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3.2 G弦上的詠嘆調學習目標1.欣賞小提琴獨奏曲《G弦上的詠嘆調》,體驗這首時隔幾個世紀依然常演不衰的經典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動人情感和強烈藝術魅力;2.通過遇琴---聽琴---畫琴的教學思路,讓大家能逐步關注器樂作品,培養(yǎng)學生聽音樂的好習慣。3.通過對樂曲學習與欣賞,讓大家初步認識小提琴,認識音樂家巴赫,明確他在音樂界的地位。作者簡介巴赫 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歐洲“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歐洲近現(xiàn)代音樂之父”。代表作品有聲樂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以及管弦樂《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等。巴赫一生寫過四部管弦樂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調)最為杰出。《G弦上的詠嘆調》即是這部組曲中第二首《詠嘆調》的改編曲。19世紀,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米將它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威廉米將原譜的第一小提琴所擔任的主旋律聲部改寫成獨奏小提琴聲部,而將其他弦樂聲部改為伴奏聲部。并且將原D大調改為C大調,這樣,主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的G弦上演奏,因而起名為《G弦上的詠嘆調》,旋律優(yōu)美動人、純樸典雅。再加上小提琴G弦那渾厚、豐滿的音色,使這首樂曲達到了迷人的境地。作品介紹《G弦上的詠嘆調》,又名為《G弦之歌》此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作曲簡介《G弦上的詠嘆調》的典故傳說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準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巴赫,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興演奏了一首《詠哎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上的詠嘆調》《G弦之歌》)。此樂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為流行。小提琴有四根弦,由粗到細分別是G、D、A、E弦,由最低的G(sol)音直到E弦最高的音,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的音階;每一根弦還可以分別演奏兩個以上八度的音階。所以在總音域中的許多音可以在幾根弦上同時存在,但是不同弦上的同一音高的音,其音質、音色就不完全相同。在四根弦上,E弦上的高音(高把位)用得最多,其次是A、G弦,而D弦上的高音用得較少。這是因為弦音低,其高音部分發(fā)音較悶并且緊張,所以較少使用,但G弦上的高音由于緊張有力(它是最外的一根弦可以拉出較強的力度)在情緒激動時,用G弦和G弦上較高的音(高把位)來演奏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的。音樂知識分段欣賞——第一段請同學們看譜聆聽音樂,并思考:這段音樂的力度、速度、節(jié)奏有什么特點?分段欣賞——第一段請同學們隨音樂唱一唱第一段的主題。分段欣賞——第一段請同學們根據(jù)樂譜畫出前兩小節(jié)的旋律線,看看這兩小節(jié)的旋律線呈現(xiàn)了怎樣的圖形?這種圖形表現(xiàn)了什么呢?分段欣賞——第一段請結合音樂討論:力度與旋律線的起伏有什么關系?裝飾音對音樂情緒的表達有什么作用?分段欣賞——第一段請聆聽音樂,主題音樂重復了幾次?是完全重復嗎?分段欣賞——第二段請同學們聆聽音樂,并思考:這段音樂的情緒發(fā)生什么變化?它的力度、速度、節(jié)奏有什么特點?分段欣賞——第二段隨音樂哼唱主題,并分析這個主題的旋律進行的特點。分段欣賞——第二段聆聽音樂,主題音樂重復了幾次?是完全重復嗎?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