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診斷試卷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3八下·杭州期中)北方地區的主要地形類型是( )A.盆地、山地 B.高原、盆地 C.山地、高原 D.平原、高原【答案】D【知識點】地勢和地形【解析】【分析】我國北方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有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因此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以秦嶺淮河為界,把我國分成了北方和南方,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地形一山地和高原為主,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南方以平原和丘陵為主;(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列組圖為我國傳統民居紀念郵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甲 乙 丙 丁2.圖中傳統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區,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A.甲——華北平原 B.乙——內蒙古高原C.丙——塔里木盆地 D.丁——黃土高原3.根據傳統民居的結構和取材,可以判斷( )A.甲地土層深厚,植被茂盛 B.乙地地形崎嶇,荒漠廣布C.丙地降水量大,河網密布 D.丁地氣候潮濕,樹木蔥蘢【答案】2.B3.D【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點評】在氣候的影響下,我國的傳統民居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距,在寒冷干燥的北方,主要功能為防寒保暖,在溫暖多雨的南方,主要功能為遮陽、避雨、散熱、通風;2.A甲為陜西的窯洞,陜西黃土廣布,窯洞冬暖夏涼為陜西特有的建筑,A錯誤;B蒙古族逐水草而居,蒙古包便于遷移,乙位于內蒙古草原,B正確;C丙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C錯誤;D丁是傣族竹樓,位于云南南部,D錯誤;故答案為: B。3.A甲地是黃土高原,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植被少,A錯誤;B乙地是內蒙古草原,土地平坦開闊,草原廣布,B錯誤;C丙為北京,位于我國北方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少,氣候較為干旱,C錯誤;D丁為云南南部地區,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氣候潮濕,植被茂盛,D正確;故答案為: D。(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圖是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與年降水量分布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4.下圖中甲所在的區域是( )A.內蒙古高原 B.黃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準噶爾盆地5.據圖分析,我國西北地區顯著的自然特征是( )A.高寒 B.干旱 C.干熱 D.濕冷【答案】4.C5.B【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點評】西北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 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為半干旱、干旱氣候)。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4.A內蒙古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A錯誤;B黃土高原位于黃河幾字形附近,B錯誤;C位于新疆南部,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之間,氣候干旱有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C正確;D位于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D錯誤;故答案為: C。5.A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為高寒,A錯誤;B西北地區深居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B正確;C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氣候為干熱,西北地區緯度高,C錯誤;D西北干旱。降水少,D錯誤;故答案為: B。6.(2023八下·杭州期中)“當北國江城的鋼花映紅了飛雪,江南的田野正是春色妖嬈。”這兩句歌詞反映了我國南北方( )A.緯度跨度大 B.經度跨度大C.季節正相反 D.氣溫年較差大【答案】A【知識點】我國的疆域;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我國疆域面積大,緯度跨度廣,北國緯度高,氣溫低,江南地區緯度低,氣溫高,因此造成兩地之間溫度差異大,自然風光也不同;故答案為:A。【點評】緯度影響溫度,緯度從赤道向兩級遞增,溫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7.(2023八下·杭州期中)上海至成都的沿江高鐵(滬渝蓉高鐵)2022年開啟全面大建設,帶動長江經濟帶的一體化進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經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②沿途可見地勢崎嶇,石林廣布③途經川、渝、鄂、皖、蘇、滬等省市④途徑省區均位于黃河沿岸,經濟發達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分析】成都、重慶位于四川盆地,上海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①正確;②沿途為我國的第二和第三階梯,地勢逐漸平坦,石林廣布主要形容云貴地區,②錯誤;途經川、渝、鄂、皖、蘇、滬等省市③正確;途徑省區均位于長江沿岸,經濟發達,④錯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滬渝蓉高速鐵路起自上海寶山站 ,途經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重慶市,止于四川成都站,線路總長約2100公里,設計速度目標值為350千米/小時(2023八下·杭州期中)川藏鐵路是第二條進藏“天路”,起點為成都,終點是拉薩,沿途穿越的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山脈峰嶺最密集的地區,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讀川藏鐵路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8.下列敘述符合川藏鐵路沿線區域的( )A.沙漠、戈壁廣闊B.雪峰連綿,冰川廣布C.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D.石林、孤峰、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密布9.川藏鐵路建成通車后,將會促進沿線地區( )①旅游業的興起 ②資源的開發 ③動植物的遷移④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的發展 ⑥氣候的改變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答案】8.B9.A【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點評】 川藏鐵路是中國境內一條連接四川與西藏自治區的快速鐵路,呈東西走向,東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中國國內第二條進藏鐵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干線鐵路之一8.A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A錯誤;B從四川到西藏,跨越第二到第三階梯,海拔越來越高,氣溫降低,雪峰連綿,冰川廣布,B正確;C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主要是黃土高原,C錯誤;D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D錯誤;故答案為: B。9.動植物遷移是生態破壞的一種表現之一,不是川藏鐵路的積極影響,排除③,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 A。10.(2023八下·杭州期中)長沙一學校計劃暑假去某地考察,地理老師建議他們帶上墨鏡、遮陽帽、防曬霜、厚外套、氧氣袋等物品。據此分析,此次考察目的地最可能是( )A.“日光城”拉薩 B.“海上花園”澳門C.“山城”重慶 D.“江城”武漢【答案】A【知識點】拉薩【解析】【分析】建議他們帶上墨鏡、遮陽帽、防曬霜、厚外套、氧氣袋等物品說明他們要去的地方光照充足,紫外線強烈,由此可以判斷他們的目的地為拉薩;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 拉薩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青藏高原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圣地 。拉薩地理坐標為東經91°06′,北緯29°36′ ,拉薩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朗天氣。全年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11.