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0張PPT)新高考制度背景下學校特色課程建設及創新人才培養目錄Content關鍵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建設突破教師教學研究傳統路徑關注學生的創新實踐與發展聚焦課程變革是時代的訴求1XXKG聚焦學校課程變革是時代的訴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系列文件年 文件名稱1978 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1985 中央頒發《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 中央頒發《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1999 中央頒發《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2010 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2014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7 國家教材委員會正式成立(2017.7.4)2010年:《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基礎教育是國家意志和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承載著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深化課程改革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于確保每一個孩子高質量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人去的意見》提出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評價質量標準。至此核心素養成了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提出對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修訂,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來完善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準。對三科教材進行統編,國家教材委員會于2017年7月4日正式成立。時代在呼喚——(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社會實踐文化基礎自主管理核心素養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擔當實踐創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全 球 素 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OECD世界經濟合作組織 提出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框架圖學校正在尋求核心素養落地方式 核心素養學校文化課堂教學課程重建時代在呼喚——(二)新高考環境下學生發展的需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作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中共中央關于深化全面深化綜合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 42 條,2013 年依據統一高考成績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核心內容:“兩依據,一參考”上海市政府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滬府發 [2014] 57 號)市教委配套印發:《上海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試行)》(滬教委基 [2015] 31 號)《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滬教委基 [2015] 30 號)1. 基地管理與實踐指導 市、區兩級校外聯每年加大對基地考核,解決基地項目較單一、志愿者崗位較少,活動形式較單一等問題。 (1)召開市政府專題會議研究學生社會實踐推進工作及相關宣傳工作(2)研究制訂高中生社會實踐基地考評辦法(2)加強對市、區兩級基地的巡查和調研指導2. 系統完善與信息錄入 完成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操作的問題調研;解決錄取繁瑣、無法批量處理、網絡穩定性、與學籍庫對接等問題。設計下發完整流程時間表,明確錄入機制、責任人、實踐、要求及分工。 (4)完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高校使用功能研發(5)完善社會實踐記錄平臺功能并組織培訓(6)完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與高校招生系統的工作對接(7)完成中職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開發并試運行(8)公布信息管理系統操作流程要求清單列表,根據時間節點開放相應功能(19)細化學生體育、藝術、科普、國防綜合素質評價信息錄入辦法3. 安全保障措施 完善學生傷害事故保險機制,將學校 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納入校方責任 險和人身意外險理賠范圍。 (10)制定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發生傷害事故的處理機制和保險理賠操作辦法,并召開新聞通氣會4. 跟蹤研究與經驗總結 對綜合素質評價中出現的關鍵問題進行跟蹤研究,梳理總結工作經驗與成果。 (11)制定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跟蹤調研工作計劃;梳理基層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經驗和成果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 重點記錄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情況;參加 60 學時 志愿服務(公益勞動)、軍訓學農、黨團活動等情況 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重點記錄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各學期、各學科基礎型課程成績(分科排名)、拓展型和研究性課程學習經歷等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 重點記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 