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國家需要,我就去做他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建國后的文化是如何一路走到今天的?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學習目標:1、通過圖片、閱讀教材等方式,了解“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雜交水稻與青蒿素的偉大成就;2、通過史料分析的方式闡述“兩彈一星”的發展原因,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學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3、通過圖片列舉,了解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及影響力的擴大,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精神。4、了解科學家的事跡,學習他們的品質,認識科學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目錄一、大國重器揚國威——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二、創新科技為人民——從雜交水稻到青蒿素三、多樣文化走世界——從“雙百方針”到孔子學院一、大國重器揚國威——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核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原子彈氫彈帶有彈頭和動力裝置的高速飛行器1.“兩彈一星”(1)含義: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導彈人造衛星1964年1966年1967年1970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核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原子彈)和聚變武器(氫彈)。材料一:1945年美國首次試爆原子彈;1949年蘇聯首次試爆原子彈;1952和1960年英法兩國相繼試爆原子彈。美蘇英法都已經有了原子彈,聯合國“五?!碑斨芯椭挥兄袊鴽]有。在整個50年代,中國曾經三次面臨美國赤裸裸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材料二:我們今天要比昨天更強大,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別人的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鄧小平《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核訛詐,維護世界和平保衛國家安全,增強國防防御實力提高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2)研發原因及面臨困境任務一:當時的中國為什么要下決心發展“兩彈一星”?珍寶島事件烤土豆、睡帳篷1958-1962年經濟狀況任務2:想一想,在研制“兩彈一星”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鄧稼先領導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由于中蘇關系惡化,1960年蘇聯撕毀了與我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將重要圖紙資料全部帶走,并停止提供原來訂購的配套設備,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陳廣勝,王翠主編《中國歷史》“我們看著做到半截,即將完成的導彈,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但這個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們:搞‘兩彈一星’,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圖紙資料等都拿走了嗎?好,我們自己想辦法搞。中國人,你是壓不倒的!”——張蕾《孫家棟:國家需要,我就去做》環境艱苦設備落后缺技術、缺指導、缺設備經濟困難中國十大元帥之一陳毅不知陳毅是否了解,一個人民沒有沒有褲子穿的國家,即使勉強制造了一兩枚原子彈出來,這個國家也是訣計不會強盛的。還是讓人民多做幾條褲子穿吧!當代作家金庸中國人就算把褲子當了,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任務3:思考中國為什么能夠研制出核彈?各國原子彈與氫彈成功研制的時間間隔 法國 美國 英國 蘇聯 中國8年零6個月 7年零3個月 4年零7個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個月鄧稼先(1924—1986)“兩彈元勛”錢學森(1911—2009)“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并受美國方面監禁。1955年在中國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國。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1947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就啟程回國。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奠基者。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的努力。“天底下的路都是從無到有走出來的”——鄧稼先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個師的兵力。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并受美國方面監禁。1955年在中國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國。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3)意義材料一:……俄國背棄了關于提供技術和物質援助的保證,只是促使中國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強了他們的決心。材料二:共產黨中國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核大國,成為亞洲的第一個原子大國。材料三:……在亞洲,核力量——不論多么粗糙——是一種國際地位的象征,是科學技術和軍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動人的,也是嚇人的。……隨著星期五的消息報道爆炸了一顆原子彈,共產黨中國龍在世界這部分地區數億人的心目中長得更高大了。③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核壟斷,增強了國防實力(二)漫步太空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開啟飛天之旅神舟五號楊利偉實現載人航天神舟七號翟志剛,完成太空行走2003.1020世紀90年代1999.112008.92021.10-2022.4神舟十三號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太空駐留半年神舟一號神舟五號神舟七號神舟十三號“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二、創新科技為人民——雜交水稻與青蒿素“農業醫學”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您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位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而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就是我的中國夢。”——李炳銀主編. 大記錄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報告文學選 下[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8:P1293“一個科研工作者,是不應該滿足于現狀,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辦. 中國科學技術獎勵年鑒 2017年 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P45屠呦呦發現抗瘧青蒿素(1930- )用一株小草改變世界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1930-2021)袁隆平在觀察水稻(1973年)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獲得者中國農民說: 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是袁隆平 (2)概況(1)背景"三年困難時期"又稱"三年自然災害",是指中國從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嚴重“左”傾錯誤,加上從1959年到1961年,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新中國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經濟困難糧食危機通過學習袁隆平的歷程,談談我們應該學習他身上的什么精神?