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學設計一、教學主旨(1)課標分析通過了解選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與賦稅制度在隋唐時期取得的新發展,理解發展脈絡與發展動力,感受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2)教材分析隋唐時代是于分裂中完成統一、發展繁榮的新時期,隋唐制度不僅作為成熟封建社會的重要標志,并為中國古代歷朝基本沿襲,也隨著隋唐社會繁榮發展、中外文化融匯整合對西方各國產生深遠影響,如繁星點點, 閃耀古今。本課位于《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緊扣標題中“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部分,對第6課中關于隋唐時期的繁榮進行制度保障方面介紹,強調封建社會制度經過近千年的發展與完善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 充分的制度保障也為隋唐社會帶去興盛的封建文化進而引出第8課。本課共有三個子目,分別是“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與“賦稅制度”,教材將三個子目依據并列結構分別介紹。落腳于“變化與創新”的動力——“矛盾”,三個子目分別歸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兩大主要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選官制度”與“賦稅制度”歸為中央與地方的人才選拔權與財權的斗爭,“三省六部制”屬于皇權與相權的此消彼長在中央官僚制度的演變中體現。同時“選官制度”為中央官僚提供人才,“賦稅制度”為“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的經濟基礎。因此三個子目分門別類,但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結構嚴謹。(3)學情分析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是學生較為熟悉的部分,有一定的初中知識基礎,所以著重通過典型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制度變化的意義。對學生而言,賦稅制度較為陌生且難理解,所以需要通過情景設置、史料研讀等重點講解賦稅制度的內容及其演變的背景、意義。(4)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選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和發展過程,提高唯物史觀核心素養。2.通過閱讀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相關文字史料,掌握基本概念,認識到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的聯系與作用,提高史料實證核心素養。3.通過觀看圖片史料對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內在聯系做出總結,提高歷史解釋核心素養。4.通過觀看圖示、時間軸,了解不同時期的賦稅制度,著重理解租庸調與兩稅法存在的時間、條件差異,提高時空觀念核心素養。通過了解隋唐時期不同社會制度的成熟,認識到隋唐時期的繁榮發展,獲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家國情懷核心素養。(5)重點難點重點:科舉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兩稅法的特點、作用難點:賦稅制度的演變(6)教學策略注重知識的系統架構,著重強調重點知識。梳理選官制度的幾大變革,了解選官標準變化有著科學化、公平化的趨勢,著重講述科舉制度誕生的作用意義。2.注意展示不同材料,以問題探究教學法為主。通過多種類型材料學習,結合圖示教學法,引導學生思考,著重理解賦稅制度演變與土地關系改變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歷史解釋核心素養。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和文字史料,創設相應歷史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隋唐時期的繁榮社會,以及社會制度保障。二.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PPT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一段講話)教師闡述:古人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PPT展示中國古代經歷的4次改革)教師闡述:回顧中國古代歷史,我們經歷了4次制度的革新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夏商西周時期,我們國家由部落國家過渡到了華夏國家。第二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大一統的郡縣制國家逐漸的形成。第三個時期是隋唐和宋時期,這個時期制度的更新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最后一個時期就是晚清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面臨著外部的壓力,所以被迫進行了一些的社會變革。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回到隋唐時期,感受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二)【新課教學】趨向開放公平的選官制度(PPT展示材料)教師過渡: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既然是制度的創新,我們先回憶一下,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在這個制度下選拔官員的標準主要是看家世,選拔的方式是中正官的評議,選拔的范圍也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如果選官只看家世門第會出現哪些問題呢?