(2023八下·杭州期中)木桶效應是指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下列對于影響我國不同省區人口總量的“短板”的描述,正確的是( )A.四川—水能資源 B.海南—熱量資源C.甘肅—水資源 D.新疆—石油資源【答案】C【知識點】黃土高原【解析】【分析】A四川的是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四川省的長板優勢,A錯誤;B海南位于低緯度地區,熱量資源豐富,熱量資源是海南的優勢,B錯誤;C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是制約甘肅發展的重要因素,C正確;D新疆石油資源豐富,石油是新疆的優勢,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盡早補足它。12.(2023八下·杭州期中)川氣東送工程(下圖所示)是我國又一項天然氣遠距離輸送工程。該工程能( )①根治東部地區環境污染 ②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③促進川渝地區經濟發展 ④改變資源空間分布狀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交流與互補【解析】【分析】川氣東送能夠緩解東部地區資源短缺的問題,不能根治東部地區的環境污染,①錯誤;將四川的天然氣送到東部地區,可以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問題,②正確;西氣東送將四川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了川渝地區的經濟發展,③正確;緩解東部的資源緊張,但是并沒有改變資源空間分布狀況,④錯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川氣東送工程西起四川達州普光氣田,跨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總長2170公里,年輸送天然氣120億立方米,(2023八下·杭州期中)某學生在他的調查報告《東山鎮》一文中寫道:東山位于長江下游南岸的太湖之濱……西部山丘綿延,東部地形平坦直抵湖畔……自古為魚米之鄉。湖畔的漁民以捕魚蝦為生……山腳和山坡分別是茶園和果園。這里出產的名茶是碧螺春……這里的果園盛產橘子、枇杷、楊梅和白果,并遠銷國內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3.讀下圖并結合上文,東山的土地利用方式自西向東依次為( )A.①果園②稻田③茶園④淡水養殖B.①果園②茶園③稻田④淡水養殖C.①茶園②稻田③果園④淡水養殖D.①茶園②果園③稻田④淡水養殖14.下列描述與與東山氣候特征相符的是( )A.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B.終年高溫多雨C.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答案】13.B14.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源,不同的地形農業類型不同,山地地勢起伏大,適合林果業或者牧業,平原適合耕種,高原適合畜牧業,農業發展受多方面影響;13.①地區坡度大,降水易流失,適合種樹,樹木的根系長,有利于減少水資源流走,樹木對水的需求量少于稻田、淡水養殖等,因此①應是果園;排除C/D,②的坡度也較大,不適合稻田,因此排除A,B正確;故答案為: B。14.山東位于我國東部,黃河下游,山東半島伸入渤海河黃海之間,受季風影響,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 D。(2023八下·杭州期中)“北緯30°中國行”節目展現了從浙江舟山群島到西藏阿里30°N緯線經過地區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和社會發展全景式圖畫。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5.30°N緯線經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 )A.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和青藏地區C.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D.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16.攝制組在B地區品嘗到的當地特色美食是( )A.云南的過橋米線 B.陜西的羊肉泡饃C.新疆的羊肉串 D.西藏的青稞酒和糌粑【答案】15.B16.D【知識點】青藏牧區【解析】【點評】青藏高原,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15.浙江舟山我位于東南沿海,是我國的南方地區,西藏阿里位于青藏高原,屬于我國的青藏地區,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 B。16.根據圖片所知,B地區位于我國的西藏,在青藏高原之上,因此可以吃到的當地特色美食應是青稞酒河糌粑,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 D。17.(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圖漫畫《撐不住了》說明了( )①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②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減弱③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過時了 ④國家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分析】在漫畫中顯示,兩個年輕人需要贍養四個老年人,說明在我國人口結構中,老年人比重增多,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①正確;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減弱,②錯誤;目前我國人口基數大,總量多,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因此計劃生育政策沒有過時,符合我國基本國情,③錯誤;年輕人贍養壓力大,需要國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年輕人養老負擔,④正確;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是我國現在的人口特點,我國人口現狀還存在,人口增速減緩、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男女比例不均、城鄉人口分布不均等問題;18.(2023八下·杭州期中)“生育三孩”的人口新政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長期影響可能是( )A.減輕人口老齡化壓力 B.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C.加大區域間人口遷移 D.促使總人口持續增長【答案】A【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分析】我國現在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生育三胎,可以增加新生兒比例,從而減少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減少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19.(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圖是我國人口年齡構成圖。下列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有( )①人口素質有所提高 ②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③男女性別比趨向正常 ④勞動適齡人口比例減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分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該圖主要為人口的年齡結構統計,沒有涉及到人口素質和男女比例,因此排除①③,且15歲至59歲人口比例下降6.79個百分點,60歲以上人口上升5.44個百分點,說明勞動適齡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我國在2020年11月經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20.(2023八下·杭州期中)在杭州全國首個體驗式垃圾分類實踐基地中,可看到一個廢棄易拉罐經過拆解、分類和加工等工序后被重新制作成一件藝術品的全過程。這個過程( )A.解決了資源短缺的局面 B.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C.重視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D.保護環境不受更多的污染【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生活的故事【解析】【分析】垃圾分類體驗基地,讓參與了解垃圾回收的過程,有利于讓大家重視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因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垃圾分類是指根據廢物的種類和組成分別進行收集的方式,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回收物料的純度和數量,減少需處理的垃圾量,因而有利于廢物的進一步處理和綜合利用,并能夠較大幅度地降低廢物的運輸及處理費用,還可以減少需要后續處理處置的廢物量,從而降低整個管理的費用和處理處置成本21.(2023八下·杭州期中)面對當前資源短缺的問題,“開源”與“節流”無疑是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措施。在“開源”與“節流”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是( )A.科學技術 B.人民群眾 C.立法工作 D.