袁隆平的科研歷程 1960年 袁隆平開始進行水稻高產育種研究1964年 袁隆平在試驗稻田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1966年 文革期間,袁隆平被關進牛棚,試驗秧苗全部被毀1968年 試驗秧苗在雨夜被人連根拔起,即將成功的實驗再次中止1969年 3000多組雜交組合實驗,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1973年 經過多年反復試驗,終于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袁隆平對外普及雜交水稻10500120001350015000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②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①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3)意義世界防治瘧疾日4月25日控制與消除世界衛生組織將瘧疾、艾滋病和癌癥列為人類三大死亡疾病之一2、一生傾情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 發現能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屠呦呦貳·創新科技為人民——青蒿素2000年至2015年全球瘧疾死亡率2005-2014年全球青蒿類藥物采購量①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②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據WHO《世界瘧疾報告2015》估算,從2000年到2015年,ACT(注: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合療法)等措施使全球620萬瘧疾患者免于死亡,其中包括5歲以下的兒童590萬。意義:三、多樣文化走世界——從“雙百方針”到孔子學院三、文化事業的發展現在春天來了嘛,一百種花都讓他開放,不要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諸子百家,春秋戰國時代,二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大家自由爭論,現在我們也需要這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允許)范圍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去干涉他們。李森科、非李森科,我們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學說,那么多的自然科學,就是社會科學,這一派,那一派,讓他們去說,在刊物上、報紙上可以說各種意見。——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實行“雙百”方針藝術問題“百花齊放”學術問題“百家爭鳴”1、“雙百”方針的提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改革開放前文化發展成果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小說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3、改革開放后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電影《大決戰》大型舞劇《絲路花雨》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孔子學院唐人街美版《甄嬛傳》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文化自信”有力量三、文化事業的發展4、新時代文化自信:進入新時代,我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青年一代更加積極向上,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材料: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你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認識。材料二:合作探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1986年,根據王淦昌、王大珩,楊佳墀、陳芳允等科學家的建議,我國制定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1997年,我國制定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即“973計劃”。此外,國家還制定了重點科攻關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等多項科技發展計劃。①國家制定恰當的方針政策鄧稼先 袁隆平 屠呦呦 莫言②優秀科學家和文學家的不懈努力③經濟發展為科技文化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綜合國力增強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云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影響中國的一百人”頒獎詞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200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我的根在中國,我的魂一刻也沒有離開中國?!?br/>——張現民主編:《錢學森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542頁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1911-2009)“假如生命終結之后能夠再生,那么,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劉金田,毛勝編著:《他們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4頁鄧稼先兩彈元勛(1924-1986)學習時代楷模感受時代精神家國情懷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您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位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而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就是我的中國夢?!?br/>——李炳銀主編. 大記錄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報告文學選 下[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8:P1293“一個科研工作者,是不應該滿足于現狀,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獻?!?br/>——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辦. 中國科學技術獎勵年鑒 2017年 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P45屠呦呦發現抗瘧青蒿素(1930- )用一株小草改變世界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1930-2021)學習時代楷模感受時代精神家國情懷一、大國重器壯國威那一刻當我們仰望星空,或許會感覺到他注視地球的目光。他承載著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象征著中國走向太空的成功。作為中華飛天第一人,作為中國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歷史銘記。成就這光彩人生的,是他訓練中堅韌執著,飛天時的從容鎮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這也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精神,這精神開啟了中國人的太空時代,還將成就我們民族更多更美好的夢想。——200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展示的中國國旗和聯合國國旗展板(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太空中,當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國旗時,那一刻我覺得我是最酷的?!?br/>——轉自:學習強國(李國利:《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d人航天精神述評》,新華社,2021-9-17)學習時代楷模感受時代精神家國情懷(圖片均來自:人民日報)國家需要,我就去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家國情懷課堂小結科技文化成就1964原子彈1966導彈1967氫彈1970人造地球衛星科技文化兩彈一星1999“神一”(無人)2003“神五”(載人)2008“神七”(出艙)2021“神十二”(首進空間站)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雜交水稻之父)屠呦呦:抵抗瘧疾青蒿素農業醫學載人航天“雙百”方針莫言:諾貝爾文學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振奮民族精神打破核壟斷增強國防實力提高國際地位文化自信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國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一首歌看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_6382.mp4 屠呦呦:一生傾情青蒿素.flv 第18 課 科技文化成就 課件.pptx 錢學森晚年談兩彈一星.flv 錢學森: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fl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