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8 社會主義的發展和挫折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圖片,了解蘇聯模式及社會主義的推廣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2、通過分析蘇聯的三次改革,了解改革給蘇聯帶來的歷史,整體上感知蘇聯的發展。3、通過史料和對改革失敗的原因的分析,小組討論,理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培養一定的歷史分析歸納能力與合作能力。通過蘇聯與中國改革結果的對比,認識到社會主義發展是一個復雜曲折的過程,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敗,認識改革要立足國情,堅韌不拔地探索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學重點: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教學難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游歷世界著名地標性建筑,播放視頻俄羅斯紅場,整體感知蘇聯的發展歷程,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二戰后,這片土地發生了什么事件呢?一起走進第18課2、學習新課1、展示圖片:1991年12月25日,一家蘇聯人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的觀看著。屏幕中的人正是他們的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他正在進行著告別演說。接著由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正式走到臺前。接著發生了歷史性的一幕。物是人非,時間節點在1991年的圣誕節傍晚。這天發生了什么?我們走進蘇聯的一戶百姓家中。一家三口正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的觀看著。屏幕中的人正是他們的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他正在進行著告別演說。接著發生了歷史性的一幕。到底發生了什么呢?學生活動:閱讀教材86頁的知識拓展部分。得出歷史性的一幕指的是蘇聯解體。找出蘇聯解體時間?(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展示《紐約時報》對此事的評論:蘇聯解體對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很少有人能料到,曾經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會在短短一年內分崩離析。其余韻在此后幾代人的胸中回蕩不休。學生活動:共同回顧它曾經輝煌但不完美的過去。通過老師做出的時間點提示,指出蘇聯的發展歷程。1917 1922 1936意圖: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了解蘇聯的發展歷程。觀察分析三個展廳歷史照片,讀圖知史(設計意圖: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第一展廳 驕陽日盛,子孫滿堂——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圖一:二戰后期,蘇聯越過國界,進入東歐,這些東歐國家的人民熱烈歡迎蘇軍的到來。學生活動:(1)觀察東歐姑娘表情和手中物品?(2)東歐對蘇軍的到來持怎樣的態度?為什么?學生活動:(1)這塊區域為什么都是紅色?(2)東歐國家為什么要選擇社會主義制度?(3)東歐國家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優勢?展示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后的成就,和二戰后歐洲各國的狀況,得出結論。展示圖片,學生活動:(1)美國為了控制系西歐,經濟上推行了什么計劃?(2)蘇聯建立了什么組織?建立時間是?出示材料:經互會成立初期,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關系比較正常,經濟發展較快。1951~1983年,經互會國家的國民收入增長了7.6倍。經互會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國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業生產占世界的33%。其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已成為當時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華沙條約組織與經濟互助委員會》(3)根據材料,概括這一組織對東歐國家有什么影響?(4)你覺得材料是否全面?請說明理由。展示周恩來總理和蘇聯外長安德烈·維辛斯基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學生活動: 根據圖片和教材完成下列問題:(1)找出熟悉的身影?(2)此后開啟了一個怎樣的新時期?(3)中國學習了蘇聯什么?(4)請你為這一展廳命名恰當的副主題。意圖:通過層層設問的方式,逐步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突破了一國范圍,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推廣到東歐國家。過渡:1953年3曰5日,蘇聯舉國悲痛。從此進入到了一個不同的時期。在這之后,改革此起彼伏。國家偉大領袖斯大林與世長辭,4、第二展廳 落日余暉,接受治療---蘇聯的改革(排隊購買食品)材料: 蘇聯的農業和輕工業發展速度和重工業相比,差距十分懸殊。1926--1940年,重工業年平均增長21.9%,輕工業只有14.1%,農業只有1.5%。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第二個核大國之時,每年皮鞋產量僅163百萬雙,全國一億七千萬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蘇聯宣布1952年的谷物產量達到13000萬噸。實際上,一年只生產了9000多萬噸糧食,1953年又下降為8250萬噸。蘇聯1953年的人食和肉類產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十月革命前1913年的40千克和31.4千克還要低學生活動:(1)這一天發生了什么?(2)根據圖片和材料思考蘇聯為什么要進行改革呢?(3)斯大林逝世后,蘇聯經歷了哪幾場改革?1953年,赫魯曉夫當選為蘇共第一書記,他著手在蘇聯的政治、經濟領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從此開啟了蘇聯的改革之旅。5、第一站 果敢的莽夫——赫魯曉夫學生活動:展示赫魯曉夫改革的圖片蘇共二十大《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 “玉米狂人”青年墾荒隊 赫魯曉夫墓碑(毀譽參半的一生)(1)報告的內容是什么?(2)為了改變材料中所說的這種困境,赫魯曉夫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改革內容是什么?(3)分析影響如何?(結合圖片及教師引導——結合人們對斯大林的崇拜及蘇聯的自然環境,引出赫魯曉夫改革的盲目性,及人們對社會主義產生了動搖。)評價: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體制未變,小修小補無濟于事。