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追尋航天夢 奮進新征程》學案——6.2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一.課前準備:(一)課標要求:1.了解換質位推理,三段論邏輯規則;2.掌握簡單判斷演繹推理的方法(二)學習目標:(三)重難點:重點三段論及其推理規則;難點:周延性(四)主干知識: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1.性質判斷換質推理:(1)含義:性質判斷換質推理,又叫換質法。(2)規則: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 和 。②改變前提判斷的 ,即把肯定判斷變為否定判斷,把否定判斷變為肯定判斷。③找出前提性質判斷中與 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性質判斷的謂項。性質判斷換位推理含義:性質判斷換位推理,又叫換位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 和 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2)項的周延性:①一個性質判斷如果斷定了其 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周延的。② 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不周延的。③主項和謂項 的變化會引起其外延斷定情況的變化。六種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周延性情況判斷類型 主項 謂項 圈出主項、謂項并判斷周延性全稱肯定判斷 所有中國人都是愛國的。全稱否定判斷 所有學生都不是懶惰的。特稱肯定判斷 有些學生是團員。特稱否定判斷 有些學生不是團員。單稱肯定判斷 小明是大學生。單稱否定判斷 小紅不是文學社成員。主項看量項,全稱 ,特稱 ;謂項看 , 周延,肯定不周延。(3)換位推理必須遵循以下規則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 。②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 的位置互換。③在前提中 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3.作用:正確地運用這種推理結構,不僅可以起到變換語句形式或語氣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的作用。三段論推理 1.三段論的含義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 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2.三段論的邏輯結構人們把結論中的謂項叫作“ ”,把結論中的主項叫作“ ”,把在結論中不出現而在前提中出現兩次的那個項叫作“ ”;把包含大項的前提叫作 ,把包含小項的前提叫作小前提。三段論的大項和小項在前提中并沒有直接發生聯系,只是分別和中項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中項這個媒介,大項和小項才有了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三段論的結論。3.正確進行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則①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如果出現四個不同的項,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這種邏輯錯誤叫作“ ”的錯誤。② 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違反這一規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否則,就會犯“ 不當擴大”或“ 不當擴大”的錯誤。④兩個 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4.意義三段論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類型。我們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規則,才能自覺地避免這類推理中的邏輯錯誤,進而揭露詭辯,維護真理。(五)課前預習題1.性質判斷的換質位推理是簡單判斷演繹推理常用的推理方法。下列關于性質判斷的換質位推理對應正確的是①“有些疾病不是傳染性的,所以,有些疾病是非傳染性的。”——換質推理②“有些金屬是液體,所以,有些液體是金屬。”——換質推理③“有些方法是科學的,所以,有些方法不是非科學的。”——換位推理④“有些中學生是追星族,所以,有些追星族是中學生。”——換位推理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周延問題,指的是性質判斷的主項或謂項的外延在判斷中被判定的情況。性質判斷主、謂項周延情況的規律有①主、謂項的外延被判定,它就是周延的②否定判斷的主項或謂項都是不周延的③主項看量項,單稱、全稱周延,特稱不周延④謂項看聯項,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對下面三段論的推理結構分析正確的是( )①湖南人很會吃辣,老李是湖南人,他肯定喜歡吃辣——犯了“四概念”的錯誤②所有拾金不昧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張三是有道德的人,所以張三是拾金不昧的人——犯了“中項不周延”的邏輯錯誤③哲學是有階級性的,哲學是社會科學,所以,凡社會科學是有階級性的——犯了“大項不當周延”的邏輯錯誤④所有犯罪行為都是違法行為,這種行為不是違法行為,所以這種行為不是犯罪行為——犯了“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1.D 2.D 3.AA詳解:①:“湖南人”這個概念在大前提中指總體,在小前提中指個體,它們不是同一個概念,不能必然推出結論,該句犯了“四概念”的錯誤,①正確。