參加體育運動、藝術活動的經歷及表現水平等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重點記錄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情況及研究報告;參與社會調查、科技活動、創造發明等情況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維度客觀寫實記錄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經歷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學生社會實踐信息記錄電子平臺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上海市學生成長記錄冊》《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紀實報告》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 9 所高校采用綜合評價錄取綜合評價錄取參考高考成績 綜合面試成 學業水平考試成績60%30%10%+ +選擇:學科 選學 選考A藝術S社會E 企業C 常規R現實I研究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選擇修習課程、相應難度級別及學習方式 選學選擇人生發展道路等級考 6 選 3,共有 20 種不同組合方式打破文理之分,實現文理交叉(包括招生錄取)選學、選考分開,高二考試前決定選考科目選 考選學 選考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版)理念與目標價值體認 責任擔當問題解決 創意物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二個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面發展:自主管理、文化基礎、社會實踐。四力提升: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一個核心:立德樹人2017年教育部出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思想與導向1、培養綜合素質2、面向學生生活3、注重自主實踐4、建立多元評價1、培養綜合素質2、面向學生生活3、注重自主實踐4、建立多元評價綜合素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適應生活,應對挑戰,建立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向生活: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獲得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完整生活世界的真實體驗自主實踐:自主選擇和自己成長相關的主題,親身經歷,體認價值,過程中動態調整。多元評價:注重發展性評價,鼓勵學生自主與相互評價,對過程和結果做出綜合評價時代在呼喚——(三)社會對創新人才的渴求21世紀教育最大特征——主動迎接未來基礎教育是為人的一生發展打基礎:1、為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基礎,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素質;2、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為了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獲得不斷獲取知識的能力;3、為走進社會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與人交往和共情的能力。——教育專家顧明遠教育工作者持續探索著,對課程本質認識的不斷豐富與拓展,基礎教育及課程改革實踐涌現出轟轟烈烈的變革圖景,學校對于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才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始終在創新之中。創新人才需要適合他們成長的教育環境2關鍵學校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XXKG改革開放40年:基礎教育改革意義重大:雙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學生生活經驗進入學校課程,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日益緊密;地方性知識、個人經驗,通過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合法路徑進入了學校課程體系,傳統學科開始接納,融合生活知識,強調學校課程“生活化”,基于學生生活的語文教學,生活數學等,學校課程開始整體變革,學校課程體系越來越豐富;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讓學校和教師獲得越來越多的課程規劃、課程設計、課程編制的自主權,教師開始創造性工作;教師之間的學習合作、研究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教師的教育智慧不斷迸發。突破邊界——成為新時代教師要接受的挑戰與進步。新課程環境下——(一)特色課程的基本含義15特色課程特色課程一條個性化的“跑道”一種不一樣的“奔跑”一段獨特的生命領悟特色課程特強特點特需特別學校課程整體發展態勢比較好,產生加強的影響力與效果。能基本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較穩定、較成熟的課程體系。有著獨特的課程育人價值定位,有獨特的課程理念與目標。形成與眾不同的,可供其他同行借鑒的經驗與做法特色課程的三種樣態案例舉隅特色課程特色課程群特色課程體系圍棋技能圍棋禮儀圍棋故事圍棋經緯圍棋歷史圍棋藝術圍棋課程群新課程環境下——(二)構建有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策略與路徑基于政策基于學校基于研究基于對話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學校課程體系一、課程背景與分析二、課程理念與目標三、課程結構與設置四、課程實施與評價五、課程管理與保障課程規劃課程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功能任務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內容性質分科課程綜合課程修習方式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學校課程體系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設計校本課程群教學設計 活動設計配套教學資源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課程設計(綱要)國家學校學校教與學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學校的課程領導力課程理念 辦學特色校本研修具體呈現 參與人員課程規劃(C) 課程領導小組課程綱要(D) 教師和團隊項目設計(P) 教師團隊(技術人員)活動方案(A) 教師(班主任)學生檔案(SR) 學生 家長 教師(一)學校課程背景與分析土壤1、辦學優勢(文化、資源、基礎)2、主要問題幼苗1、學生基礎2、學生需求3、生長點愿景問題生長點優勢關注點1:“土壤”與“幼苗”的關系(一)學校課程背景與分析1、學校課程起點在哪里?