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6.2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1.課標要求 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評析常見的推理錯誤;掌握換質位推理的規則;明確三段論的推理規則2.學情分析 概念、判斷、推理具有內在聯系,第四課有關“概念”內容的學習,第五課有關“判斷”內容的學習,為學習本課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奠定了知識和思維方法基礎;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初步接觸了換質、換位推理的相關內容,在生活中接觸到了一些三段論推理的內容,但缺乏系統性,更沒有從邏輯規則的角度去思考,需要進一步提升。3.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二單元第6課第2框,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性質判斷換質推理、換位推理、三段論推理,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政治認同。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判斷的概念、特征及種類,尤其是學習了“正確運用簡單判斷”的相關內容,為本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本框又為后面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及歸納、類比推理,提供了思維訓練,有助于學生把握邏輯規則,糾正邏輯錯誤。因此本框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三段論推理方法 三段論有很多形式結構,大項、中項、小項的周延性問題,前提肯定否定與結論肯定否定關系問題,三項變成四項的問題中,都可能出現邏輯錯誤。作為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類型,三段論的推理規則對我們揭露詭辯,維護真理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把握換位推理 換位推理由于主項和謂項位置的變化會引起其外延斷定情況而定變化。性質判斷的主項、謂項的周延情況在六種性質判斷中情況有所不同,如果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周延性,就會無法正確運用換位推理。5.學習目標 通過更霸氣的回應西方之問,自覺運用換質位推理并梳理推理規則,提高利用換質量推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 通過對神州十五號飛船有哪些航天員的討論,推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中謂項的周延性,突破教學難點,抓住學科知識的核心概念,構建知識體系。 評選獲獎人,在評選中根據評選標準和候選人情況采用三段論形式并深刻領悟要使結論成立需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提高從具體案例抽象學科知識,將學科知識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 面對外國質疑堅持正確立場,運用所學知識據理力爭、揭露詭辯以維護中國形象,培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6.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本課學習內容較為抽象,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精選案例、活動設計,將經過加工的生活場景移入課堂,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和進行探究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有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邏輯規則的運用條件和方法,并鍛煉其將學科知識運用于具體情境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 辨析式教學:《課標》指出,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辨析式課堂旨在呈現價值沖突,引導學生發現價值差異并進行分別鑒別、促進學生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反思,最終樹立正確的價值行為取向。有效的辨析式問題能促進學生不斷深化自身的知識理解、思維發展和意義建構。本課基于外國對中國空間站中文標示是科技霸權的質疑,設置思辨挑戰,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針對思辨性問題,運用學科知識化解問題沖突、辨明話題是非,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實現教學中“人”、“術”、“效”的統一。7.課堂開展 總議題:追尋航天夢,奮進新征程課前 填寫本框知識填空,完成選擇題,熟悉基礎知識。 觀看《我們為什么要探索宇宙》視頻,體悟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引導學生做好進入課堂的準備。課中議題 情境 學科任務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議題一: 云程發軔,踵事增華——中國答卷 情境1.1: 西方之問——中國能成功嗎?中國能搞載人航天嘛?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拉開了大幕。世界航天界,早已風起云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可以說是白手起家。面對技術封鎖和西方的質疑,航天奠基人錢學森頂著壓力作出了“中國不是不能成功(的國家),中國不是不能搞(載人航天的國家)”的回應。 任務1.1: 1.結合材料分析,錢老當時的回應透著怎樣的無奈? 2.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中國的航天成就,對上述錢老的回應做怎樣的調整,可以更加鏗鏘有力? 3.討論兩次回應之間的調整,應注意哪些問題? 活動1.1:跨越時空的回答 1.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2.