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1.眼(睛)的結構:眼球+附屬結構2.眼球的結構:眼球壁(外膜、中膜、內膜)+內容物(房水、晶狀體、玻璃體)3.白眼球指的是鞏膜。黑眼珠指的是虹膜。4.瞳孔的變化:①強光下瞳孔縮小,弱光下瞳孔放大。②看近處的物體,瞳孔變小(因為離物體近,接受物體比較少的反射光線即可看清),晶狀體凸度變大;看遠處的物體,瞳孔變大,晶狀體凸度變小。5.視覺形成過程:①視網膜:形成物像。②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6.近視:①成因及矯正:②預防:7.耳的基本結構及功能:8.聽覺形成過程:①鼓膜:產生振動。②耳蝸:有聽覺感受器,產生興奮。③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9.耳的衛生和保健: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10.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功能: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11.神經元(神經細胞):①概念: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②突出特點:生有許多突起,是神經元與其他細胞的明顯差別。③組成:細胞體和突起(樹突、軸突)④功能:接受刺激產生興奮(細胞體和樹突),傳導興奮(軸突)。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12.反射: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①概念:是指人體、動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②類型:1.非條件反射(簡單反射):簡單的、是一種生來就有的反射。神經中樞在脊髓,是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如縮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等。2.條件反射(復雜反射):是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反射。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是高級的神經活動。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聽到鈴聲進教室等。與語言文字(語言中樞)有關的反射都是條件反射,也是人類特有的反射!如談虎色變,看文章潸然淚下等。③結構基礎(神經結構):反射弧。感受器主要位于皮膚的真皮層。非條件反射(簡單反射)神經中樞位于脊髓的灰質中。效應器由傳出神經的神經末梢+相應的肌肉或相應的腺體組成。!注意!1、有刺激才能引起反射。2、反射弧必須完整才能完成反射,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損,反射都不能發生。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任何一個損壞無感覺無運動;傳出神經、效應器任何一個損壞有感覺無運動。④意義:人體通過各種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適當的反應。(了解)13.探究實驗:測定反應速度(是條件反射)測試者手捏尺子上刻度值大的一端,被測者用拇指和食指對準這把尺子的零刻線進行夾取,刻度值的大小即可反應被測者的反應速度。需重復測幾次,取平均值。(了解)第四節 激素調節14.內外分泌腺的區別: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性腺(睪丸和卵巢),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體的內分泌系統。15.激素:①概念:是由內分泌腺分泌的,調節生命活動的有機物(大多為蛋白質)。②特點:含量少,作用大。(微量高效)③作用: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生殖。16.人體的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7.幾種主要激素的比較:18.糖尿病:①成因:胰島素分泌不足,細胞吸收、利用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的能力減弱,導致血糖濃度高,一部分血糖會隨尿液排出形成糖尿。②癥狀:糖尿+“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少。③治療:注射胰島素。④預防:控制飲食;參加體育鍛煉。19.神經調節與激素調節的關系:①在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下,激素通過血液循環也參與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②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激素調節的影響。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第一節 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0.計劃生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①原因: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②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③具體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21.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既能破壞生態環境(如亂砍濫伐、非法捕殺野生動物等),也能改善生態環境(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植樹造林等)。(了解)22.生物入侵:(了解)①概念:指生物隨著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并對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現象。②特點:不受時間和國界的限制。③例子:水葫蘆、薇甘菊、地中海實蠅。第二節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23.酸雨:--“空中死神”①概念:酸性較強的雨,pH小于5.6。②成因: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主要原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重要原因:機動車排放的尾氣。③成分:水+酸性物質如硫酸、硝酸等。④危害:1.使土壤酸化,養分發生化學變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2.使河水湖水酸化,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乃至大量死亡。3.使水源酸化,影響飲用,危害人體健康。4.腐蝕植物的芽和葉、建筑物和文物古跡。⑤防治:根本措施是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這些污染物的工作。⑥探究實驗: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測定模擬酸雨條件下種子的發芽率或幼苗的生長狀況作為判斷酸雨對植物有無影響的指標。實驗組用模擬酸雨,對照組用清水。要重復試驗,取平均值。24.重金屬污染:汞(水俁病)、鎘(痛痛病)、砷等重金屬污染物,會通過食物鏈,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了解)25.