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活靈活現小木偶勞動目標:1、能夠了解木工技藝的藝術形式及特點。2、會利用木工技藝創意設計、制作提線木偶,掌握木工技藝的制作原理。3、傳承和保護提線木偶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民間藝術傳承的意識。勞動重點、難點:動手制作提線木偶。勞動導入:提線木偶又稱線戲,因其中國所特有的木偶操縱形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廣泛流傳的民俗藝術瑰寶。木偶造型生動精巧、細膩傳神、妙趣橫生、魅力無限。在本實踐項目中,我們將一起體驗木偶造型藝術家的工作,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古老的提線木偶煥發生機和活力。勞動準備:知識準備: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于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此后歷經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傳承不輟。至今保存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是民眾生、老、病、死等生命禮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泉州乃至閩南地區影響深遠。同時在臺灣、廣東、浙江等毗鄰省份及東南亞一帶閩南人與華僑的聚居地流播,對于溝通兩岸民眾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材料工具準備:5cm×3cm×2cm 松木塊2個、5cm×2cm×2cm松木塊10個、30cm×0.5cm一端已打好孔的木棒1根、20cm×0.5cm兩端已打好孔的木棒1根、15cm×0.25cm木棒1根、2.5cm×0.5cm木棒1根、棉線、風箏線 、電鉆、臺鉗、電動曲線鋸、砂紙。勞動過程:一、木偶頭部制作1、取一塊5cm×3cm×2cm的松木塊作為木偶頭部,分別標記出眼睛、鼻子、嘴巴。2、先將木塊固定在臺鉗上,在標記處打孔、鋸出嘴巴,接著在15cm×0.25cm木棒上截取適當長度的木棒插入鼻子的打孔位置,最后分別在頂部和底部標記的位置打孔,孔深0.5cm,頂部孔直徑0.25cm,底部孔直徑0.5cm。(頭部制作最為關鍵,因為它直觀表現角色性格、身份 。)二、木偶身體制作1、取另一塊5cm×3cm×2cm的松木塊作為木偶身體,分別標記出打孔位置和切割線,進行打孔、切割并用砂紙打磨邊緣,在切割后的兩個斜面上分別標記出打孔位置,并進行打孔,將兩側斜面貫通,完成身體的制作。斜面孔徑0.25cm,頂端孔徑0.5cm。2、將2.5cm×0.5cm的木棒插入身體頂端打好孔的位置。木偶四肢制作1、胳膊和腿部。取5cm×2cm×2cm松木塊8塊,在兩端標記出打孔位置,并逐一打孔,將兩端貫通。所有孔徑均為0.25cm。2、腳部。取5cm×2cm×2cm松木塊2塊,分別標記出連接腿部和提線的打孔位置并打孔,孔的直徑0.25cm、孔深2cm。制作十字操縱桿1、取30cm×0.5cm木棍,在17cm的位置打孔。2、在30cm×0.5cm木棍距打孔端7.5cm的位置和20cm×0.5cm木棒中心位置將兩根木棒十字形交叉,并用棉線纏繞固定。提線木偶成型1、分別截取長約20cm風箏線和長約2cm木棒,將風箏線一端放入頭頂部的孔中,同時用錘子將截取的木棒楔入孔中,固定風箏線。2、將頭部底端打好的孔插入身體頂部的木棒上,完成頭部和身體的連接。3先用風箏線分別穿過打好孔的四肢木塊、腳部木塊,完成身體和四肢的連接。再截取2根長約2cm木棒,用錘子楔入腿和腳連接的孔中,用于固定風箏線,使腿和腳連接處更牢固。4、截取2根長約35cm風箏線、2根長約2cm木棍,將風箏線與木棍一起,分別楔入腳前端已打好的孔中。溫馨提示:在操作過程中,注意鋸割時的深度,因操作過程中有木粉末,需戴護目鏡。同時要注意規范操作,不要讓自己受傷。勞動延伸:1、除了木質材料,還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出類似活靈活現的提線木偶?2、用自己制作的提線木偶在校園排練木偶戲吧!勞動總結:本節課程學生積極參與到制作提線木偶的勞動實踐中,愉快地完成了木偶的制作,提高了合作互助的勞動品質、培養了解決問題的勞動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