我們剛剛提到制度與人的關系,我們來看看這個制度之下具體的人是怎樣的。(PPT展示材料)著名詩人謝靈運之父謝煥,“生而不慧”,智力有問題,但也能做秘書郎,靠的是什么?陳郡謝氏的門第。瑯琊王氏的王敬弘當了四十年官,一直當到宰相,竟然看不懂審案文書,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趙冬梅著:《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教師闡述:舉幾個例子,著名詩人謝靈運,他的父親叫謝煥,史書記載其生而不慧,實際說他智力有問題,但即便智力有問題,還能做秘書郎,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家世與門地,這不是孤立的現象。還有比如說瑯琊王室,這也是一個高門的士卒,王敬弘當了40年的官,最后級別高到宰相,但是還看不懂審案的文書,他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些現象今天看是不是覺得奇怪,因為今天我們的同學都是在通過努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九品中正制下,選官主要是看家世,個人就缺乏自我提升的動力。因此,九品中正制,造成社會活力缺失,嚴重制約了社會的發展,隋唐時期對選官制度的創新就是科舉制。(PPT展示科舉制的形成過程與特點)教師闡述: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大致經歷了5位皇帝,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制發生哪些變化了,首先在選拔方式上科舉制以考試為主,在選拔標準上,主要看才學,在選拔范圍上,使出身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因而科舉制的推行帶來了極其深刻的社會影響。課堂探究:依據材料,概括科舉制產生的影響(PPT展示材料1——材料4)材料1 隋煬帝開始設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經過唐代的發展,使科舉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這樣,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材料2 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 盛于貞觀、 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材料3 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4 “(科舉制)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教師總結:1.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做官大權的局面。2.擴大了統治基礎3.社會形成尚學的風氣4.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重要影響(PPT展示材料)員半千,本名余慶,晉州臨汾人。——《舊唐書 卷一百四·文苑傳》其陳情表:“請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與臣同試詩、策、判、箋、表、論,勒字數,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斬臣頭,粉臣骨,懸于都市,以謝天下才子”。——《全唐文·卷一六五》教師闡述:下面我們看看科舉制下下一個個鮮活的人,此人名叫員半千,家境普通,他得到一個機會給皇帝上陳情表,說明自己的情況,我們來看,他是怎么說的——其陳情表:“請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與臣同試詩、策、判、箋、表、論,勒字數,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斬臣頭,粉臣骨,懸于都市,以謝天下才子”。同學們讀完之后員半千給我們一個什么感覺?學生回答:非常自信教師闡述:這種自信的背后折射出了科舉制下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激發了人更多的潛能,讓大家都能看到改變命運的希望。(PPT展示材料)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向更高的社會地位爬升,是個人的夢想;而對于國家來說,無數人夢想的集合,則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教師總結:所以社會學家有一句句話,就我覺得說的非常好,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就像剛才一個個的員半千,向更高的社會地位爬升,是個人的夢想;而對于國家來說,無數人夢想的集合,則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所以當我們看到隋唐盛世那樣璀璨絢爛景象的時候,締造盛世背后是一顆顆像元半千這樣躍動,拼命的想綻放自己的心。而這樣的心是由舞臺城舞臺呈現的,就是科舉制。二、趨向規范科學的中央政務制度(PPT展示秦漢以來中樞機制的演變圖)教師過渡:接下來進到官場里就要看這個國家最高的行政機關,中樞機構是怎么運作權力的。下面就來看這個時候的的中央行政制度。老師給出來的三個圖分別是秦朝、漢朝和東漢時期的中樞之制的演變,我們通過回顧所學知識,不難發現秦朝推行的是三公九卿,像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強皇權的主要中樞機構,到了漢代,漢武帝為了進一步的強化君主專制,推行了內朝和外朝制,他是用身邊的人做尚書令和侍中,從而達到了加強皇權的目的,到東漢時期尚書取代了內外朝,逐漸的成為了的決策機構。尚書臺權力的增加與皇權的加強產生了極其強烈的矛盾,到隋唐時期的時候,政府普遍的推行的應該是三省六部制。