黨的領導【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擴大資源開發的范圍和種類,增加自然資源的探明儲量,還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科學技術在開源方面;增加自然資源的探明儲量,擴展自然資源的開發范圍,研制自然資源資源的替代品等。在開源方面;可以開發節能產品,降低生產生活對資源的消耗,重視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22.(2023八下·杭州期中)庫布齊沙漠治理面積達6460平方公里,綠化面積3200多平方公里,涵養水源240多億立方米,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巨變告訴我們( )A.荒漠化是我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B.必須把治沙放在生態環境建設的首位C.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可以不要經濟發展D.改善生態環境能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答案】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A我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A錯誤;B應該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B錯誤;C經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C錯誤;D在材料中經過努力從沙到綠,說明了改善生態環境可以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2023八下·杭州期中)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通過各種形式加以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據此,回答下面小題。23.實現碳中和的可行措施有( )①開發清潔技術 ②縮小工業規模 ③參與植樹造林 ④提高能源價格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4.實現碳中和能直接有效緩解( )A.土地沙化 B.水體污染 C.水土流失 D.全球變暖【答案】23.C24.D【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解析】【點評】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于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影響人類健康 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23.縮小工業規模會影響經濟發展,因此不屬于可行措施,盲目提高能源價格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也不是不可措施,排除②④,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 C24.二氧化碳過多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實現碳中和可以直接有效緩解全球變暖,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 D25.(2023八下·杭州期中)“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跨區域調配工程符合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是( )A.因地制宜 B.優勢互補 C.公平性 D.共同富裕【答案】B【知識點】水資源;交流與互補【解析】【分析】將東部的天然氣送到經濟發達,資源短缺的東部沿海地區,將水資源充足的南方水送到氣候干旱的北方,實現優勢互補,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南水北調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于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于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受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西氣東輸”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東至上海。全線采用自動化控制,供氣范圍覆蓋中原、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自新疆輪臺縣塔里木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庫爾勒、吐魯番、鄯善、哈密、柳園、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定西、寶雞、西安、洛陽、平頂山、信陽、合肥、南京、常州,上海等地區。東西橫貫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9個省區,全長4200千米。26.(2023八下·杭州期中)“支付寶種樹”已成為時下潮流。用戶只要踐行低碳行為,收集一定“綠色能量”,支付寶就會在新疆阿拉善地區種下真樹。該“種樹”潮流( )A.緩解我國荒漠化的問題 B.解決資源分布不均現狀C.阻礙了西部地區的發展 D.徹底解決能源消耗問題【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種樹成為潮流,增加綠化面積,有利于緩解我國荒漠化的問題,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土地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27.(2023八下·杭州期中)我國在不同區域因地制宜發展多種農業經營,這是由于我國( )A.土地面積廣大,人口眾多 B.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多樣C.氣候復雜多樣,環境惡劣 D.把區域按照需要人為劃分【答案】B【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我國疆域廣闊,國土面積大,南北跨度大,地形復雜多樣,因此我國在不同區域發展多種農業經營,是因為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環境多樣,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我國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土地資源多種多樣,因此在發展農業時應該因地制宜。28.(2023八下·杭州期中)循環經濟(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與傳統經濟(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相比,其優勢體現在( )①保護環境,創造美好的家園 ②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③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④徹底解決我國資源短缺的矛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我國人口基數大,技術發展不成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資源利用體系,因此難以實現徹底解決我國資源短缺的矛盾。排除④,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資源循環型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一產品_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29.(2023八下·杭州期中)探尋區域變化步驟一般是( )①收集資料 ②分析資料 ③分類整理資料 ④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以了解步驟一般為收集資料、分類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可以通過上網,實地等方式收集資料;30.(2023八下·杭州期中)以下能讓我們共同感受到區域歷史變化的有( )①小華進入中學后成績在提高 ②浙江安吉成為中國美麗鄉村③浙江打造高鐵1小時交通圈 ④大運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小華成績提高可能是自身努力或者教師方式適當或者是家長監督到位,和區域歷史變化無關,因此排除①,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可以從區域的歷史、文化、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區域的發展;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共40分)31.(2023八下·杭州期中)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北方地區平原廣闊,耕地集中連片,由于降水偏少,耕地多為 (填耕地類型)。這里的氣候類型以 為主,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2)A地區氣候冷濕,發育了肥沃的 色土壤,氣溫條件造成農作物熟制是 。(3)①是 山脈,該山脈以東的B地區淡水資源不足,國家通過 工程將長江水引入該地區。(4)C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 堆積區,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匯入黃河;在黃河下游地區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壩,黃河成為“ ”。