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的文化一、設計思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qū)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根據(jù)課標要求及教材編排,教學過程圍繞下列內(nèi)容展開:本課主要包括了古代西亞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三個子目的內(nèi)容。三個子目按照地域和時序排列,古代西亞文化和古代埃及文化是人類文化史上較早的兩個文化,文字、文學、藝術等文化成果都非常具有開創(chuàng)性;阿拉伯文化繼承了古代西亞文化和古代埃及文化的遺產(chǎn),并將它們發(fā)揚光大,成為中古時期東西方文化融合與發(fā)展的典范。本課為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的第一課,施教對象高二學生,有一定的歷史學習基礎。基于此在教學設計中更加注重知識的結構化以及各種類型的史料的處理和解讀。在設計時既注重對知識結構的搭建,又關注方法的指導與素養(yǎng)的培育。二、教學目標運用歷史地圖、朝代更迭表概述西亞、非洲文明的時空分布情況,了解西亞、非洲地區(qū)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qū),讓學生知道不同歷史現(xiàn)象背后有不同的時空條件,培育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素養(yǎng)。能夠概括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特點,并能夠從地理環(huán)境、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分析這些文明特殊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對西亞、非洲文化演變的梳理,理解古代西亞文化和古代埃及文化的開創(chuàng)性和阿拉伯文化承前啟后、東傳西達的作用,強化唯物史觀、提升歷史解釋能力。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分析《吉爾吉美什》史詩、《漢謨拉比法典》、埃及神廟建筑等歷史資料所反映的人生觀和文明特質(zhì),加強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西亞、非洲文明多樣性的學習,增進對世界文化多元傳統(tǒng)的了解,認識到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人民共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涵養(yǎng)家國情懷。三、重點難點1.重點:了解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2.難點:認識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的文化的特點及其對人類文化的貢獻,理解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四、教學活動過程導入新課播放周杰倫演唱的歌曲《愛在西元前》,投影展示歌詞。教師活動:展示并引導學生閱讀歌詞相關內(nèi)容,找出與西亞及其文化密切相關的詞語,請同學談談對其中部分詞語的理解。【設計意圖】 通過音樂等影音素材,讓學生直觀感受本課標題所涉及的相關內(nèi)容,引發(fā)興趣,切入主題。講授新課1. 導入學習任務一:文明的發(fā)源地——古代西亞文化(1)古代西亞文化的成就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地區(qū)文化成果表文化類型 地區(qū) 古代西亞 古代埃及 阿拉伯地區(qū)文 字 楔形文字文 學 《吉爾伽美什》建 筑、 藝 術 王宮雕刻人首飛牛、泥偶雕像、壁畫、版畫法 律 《漢謨拉比法典》宗 教 信奉神靈,宣揚君權神授科 技 60進制教師活動:出示上面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地區(qū)文化成果表,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nèi)容,自主梳理古代西亞地區(qū)的文化成就。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自主梳理,完成相關表格。教師活動:展示綱要下冊第3頁《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及材料1,引導學生思考地理環(huán)境對古代西亞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材料1 兩河流域是指西亞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經(jīng)的區(qū)域,古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大體相當于今日伊拉克的范圍,是古代西亞早期文明的中心。……兩河流域南北兩部分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北部多山,降水比較充沛,南部則是肥沃的沖積平原,雖氣候干旱,但每年的泛濫可使土地得到灌溉,為農(nóng)耕提供了便利條件。迄今所知,人類最早的文明就出現(xiàn)在蘇美爾地區(qū)。——王斯德《大學世界史》學生活動:讀圖及相關史料,理解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2)古代西亞文化成就探究材料2 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古文明的奠基者。他們是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定居于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蘇美爾人用削尖了的蘆管做筆,把這種文字刻在泥磚的坯塊上,在日光下或火爐上焙干,能保存得很久,因為這種文字是刻在泥板上的,落筆處比較粗重,收筆處比較纖細,呈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郭圣銘《世界文明史綱要》教師活動:展示材料2,及教材圖片《楔形文字的變化》、《用楔形文字書寫的信件》,引導學生探究楔形文字在書寫方式、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方面的特點,結合選擇性必修2教材57頁思考這種書寫材料被采用的原因。學生活動:閱讀思考,探究得出:兩河流域木材稀少,但卻有得天獨厚的兩河沖積平原的泥土。教師活動:在學生探究基礎上,進行引導總結:越是文明發(fā)展的初期,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就越大。材料3 吉爾伽美什為朋友的死十分悲痛,決心去尋找長生不死之方。他歷經(jīng)千難萬險,得到永生的仙草。但在歸途中,仙草卻被蛇偷吃,結果無功而返。這首史詩生動地反映了人們探索生死奧秘這一自然規(guī)律的愿望,也表現(xiàn)了人們反抗神意但最終難免失敗的悲劇色彩。——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材料4 對每年洪水泛濫的恐懼,加之永遠存在的外族入侵的威脅,使蘇美爾人深深感到,仿佛自己正無依無靠地面對著許多無法控制的力量。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帶有恐懼和悲觀的色彩,這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的不安全。——[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教師活動:展示材料3、4,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析史詩所反映的古代兩河流域居民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態(tài)度。學生活動:閱讀分析,得出結論:重視今世,追求永生,恐懼死亡。材料5第十九條 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來奴隸被破獲,則此自由民應處死。第二十一條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應在此侵犯處處死并掩埋之。第二十二條 自由民犯強盜罪而被捕者,應處死。第一九六條 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眼,則應毀其眼。