學校在哪里? (課程===學生+資源+時代)學生在哪里? (基礎===文化知識+興趣+特長+需求)資源在哪里? (資源===地域文化+學校文化+教師+家長)2、學校課程的生長點在哪里?課程建設的問題?繼承中發展,固本中求新課程背景分析:調研法繼承中發展,固本中求新課程背景分析:調研法態度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喜歡的理由 感興趣(89.1%) 能學好(55.3%) 教師課上得好(52.0%)不喜歡的理由 不感興趣(82.7%) 學不好(63.2%) 不喜歡任教老師(38.7%)繼承中發展,固本中求新課程背景分析:調研法課程背景分析方法:對話法課程背景分析:繪圖法課程背景分析:繪圖法2、學校課程的生長點在哪里?課程建設的問題?“幼苗”的生長點在哪里?繼承中發展 固本中培新課程的碎片化問題?課程體系建設問題?課程統整問題?課程結構化問題?師資問題?課程實施問題?課程評價問題?跨學科教研問題?班級人數大問題?學生選修問題?課程數量問題?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課程背景分析:發現法(二)課程哲學、理念與目標關注點2:“核心素養”與“育人目標”關系關注點2:“核心素養”與“育人目標”關系關注點3:“建設目標”與“課程目標”的 關系(二)課程哲學、理念與目標1、課程建設目標:賦予“核心價值”打造課程建設路徑激發多元力量參與提升學校課程品質2、課程目標學校課程目標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課程目標為課程架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學校課程建設需要提出明確而且有針對性、有特色的課程目標。學校課程目標是指學校設置和實施所有課程和教育活動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預期要達成的結果。學校課程目標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課程目標為課程架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起到關鍵的指導作用,學校課程建設需要提出明確而且有針對性、有特色的課程目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即是課程,生活即課程沒有學生的課程選擇權,就沒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只有建設學生喜歡的課程,才能辦好學生喜歡的學校(二)課程哲學、理念與目標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同樣重要,都是成長的支點!關注點4:“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關系(三)課程結構與設置關注點5:“規范”與“特色”的關系課程管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課程任務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五向” 課程(三)課程結構與設置關注點6:“碎片”與“整體”的關系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特色類課程中華文化世界文化中軸:學校文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品格與社會課程體系讓每一個孩子與眾不同課程橫向劃分PART 2-1體育與健康品格與社會藝術與審美數學與科技語言與人文課程體系橫向劃分課程結構圖譜的架構與創生1、課程目標與課程分類之間的關系2、課程分類與課程任務之間的關系3、課程分類與課程實施之間的關系4、課程類別之間的關系5、課程必修與選修之間的關系學校課程的內在邏輯學生學校社會學科課程圖譜: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發展需求,與學校育人目標相一致的課程邏輯關系。有利于學生志趣聚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三)課程結構與設置(四)課程結構與設置(四)課程實施與評價關注點7:“目標”與“實施”的關系1、國家基礎課程的實施構建“趣味課堂”,推進國家學科課程的有效實施創設“生態課堂”,構建開放、自然、和諧的課堂教學**課堂構成要素、實施操作范式、課堂評價學校課程實施與評價是課程目標達成的路徑與保障,評價應該貫穿這個實施過程。實施和評價是一對“孿生姐妹”(四)課程實施與評價2、校本特色課程的實施學生自主選課:學生走班與教師走課相結合發揮場館優勢:校內外相結合(列出校內、校外空間利用一覽表)發揮教師協同作用:進行跨學科組合教學(個別特色科目)開設家長課堂:什么是評價:評價要關注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評價要關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的全過程評價要重視強調和發展評價對象的主動性關注點8:“個性”與“評價”的關系觀察點/程度 (1→5:程度由低到高) 要素 教學設計應包含要素品質 教學任務:具體明確,有遞進性,有兒童觀活動設計:活動合理,形式多樣,便于執行教學過程:適合學生,靈動有趣,調控有效學生參與:分工與合作,互動研討,意義生成特色:融合學校育人目標 1、落實學科課程標準評價的基本要求2、基于學校辦學目標創意并設計課堂實施觀測表學校課程發展性評價:學校課程多元評價:學校課程評價:立足學生立場聚焦實踐過程關注成長感悟引導綜合發展通過評價引領教師教學轉型1、組織保障:領導小組 研發小組2、制度保障:課程開發制度、課程管理制度、課程選課制度、課程研修制度、課程評價制度3、資源保障:教學設計、學案、課程開發、教材編制、電子學習包4、經費場地保障:(五)課程管理與保障PDCA管理范式新課程環境下——(三)特色課程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3關注學生的創新實踐與發展XXKG 重復同一內容的十年經驗與創造性探索的十年經驗,是不同性質的教齡! ——[蘇]阿莫納什維利 “教育絕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育過程不僅要從外部制約生長者,而是要解放成長者內部的力量,要通過‘喚醒’而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性?!?br/> ——[德]斯普朗格4XXKG突破教師教學研究傳統路徑第一 階段第二 階段第三 階段教師嘗試開發校本課程建立校本特色的課程群形成課程建設路徑方法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歷程第四 階段建立學校課程特色體系關注點9:“個體創意”與“協同開發”的關系01030402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教師團隊校本研修校本教材的編寫(講義、微視頻等APP)教學設計(教案)的撰寫課程開發設計綱要突破邊界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