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知識要點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蘇美爾文明和巴比倫文明地理位置:兩河流域興起時間:約公元前4500-公元前1700年地理環境: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歷史成就:1.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漢謨拉比法典》2.文化上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洪水和方舟傳說、60進位制、戰車和車輪古埃及文明地理位置:尼羅河流域興起時間:約公元前3500-公元前30年地理環境:尼羅河為農業和交通提供便利歷史成就1.政治上建立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2.文化上神話和文學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建筑和數學(金字塔)、莎草紙古印度文明地理位置:印度河、恒河流域興起時間: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地理環境:印度河流域平原廣闊;恒河流域開發歷史成就1.政治上種姓制度2.文化上佛教;《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在天文、歷法、數學(創造數字9,提出按位計值)、醫學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古希臘文明地理位置: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部分島嶼興起時間:公元前2000——公元前500地理環境: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的興起歷史成就1.政治上城邦制,寡頭政治(斯巴達),民主政治(雅典)2.文化上文學,歷史(希羅多德“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政治史奠基人”),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代世界文明多樣性產生的原因1.生產方式(根本原因):大河文明以農業立國;古希臘以工商業見長;游牧民族以畜牧業見長。2.地理環境:在世界上古時期,生產力相對落后,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巨大。人類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利用沖積平原的有利條件進行農業生產。希臘港灣眾多對其工商業的發展及海外貿易有很大的影響。3.周邊環境:西亞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的交匯處,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穩定,朝代更替頻繁。中國、印度文明周邊壓力較小,外部壓力較輕,文明相對穩定。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表現也反過來深化了文明的多樣性。希臘的人文主義思想、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國的儒家思想、羅馬帝國的基督教都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希臘文明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影響1.政治:古希臘地理環境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臘小國寡民的城邦, 城邦有利于形成公民政治,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政治,不易形成專制。2.經濟:地理環境使古希臘農業不能自給,古代希臘商業、手工業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希臘的農業和工商業都具有面向市場的特點。3.價值觀念:商品經濟必須以平等作為交換原則,商業貿易的進行與發展要求有自由環境和商業貿易者整體利益的政策。有助于平等觀念形成和民主政治建立。4.民族精神:小國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長而無法負荷時,希臘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優遇的航海條件為這些海外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勇于探索、開拓的民族精神。注意: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影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不是決定因素,也不是唯一因素雅典民主政治特點1.主權在民:公民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構;陪審法庭是最高司法機關;雅典政治向全體公民開放。2.輪番而治:在運作方式上,最能體現這一原則的是抽簽選舉,即國家公職人員的選舉用抽簽的方式決定。3.權力制約:議事會是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職能的權力機構,受到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的制約。4.法律至上:雅典嚴格實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公民意識:關心雅典、參與政治、輪番執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為本,成為雅典人的共識。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1.積極性:(1)對當時①使希臘在眾多精神文化領域取得巨大成就。②鑄就了希臘人渴求知識、樂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對后世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礎。理論:主權在民、輪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理論實踐: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提供了借鑒。2.局限性:(1)民主性質的原始性:僅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2)民主范圍的狹隘性: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是奴隸主的民主,是極少數人的民主,廣大的奴隸、外邦移民和婦女根本沒有公民權。(3)運作方式的隨意性: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古代世界的其他帝國波斯帝國時空:公元前6世紀,興起于伊朗高原。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建立者:大流士一世統治政策: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統治主體是波斯人。覆滅: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殺,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帝國時空:公元前4世紀晚期,興起于巴爾干半島。滅亡波斯帝國,建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建立者:亞歷山大統治政策:君權神授:地方實行行省制;推廣希臘文化。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碰撞交流,促進文學、科學等發展。覆滅:疫病影響政治走向。前323年,亞歷山大身染疫病死亡,亞歷山大帝國隨之瓦解。羅馬帝國時空: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地跨亞歐非三洲。建立者:屋大維統治政策:①政治:奴隸制迅速發展;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②經濟:貿易發展,羅馬城是世界貨物集散中心,出現大型奴隸制莊園。③宗教: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④交通:道路連通行省。覆滅: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奴隸制大帝國興起的條件和影響(一)條件1.地理因素:依靠大河或者海洋的有利條件便利對外貿易和擴張。2.經濟因素:農耕經濟發達,商業和對外貿易發展,增強實力。3.政治因素: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統一:較為完備的官僚機構和軍事實力。4.文化因素:文化向周邊地區擴展、滲透。5.外交因素:利用自身優勢和軍事實力,殖民擴張;吸收和借鑒不同文明。(二)影響帝國的擴張,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了災難;客觀上促進了文明的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