第二O三條 倘自由民之子打與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則應該賠償。第二O五條 倘自由民之奴隸打自由民之子之頰,則應割其耳。——《漢謨拉比法典》材料6 《漢謨拉比法典》是維護奴隸制的。它規(guī)定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chǎn),可以任意買賣或轉(zhuǎn)讓。奴隸身上都打著烙印,以標明他們是屬于誰的財產(chǎn)。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盜賣奴隸或窩藏逃奴的人都須處以死刑。漢謨拉比曾冠冕堂皇地說他之所以制定法典,旨在“樹立公平正義于國中”,使臣民“不得以強凌弱”,是“保護弱者”的。然而實際上,他這部法典卻帶著森嚴的階級性。——郭圣銘《世界文明史綱要》教師活動:展示材料5、6,引導學生分析《漢謨拉比法典》部分條文所反映出來的特點,并對其進行評價。學生活動: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對《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進行分析概括,并通過評價分析進一步得出法典的實質(zhì):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設計意圖】 通過自主梳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借助表格和地圖,落實時空觀念素養(yǎng)培養(yǎng)。通過史料和教材文本閱讀,理解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滲透唯物史觀。設置關于文字、文學、法典等方面成果的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導入學習任務二:尼羅河的饋贈——古代埃及文化(1)古代埃及文化成就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地區(qū)文化成果表文化類型 地區(qū) 古代西亞 古代埃及 阿拉伯地區(qū)文 字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文 學 《吉爾伽美什》 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建 筑、 藝 術 王宮雕刻人首飛牛、泥偶雕像、壁畫、版畫 金字塔、神廟法 律 《漢謨拉比法典》宗 教 信奉神靈,宣揚君權神授 敬畏神,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重視“死”后科 技 60進制 太陽歷、數(shù)學、醫(yī)學教師活動:出示上面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地區(qū)文化成果表,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nèi)容,自主梳理古代埃及地區(qū)的文化成就。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自主梳理,完成相關表格。材料1 古代東方早期文明的興起,絕大多數(shù)同大江大河密不可分,一個著名的文明總是伴隨著一條著名的河流。黃河造就了中華民族最初的文明,印度河和恒河則孕育了古代印度的燦爛文明,同樣,在古代埃及有一條尼羅河,正是這條河流為古代埃及的文明提供了產(chǎn)生、發(fā)展和繁榮的舞臺。——趙立行《世界文明史講稿》材料2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農(nóng)民的樂園。每年7月,由于吸收了非洲中部豐富的季雨,尼羅河的水位逐漸升高……到9月泛濫達到高潮時,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水中,河水退后,留下一層淤泥,這些從上游沖積下來的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zhì),是農(nóng)作物生長的沃土。由于河水在大多數(shù)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這種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教師活動:展示古代埃及地圖,及材料1、2,引導學生結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頁所學,了解埃及文明的發(fā)展及地理環(huán)境對埃及文明的影響。學生活動:閱讀思考,理解埃及文明的產(chǎn)生及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影響。(2)古代埃及的建筑藝術及宗教材料3 埃及人的文化,是圍繞著宗教信仰而發(fā)展的。埃及人因為迷信死后的永生,所以不惜靡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給死者建造墳墓,那里面擺著各式各樣生前的生活必需品。巍峨宏大的金字塔,便是埃及帝王的陵墓。……埃及人是生活在宗教之中,他們建造了宏大的廟宇來供奉神。——郭圣銘《世界文明史綱要》阿布辛拜勒神廟 胡夫金字塔卡爾納克神廟 獅身人面像教師活動:展示材料3及神廟及陵墓的代表性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埃及的建筑藝術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學生活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古代埃及建筑以陵墓和神廟為代表性建筑的原因,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宗教觀念。進一步探討歷史遺址對歷史研究的價值所在。古代西亞文化與古代埃及文化對比分析材料4 蘇美爾人及其后繼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受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濫的影響。北部的大雨加上扎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上的積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毀壞農(nóng)田。在蘇美爾人眼里,他們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惡毒的神。美索不達米亞人的人生觀帶有恐懼和悲觀的色彩,這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的不安全。——[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材料5 埃及是一個長時間處于同一王朝統(tǒng)治下的統(tǒng)一的大河流域國家。埃及人生活在這塊安全的流域地區(qū),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運,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羅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qū)連接成一個穩(wěn)定、有效的整體……埃及文明是穩(wěn)定而保守的。此外它還是一個自信而樂觀的文明……雖然美索不達米亞人將他們的洪水之神視為冷酷無情的惡神,但埃及人則把他們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來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喜神。——[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教師活動:展示材料4、5,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古代西亞文化與古代埃及文化的不同特點,并從地理環(huán)境、生活生產(chǎn)方式、政治、宗教等多種因素分析其差異性。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思考分析。【設計意圖】 通過自主梳理文化成就,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借助表格和地圖,落實時空觀念素養(yǎng)。