討論時間:3分鐘 通過更霸氣的回應西方之問,自覺運用換質位推理并梳理推理規則,提高利用換質量推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對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的意識。情境1.2 否定判斷:劉洋【不是】神州十五號的宇航員。 肯定判斷:費俊龍【是】神州十五號的宇航員。 任務1.2: 歸納肯定、否定判斷謂項的周延性情況,并完成周延性表格,總結周延性判斷的口訣。 活動1.2: 小組討論并填寫表格,總結口訣 “周延性”是貫穿本框的核心概念,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學好本框基礎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的基礎。通過對神州十五號飛船有哪些航天員的討論,推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中謂項的周延性,突破教學難點,抓住學科知識的核心概念,構建知識體系。議題二: 初心如磐,奮楫爭先——中國精神 情境二: “錢學森最高成就獎”評選活動。 評選標準: 1.熱愛祖國2.勇于登攀3.科學求實4.同舟共濟 任務二: 新一屆評選活動 評選組:自覺運用三段論的相關知識確定1位獲獎者并說明理由 活動二:新一屆“錢學森最高成就獎”評選活動 1.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2.討論時間:4分鐘 評選獲獎人,在評選中根據評選標準和候選人情況采用三段論形式并深刻領悟要使結論成立需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提高從具體案例抽象學科知識,將學科知識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議題三: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智慧 情境三: 在中國外交部例會上,因天宮空間站操作界面采用中文標識,引發外國記者質疑。 任務三: 外交部發言組:運用“三段論推理的規則及違背規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和“國際政治與經濟”的相關知識,揭露外國記者詭辯,維護中國形象。 評價組根據評價指標選出最優秀的外交部發言團隊 活動三 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 分成6個小組 3-4組評價表現,其他小組扮演外交部發言人: 評價標準:形象大氣、邏輯嚴密、措辭精辟、反應迅速、國際視野 4.討論時間:5分鐘 面對外國質疑堅持正確立場,運用所學知識據理力爭、揭露詭辯以維護中國形象,培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課后 5月30日 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習總書記曾勉勵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可為的”。 運用“投身于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編寫一個三段論,致敬祖國科技工作者 致敬祖國科技工作者 檢驗學生基于現實情境運用三段論及其推理規則等基礎知識的能力。8.板書設計 中國空間站“T”字結構9.設計亮點 1.創設情境,凸顯知識意義: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有害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著眼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在真實社會生活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設置了回應西方之問、獲獎人評選、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的情境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知識學習和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有效激發了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機。 2.議題引領,培育核心素養: 本課以“追尋中國夢,奮進新征程”為總議題,第一篇章講述了中國“云程發軔,踵事增華”即堅持和發展了30年載人航天工程后交出了一份完美的中國答卷;那么這份中國答卷是由誰書寫的呢?第二篇章將目光聚焦于“初心如磐,奮楫爭先”的中國航天人,以“錢學森成就獎”評選活動贊揚中國精神。中國載人航天成就不僅為中國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為世界航天事業添磚加瓦,中國本著“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中國智慧將與世界共享天宮空間站歡迎朋友們前來訪問。 3.活動探究,彰顯學生主體: 新課標強調,活動既是學科知識的呈現方式,也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設計了“跨越時空的回答”的活動,要求學生在瀏覽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高光時刻后,用更加霸氣的語言回應西方質疑。學生通過參與本活動,自覺運用換質位推理并總結規則,感悟推理帶來的情感語氣變化,更對中國載人航天產生深深的自豪感;通過“神舟十五號”宇航員的討論,抽象出肯定、否定判斷謂項的周延性與聯項的關系,突破知識難點;“評選錢學森最高成就獎”的活動,學生能自覺運用三段論,但是通過追問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為了保證三段論結論的真實性,應當要遵循推理規則,將淺表的生活經驗理論化、系統化;“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中,學生自覺運用三段論推理規則,揭露詭辯,維護中國形象,提升思辨能力,落地公共參與、科學精神、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 4.評價反饋,提升教學效果: 評價應貫穿于教學之中,在課前、課中、課后依據核心素養目標進行相應的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活動一中,學生評價30年后的回應,明確換質換位推理的作用和規則;在活動二中,學生評價三段論結論的真實性,指出推理需遵循一定的規則;在活動三中,學生評價發言人的表現,提升公共參與的意識與能力。通過準確、及時的評價促進教與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