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知識點整理學案2022-2023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知識點整理學案2022-2023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資源簡介

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
1、中國法治發展的歷程
(1)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①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開始制定成文法,并通過鑄刑鼎、書竹簡等方式發布法律。
②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思想,強調禮法結合。
③唐朝時,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并為以后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和發展。
注: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議》
(2)1840年鴉片戰爭后,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最終歸于失敗。
2、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我國法治建設的理論基礎)
(1)產生: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
(2)本質: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法具有階級性。
(3)職能:法律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它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
法在國家治理找那個既有政治職能(維護一定階級統治)、又有社會職能(管理一定的社會公共事務)。
(4)法的決定因素: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5)法的歷史類型: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
(6)法的特征: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注:法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7)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
3、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
(1)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①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
①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保證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
②行政機關不斷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嚴格規范文明執法,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
③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3)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我國將人權保障貫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國人民享有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充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權利。
(4)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蓬勃發展。
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史無前例的偉大社會實踐。
③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正在民主與法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努力開創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新境界。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因:
(1)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P81)
(2)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P81)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的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P81)
(4)法治是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以理性方式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途徑。(P73頁三單元導言)
(5)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通過實行法治,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和諧,實現長治久安,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P74頁第七課導言)
(6)一國的法治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決定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P77頁第三段)
2、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根本保證)
①原因: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②要求: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統一起來;中國共產黨必須切實尊重憲法法律權威,模范遵守憲法法律,堅持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力量源泉)
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價值追求)
①原因: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②要求:(守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執法)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重點落實)
①原因: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②要求: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實踐基礎)
①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
②要求: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
易混易錯:
全面依法治國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對不同主體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行政機關(政府)——依法行政
監察委員會——依法獨立行使監察權
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公正司法,嚴格執法
社會和公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守法平等、司法平等,不是立法平等
就要反對特權和歧視,平等允許合理的差別
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需要黨和國家的統籌與規劃,更需要公民和全社會的參與與推動。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一、法治國家(目標)
1、法治國家的內涵
(1)含義——法治國家,就是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
在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2)法治國家的特征
(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
①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
②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意愿,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
(2)堅持良法之治
①原因: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
②良法的標準
良法應內容合理,在制定過程中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
良法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能夠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③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
①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注:我國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人身權、財產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
②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①國家的各項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等),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
②為了規范權力的運行,就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
2、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
要求: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
(1)推進憲法實施。
①原因: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②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
(2)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①原因: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
②要求:在憲法之下,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形成一個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
(3)完善法律實施機制。
①原因:已經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實施。
②要求:
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
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懲罰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3、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
①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②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
二、法治政府(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
1、法治政府的內涵
(1)含義:法治政府就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政府。
(2)法治政府特征:
原因或意義 要求
職能科學 履行什么職能 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該管的不管,政府是“有限政府”,不是全能政府。 政府部門之間、上下級政府之間關系的配置科學合理; 基本職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
權責法定 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如果政府權力沒有嚴格的法律界定,就會出現權力行使的錯位、缺位和越位等現象。 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
執法嚴明 權力如何運行 只有執法嚴明,才能保證政府有效履行職能,服務社會公眾,確保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執法嚴明重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求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從事執法活動。
公開公正 自覺接受監督 ①規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行為,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②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公正執法要求將公平正義作為政務誠信的基本準則,將其貫徹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個領域。
智能高效 工作效果 政府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促進依法行政,優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效能。
廉潔誠信 形象 政府必須清廉,不得利用公權力謀求私人或團體利益;政府要做到誠實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無信。 要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貪腐和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
人民滿意的政府 政府要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不斷提升行政執法水平,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注:
1、政府不能包辦一切,不是“全能政府”。我國政府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深化簡政放權,建設職能科學的政府。
2、政府職能≠國家職能。國家有對內職能(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職能(防御外來侵略,保家衛國)。在國家職能中,有些職能是政府沒有或者無法履行的。
3、轉變政府職能,不能說弱化、強化政府職能,不能說由管理像服務轉變。
4、放管服,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放"即簡政放權,降低準入門檻。 "管"即創新監管,促進公平競爭。 "服"即高效服務,營造便利環境。
5、政務公開≠公開所有政務信息
6、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政府做什么事情,不能說目的(或旨在)是樹立政府的權威。
7、行政監督體系:內部監督——上級政府、下級政府、審計部門
外部監督——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監察機關、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協、社會與公民
2、建設法治政府的措施:
①建設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讓政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確保行政權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宏觀)
②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微觀)
3、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
①通過建設法治政府,能夠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權力,積極履行職責,提高行政服務水平,實現善政;(對政府自身)
②能夠更好地促進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的溝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關系。(與群眾關系)