(PPT展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分工流程圖)教師闡述:我們來看一看在三省六部制的具體運作,在三省六部制下,中樞機構分成中樞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長官同為宰相,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其中中書省負責政令的起草,在政令草擬完畢之后提交給君主。君主同意后就交給門下省審議,審議一定會產生兩個結果。如果審議通過,門下省就交給尚書省執行,所以六部主要就成為了尚書省下屬的執行機構,如果不同意門下省可以行使其封駁的權利,將政令駁回中書省,中書省就需要重新起草。這樣的流程就最大程度的防止了決策的失誤,但是任何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這樣的流程有沒有局限性了?如何一個地方有什么突發事件,文件在不同的部門當中來回的運轉,反而會降低行政效率,所以為了協調三省的行動,三省長官宰相就定期召開會議,召開會議的地方就是政事堂,后面政事堂演變為一個正式的機構——中書門下,三省也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提高了行政效率。(PPT展示材料)上(唐太宗)遣使點兵,封德彝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干壯大者,亦可并點。”上從之。敕出,(門下省)魏征固執以為不可,不肯署敕。上怒,(魏征)對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眾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資治通鑒·唐紀 八》教師闡述:下面我們來看看在三省六部制下具體的人是什么樣。咱們講一個唐太宗時候的故事,唐太宗說我要擴充軍隊,當時一個很重量級的大臣叫豐德儀,覺得擴充軍隊是好事,就建議可以將未滿18歲,但身體精壯的男丁,擴充到軍隊里來。唐太宗覺得有道理的,便讓中書省起草政令,這個時候在門下省工作的一個名人魏征覺得不可以這樣做,于是不肯屬實,這個文書也不能成為正式的政府公文發布。唐太宗怒了,魏征怎么回復的了,他認為,夫兵在御之得其道,.....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也就是說軍隊最重要的是作戰要有力量,而不是弄一堆烏合之眾。教師總結: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魏征不僅善于納諫,唐太宗虛心接納,放在三省六制度下,你發現什么?魏征也在出色的完成他自己作為門下省一個官員的職責,因而我們之前看到隋唐盛世的那種開明的政治局面,實際上有像三省六部這樣的制度設計做依托,做保障,因而政府行政日趨理性。三、趨向自由經濟的賦稅制度教師過渡:而接下來一個問題,政府非常重要,不能離開他,你覺得政府靠什么運轉?賦稅,所以我們接下來咱們先講魏晉到唐初賦稅的調整,農業社會國家的賦稅主要來源于農業,而對于農民來說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所以我們要講賦稅制度,就先要講土地制度,我們看看魏晉到唐初是均田制,何為均田制。(PPT展示材料)均田制將部分國有土地(包括戶絕田、罪沒田、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戶。農民依法占有少量土地,成為自耕農,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唐前期日益強盛與均田制的推行有一定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P242教師闡述:這一時期賦稅制度就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首先北魏的時候是租調制,簡單來說租調就是什么?農民給國家交的稅是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同時還需要服徭役,然后到唐朝,做了一個局部的調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以庸代役產生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對農民,保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對政府,保障賦稅收入,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教師提問:租調和租庸調制是以什么為征稅標準?學生回答:人丁或人口教師闡述:以人丁為征收的標準,國家要征稅,就需要及時掌握戶籍的更新,類似于今天的全國人口普查,而唐朝戶籍每三年才更新一次,并且看注:官吏、僧道、和流動性強的商賈等為不課戶。不向政府負擔租稅徭役的人,這就影響國家賦稅的征稅,同時以人丁為征稅依據,就意味著盡管農民家庭的條件各不相同,但他們向國家納稅的數量卻完全一樣,顯然并不合理。因此同學們可以發現,在租庸調制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它們是嚴密捆綁在一起的。(PPT展示材料)基于小自耕農經濟的租庸調制以丁身人口為課征對象,前提是人口的土著和身份的固定,以此保證國家的財政資源。——王小甫著:《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P223教師闡述:因而我們看這段學者這句話,這是基于小字耕農經濟出現的租庸調制,它以定身人口為課程對象,所以前提是人口的土著提是人口的土著和身份的固定,以此保證國家的財政資源,唐朝中后期賦稅制度的調整就是兩稅法。課堂探究:依據材料,概括兩稅法實施的背景。(PPT展示材料1-材料3)材料1:其間亦有豪富兼并,廣占阡陌,十分田地,才稅二三,致使窮獨逋亡,賦稅不辦。——[唐]元稹《元氏長慶集》卷三八《當州兩稅》材料2: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重,官無閑田,不復給授,故田制為空文。——[宋]劉羲仲:《通鑒問疑》材料3:據統計,天寶十三載(754)全國戶口近九百萬,而肅宗乾元三年(760,當時安史之亂尚未結束)就降到了一百九十三萬。