②:“所有拾金不昧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張三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作為中項,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犯了“中項不周延”的邏輯錯誤,②正確。③:“哲學是有階級性的,哲學是社會科學,所以,凡社會科學是有階級性的"犯了"小項不當擴大"的邏輯錯誤,③錯誤。④:“這種行為”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結論中也不周延,“違法行為”作為中項在前提中周延了一次,符合三段論推理規則,④錯誤。(六)課堂活動議題一: 云程發軔,踵事增華——中國答卷活動一 跨越時空的回答 活動要求:①1-4組回答問題,5-6組評價②評價標準:語言表達、結論可信度等③時間:3分鐘學科任務一 1.結合材料分析,錢老當時的回應透著怎樣的無奈? 2.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中國的航天成就,對上述錢老的回應做怎樣的調整,可以更加鏗鏘有力?兩次回應之間的調整,應注意哪些問題?回應 錢老:中國不是不能成功(的國家),中國不是不能搞(載人航天的國家) 我們的回應1: 。 回應1的注意事項: 錢老:中國不是不能成功(的國家),中國不是不能搞(載人航天的國家) 我們的回應2: 。 回應2的注意事項:評價 組1 組2 組3 組4學科任務二 A表達的:費俊龍是神州十五號的宇航員 。 就主項而言,(有|沒有)對“費俊龍”的全部外延做了斷定,主項是 。 該判斷斷定了“費俊龍”包含在“神州十五號的宇航員”之中,(有|沒有)對謂項“神州十五號宇航員”的全部外延作出斷定,因此,謂項是 。 B理解的:費俊龍是神州十五號的 宇航員。他誤以為A(有|沒有)斷定了謂項“神州十五號宇航員”的所有外延,謂項是 。 綜上特稱肯定判斷的主項是 ,謂項是 。 判斷類型主項謂項全稱肯定判斷所有中國人都支持載人航天事業。全稱否定判斷所有航天設備都不是國外進口的。特稱肯定判斷有些航天員實現了飛天夢想。特稱否定判斷有些航天員沒有實現飛天夢想。單稱肯定判斷費俊龍是神州十五號的宇航員。單稱否定判斷劉洋不是神州十五號的飛行員。主項周延看量項, 、 都周延。 謂項周延看聯項, 判斷都周延, 都不周延。議題二: 初心如磐,奮楫爭先——中國精神活動二 新一屆“錢學森最高成就獎”評選活動 錢學森最高成就獎評選標準: 熱愛祖國2.勇于登攀3.科學求實4.同舟共濟 活動要求:①3-6組扮演提名組,1-2組扮演組委會審查組②評價標準:三段論的含義和三段論的規則③時間:4分鐘學科任務二 提名組:確定1位提名人選并說明理由 組委會審查組:利用“推理結論成立的條件”和“三段論”學科知識,審查提名是否成立(1-2組)提名組 大前提: 是 小前提: 是 的人。 結論: 所以, 是錢學森最高成就獎的獲獎者。評價組議題三: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奉獻活動三 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 作為外交部發言人,運用智慧揭露不友善的提問中的強盜邏輯,巧妙回應,維護中國形象。 活動要求:①1、2、5、6組扮演外交部發言人,3-4組評價表現;②評價標準:形象大氣、邏輯嚴密、措辭精辟、反應迅速、國際視野;③時間:5分鐘學科任務三 外交部發言人:選擇一名記者,運用三段論的推理規則評價并回應。 評價組:根據評價指標進行打分,選出最優秀的外交部發言團隊 。發言人 M國: Y國: 有些空間站是采用國際通用文字的, 英語是國際通用文字, 天宮空間站是空間站, 中文不是英語, 所以,天宮空間站要采用國際通用文字。 所以,中文不是國際通用文字。 H國: S國: 推行科技霸權不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文化驕傲會導致文化封閉, 中國空間站沒有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對自己的文化很驕傲, 所以,中國空間站是推行科技霸權。 所以,中國陷入了文化封閉。 發言人:針對 國的言論,我們評價組參考材料:1.自1993年國際空間站項目立項,中國就希望加入國際空間站,但被美國以種種借口反對。美國國會甚至于2011年通過了“沃爾夫條款”,禁止美中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2.我國的空間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現役”空間站。現在的國際空間站是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共同建設的,并且已經服役了很長時間,逐漸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未來可能會直接退役。3.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文承載悠久的歷史、具備優美的造型、包含豐富的信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人民學習和使用。4.中國空間站早在正式搭建之前,就向全世界發出了登上“天宮”的邀請函,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17國來自亞非歐美各大洲,有俄羅斯這樣的老牌太空勁旅,有德、法、日這樣的科技強國,也有印度、肯尼亞、墨西哥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提供使用“天宮”的機會,是“全球共享太空”的一個偉大范例。5.中國踐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舉一反三活動四 致敬科技工作者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的路上,科技創新是強國夢的必要條件。習總書記曾勉勵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可為的”。【學科任務五】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30日)到來之際,請你運用“投身于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編寫一個三段論,致敬祖國廣大科技工作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