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日期 星期 授課節次授課課題 1.1追求智慧的學問 課 型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認同哲學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真正喜歡哲學,熱愛哲學; 科學精神: 理解世界觀與哲學、方法論的關系以及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重點難點 哲學的起源;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教學設計【整體構建】 一、新課導入 視頻導入,《武林外傳》片段 思考:主人公說的是不是哲學思想,哲學智慧怎么來的? 二、新課講授 議題一:哲學的起源 哲學的本義:是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它致力于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 注意: 1.哲學≠智慧,是追求智慧、愛智慧,哲學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學。 2.并不是所有的哲學都是正確的,哲學有正確和錯誤、科學和非科學之分。 2、哲學的產生 (1)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不是從人們的頭腦中憑空產生的) (2)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在生活實踐中,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圍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觀念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在這些思考中,會觸及這樣或那樣的具有哲學性質的問題。人們創造哲學最終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為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哲學與時代精神。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和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 議題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特點: 世界觀人人都有 ②世界觀是不自覺的,零散的 ③世界觀研究的對象是關于整個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 注意:A、世界觀人人都有,但有正確錯誤之分 B、一般人的世界觀是自發形成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 課時二 議題三: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具體科學知識的分類 ①自然界: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 ②人類社會: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 ③人的思維:關于人的認識和思維的知識(思維科學知識,如:心理學、邏輯學) 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2、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知識整合:什么是哲學?(全面把握哲學) (1)從本義看:哲學是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它致力于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 (2)從起源看: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3)從與時代關系看: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從與世界觀的關系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5)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看: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6)從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看: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日期 星期 授課節次授課課題 1.2 哲學的基本問題 課 型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認同唯物主義觀點,自覺反對和批判唯心主義; 科學精神:明確哲學的基本問題,概括出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重點難點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教學設計【新課導入】 故事導入: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思考: 心動:是我們頭腦中的世界(意識) 幡動、風動:是我們頭腦以外的世界(物質)(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 【新課講授】 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注意:A.“思維”和“存在”相搭配,“意識”和“物質”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B.“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C、在實踐生活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表現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2.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的內容 注意:哲學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對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同一性:互相統一\符合\一致)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唯一標準。 (2)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不是哲學的基本派別。 誤區辨析: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辨證關系問題 3.哲學基本問題的表達方式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 ①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哲學。 ②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哲學家,其表達哲學基本問題的概念和方式各不相同。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從生活和實踐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從哲學研究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課時二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注意:對思維和存在誰是本原這個問題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義,要么是唯心主義,絕不會存在第三個基本派別。事實上并不存在徹底的二元論,因為任何二元論最終都會滑向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從某些具體物質形態出發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 中國: 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 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 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太虛即氣”、“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張載) 古希臘: 水為始基:“水”是萬物的“始基”(泰勒斯) 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原子說:認為宇宙的一切是由肉眼看不到,而且不可分的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構成(德謨克利特)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自然科學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結構如原子看作世界本原,雖克服了原先的樸素和直觀性,但它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拉美特利:人就是機器,人不過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 伽森狄:宇宙由原子和虛空構成 費爾巴哈:自然界是一切物質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總和,是唯一的客觀實在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的一切事務和現象的共同本質。 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精神:一般是指“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 客觀精神:指“人之外”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神) 哲學上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形而上學,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沒有游離于兩大派別之外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或與唯物主義結合或與唯心主義結合。所以,從獨立的基本派別上看,哲學只有兩大陣營,而非四軍對壘。 【教學反思】日 期 星期 授課節次授課課題 1.3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課 型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科學精神: 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刻理解其基本特征。重點難點 1、 馬克思是人民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教學設計【新課導入】 視頻導入:《你好 馬克思》 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是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新課講授】 議題一:產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 (2)直接理論來源(理論基礎):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3)自然科學前提: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 (4)社會科學前提: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等取得的積極成果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意義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也是近代以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認識史上最為壯麗的日出,是人類認識發展杰出的豐美碩果。 (2)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議題二: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科學性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個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與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基本特征。“三個統一”的關鍵在于實踐的觀點。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課時二 議題三: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 地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精髓:實事求是 活的靈魂(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2、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 (1)創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 (2)哲學貢獻:所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思想的重要貢獻。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創立: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而創立的。 (2)哲學貢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一思想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為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3)如何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