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除了酸雨以外,還包括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26.溫室效應:①成因: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地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②危害:1.加速冰川融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地區的臺風更加頻繁。2.一些地區則更加干旱,最終造成世界各地農作物的減產和多種生物的滅絕。③防治: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27.臭氧層破壞:①成因:大量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劑;含氮廢氣的大量排放。②危害:大量紫外線輻射到地面,危害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如人類的皮膚癌和白內障等。③防治: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減少含氮廢氣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層破壞的關鍵。第三節 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28.西部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塵暴。①成因:毀林毀草開荒、陡坡種糧。②防治:退耕還林還草。第五單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29.傳染病:①概念: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生物。②特點:流行性、傳染性。③分類:按傳播途徑的不同呼吸道傳染病,如新冠肺炎、肺結核等。消化道傳染病,如甲肝、蛔蟲病等。血液傳染病,如乙腦、艾滋病等。體表傳染病,如狂犬病等。④三個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3個基本環節。(1)傳染源:攜帶或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2)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人或動物所經過的途徑。空氣傳播,如新冠肺炎等。飲食傳播,如蛔蟲病等。生物媒介傳播,如瘧疾、登革熱通過蚊蟲叮咬傳播。接觸傳播,如肝炎、性病等。(3)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⑤三個預防的基本措施:(1)控制傳染源(針對患者或攜帶者即患病的人或動物采取的措施)。如焚燒或掩埋患禽流感的家禽、對發熱病人實行定點隔離治療等。(2)切斷傳播途徑(針對減少或消除病原體采取的措施)。如搞好個人和環境衛生、出門戴口罩、酒精消毒等。(3)保護易感人群(針對容易患傳染病的人即健康的人采取的措施)。如接種疫苗、加強體育鍛煉等。⑥預防傳染病時,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做到綜合措施和重點措施相結合。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30.免疫:①概念:最初是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代普遍認為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以維持人體健康。(了解)概念: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非特異性免疫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阻擋、殺菌、清(先天性免疫) 掃異物的作用。)包括2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溶菌酶能破壞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溶解。吞噬細胞可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概念:人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特異性免疫 或異物有防御作用。(后天性免疫)包括1道防線: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作用是產生抗體,清除抗原。)過強:過敏反應1、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發生。③功能 過弱:免疫缺陷病2、自我穩定:清除體內衰老、死亡、損傷的細胞。過強:出現自我免疫病過強:排斥反應3、免疫監視:監視、識別、清除體內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過弱:容易形成腫瘤31.抗原和抗體: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移植的器官、異常的組織細胞、其他異物等)。抗體:淋巴細胞產生的一種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質。抗原與抗體的結合具有特異性,二者結合后會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32.計劃免疫:根據某些傳染病發生規律,按科學免疫程序,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有計劃地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即有計劃的給兒童預防接種。33.疫苗:用滅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①注射疫苗:注射的是抗原。②注射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是抗體。34.艾滋病(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AIDS):①概念:是一種免疫缺陷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②病原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簡稱HIV)。③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蚊蟲叮咬、一起用餐、擁抱握手不會傳染)。④危害:HIV侵犯并瓦解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體不能抵御病原體從而死于多種疾病的侵害。⑤治療:目前還沒有可供使用的艾滋病疫苗。第五單元 健康地生活 第二章 用藥和急救第一節 安全用藥35.安全用藥:根據病人的病情、體質、藥物的作用適當選擇藥物的品種,以適當的方法、劑量、時間準確用藥,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了解)36.藥物可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①處方藥:憑醫師處方購買,按醫囑服用。②非處方藥: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服用,用于治療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小傷小病,簡稱OTC。37.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之前都應該仔細閱讀藥品說明,了解藥物的主要成分、用法和用量、適應癥、禁忌、不良反應(副作用)、生產日期、有效期等。