代宗大歷年間(766-779),政府只掌握了一百三十萬戶,而這些戶口當中不課口(有各種官爵名分的人)又達百分之八十。——王小甫著:《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P218學生回答:1. 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政府財政收入銳降教師總結: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土地兼并的加劇,使均田制被破壞,人地矛盾突出,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力承擔國家的賦稅負擔,安史之亂后,戶籍破壞,人口統計少于實際人口,國家的賦稅收入在減少。國家掌握的實際人口大幅減少,唐朝中后期實行了兩稅法.(PPT展示材料)教師闡述:兩稅法是指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按夏秋兩季征收,一收戶稅,二收地稅,與租庸調制相比,兩稅法的征稅標準發生了重大變化,租庸調制按人丁納稅,兩稅法以土地、財產為主,征稅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PPT展示材料)教師闡述:我們剛才說,以人丁為征稅的依據,需要人口的土著和身份的固定,最好世代都束縛在土地上,哪也別去,而兩稅法按照資產來征稅了,人口可以不一定只固定在這個地方,你可以去其他的地方流動,而且可以不一定非得從事農業,我去從事手工業,從事商業,只要我交稅就可以了,因而,它擴大了征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如果說科舉制促進了人的縱向流動,人命運的躍升和改變。那么兩稅法雖然從主觀上來說,政府國家是困而行之,但是從客觀上卻帶來了人更廣泛的橫向流動。從這個職業到另一個職業,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兩稅法改稅丁為稅產,有利于人口的社會流動。也就拓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空間。(PPT展示材料)教師過渡:在今天所學的內容當中,我們看到隋唐制度前后相繼、不斷發展,這些不斷變化的制度也釋放了更多的福利,社會朝著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它反映的是國家在中央、在地方、在基層治理的變化與創新,這些創新利于當時,功在后世,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教師過渡:這些變化與創新又給當今我們國家治理提供哪些歷史借鑒和歷史智慧呢?請同學們課后進行探究。(PPT展示材料)教師過渡:我們只有探究后才會更加深刻的明白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期待同學們的探究成果。三 、結構板書1、趨向開放公平的選官制度2、趨向規范科學的中央政務制度3、趨向自由經濟的賦稅制度四、作業設計1.唐代李逢吉作科舉主考官時,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他的政敵李德裕亦“頗為寒素開路”,以致被貶謫時,“八百孤寒齊下淚”。由此可知唐代科舉A.加強了君主集權 B.促進了階級流動C.消除了門第觀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由材料“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八百孤寒齊下淚”可知科舉制擴大了選材取士的范圍,使出身貧寒的才能之人進入仕途,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故選B項;材料強調科舉制的影響,并未提及君主集權的強化,排除A項;“取消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李逢吉作為士族,同樣為出身低微的寒素開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項。2.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考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唐代科舉制【解析】唐朝皇親國戚和宗室子弟屢試不中,體現了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故D項正確;唐朝科舉考試重視考生詩才,故A項錯誤;科舉考試打破了貴族對官場的壟斷,沒有阻止貴族入仕,故B項錯誤;材料表明科舉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權在科舉取士中無法體現,沒有涉及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故C項錯誤。【答案】D3.五代時,有人贊揚科舉制度說,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他強調的是,科舉考試( )A.實現王公子弟與百姓平等 B.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C.體現了公平的選拔原則 D.促成了國家統一【考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五代時期科舉制【解析】據材料“無論貧寒之家還是王孫公子,‘莫不理推畫一,時契大同’”說明科舉對于寒門和王孫的公平選拔,故選C項;材料表明的是在科舉選拔的平等不是寒門和王孫的絕對平等,排除A項;科舉制是促進階層流動不是改變社會結構,排除B項;據材料“五代時”結合所學可知國家處于分裂,排除D項。【答案】C五、資料附錄:無六、教學反思本課從國家治理的視角出發,強基固本,注重挖掘教材史料信息與內容,構建國家治理的認知系統,明確指向大單元主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較好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兩大核心素養。但深層次探究不足,開放性的思維能力訓練有待提升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