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本課編寫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程目標”里的第3條“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以及“我們的社區生活”里的第7條“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講文明有教養的人”。因為有各種規則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一旦人們不遵守規則,社會就會變得無序。法治社會需要良好的規則系統來維持運轉,更需要公民規則意識的樹立和對規則的自覺遵守。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也是學習遵守規則的過程,幫助學生從小樹立規則意識,一方面體現了人的成長需要,另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學生在兒童時期有初步的規則意識,但更多地處于他律階段,對規則缺少理性認識。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規則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更理性。因此,讓學生了解規則的意義和重要性,懂得如果沒有規則,社會將出現無秩序的情況,人們將失去安全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同時還引導學生認識到規則對每個人既是一種約束又是一種保護,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規則的意義。樹立規則意識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上,也就是怎樣遵守規則,而遵守規則有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轉化過程。本課引導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覺遵守規則,也就是如何做到自律,特別是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碰到一些困惑,應當怎樣去面對,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自覺性。教學反思:1.深人理解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本節課共分成兩課時,第一課時重在引導學生認識規則及規則的作用,第二課時的重點是如何促進學生自覺遵守規則。因此,教師備課緊扣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和開發課程資源,牢牢把握目標展開教學。2.了解學生的真實困惑,充分傾聽并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有效及時地為學生提供支持。教學中,一是提出看到別人違反規則時,是跟隨別人還是堅持遵守規則。教師注意提示學生不要心存僥幸,不要盲目從眾。二是對自己有好處、對他人不公平的行為要抵制,不要講情面。三是要做到無人監督時也會自覺遵守規則。3.回歸生活,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并以模擬、對話等方式,讓學生置于現實情境中換位思考。教師進行追問,強化學生規則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