(了解)38.中藥:有效成分從動植物或礦物質中提取出來。西藥:有效成分是由化學物質合成的。第二節 急救常識39.緊急呼救:當遇到某人突然暈倒或溺水等情況時,一定要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以挽救患者生命。40.心肺復蘇:針對心跳、呼吸驟停所采取的搶救措施。心肺復蘇的順序:胸外心臟按壓 開放氣道 人工呼吸。41.胸外心臟按壓的急救措施:①將患者仰臥于硬板床或地面上。②急救人員位于患者的右側,雙手疊放在一起,用掌根有節奏地、帶有沖擊性地(至少100次/分)用力向下按壓患者的胸骨下端(胸骨下段約 處,即兩乳頭連線的中間位置),使其下陷至少5cm,然后放松。42.人工呼吸的急救措施:最常用的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對口吹氣法。①使患者仰臥、頭后仰,將患者的衣領、腰帶松開。②清除患者口鼻內的異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暢。③急救人員一手托起患者下頜,另一手捏緊鼻孔,深吸一口氣,對著患者口部用力吹入(頻率為15-20次/分)。④患者的胸廓隨每次吹氣而有起伏,且氣體都能從口部排出,則證明人工呼吸有效。43.按壓與吹氣的比例(30:2)①先做30次胸外心臟按壓,并保持氣道通暢,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復進行。②若患者出現自主呼吸,頸動脈有搏動,且臉色逐漸轉為紅潤,則證明搶救有效。44.出血和止血:出血一般有內出血和外出血。①內出血:指體內器官的出血,不易診斷,應及時送醫院救治。②外出血:指體表的出血,送醫院救治前,先做必要的止血處理。外出血的類型 出血的癥狀 處理方法毛細血管出血 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或像水珠一樣流出,一般能自行凝固止血。 消毒后包扎靜脈出血 血液呈暗紅色,緩慢而連續不斷地從傷口流出。 包扎傷口的遠心端動脈出血 血液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隨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若不及時止血,患者會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包扎傷口的近心端①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出血:沖洗干凈,貼上創可貼或蓋上敷料用紗布、繃帶加壓止血即可。②大靜脈或動脈出血:首先撥打120,用手指、止血帶或繃帶于遠心端或近心端加壓止血。45.煤氣中毒及骨折的急救:①煤氣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進入煤氣泄漏的房間首先應立即打開門窗,不能開電燈、電器開關或撥打電話。②發生骨折后,原則上不做現場復位。可用夾板把骨折處兩端的關節固定起來,給夾板纏繃帶時松緊要適度,且夾板要長于斷骨兩端關節的長度。第五單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第一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46.健康:指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47.健康的生活:(了解,會做選擇題)①身體上:攝入合理營養,加強體育鍛煉,搞好個人衛生。②心理上:正確認識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積極向上的心態。③社會適應方面:學會與人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48.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方法:①轉移注意力。②宣泄煩惱。③自我安慰。第二節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49.生活方式: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行為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50.生活方式病(現代文明病):①概念:目前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再是傳染病,而是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②影響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人的生活方式。51.探究實驗:探究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①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濃度越高,心跳越慢。②煙草浸出液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濃度越高,心跳越快。52.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應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開始。①合理營養。②體育鍛煉。③按時作息。④不吸煙不喝酒。⑤拒絕毒品。⑥合理安排上網時間。⑦積極參加集體活動。⑧保持愉快心情。(了解,會做選擇題)第六單元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章 細菌和真菌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53.菌落: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叫菌落。54.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比較:細菌菌落 真菌菌落大小 小 大顏色 白 紅、綠、黃、黑、褐形態 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絨毛狀、絮狀、蜘蛛網狀55.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驟:配制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 高溫滅菌 冷卻接種 恒溫培養56.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①基本生存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大多數需要有機物;②特殊生存條件:不同的細菌和真菌還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條件,有的需要氧,有的不需要氧,如乳酸菌需要無氧的環境。57.細菌和真菌中的絕大多數自己不能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各種有機物作為營養,這樣的營養方式叫做異養。像植物那樣自己制造有機物的營養方式叫做自養。第二節 細菌58.17世紀后葉,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并發現細菌;19世紀“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利用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存在的細菌產生的。59.細菌的形態:①細菌十分微小,需要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②細菌有球狀、桿狀、螺旋狀等形態;分別稱為球菌、桿菌、螺旋菌。60.細菌的結構:①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成形的細胞核,有DNA集中的區域,無葉綠體;②特殊結構:有的細菌有莢膜(保護功能)、鞭毛(能夠游動)等;61.