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05: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標導航】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城的新成就。【思維導圖】【階段特征】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時期,封建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北方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分裂動蕩、民族交融、江南經濟開發)政治上:國家分裂割據、政權頻繁更迭是這一時期的基本格局;許多國家制度承秦漢啟隋唐,呈現過渡性特點;民族融合進入高潮,推行“漢化”成為各少數民族不約而同的選擇;士族制度是這一時期突出的社會政治現象。經濟上: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不斷撞擊、融合;北方農耕經濟遭到一定破壞;北民南遷促進南方開發,江南經濟地位逐漸上升;在士族制基礎上,漢代以來的田莊經濟迅速發展。思想文化上:體現民族融合特色;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進一步發展。【知識梳理】第一部分 政治一、封建國家的首次分裂(一)、三國鼎立(220--280)1、局面的形成: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之勢。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劉備用漢的國號,定都成都,史稱蜀漢,簡稱蜀。孫權定都建業,國號吳。2、并立和結束: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總結:魏(220--265)、蜀漢(221--263)、吳(222--280)(二)、西晉的短期統一1、五胡內遷: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鮮卑。2、八王之亂:性質:宗室諸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影響:內遷少數民族卷入,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歷史進入比較長的分裂時期(三)、東晉與十六國1、東晉(317--420)(1)建立: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2)士族政治:A、形成原因:a.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b.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勢力、維護特權的工具B、特點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職位C、評價:門閥政治雖在一定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但這種制度具有很大消極影響。首先,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2、十六國(317--386)(1)形成: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2)性質:大部分由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民族交融: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4)淝水之戰:383(四)、南北朝1、南朝(420--589)(1)政權更替:更替:420年,武將劉裕奪取皇位,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都城:四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2)江南經濟開發: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表現:農業: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2、北朝(1)北魏的建立與北方的統一:建立: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統一:439年,北魏統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5世紀后期。(3)北魏的分裂:6世紀前期,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東魏和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4)重歸統一: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勢,滅掉北齊。隋朝取代北周,589年統一全國,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深化拓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統一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趨勢;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2、內容:A.均田制和三長制【宗主督護制】B.實行俸祿制,整頓吏治C.遷都洛陽,鮮卑貴族將籍貫改為洛陽D.行漢制(鮮卑貴族門閥化)(迅速腐敗,成為北魏滅亡的重要原因)E.移風易俗(改漢姓、說漢話,易漢服、與漢族通婚)3、影響: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交融;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民族交融趨勢的推動;(3)改革從實際出發,內容全面,措施得當,符合人民的愿望;(4)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決心。(二)、北魏遷都--494(1)平城:政治上:保守勢力強大,改革阻力大;經濟上: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軍事上:受到柔然的騷擾和威脅;(2)洛陽: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利、農業發達、條件優越;遷都洛陽目的: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直接控制,充分地接受先進的漢文化題目理解: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多元認同二、官員的選拔和考核(一)選官: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綱要-38、1-p30)1、背景:①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②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③國家用人權力受到極大侵蝕。2、內容: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獲得資品的土人,由吏部授官。西晉時主要看家世。3、影響:①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②后來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用人局面。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二)管理: 1-311、考核(1)秦漢:上計制(年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制定相應的考核法規,大都流于形式2、監察:秦漢:中央---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地方:秦---監御史 ;漢----刺史、司隸校尉三、魏晉時期的律令儒家化---選擇性必修一p461、原因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2、原則: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3、目的: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四、戶籍:(1--99)1、西晉---黃籍(用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2、東晉:黃籍(南方土著居民) ;白籍(北方南渡僑居人口,不征發賦役。后來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中央和地方機構(綱要--39)中央: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地方:州、郡、縣三級制第二部分 經濟方面一、江南開發(尤其是東晉南朝時期)1、原因:①南方社會相對穩定;②北民大量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等。2、表現:①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②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3、影響:①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②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為經濟中心南移奠基。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2-P201、農業工具(灌溉工具):翻車。東漢末期出現,三國時期馬鈞進行革新,其后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2、手工業工具(陶瓷業):匣缽----南朝時期2-p21 南北朝:灌鋼法3、莊園:工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帶有莊園經濟色彩。(自給自足、集體勞作)---2-p22三、賦稅制度:租調制(綱要--40)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的糧食和布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徭役。(租調制)第三部分 思想文化方面一、思想(綱要--42;3--8)(一)儒道佛三教并行,呈現出交匯融通的景象1、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尊道”2、佛教: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魏晉時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逐漸本土化①積極影響: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②消極影響:佛教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3、儒學:主流統治思想,受到挑戰。4、魏晉玄學盛行:二、科技方面(綱要--45)1、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第算出圓周率在小數點第七位2、農學:北朝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3、地理學:西晉裴秀繪制《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4、醫學: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疫病的防治:-----2--81)三、文學藝術:成就突出(綱要---43)1、文學:(1)建安文學:曹操父子為代表;(2)東晉陶淵明田園詩;(3)南朝駢文(4)南北朝民歌:北方的《木蘭詞》,南方的田園詩2、藝術:(1)書法:①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②魏晉南北朝時,隸屬、草書、行書、楷書均已完備③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2)繪畫:東晉開始出現專職的知名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3)石窟藝術: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四、中外文化交流(綱要--45)東漢到北朝,中亞、天竺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一些中國名僧西行取經。東晉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到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經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