【答案】(1)旱地;溫帶季風氣候(2)黑;一年一熟(3)太行;南水北調(4)黃土;地上河【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北三省;黃土高原【解析】【分析】(1)北方地區降水較少,因此耕地類型多為旱地為主,北方受季風影響,但緯度較高,因此為溫帶季風氣候;(2)A地區為我國的東北地區,為典型的黑土地地區,土壤肥沃。改地區緯度高四季分明,農作物一年一熟;(3)根據所學知識,該地為太行山脈,主要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將南方水資源調到該地區;(4)C地區位于黃河幾字形附近,位于陜西省,可以判斷為黃土好遠,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多暴雨,雨水攜帶大量的泥沙沖向下游,在河流下游地形平坦處形成泥沙堆積,形成地上河。【點評】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和青海東部,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黃土高原地理位置處在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過渡地帶,自南而北兼跨暖溫帶、中溫帶兩個熱量帶,自東向西橫貫半濕潤、半干旱兩個干濕區。高原東部、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區,中部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區,西部和北部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區。黃土高原的氣候既受經、緯度的影響,又受地形的制約,具有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特征,32.(2023八下·杭州期中)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中國第一個太空模擬基地選址冷湖的理由是什么?(2)說明湟水谷地發展種植業的有利自然條件。(3)分析材料中一系列針對三江源地區采取的措施的必要性。(4)根據冷湖、湟水谷地、三江源三個區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對于人地關系,你有什么認識?【答案】(1)這里降水極少,有面積廣大的荒漠景觀。(2)這里海拔相對較低,熱量較多;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河谷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3)由于人口的增長迅速,過度放牧,造成環境問題;材料中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有利于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當地生態環境。(4)青海省內自然地理環境區域差異很大,人類要根據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并關注環境保護,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青藏牧區【解析】【分析】(1)冷湖位于青海省,地處柴達木盆地邊緣,氣候干旱降水少,接近太空沒水的環境;(2)湟水位于青海省東部,該地區氣候干旱,降水少,海拔高,熱量少,湟水谷地相對地勢低,熱量較多,靠近河流,水量多,河谷位置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因此有利于農業發展;(3)人口數量迅速增長,生態環境脆弱,因此更需要對三江源環境進行保護;(4)冷湖、湟水谷地、三江源都位于青海省,但是三地的自然,氣候,都有區別,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應該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發展,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情況;【點評】湟水,黃河上游重要支流,位于中國青海省東部,發源于青海省海晏縣境內的包呼圖山,流經青海省大通—達坂山與拉脊山之間的縱谷,為羽狀水系,主要支流大通河、藥水河等。流經青海省、甘肅省,在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和西固區達川鎮交界處注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000多平方公里。湟水流域孕育出了燦爛的馬家窯、齊家、卡約文化,養育了青海省約60%的人口,被稱為是“青海的母親河”。33.(2023八下·杭州期中)鋪展戈壁通衢,奏響發展凱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21年5月20日,隨著京新高速公路梧桐大泉至木壘段最后一車瀝青鋪設到位,這條總里程約2768公里的進出新疆的大通道全線貫通。材料二:在梧桐大泉到木壘段施工中,為不影響沿線地區野生動物遷徙,施工方修筑了30余座動物通道;工程完工后,施工方在沿線地區繁育植被,實現“復綠”。材料三:白疙瘩到明水段的通車,改變了甘肅馬鬃山鎮交通不便的局面。該鎮圍繞公路吸引投資,利用獨特的環境發展加工業和旅游業,徹底撕掉了遍地荒涼的貧困標簽。(1)京新高速公路橫跨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 地區和 地區。(2)京新高速公路因沿途自然景觀多樣,被稱為“絕色景觀大道”。據上圖,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其成因。(3)京新高速公路的修建與通車是我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請結合材料予以闡釋。【答案】(1)西北;北方(2)沿線地區地形種類多樣,地勢起伏大;沿線地區降水量變化明顯,對地貌和植被有較大影響。(3)京新高速公路修建過程中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京新高速公路的通車改善了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踐行了共享發展理念。【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交流與互補【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河圖示信息可了解京新高速橫跨了我國的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2)從北方到西北地區,橫跨面積大,沿線的地區地形多種多樣,氣候、地形、降水量都有比較大的區別,因此造成沿線景色多種多樣;(3)在修建過程中注重生態保護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這是綠色發展觀念,帶動沿線經濟增長,這是共享觀念;【點評】京新高速是連接首都北京和新疆烏魯木齊的高速公路,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交通要道,全長2540千米,2012年9月動工,2019年4月23日基本全線貫通,貫穿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新疆6個省區市34.(2023八下·杭州期中)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浙江省作為其中一員,將積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讀圖,回答問題。(1)長江注入 (海域名稱),它給予我們航運、發電等諸多便利;位于其 游的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2)長三角地區人口稠密、城鎮眾多,將對一體化的推進起到重大作用。結合圖1,列舉長三角地區人口稠密的四個自然條件。(3)分析圖2和圖3的信息,說明浙江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要性。(要求:邏輯嚴密,表述簡潔)【答案】(1)東海;下(2)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3)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擴張(建設用地增加)雖然促進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但侵占了過多未利用地,也會造成城市環境惡化。因此,要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關系,才能實現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長江最終注入東海,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位置,在長江的下游;(2)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地平坦,長江下游,土壤肥沃,時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水資源豐富;(3)浙江省經濟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區,人口眾多,多數人以浙江作為重要生存地區;【點評】長江發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干流先后流經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后注入東海。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9513億立方米,占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于濕潤地區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診斷試卷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3八下·杭州期中)北方地區的主要地形類型是( )A.盆地、山地 B.高原、盆地 C.山地、高原 D.平原、高原(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列組圖為我國傳統民居紀念郵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甲 乙 丙 丁2.