通過史料閱讀和問題探究,讓學生理解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及宗教對埃及建筑的巨大影響,滲透唯物史觀,培養(yǎng)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通過遺址對歷史研究價值的探討,提升史學素養(yǎng)。設置問題探究、小組討論,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導入學習任務三:東西方文化的橋梁——阿拉伯文化(1)阿拉伯文化成就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地區(qū)文化成果表文化類型 地區(qū) 古代西亞 古代埃及 阿拉伯地區(qū)文 字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阿拉伯文文 學 《吉爾伽美什》 神話、詩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 “懸詩”、《天方夜譚》建 筑、 藝 術 王宮雕刻人首飛牛、泥偶雕像、壁畫、版畫 金字塔、神廟 清真寺法 律 《漢謨拉比法典》宗 教 信奉神靈,宣揚君權神授 敬畏神,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重視“死”后 伊斯蘭教科 技 60進制 太陽歷、數(shù)學、醫(yī)學 《積分和方程計算法》、《薩比天文歷法》、《醫(yī)典》教師活動:出示上面古代西亞、埃及、阿拉伯地區(qū)文化成果表,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nèi)容,自主梳理阿拉伯文化成就。并將三種不同文化進行梳理分析,使學生感悟文化的差異性和共通性,進一步了解文化的多樣性,認識到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自主梳理,完成相關表格。思考探究。材料1 伊斯蘭文明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之一阿拉伯半島。從地理上看,這是撒哈拉沙漠的延長,是經(jīng)過波斯到達戈壁沙漠帶上的一部分。半島地處幾個古老文明的中間,非常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融合。半島的西邊跨過紅海和西奈半島與非洲的大國埃及相鄰,北部與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接近。從半島的東北方向延伸出去,就是古老的兩河流域,跨過東邊的海洋,是亞洲的大國印度。——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2 阿拉伯帝國領域內(nèi)的美索不達美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qū)。帝國政治的相對穩(wěn)定,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而通行全國的阿拉伯語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伊斯蘭教意識形態(tài),則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阿拉伯帝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比較關心發(fā)展科學文化事業(yè)……他們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帝國統(tǒng)治的熱心鼓勵和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下,全國的好學風氣蔚然成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碩果累累……向全世界發(fā)出絢麗的光彩。——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教師活動:出示阿拉伯帝國地圖,結合地圖和材料1、2,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阿拉伯文化繁榮的獨特因素及其特點。學生活動:閱讀史料,進行分析。認識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國家政策與經(jīng)濟、思想等多種因素共同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繁榮。其文化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先進性、多元性等特點。(2)阿拉伯文化的重要影響材料3 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jīng)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qū)。這個文化區(qū),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zhì),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和創(chuàng)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是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4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fā)展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tǒng),在實驗科學、醫(yī)學、化學、數(shù)學、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fā)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到來。——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阿拉伯國家對世界文化傳播的重要貢獻。學生活動:閱讀思考。認識到阿拉伯文化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文化遺產(chǎn),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設計意圖】 通過梳理文化成就,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表格和地圖,落實時空觀念素養(yǎng),提升家國情懷;通過史料閱讀和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課堂小結古代西亞和北非地區(qū)孕育出了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響了地中海周邊地區(qū)的發(fā)展,在人類文化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阿拉伯人繼承了西亞、北非、希臘、羅馬文明的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作業(yè)拓展古代中國與阿拉伯地區(qū)有密切的文化交流。查找資料并結合所學,梳理傳入阿拉伯地區(qū)乃至歐洲地區(qū)的中國文化成果,及阿拉伯文化傳入中國的代表性成果。設計反思與討論教材處理上,本課三子目中有并列和繼承關系,通過對各個子目的學習分析,了解不同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將三個子目結合,將西亞文化和非洲文化從上古到中古時期的演變加以概括。教學方法上,采用大概念教學,學生主導、教師引導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梳理史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分析;設置合作探究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發(fā)揮才能的空間,使學生既體驗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快樂,又可以加深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借助表格和地圖,落實時空觀念素養(yǎng)培養(yǎng)。通過史料和教材文本閱讀,理解地理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對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滲透唯物史觀。設置重要文化成果的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