6、第二站 妥協能手——勃列日涅夫任務簡介:勃列日涅夫:他執政的18年是一個在內政上既有改革與發展,也有停滯與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緩和與對話,也有抗爭與爭奪的矛盾時期。勃列日涅夫為人謹慎,秉性保守,習慣于因循守舊,按陳規辦事,最怕重大的變革和轉折,從不采取急進冒失的舉動。他在開會或討論問題時,總是先聽大家發表看法,然后盡量照顧各方面的立場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間路線。所以,有人稱他為“妥協能手”。蘇聯歷屆領導人都極具個性,他們實行的國家政策也極具個人特色。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種各樣的榮譽之中,被蘇聯人民譏諷為“有給自己發勛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掛滿勛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統治下。展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后的成果。根據圖表完成:學生活動:(1)通過這張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蘇聯的軍事力量趕超美國)(2)可以推斷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心在什么方面?總結 重工業更加發達,蘇聯成了一個跛腳愈加嚴重的巨人。以失敗告終。7、 第三站 蘇聯掘墓者——戈爾巴喬夫1985年,在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的時刻,戈爾巴喬夫出任新一屆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從革命前居歐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雖擁有發達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術等,但整個現代技術領域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15~20年。總之,蘇聯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已喪失了潛力。在此種背景下上臺的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任務四:閱讀教材完成問題: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改革分為幾方面及內容?造成了什么結果?(學生翻閱教材回答)改革的航船駛進了危機四伏的危險區,爾巴喬夫的改革失敗。被稱之為“莫斯科落日”8、第三展廳 日隕西山,不治身亡——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從五十年代起,蘇聯便成為一位身患重病的巨人,它一手扶持的東歐國家的發展形勢又是如何呢?和蘇聯相似,經歷改革,但成效不大。東歐劇變:羅馬尼亞柏林墻被推到 南斯拉夫一分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從五十年代起,蘇聯便成為一位身患重病的巨人,到了七八十年代,自顧不暇,所以放松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東歐國家的發展形勢又是如何呢?還是從圖片中尋求答案。學生活動:(1)柏林墻被推倒,象征著什么?(2)戰火的出現,說明羅馬尼亞發生了什么?(3)八十年代的東歐各國的變化被稱作什么?(4)這些國家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政治制度由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我們再回看蘇聯,此時,蘇聯國內局勢逐漸失控,于是出現了我們課前展示的一幕,蘇聯解體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最終使得蘇聯解體,導致了冷戰的結束,他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9、根據圖片和所學如何理解蘇聯解體?根據材料和所學,討論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哪些?任何事件的發生都絕非偶然,超級大國轟然崩塌的背后是無數因素的共振,根據所學和材料討論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材料一:1988年蘇聯資金的90%給了重工業。1990年頭十個月蘇聯在1200中基本消費品中,有1150種經常斷檔缺貨;在211種食品中,有188種不能自由購買。蘇聯解體前幾年凋敝的經濟狀況——工業生產效益下降,失業人數連連上升,通貨膨脹如脫韁野馬。在莫斯科的某個市場,一位老婦人挑了3個西紅柿,1公斤西紅柿竟然需要22盧布,用當時的匯率算,22盧布相當于50美分,這已經是這位老婦人當月十分之一的養老金。“她嘆了口氣,把西紅柿放了回去。”材料二:教師納迪婭收看了戈爾巴喬夫的告別演說,在日記中寫下“其實最開始我很喜歡戈爾巴喬夫,可惜他并不了解蘇聯人民,他應該首先考慮人民生活的改善,其次才是公開化和民主,但他的做法恰恰相反”材料三: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同時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最終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1、蘇聯模式的弊端2、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3、戈爾巴喬夫的改革4、忽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0、中蘇對比——點撥升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這是否代表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呢?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同樣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建國初期,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師從蘇聯,蘇聯的問題中國同樣也在遭遇。(1)中國在農村和城市分別面臨什么問題?(2)中國采解決措施是什么?(3)中蘇兩國改革一成一敗,這不同的結果,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學生表達觀點總結:可以說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嚴重挫折,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非社會主義自身的失敗。 這同時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必然充滿著艱巨、復雜和曲折。如今的中國在黨的帶領下,經歷了四十年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幸福,國家富強,正逐漸實現著我們的中國夢,強國夢。中國的強大,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有力肯定。板書設計:1949 1953 1964 1985 80年代末 1991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經互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