圖中傳統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區,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A.甲——華北平原 B.乙——內蒙古高原C.丙——塔里木盆地 D.丁——黃土高原3.根據傳統民居的結構和取材,可以判斷( )A.甲地土層深厚,植被茂盛 B.乙地地形崎嶇,荒漠廣布C.丙地降水量大,河網密布 D.丁地氣候潮濕,樹木蔥蘢(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圖是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與年降水量分布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4.下圖中甲所在的區域是( )A.內蒙古高原 B.黃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準噶爾盆地5.據圖分析,我國西北地區顯著的自然特征是( )A.高寒 B.干旱 C.干熱 D.濕冷6.(2023八下·杭州期中)“當北國江城的鋼花映紅了飛雪,江南的田野正是春色妖嬈。”這兩句歌詞反映了我國南北方( )A.緯度跨度大 B.經度跨度大C.季節正相反 D.氣溫年較差大7.(2023八下·杭州期中)上海至成都的沿江高鐵(滬渝蓉高鐵)2022年開啟全面大建設,帶動長江經濟帶的一體化進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經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②沿途可見地勢崎嶇,石林廣布③途經川、渝、鄂、皖、蘇、滬等省市④途徑省區均位于黃河沿岸,經濟發達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23八下·杭州期中)川藏鐵路是第二條進藏“天路”,起點為成都,終點是拉薩,沿途穿越的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山脈峰嶺最密集的地區,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讀川藏鐵路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8.下列敘述符合川藏鐵路沿線區域的( )A.沙漠、戈壁廣闊B.雪峰連綿,冰川廣布C.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D.石林、孤峰、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密布9.川藏鐵路建成通車后,將會促進沿線地區( )①旅游業的興起 ②資源的開發 ③動植物的遷移④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的發展 ⑥氣候的改變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10.(2023八下·杭州期中)長沙一學校計劃暑假去某地考察,地理老師建議他們帶上墨鏡、遮陽帽、防曬霜、厚外套、氧氣袋等物品。據此分析,此次考察目的地最可能是( )A.“日光城”拉薩 B.“海上花園”澳門C.“山城”重慶 D.“江城”武漢11.(2023八下·杭州期中)木桶效應是指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下列對于影響我國不同省區人口總量的“短板”的描述,正確的是( )A.四川—水能資源 B.海南—熱量資源C.甘肅—水資源 D.新疆—石油資源12.(2023八下·杭州期中)川氣東送工程(下圖所示)是我國又一項天然氣遠距離輸送工程。該工程能( )①根治東部地區環境污染 ②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③促進川渝地區經濟發展 ④改變資源空間分布狀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3八下·杭州期中)某學生在他的調查報告《東山鎮》一文中寫道:東山位于長江下游南岸的太湖之濱……西部山丘綿延,東部地形平坦直抵湖畔……自古為魚米之鄉。湖畔的漁民以捕魚蝦為生……山腳和山坡分別是茶園和果園。這里出產的名茶是碧螺春……這里的果園盛產橘子、枇杷、楊梅和白果,并遠銷國內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3.讀下圖并結合上文,東山的土地利用方式自西向東依次為( )A.①果園②稻田③茶園④淡水養殖B.①果園②茶園③稻田④淡水養殖C.①茶園②稻田③果園④淡水養殖D.①茶園②果園③稻田④淡水養殖14.下列描述與與東山氣候特征相符的是( )A.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B.終年高溫多雨C.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2023八下·杭州期中)“北緯30°中國行”節目展現了從浙江舟山群島到西藏阿里30°N緯線經過地區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和社會發展全景式圖畫。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5.30°N緯線經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 )A.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 B.南方地區和青藏地區C.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D.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16.攝制組在B地區品嘗到的當地特色美食是( )A.云南的過橋米線 B.陜西的羊肉泡饃C.新疆的羊肉串 D.西藏的青稞酒和糌粑17.(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圖漫畫《撐不住了》說明了( )①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②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減弱③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過時了 ④國家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2023八下·杭州期中)“生育三孩”的人口新政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長期影響可能是( )A.減輕人口老齡化壓力 B.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C.加大區域間人口遷移 D.促使總人口持續增長19.(2023八下·杭州期中)下圖是我國人口年齡構成圖。下列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有( )①人口素質有所提高 ②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③男女性別比趨向正常 ④勞動適齡人口比例減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023八下·杭州期中)在杭州全國首個體驗式垃圾分類實踐基地中,可看到一個廢棄易拉罐經過拆解、分類和加工等工序后被重新制作成一件藝術品的全過程。這個過程( )A.解決了資源短缺的局面 B.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C.重視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D.保護環境不受更多的污染21.(2023八下·杭州期中)面對當前資源短缺的問題,“開源”與“節流”無疑是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措施。在“開源”與“節流”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是( )A.科學技術 B.人民群眾 C.立法工作 D.黨的領導22.(2023八下·杭州期中)庫布齊沙漠治理面積達6460平方公里,綠化面積3200多平方公里,涵養水源240多億立方米,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巨變告訴我們( )A.荒漠化是我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B.必須把治沙放在生態環境建設的首位C.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可以不要經濟發展D.改善生態環境能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2023八下·杭州期中)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通過各種形式加以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據此,回答下面小題。23.實現碳中和的可行措施有( )①開發清潔技術 ②縮小工業規模 ③參與植樹造林 ④提高能源價格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4.實現碳中和能直接有效緩解( )A.土地沙化 B.水體污染 C.水土流失 D.全球變暖25.(2023八下·杭州期中)“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跨區域調配工程符合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是( )A.因地制宜 B.優勢互補 C.公平性 D.共同富裕26.(2023八下·杭州期中)“支付寶種樹”已成為時下潮流。用戶只要踐行低碳行為,收集一定“綠色能量”,支付寶就會在新疆阿拉善地區種下真樹。該“種樹”潮流( )A.緩解我國荒漠化的問題 B.解決資源分布不均現狀C.阻礙了西部地區的發展 D.徹底解決能源消耗問題27.(2023八下·杭州期中)我國在不同區域因地制宜發展多種農業經營,這是由于我國( )A.土地面積廣大,人口眾多 B.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多樣C.氣候復雜多樣,環境惡劣 D.把區域按照需要人為劃分28.