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課件+教案+學案+課時作業,10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課件+教案+學案+課時作業,10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34張PPT)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課程標準
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概述三元里抗英的斗爭事跡;
認識林則徐等人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篇章:迷夢——世界與中國
第二篇章:驚夢——過程與影響
第三篇章:醒夢——抗爭與探索
第四篇章:逐夢——復興與崛起
自主學習:
1、鴉片戰爭前中國出于出超/順差地位的原因?英國的應對?
鴉片輸入的危害?清政府的對策?
最體現英國目的的措施?
2、鴉片戰爭的背景?(政、經、思、外、軍、總體)
3、鴉片戰爭的原因、過程與結果、敗因、影響?
4、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過程結果、影響?關系?
5、晚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
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內河航行權?
6、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概況、評價他們的活動?
第一篇章:迷夢——世界與中國
領域 英國
中國
政治
經濟
外交
軍事
思想
資本主義民主政體
君主專制 盛極而衰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自然經濟 重農抑商
殖民擴張
天朝自居 閉關鎖國
船堅炮利裝備先進
軍備廢弛 武器落后
理性主義 自由民主
文化專制 禁錮思想
【探究】閱讀教材P90-91內容,結合所學知識,試從以下幾個角度比較17、18世紀的東西方社會情況。
先進的工業文明
落后的農業文明
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更大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中國成為重要目標
表1: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情況表 年份 英國輸華 中國輸英 中對英貿易
總值 總值 出(+)入(-)超情況
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
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
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
(暢銷)
(滯銷)
呢絨、布匹
茶葉、生絲、瓷器
中國
英國
英國為扭轉貿易逆差對華輸入大量鴉片煙
中國輸出大于英國輸入,中國出超,英國入超
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
表2:鴉片在中英貿易中的比重 年份 英國輸華 中國輸英 中對英貿易
正當貿易 鴉片貿易 總值 貿易總額 出(+)入(-)超情況
1837-1838 220萬 340萬 560萬 310萬 (-)250萬
材料 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摘自林則徐奏折
英國通過走私鴉片,扭轉了貿易入超的局面,從中國獲取了大量的白銀。
英國政府以中國禁煙損害英商利益為由發動了鴉片戰爭!
▲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沒收來的英美商人的鴉片,總計近240萬斤,耗時20多天。
我們在重新審視鴉片戰爭時,也很有必要將之放入現代歷史發展大潮的背景中進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國,那么別的國家也會這么做的,至于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么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
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它是英國進行全球殖民擴張的必然結果。(必然性)
直接原因/導火索:虎門銷煙。(偶然性)
范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中評論某一事件時,認為該事件“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堅決性,一洗多少年來被貪污卑劣的官吏所給予中國的恥辱等。”這一歷史事件是( )
A.抗日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虎門銷煙
D.洋務運動
C
【鞏固訓練】
第二篇章:驚夢——過程與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階段:1840.6—1841.6
廣州—江浙—天津大沽口
第二階段:1841.6—1842.8
占香港島
進吳淞
至南京
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
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
條 約 內 容 影 響
《南京條約》
《五口通商章程》
《虎門條約》
《望廈條約》
《黃埔條約》
不平等條約內容
賠款(2100萬)
割地(香港島)
協定關稅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巡查貿易”
居住傳教權
五口通商
破壞中國領土主權
加重人民經濟負擔
打開中國東南門戶
破壞中國關稅主權
破壞中國司法主權
破壞中國貿易主權
破壞中國領海主權
列強在華租界前身
“治外法權”,給予英國駐各口岸領事處理在華法律事務的權力,規定來華英人享有不受中國法律管轄的特權。
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所有特權,英國可以同樣享有
最能體現英國侵略的本質
影響:中國從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與“半封建”
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表現為在政治上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的獨立主權;
在經濟上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在文化上“西學東漸“
半封建
“半封建”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在不斷發展壯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整體概念
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毀!這是大英帝國的奇恥大辱!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狠狠地教訓它!”英國在“教訓”了這個“國家”后獲得的特權是()
A.準許設廠
B.協定關稅
C.鴉片貿易合法化
D.割占香港
B
近代一有識之士曾說:“一國所提,諸國安然而享之;一國所求,諸國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驅西洋諸國,使之協以謀我。”列強獲得的這一權益是指()
A.片面最惠國待遇
B.領事裁判權
C.協定關稅
D.通商口岸傳教權
A
材料一: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后,歐洲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他們滿以為打開了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就能大量銷售產品,獲得高額利潤。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間,英國對華工業品貿易始終在二百萬英鎊左右徘徊。……他們把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
——人教版《中國近現代史》上冊
思考:英國人認為產品滯銷的原因是什么?對嗎?為什么?
