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次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一、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了解鴉片戰爭前的世界和中國,認識19世紀中期中外歷史的發展走向,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客觀評價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家國情懷:結合鴉片戰爭的影響,認識林則徐、魏源等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感悟仁人志士要求向西方學習以自強的愛國情懷3.史料實證:運用文獻史料、圖表材料,探究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4.歷史解釋: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等。三、教學重難點重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南京條約》等條約的內容難點:鴉片戰爭的影響;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概念的理解四、教學過程導入:近代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于鴉片戰爭,有人曾這樣評論過:“這場戰爭實際始于1839年完成于1842年,而這第一發子彈卻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讓我們一起走進19世紀中期以前的世界與中國。(一)文明的差異1793年馬戛爾尼帶領使團訪華,提出了擴大對華貿易,增加通商口岸的請求,然而,當時的乾隆皇帝是怎樣回復的呢?材料一:“昨據爾使臣(馬戛爾尼)以爾國貿易之事稟請大臣等轉奏,皆系更張定制,不便準行......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爾國王此次赍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 ——《清高宗實錄》師:從清高宗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統治者仍然堅持閉關鎖國,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認為其地大物博無所不有,傲慢自大。面對西方射來的第一顆子彈,中國沒有抓住機遇,以保守落后的面目走向了19世紀。通過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對比可知,中國在19世紀中期時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世界。戰前中國與西方實力對比——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英國 中國政治 資本主義民主政體 君主專制經濟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自然經濟 重農抑商外交 殖民擴張 天朝上國,閉關鎖國軍事 堅船利炮,設備先進 軍備廢弛,武器落后思想 理性主義,自由民主 文化專制,禁錮思想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英國早已進入到工業文明時期,而中國仍然處于農業文明。張馨保談到:“這是兩種不同文化……當兩種各有其特殊體制、風格和價值觀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觸時,必然會發生某種沖突。”問:沖突從何而來呢?展示:在農業文明的中國,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人民能夠自給自足,而在工業文明的英國其經濟為擴張型資本主義經濟,然而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在英國暢銷,英國的呢絨、布匹等卻在中國滯銷,出現貿易逆差。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設問:鴉片的危害?材料二:(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奏折答:鴉片的危害巨大,其不僅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而且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了人民負擔;白銀大量外流。于是1939年道光皇帝命令林則徐主持禁煙事宜,進行了虎門銷煙。(二)文明的碰撞——第一次鴉片戰爭虎門銷煙損害了英國人的利益,成為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問:假如沒有銷煙運動,英國是否還會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材料三:那次的戰爭我們稱為鴉片戰爭,英國人則稱為通商戰爭……關于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勢論,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答案顯然是不可避免的。鴉片戰爭的根本的原因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英國的生產力水平,英國為了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打開中國市場,這一仗在所難免。戰爭結果:1840——1842中英兩國爆發了鴉片戰爭,最終的結果以清政府戰敗簽訂了《南京條約》以及《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一系列附件而告終。清政府與列強達成了割地、賠款、開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協定,隨后又獲取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概念解讀:領事裁判權又稱“治外法權”,給予英國等國駐各口岸領事處理在華法律事務的權力,規定來華英國享有不受中國法律管轄的特權。片面最惠國待遇指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所有特權,英國可以同樣享有。此后美國等國也同樣獲取了這些特權。戰爭影響:這些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中國的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領海主權等相繼被破壞,中國人民的負擔加重,中國東南門戶被打開。其中,協定關稅,最能體現英國侵略的本質,英國侵略中國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把中國變成它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協定關稅使中國不能獨立自主地決定進出口稅率,中國海關不能起到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的作用,使中國成為關稅稅率最低的國家,有利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商品和原料掠奪,并且能從中獲得暴利。鴉片戰爭以及其后一系列條約的簽訂,中國社會出現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侵華的警鐘也給了當時一批先進知識分子以警示,他們開始突破原來的天朝上國思想,開始睜眼看世界,對歷史進行反思。(三)文明的反思林則徐,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其最先沖破“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離,開研究和學習西方之先河。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這本書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繼畬的《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等,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林則徐等人初步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主張,然而他們的主張卻不受重視,中國錯失了發展的機遇,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材料四:《海國圖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為日本追求海外知識,幕末志士的必讀……《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價錢一路走高。 ——《大國崛起·日本》材料五:鴉片戰爭的真正意義,就是用火與劍的形式,告訴中國人的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之潮流。——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的真正意義,就是用火與劍的形式,告訴中國人的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之潮流。中國的無數仁人志士又將做出怎樣的努力呢?板書: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