(2023八下·杭州期中)循環經濟(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與傳統經濟(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相比,其優勢體現在( )①保護環境,創造美好的家園 ②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③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④徹底解決我國資源短缺的矛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9.(2023八下·杭州期中)探尋區域變化步驟一般是( )①收集資料 ②分析資料 ③分類整理資料 ④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30.(2023八下·杭州期中)以下能讓我們共同感受到區域歷史變化的有( )①小華進入中學后成績在提高 ②浙江安吉成為中國美麗鄉村③浙江打造高鐵1小時交通圈 ④大運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共40分)31.(2023八下·杭州期中)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北方地區平原廣闊,耕地集中連片,由于降水偏少,耕地多為 (填耕地類型)。這里的氣候類型以 為主,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2)A地區氣候冷濕,發育了肥沃的 色土壤,氣溫條件造成農作物熟制是 。(3)①是 山脈,該山脈以東的B地區淡水資源不足,國家通過 工程將長江水引入該地區。(4)C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 堆積區,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匯入黃河;在黃河下游地區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壩,黃河成為“ ”。32.(2023八下·杭州期中)閱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中國第一個太空模擬基地選址冷湖的理由是什么?(2)說明湟水谷地發展種植業的有利自然條件。(3)分析材料中一系列針對三江源地區采取的措施的必要性。(4)根據冷湖、湟水谷地、三江源三個區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對于人地關系,你有什么認識?33.(2023八下·杭州期中)鋪展戈壁通衢,奏響發展凱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21年5月20日,隨著京新高速公路梧桐大泉至木壘段最后一車瀝青鋪設到位,這條總里程約2768公里的進出新疆的大通道全線貫通。材料二:在梧桐大泉到木壘段施工中,為不影響沿線地區野生動物遷徙,施工方修筑了30余座動物通道;工程完工后,施工方在沿線地區繁育植被,實現“復綠”。材料三:白疙瘩到明水段的通車,改變了甘肅馬鬃山鎮交通不便的局面。該鎮圍繞公路吸引投資,利用獨特的環境發展加工業和旅游業,徹底撕掉了遍地荒涼的貧困標簽。(1)京新高速公路橫跨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 地區和 地區。(2)京新高速公路因沿途自然景觀多樣,被稱為“絕色景觀大道”。據上圖,從自然環境角度分析其成因。(3)京新高速公路的修建與通車是我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請結合材料予以闡釋。34.(2023八下·杭州期中)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浙江省作為其中一員,將積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讀圖,回答問題。(1)長江注入 (海域名稱),它給予我們航運、發電等諸多便利;位于其 游的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2)長三角地區人口稠密、城鎮眾多,將對一體化的推進起到重大作用。結合圖1,列舉長三角地區人口稠密的四個自然條件。(3)分析圖2和圖3的信息,說明浙江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要性。(要求:邏輯嚴密,表述簡潔)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地勢和地形【解析】【分析】我國北方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有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因此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以秦嶺淮河為界,把我國分成了北方和南方,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地形一山地和高原為主,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南方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答案】2.B3.D【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點評】在氣候的影響下,我國的傳統民居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距,在寒冷干燥的北方,主要功能為防寒保暖,在溫暖多雨的南方,主要功能為遮陽、避雨、散熱、通風;2.A甲為陜西的窯洞,陜西黃土廣布,窯洞冬暖夏涼為陜西特有的建筑,A錯誤;B蒙古族逐水草而居,蒙古包便于遷移,乙位于內蒙古草原,B正確;C丙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C錯誤;D丁是傣族竹樓,位于云南南部,D錯誤;故答案為: B。3.A甲地是黃土高原,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植被少,A錯誤;B乙地是內蒙古草原,土地平坦開闊,草原廣布,B錯誤;C丙為北京,位于我國北方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少,氣候較為干旱,C錯誤;D丁為云南南部地區,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氣候潮濕,植被茂盛,D正確;故答案為: D。【答案】4.C5.B【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點評】西北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 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為半干旱、干旱氣候)。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4.A內蒙古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A錯誤;B黃土高原位于黃河幾字形附近,B錯誤;C位于新疆南部,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之間,氣候干旱有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C正確;D位于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D錯誤;故答案為: C。5.A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為高寒,A錯誤;B西北地區深居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B正確;C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氣候為干熱,西北地區緯度高,C錯誤;D西北干旱。降水少,D錯誤;故答案為: B。6.【答案】A【知識點】我國的疆域;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我國疆域面積大,緯度跨度廣,北國緯度高,氣溫低,江南地區緯度低,氣溫高,因此造成兩地之間溫度差異大,自然風光也不同;故答案為:A。【點評】緯度影響溫度,緯度從赤道向兩級遞增,溫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7.【答案】C【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分析】成都、重慶位于四川盆地,上海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①正確;②沿途為我國的第二和第三階梯,地勢逐漸平坦,石林廣布主要形容云貴地區,②錯誤;途經川、渝、鄂、皖、蘇、滬等省市③正確;途徑省區均位于長江沿岸,經濟發達,④錯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滬渝蓉高速鐵路起自上海寶山站 ,途經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重慶市,止于四川成都站,線路總長約2100公里,設計速度目標值為350千米/小時【答案】8.B9.A【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解析】【點評】 川藏鐵路是中國境內一條連接四川與西藏自治區的快速鐵路,呈東西走向,東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中國國內第二條進藏鐵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干線鐵路之一8.A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A錯誤;B從四川到西藏,跨越第二到第三階梯,海拔越來越高,氣溫降低,雪峰連綿,冰川廣布,B正確;C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主要是黃土高原,C錯誤;D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D錯誤;故答案為: B。9.動植物遷移是生態破壞的一種表現之一,不是川藏鐵路的積極影響,排除③,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 A。10.