個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還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官員。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干。在他的輔佐(fǔzuǒ)下,楚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國家漸漸強盛起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對他十分愛戴。但是,朝中有些權貴對他提出的改革措(cuò)施非常不滿,他們想方設法誣(wū)陷屈原,無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王聽信了讒(chán)言,逐漸疏遠了屈原,不再聽他變法圖強的正確建議,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熱愛自己的祖國,關注人民的疾苦。他寫了很多愛國詩歌,并被人們廣泛傳頌(sòng)。 后來,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騙到秦國軟禁了起來。秦國又趁機派兵來攻打楚國,占領了楚國的首都。屈原萬分悲憤,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抱著石頭投汨(mì)羅江自盡了。 楚國的百姓知道后,放聲大哭,他們像潮水一樣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人們大聲呼喚著他的名字,駕著小船沿江打撈。他們撈哇,撈哇,可撈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撈到他的尸體。萬分悲痛之下,他們把船上的大米、雞蛋等食物投到水里祭(jì)奠他,也祈禱江里的水族吃了這些東西后,不再傷害屈原的尸體。有人還把雄黃酒倒進水里,想藥昏江中的蛟(jiāo)龍,使它無法張口。 過了幾天,有人夢見了屈原,發現他的容顏十分消瘦。人們一傳十,十傳百,都紛紛議論起來。大家都很奇怪:我們往河里投了那么多食物,怎么屈大人還是那樣消瘦呢?一個老漁夫告訴大家:“那些食物都讓水中的蛟龍魚蝦給吃了。屈大人怎么會跟它們爭吃的呢?”那怎么辦呢?大家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米飯用箬(ruò)葉裹起來,外面纏上紅絲線,再投到水中,讓蛟龍魚蝦以為是菱(líng)角而不去吃,這樣屈大人就能吃到了。人們管這種食物叫“粽子”。從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時候,人們都往水中投粽子。這一天也逐漸成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流傳到今天,人們已不再往江里投粽子了,但有一些活動依然保留了下來,逐漸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2、端午話習俗。 師: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zòng)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在屋檐(yán)上插艾(ài)葉,有時還要佩帶香囊(náng)、在手腕(wàn)上纏紅絲線。) 師:那你們知道在我們海南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 (吃粽子、吃咸鴨蛋、劃龍舟、懸艾葉菖蒲、吃綠豆糕、撮五彩線等。) 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里總會四處彌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里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師:那大家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賽龍舟) 師:誰能說說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 (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師: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那你們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屈原跳江后,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師: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端午節哪些習俗的由來呢?(生結合屈原和黃巢的故事談喝雄黃酒、懸艾草的由來) 師:端午的時候,人們還要佩香囊、撮五彩線呢,你們知道五彩線由哪五種顏色組成呢?人們為什么撮五彩線呢? (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這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 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五彩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 3、端午賽詩會。 師:我們知道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稱作“詩人節”。現在誰來朗誦一首與端午節有關的詩篇。(1)七律《 端午》 (老舍) 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2)《浣溪沙》(宋·蘇軾) 浣溪沙宋 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3)《端午 》(文秀) 《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4)《漁家傲》(宋·歐陽修) 《漁家傲》宋 歐陽修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詩: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4、端午習俗小游戲 。 師:今天,我們的許多活動也與端午節密切相連,我們先來猜個謎語:三角四棱長,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請問是什么呢?(謎底:粽子) (1)包粽子比賽。 師:下面我們就來個包粽子,怎么樣? (主持人講規則:每個小組選兩名同學,準備好材料,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小組包得又快又好。) (三)描畫端午。 師:為了紀念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班的同學們都辦了手抄報,請各同學回家完成。合: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小結:剛才的主題班隊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們記住了屈原,記住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天,我把屈原的這句話送給同學們,希望你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勉勵自己,不斷進步!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源于屈原《離騷》。【釋義】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