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課時《音樂之聲》教學設計課題 《音樂之聲》 單元 6 學科 音樂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這首曲子是由美國羅杰作的曲,哈默斯坦寫的詞。詞是由《音樂之聲》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電影音樂故事片,劇情講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家庭教師瑪麗亞用音樂啟發教育孩子們,使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兒女健康成長的故事。《音樂之聲》是其中主題曲。學習目標 1、通過演唱歌曲《音樂之聲》,學會用連貫、優美的聲音表現歌曲。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能主動思考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2、在聆聽歌曲中初步學習分析音樂作品的基本方法。結合發聲練習熟悉歌曲旋律,掌握緩呼緩吸的換氣方法;對歌曲中的變化音先對比聽辨,再用模唱的方法進行學唱。通過聆聽、對比、討論等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音樂情緒的把握,并能夠通過聲音進行表現。3、在歌唱中學習氣息的控制,保持聲音位置的統一。復習弱起小節,能夠在前奏結束后準確地進入演唱。能準確表達歌曲中的音樂情緒,準確演唱《音樂之聲》的旋律和歌詞。核心素養描述 審美感知: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藝術表現:通過演唱歌曲,學會用連貫、優美的聲音表現歌曲,通過音樂處理,來表達情感。創意實踐:欣賞、感受音樂所蘊含的情感,體會音樂在表現的情景、塑造人物形象、表達內心情感方面的作用。文化理解:通過欣賞影視音樂,增強對影視音樂的興趣和喜愛,同時了解音樂的社會功能。重點 準確掌握歌曲《音樂之聲》的優美旋律及演唱情緒的變化,了解電影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難點 準確把握歌曲的節奏以及變化音。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有一部曾獲得過奧斯卡7個獎項的音樂電影《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有一個叫瑪麗亞的修女,來到一位海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上校的七個孩子很調皮,她用愛心與音樂和七個失去母親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并教會了孩子許多歌曲,使他們得到慈母般的溫暖。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斯卡金像獎嗎? 激發興趣,引出課題。講授新課 1、影片簡介: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音樂電影之一。影片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在傳唱,如《雪絨花》、《DO RE MI》《孤獨的牧羊人》等。這首《音樂之聲》是電影的序曲,同時也是全劇的主題曲。2、教師播放《音樂之聲》與《do re mi》的視頻并指導學生填寫表格。教師范唱:教師跟著伴奏音頻演唱歌曲并講解——速度:中速情緒:自由、深情旋律學唱:教師伴奏,指導學生練唱旋律,指導弱起小節、休止符和連音線的唱法。填詞唱歌曲:教師伴奏,指導學生填詞唱。唱熟以后講解——歌曲表現了瑪麗亞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完整演唱:教師播放伴奏音頻指導學生完整演唱歌曲。7、指揮圖示:教師出示四拍子指揮圖示并給學生演示,跟著伴奏音頻邊指揮邊指導學生用指揮圖示。 學生聽老師對影片進行介紹,了解影片中的優秀插曲。對比分析《音樂之聲》與《do re mi》因為哪些音樂要素不同而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 學生聽老師范唱歌曲并回答:歌曲的速度怎樣?歌曲的音樂情緒怎樣?4、學生跟著教師伴奏練唱旋律,找到弱起小節和不完全小節的位置。學生跟著伴奏自己填詞唱一唱并回答: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6、學生加入表情術語(深情地、舒展地、稍快活躍地)、力度術語(漸弱、漸強、mf、 mp),對歌曲演唱加以處理。對歌曲情緒的把握,用歌聲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7、學生分組練習指揮圖示,并邊指揮邊唱歌曲。 對影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初次欣賞歌曲《音樂之聲》有一個初的感受。再次欣賞,加深印象,分析歌曲要素。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帶著合理的情緒完整演唱,檢驗學唱成果。7、積累熟悉指導圖示相關知識。課堂練習 教師播放兩首歌曲視頻并指導學生填好表格。 學生觀看視頻并對比分析《音樂之聲》與《孤獨的牧羊人》節奏、旋律和對影片的作用 培養學生對比賞析的能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在這里了解并學習了奧斯卡的獲獎影片主題曲《音樂之聲》,同學們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編了新的歌詞并加以演唱,老師希望同學們繼續發揮你們的長處,參與更多的音樂活動,我想不久的將來,站在那個世界矚目的領獎臺上的就是你!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 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課時《音樂之聲》.doc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課時《音樂之聲》.pptx 哆來咪.mp4 孤兒的牧羊人.mp4 音樂之聲主題曲.mp4 音頻感知:音樂之聲_128k.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