英國人認為原因:特權太少,中國市場還不夠開放。
不對,根源是自然經濟的抵制作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修約遭受拒絕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
北京
廣州
戰爭經過(1856—1860年):
(1)第一階段:廣州——天津
(2)第二階段:天津——北京
第二次鴉片戰爭
時間 條約 內容
1858 英法 《天津條約》
1860.10 英法 《北京條約》
1858 1860 中俄 《璦琿條約》 《北京條約》
①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增開沿江沿海十處通商口岸(由東南沿海深入內地);③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④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內河航行權)和鴉片貿易合法化等。
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②又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對英法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①外形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②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俄國成為掠奪領土最多的國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
分類比較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繼 續 根本原因和目的 戰爭性質 擴 大 戰爭過程 侵略力量 英國 英法兩國,美俄幫兇
侵略時間 兩年 四年
侵略范圍 主要在長江以南沿海地區 從沿海深入到內地
戰爭危害和影響 開放口岸和割地 開五口
割香港島 增開十一口;英割九龍,俄割100多萬平方公里
主權遭到破壞 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 主權進一步喪失,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
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都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辯證的認識兩次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的沖擊。(影響)
(1)社會性質(政):嚴重侵害中國主權(領土、經濟、司法),中國由獨立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①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②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客觀上促進中國經濟新因素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
(3)階級關系:①負擔沉重,階級矛盾激化,直接導致爆發太平天國運動。②工人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出現
(4)思 :西學東漸,先進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5)外交:被迫開放,閉關鎖國政策的失敗,國際地位下降
(6)社會矛盾:由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矛盾,變成民族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反封建
總之: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
1. 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絕對值出現下降的趨勢,對英國的貿易總額由3100萬元下降到1600萬元,來廣州的美國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
B.鴉片戰爭時期廣東人抵制洋貨
C.鴉片戰爭打擊了廣州對外貿易
D.清政府加強限制廣州對外貿易
隨堂檢測
A
第三篇章:醒夢——抗爭與探索
根據教材93頁歷史縱橫,歸納兩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是如何抗爭的?理解其性質。
1、各地民眾自發的抵抗
廣州三元里抗英
性質:這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是一場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的戰爭。
開眼看世界
人物 代表作 內容 評價
林則徐
魏源
徐繼畬
共同特點:初步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主張
《四洲志》
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
供對外交涉時參考,近代中國最早 的人
《海國圖志》
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最早介紹西方的歷史地理的書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
介紹世界上80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
《瀛寰志略》
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開眼看世界
2、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抵抗派的探索
材料二: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制,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魏源《海國圖志》
材料三:在當時,對這兩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會因炮聲震撼而驚醒,中國社會卻在炮聲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思考鴉片戰爭后知識分子學習西方的局限性。
局限性:
①“師”的對象仍是“夷”,“師”的內容唯在“技”(器物);
② 學習西方還只是處于倡導(著書立說)階段,未付諸實踐,只是少部分人的覺醒;
③ 階級局限:維護專制。
第四篇章:逐夢——復興與崛起
04
鴉片,真的折斷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嗎? ……
鴉片戰爭后86年,1928年,南京,中英政府簽訂條約,取消關稅協定……
鴉片戰爭后101年,1943年,重慶,中英政府廢除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
鴉片戰爭后155年,1997年,香港,大英帝國降下米字旗,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鴉片戰爭后175年,2018年,倫敦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中英要加強交流互鑒,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誼,推動兩國合作再上新臺階。
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
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
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習近平
板書設計
兩次鴉片戰爭
迷夢——世界與中國
全新的世界格局
對外界渾然不知的中國
驚夢——過程與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入
醒夢——抗爭與探索
林則徐:《四洲志》
魏源:《海國圖志》
徐繼畬:《瀛寰志略》
1840——1842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師夷長技——制夷
工業文明——農耕文明
追求民族獨立
.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文中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C.西方思想文化開始向中國滲透
D.洋務運動由此產生
A
隨堂檢測(共20張PPT)
第五單元至八單元(中國近代史時間分期)
1919
1840
1949
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個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后變為帝國主義)VS中華民族(后變為主要矛盾);封建主義VS人民大眾
一個任務:反侵略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
四個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晚清時期
1840年——1912年
第16課 不同文明的相遇
兩次鴉片戰爭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與外患與救亡圖存
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劫難前夜——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劫難來臨——兩次鴉片戰爭

劫后反思——開眼看世界
子目
1840年前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圖
相隔萬里,緣何而戰?