三、法治社會(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
1、法治社會的內涵
(1)內涵: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
(2)法治社會的特征
①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信法——前提)
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
②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法律實施——保證)
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③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實施效果——目的)
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
2、建設法治社會:
總要求: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
(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有意識)
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有氛圍)
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有依托)
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
(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有機制)
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 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
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補充)(5)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有方向)
3、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
①能夠使社會更好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
②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
第九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這四個方面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科學立法(前提)
1、科學立法的內涵:
(1)內涵——科學立法就是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法律的質量。
(2)原則(或要求)
①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
②符合國情和實際。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使每項立法都能科學合理地規范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規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使法律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③必須遵循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立法工作規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努力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化。
要明確劃分不同法律關系的調整對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法律體系。
2、推進科學立法(措施)
(1)科學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依法立法)
①在我國,憲法和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
②所有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都應當按照法定職權、依據法定程序開展立法工作。
(2)科學立法要充分發揚民主。(民主立法)
①必須堅持民主立法,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②要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發揮社會各界在立法協商中作用。
③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④堅持立法公開,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
(3)要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
①應在立法中客觀地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確認和保護,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相對應。(公民)
②立法還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權力與責任,根據國家治理需求,授予國家機關必要的權力,并對其加以制約,明確權力行使不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國家機關)
易混易錯:
1、科學立法必須從實際出發,同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2、立法機關≠有立法權的機關,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
人大在立法中發揮主導作用,黨領導立法。
3、我國立法體制:堅持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的層級分權相結合的體制(堅持民主集中制)。中央與地方、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有各種的立法權限;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下,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要依法行使好各層級的立法權。
4、從法律效力高低看: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規。
從適用范圍看:法律和行政法規在全國范圍內有效,而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有效。
小結:科學立法——3原則+3措施+3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相統一)
二、嚴格執法(關鍵)
1、嚴格執法的內涵
(1)含義——嚴格執法,就是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嚴格依法辦事。
(注:在法律實施體系中,行政機關是執法的最重要主體。行政機關要帶頭嚴格執法,依法全面履行職能)
2、嚴格執法的意義:
(1)有助于捍衛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注:政府必須帶頭嚴格執法。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帶動全社會尊崇和敬畏法律。)
(2)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3)有助于推進建設法治政府。
各級政府能否切實做到嚴格執法,體現國家法治文明程度,關系法治中國建設成效。
只有不斷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才能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任務和目標
3、推進嚴格執法(措施)
(1)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執法內容)
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勇于負責、敢于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
(2)堅持規范執法。(執法程序)
①原因:嚴密的執法程序是規范執法的重要前提,也是執法公開公正的重要保障。
②要求:
要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
明確具體操作流程,重點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執法行為
(3)堅持公正執法。(執法原則)
行政執法要堅持公正,同等情況平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
要恰當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不得違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則。
要有效杜絕執法不公、隨意執法,不斷提升執法機關的公信力。
(4)堅持文明執法。(執法方式)
執法部門要改進執法方式,做到語言、行為規范,融法、理、情于一體,堅持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爭取當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實現執法效果最大化。
注:
1、“權力清單”對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
①有利于厘清政府權力邊界,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防止權力濫用。
②有助于防止政府各部門推諉扯皮、不作為,提高辦事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
③有助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實現政府工作的透明化,自覺接受人民監督,保證清正廉潔。
2、嚴格執法≠從重處罰,嚴格執法要注重公平,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依據。
3、嚴格執法的意義:有助于捍衛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建設法治政府。
三、公正司法(最后一道防線)
1、公正司法的內涵
(1)含義——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正義。
(2)意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3)表現:
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做到平等和正當,審判結果體現公平和正義
①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含義:程序的公正意味著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司法過程嚴格依據訴訟法進行。
意義:通過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實現結果公正,有效保護公民的程序權利,從而使得審判結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②司法的結果要公正。
含義:結果的公正意味著法律適用準確、案件事實清楚、裁判結果合法合理。
意義:只有結果公正,才能有效解決案件糾紛,懲罰違法者,救濟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義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公正的判決而得以實現的
2、推進公正司法(措施)
(1)必須確保審判權和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
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
(2)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做到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公正、辦案程序公正
(3)必須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杜絕暗箱操作。
(4)推進公正司法,必須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等的制度保障。
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
易混易錯:
司法機關: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人民法院——審判機關,獨立獨立審判權; 公安機關、司法部——行政機關,承擔司法方面的職能;
2、檢查權≠監察權,人民法院上下級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受同級檢察院監督。
人民檢察院上下級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與檢察權≠“司法獨立”≠不受任何主體影響,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均不得干涉。
司法機關要堅持黨的領導,要受人大監督,接受跟民主黨派、新聞媒體、其他團體、公民監督。
4、拓展:公正司法的意義
(1)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2)司法的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實現結果公正,有效保護公民的程序權利,從而使得審判結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尊重。
(3)司法的結果公正,才能有效解決案件糾紛,懲罰違法者救濟受害者,使法律的公平正義得以實現。
(4)有利于打擊犯罪,保障人權,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5)有利于推動法治國家的建設,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四、全民守法(基礎)
1、全民守法的內涵
(1)含義——指所有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狀態。
(2)全民守法的意義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3)全民守法的要求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義務。
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公民也負有相應的義務。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
③全民守法意味著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的手段,理性維權。
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爭議、化解矛盾,不應訴諸暴力或其他違法手段
2、推進全民守法(措施)
(1)推進全民守法,要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觀念上)
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2)推進全民守法,要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行動上)
(3)推進全民守法,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道德上)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總結:
一、堅持依法治國方略的要求
1、總要求: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憲法角度: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
3、中國共產黨角度:中國共產黨要堅持依法執政,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4、立法機關角度: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5、行政機關角度: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6、司法機關角度: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7、公民角度: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推動全民守法,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8、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穆棱市| 名山县| 保山市| 德钦县| 东山县| 陇南市| 深泽县| 沽源县| 海丰县| 南溪县| 朝阳市| 尖扎县| 富平县| 琼海市| 神池县| 城市| 英山县| 武安市| 榕江县| 临朐县| 开远市| 克什克腾旗| 福建省| 莒南县| 湖南省| 林周县| 库车县| 赫章县| 和田市| 红桥区| 仲巴县| 泸水县| 长垣县| 长阳| 平南县| 弥勒县| 疏附县| 离岛区| 绥滨县|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