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美 麗 傳 說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鄉村祝家莊,聰明而多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臺,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里,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英臺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臺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英臺求婚。可是祝英臺已被許配給一個太守之子。由于得不到自由的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臺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來到梁山伯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山伯的墳墓突然裂開,祝英臺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作曲者簡介陳鋼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早在求學期間,為了探索交響樂的民族化,他與何占豪合作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故事為題材,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理事、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訪美國、加拿大、法國、新加坡、香港、日本、臺灣等并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音樂名人錄”等十八項世界名人錄,并獲“國際文化榮譽證書”。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聽音樂》等。作曲者簡介何占豪 (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并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后,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 《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 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 交響詩《龍華塔》、越劇 《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引子——春景樂曲一開始音樂為D徵調,由豎琴和弦樂器的顫弓音響作為背景,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呈示部——相識、相知主部主題為單三部曲式結構。首先是由小提琴從柔和的A弦開始,奏出充滿詩意的愛情主題。接著小提琴渾厚的G弦重復一次。最后由樂隊合奏愛情主題,進一步深化。連接部——華彩樂段,對音樂情感的表現作了承上啟下的連接。副部主題采用回旋式結構,活潑歡快的小快板(加花變奏),后又舒緩輕淡。結束部 ——有愛情主題演化而來,B徵調。速度徐緩,旋律下行居多,表現了十八相送、依依惜別的情緒。展開部——抗婚英臺抗婚——定音鼓、大管、大提琴陰沉的旋律給人不安的感受,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緊接著小提琴采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樓臺會——獨奏小提琴與大提琴對答式的旋律“一問一答”,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如泣如訴的音調,將兩人悲傷、憤懣的情緒表現出來。哭靈投墳——最后鑼鼓齊鳴,英臺 投墳,運用京劇搖板、越劇囂板的手法,渲染出英臺哭天喊地、悲慟欲絕的情緒。樂曲推入高潮。再現部——化蝶樂曲長笛和豎琴再現引子的部分旋律,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是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人們不甘于悲劇的結局,因為人們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于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曲式結構:樂曲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塑造的音樂形象,并非是越劇“咔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取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小結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音樂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有力的抨擊了封建禮教,同時表達了對梁祝二人之間偉大愛情的贊譽以及對梁祝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對梁祝的美好祝愿。這部經典著作只是我國優秀民族音樂當中的小浪花,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上,應該熱愛 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學習我國的民族音樂,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拓 展拓 展1.請同學們回家完整觀看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2.尋找動畫與音樂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體會音樂情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