【答案】A【知識點】拉薩【解析】【分析】建議他們帶上墨鏡、遮陽帽、防曬霜、厚外套、氧氣袋等物品說明他們要去的地方光照充足,紫外線強烈,由此可以判斷他們的目的地為拉薩;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 拉薩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青藏高原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河谷平原,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圣地 。拉薩地理坐標為東經91°06′,北緯29°36′ ,拉薩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朗天氣。全年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譽。11.【答案】C【知識點】黃土高原【解析】【分析】A四川的是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四川省的長板優勢,A錯誤;B海南位于低緯度地區,熱量資源豐富,熱量資源是海南的優勢,B錯誤;C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是制約甘肅發展的重要因素,C正確;D新疆石油資源豐富,石油是新疆的優勢,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盡早補足它。12.【答案】C【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交流與互補【解析】【分析】川氣東送能夠緩解東部地區資源短缺的問題,不能根治東部地區的環境污染,①錯誤;將四川的天然氣送到東部地區,可以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問題,②正確;西氣東送將四川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了川渝地區的經濟發展,③正確;緩解東部的資源緊張,但是并沒有改變資源空間分布狀況,④錯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川氣東送工程西起四川達州普光氣田,跨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總長2170公里,年輸送天然氣120億立方米,【答案】13.B14.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源,不同的地形農業類型不同,山地地勢起伏大,適合林果業或者牧業,平原適合耕種,高原適合畜牧業,農業發展受多方面影響;13.①地區坡度大,降水易流失,適合種樹,樹木的根系長,有利于減少水資源流走,樹木對水的需求量少于稻田、淡水養殖等,因此①應是果園;排除C/D,②的坡度也較大,不適合稻田,因此排除A,B正確;故答案為: B。14.山東位于我國東部,黃河下游,山東半島伸入渤海河黃海之間,受季風影響,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 D。【答案】15.B16.D【知識點】青藏牧區【解析】【點評】青藏高原,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15.浙江舟山我位于東南沿海,是我國的南方地區,西藏阿里位于青藏高原,屬于我國的青藏地區,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 B。16.根據圖片所知,B地區位于我國的西藏,在青藏高原之上,因此可以吃到的當地特色美食應是青稞酒河糌粑,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 D。17.【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分析】在漫畫中顯示,兩個年輕人需要贍養四個老年人,說明在我國人口結構中,老年人比重增多,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①正確;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減弱,②錯誤;目前我國人口基數大,總量多,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因此計劃生育政策沒有過時,符合我國基本國情,③錯誤;年輕人贍養壓力大,需要國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年輕人養老負擔,④正確;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是我國現在的人口特點,我國人口現狀還存在,人口增速減緩、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男女比例不均、城鄉人口分布不均等問題;18.【答案】A【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分析】我國現在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生育三胎,可以增加新生兒比例,從而減少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減少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19.【答案】D【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解析】【分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該圖主要為人口的年齡結構統計,沒有涉及到人口素質和男女比例,因此排除①③,且15歲至59歲人口比例下降6.79個百分點,60歲以上人口上升5.44個百分點,說明勞動適齡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我國在2020年11月經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20.【答案】C【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生活的故事【解析】【分析】垃圾分類體驗基地,讓參與了解垃圾回收的過程,有利于讓大家重視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因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垃圾分類是指根據廢物的種類和組成分別進行收集的方式,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回收物料的純度和數量,減少需處理的垃圾量,因而有利于廢物的進一步處理和綜合利用,并能夠較大幅度地降低廢物的運輸及處理費用,還可以減少需要后續處理處置的廢物量,從而降低整個管理的費用和處理處置成本21.【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擴大資源開發的范圍和種類,增加自然資源的探明儲量,還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科學技術在開源方面;增加自然資源的探明儲量,擴展自然資源的開發范圍,研制自然資源資源的替代品等。在開源方面;可以開發節能產品,降低生產生活對資源的消耗,重視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22.【答案】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A我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A錯誤;B應該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B錯誤;C經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C錯誤;D在材料中經過努力從沙到綠,說明了改善生態環境可以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答案】23.C24.D【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解析】【點評】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于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影響人類健康 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23.縮小工業規模會影響經濟發展,因此不屬于可行措施,盲目提高能源價格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也不是不可措施,排除②④,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 C24.二氧化碳過多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實現碳中和可以直接有效緩解全球變暖,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 D25.【答案】B【知識點】水資源;交流與互補【解析】【分析】將東部的天然氣送到經濟發達,資源短缺的東部沿海地區,將水資源充足的南方水送到氣候干旱的北方,實現優勢互補,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南水北調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于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于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受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西氣東輸”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東至上海。全線采用自動化控制,供氣范圍覆蓋中原、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自新疆輪臺縣塔里木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庫爾勒、吐魯番、鄯善、哈密、柳園、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定西、寶雞、西安、洛陽、平頂山、信陽、合肥、南京、常州,上海等地區。東西橫貫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9個省區,全長4200千米。