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菌無葉綠體,大多數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為異養。62.細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即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公式:m×2n(m為原有細菌的個數)。63.有些細菌能形成對不良環境具有較強抵抗力的休眠體,叫芽孢。64.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幾乎無處不在。第三節 真菌65.真菌的種類:①單細胞真菌,如酵母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無葉綠體。②多細胞真菌,由菌絲組成,包括各種霉菌、大型真菌(如蘑菇)等;66.真菌的營養方式:由于真菌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所以營養方式為異養。67.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酵母菌除孢子生殖外,還可進行出芽生殖。68.芽孢不是細菌的生殖細胞,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真菌可以通過孢子生殖。69.青霉和曲霉的比較(1)相同點:①青霉和曲霉在結構上都是由許多細胞連接成的菌絲組成的多細胞真菌;②菌絲都包括向上生長的直立菌絲和深入到營養物質內部的營養菌絲兩部分;③細胞都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④細胞中沒有葉綠體,都是異養生活,都通過孢子繁殖后代;(2)不同點:青霉的直立菌絲頂端呈掃帚狀,孢子呈青綠色;曲霉的直立菌絲頂端呈放射狀,孢子呈黃、黑、褐等多種顏色。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70.①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腐生大多數細菌和真菌(腐生型的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即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被植物(生產者)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機物。故對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重要作用。如霉菌、蘑菇等真菌和枯草桿菌等細菌。②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寄生這類微生物多營寄生生活,從活的動植物體上吸收營養物質。如寄生在人體內的鏈球菌引起扁桃體炎;寄生在人體表面的真菌會造成甲癬、足癬等;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會造成小麥葉銹病等。③與動植物共生——共生共生是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二者都不能獨立生活的現象,如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從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細菌與動物共生(有些細菌在駱駝、牛、羊的胃腸內幫助它們分解草料中的纖維素);有些細菌與人共生(人的腸道中有一些細菌如大腸桿菌能制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人體有益。)71.腐生、寄生、共生3種生活方式的區別:①腐生:指細菌、真菌從已經死亡的生物體上獲取有機物來生存,參與物質循環。②寄生:指細菌、真菌、病毒從活的生物體上獲取養料來維持生存,導致動植物患病。③共生:指細菌和真菌與動物或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的現象。第五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72.發酵的原理:細菌和真菌分泌的酶能夠在適宜的條件下分解有機物,產生在食品制作過程中有用的物質。73.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菌的種類 應用 原理曲霉、根霉 釀酒等 淀粉轉化為葡萄糖酵母菌 發面、釀酒等 葡萄糖轉化為二氧化碳和酒精等乳酸菌 酸奶等 葡萄糖轉化為乳酸醋酸菌 食醋等 葡萄糖轉化為醋酸74.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①食品腐敗原因:細菌和真菌從食物中獲得有機物,并在食品中生長和繁殖,導致食物腐敗。②食品保存的關鍵:防腐。③防止食品腐敗的主要原理:殺死或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和繁殖。75.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①有些細菌和真菌能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稱為抗生素,如青霉素。②利用轉基因技術,把其他生物的某種基因轉入一些細菌內部,使某些細菌可以生產出人類需要的藥物,如科學家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76.細菌與環境保護:①無氧條件:甲烷菌能夠通過發酵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使廢水凈化,同時甲烷又可以作為清潔能源;②有氧條件: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從而使污水凈化。第六單元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二章 病毒77.病毒的形態:①大小:極小,10-300納米,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②形狀:形態多樣,有桿狀、球狀、蝌蚪狀等。78.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79.病毒的種類:根據寄生細胞(寄主)的不同分為3種類型:①動物病毒: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如艾滋病病毒。②植物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如煙草花葉病毒。③細菌病毒(噬菌體):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里,如大腸桿菌噬菌體。80.病毒的結構:病毒的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81.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復制吸附 注入 復制 組裝 釋放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寄主細胞內的物質為原料,創造出新的病毒。8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①有害:使人、動物、植物患病,如流感、手足口病;雞瘟、口蹄疫;煙草花葉病等。②有利:1、利用減毒或滅活的病毒制造疫苗,預防疾病。根據噬菌體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特性,利用噬菌體來治療細菌性疾病。3、利用某些病毒制成殺蟲劑防治有害生物,如棉鈴蟲、松毛蟲等。4、利用病毒微小的特點,讓某些病毒攜帶動植物或微生物的特定基因進入正常細胞,來達到轉基因或基因治療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