26.【答案】A【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種樹成為潮流,增加綠化面積,有利于緩解我國荒漠化的問題,因此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土地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27.【答案】B【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我國疆域廣闊,國土面積大,南北跨度大,地形復雜多樣,因此我國在不同區域發展多種農業經營,是因為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環境多樣,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我國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土地資源多種多樣,因此在發展農業時應該因地制宜。28.【答案】A【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我國人口基數大,技術發展不成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資源利用體系,因此難以實現徹底解決我國資源短缺的矛盾。排除④,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資源循環型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一產品_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29.【答案】B【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以了解步驟一般為收集資料、分類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可以通過上網,實地等方式收集資料;30.【答案】D【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小華成績提高可能是自身努力或者教師方式適當或者是家長監督到位,和區域歷史變化無關,因此排除①,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可以從區域的歷史、文化、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區域的發展;31.【答案】(1)旱地;溫帶季風氣候(2)黑;一年一熟(3)太行;南水北調(4)黃土;地上河【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北三省;黃土高原【解析】【分析】(1)北方地區降水較少,因此耕地類型多為旱地為主,北方受季風影響,但緯度較高,因此為溫帶季風氣候;(2)A地區為我國的東北地區,為典型的黑土地地區,土壤肥沃。改地區緯度高四季分明,農作物一年一熟;(3)根據所學知識,該地為太行山脈,主要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將南方水資源調到該地區;(4)C地區位于黃河幾字形附近,位于陜西省,可以判斷為黃土好遠,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多暴雨,雨水攜帶大量的泥沙沖向下游,在河流下游地形平坦處形成泥沙堆積,形成地上河。【點評】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和青海東部,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黃土高原地理位置處在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過渡地帶,自南而北兼跨暖溫帶、中溫帶兩個熱量帶,自東向西橫貫半濕潤、半干旱兩個干濕區。高原東部、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區,中部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區,西部和北部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區。黃土高原的氣候既受經、緯度的影響,又受地形的制約,具有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特征,32.【答案】(1)這里降水極少,有面積廣大的荒漠景觀。(2)這里海拔相對較低,熱量較多;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河谷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3)由于人口的增長迅速,過度放牧,造成環境問題;材料中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有利于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當地生態環境。(4)青海省內自然地理環境區域差異很大,人類要根據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并關注環境保護,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青藏牧區【解析】【分析】(1)冷湖位于青海省,地處柴達木盆地邊緣,氣候干旱降水少,接近太空沒水的環境;(2)湟水位于青海省東部,該地區氣候干旱,降水少,海拔高,熱量少,湟水谷地相對地勢低,熱量較多,靠近河流,水量多,河谷位置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因此有利于農業發展;(3)人口數量迅速增長,生態環境脆弱,因此更需要對三江源環境進行保護;(4)冷湖、湟水谷地、三江源都位于青海省,但是三地的自然,氣候,都有區別,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應該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發展,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情況;【點評】湟水,黃河上游重要支流,位于中國青海省東部,發源于青海省海晏縣境內的包呼圖山,流經青海省大通—達坂山與拉脊山之間的縱谷,為羽狀水系,主要支流大通河、藥水河等。流經青海省、甘肅省,在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和西固區達川鎮交界處注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000多平方公里。湟水流域孕育出了燦爛的馬家窯、齊家、卡約文化,養育了青海省約60%的人口,被稱為是“青海的母親河”。33.【答案】(1)西北;北方(2)沿線地區地形種類多樣,地勢起伏大;沿線地區降水量變化明顯,對地貌和植被有較大影響。(3)京新高速公路修建過程中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京新高速公路的通車改善了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踐行了共享發展理念。【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東部和西部差異;交流與互補【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河圖示信息可了解京新高速橫跨了我國的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2)從北方到西北地區,橫跨面積大,沿線的地區地形多種多樣,氣候、地形、降水量都有比較大的區別,因此造成沿線景色多種多樣;(3)在修建過程中注重生態保護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這是綠色發展觀念,帶動沿線經濟增長,這是共享觀念;【點評】京新高速是連接首都北京和新疆烏魯木齊的高速公路,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交通要道,全長2540千米,2012年9月動工,2019年4月23日基本全線貫通,貫穿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新疆6個省區市34.【答案】(1)東海;下(2)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3)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擴張(建設用地增加)雖然促進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但侵占了過多未利用地,也會造成城市環境惡化。因此,要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關系,才能實現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長江最終注入東海,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位置,在長江的下游;(2)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地平坦,長江下游,土壤肥沃,時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水資源豐富;(3)浙江省經濟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區,人口眾多,多數人以浙江作為重要生存地區;【點評】長江發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干流先后流經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后注入東海。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9513億立方米,占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于濕潤地區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診斷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診斷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