必然?VS偶然?
一、劫難前夕—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19世紀上半葉,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當時,從英國航行到中國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個月,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爆發戰爭呢?這場戰爭是由什么引發的?
劫難前夜: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經濟
政治
思想
外交
工業化
民主化
殖民擴張
小農經濟
專制統治
閉關鎖國
控制思想
科學化
世界潮流是步入工業文明時代
中國仍處于落后的農耕文明時代
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飛速發展的世界與停滯不前的中國,中國逐漸脫離世界發展潮流,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較量。
(一)鴉片戰爭
自足自給型
自然經濟
擴張型
資本主義經濟
茶葉、生絲等(很暢銷:順差)
呢絨、布匹等(不暢銷:逆差)
鴉片
白銀外流、加重負擔
吏治腐敗
殘害身心、威脅國防
林則徐虎門銷煙
2、直接原因(導火索、戰爭借口):林則徐虎門銷煙
1、根本原因:工業革命后英國為了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想打開中國市場
二、劫難來臨:兩次鴉片戰爭
1、爆發的原因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階段:1840.6—1841.6
廣州—江浙—天津大沽口
第二階段:1841.6—1842.8
占香港島
進吳淞
至南京
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
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
2、戰爭經過概述
條 約 內 容 影 響
《南京條約》
《五口通商章程》
《虎門條約》
《望廈條約》
《黃埔條約》
賠款(2100萬)
割地(香港島)
協定關稅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巡查貿易”
居住傳教權
五口通商
破壞中國領土主權
加重人民經濟負擔
打開中國東南門戶
破壞中國關稅主權
破壞中國司法主權
破壞中國貿易主權
破壞中國領海主權
列強在華租界前身
“治外法權”,給予英國駐各口岸領事處理在華法律事務的權力,規定來華英人享有不受中國法律管轄的特權。
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所有特權,英國可以同樣享有
最能體現英國侵略的本質
影響:中國從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從條約內容看戰爭的影響
材料一: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后,歐洲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他們滿以為打開了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就能大量銷售產品,獲得高額利潤。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間,英國對華工業品貿易始終在二百萬英鎊左右徘徊。……他們把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
——人教版《中國近現代史》上冊
思考:英國人認為產品滯銷的原因是什么?對嗎?為什么?
英國人認為原因:特權太少,中國市場還不夠開放。
不對,根源是自然經濟的抵制作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修約遭受拒絕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
北京
廣州
戰爭經過(1856—1860年):
(1)第一階段:廣州——天津
(2)第二階段:天津——北京
簽訂方 條約名稱(時間) 主要內容
英法美俄 VS中 《天津條約》(1858) 公使駐京、十口通商、賠款、內河航行權、傳教權
英、法 VS中 《北京條約》(1860) 割九龍半島、賠款、天津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
俄 VS中 《璦琿條約》(1858) 《北京條約》(1860) 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土地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討論: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擴大
延續:
擴大:
目的:
為了擴大中國市場,使其成為原料產地、傾銷市場
本質:
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侵略國家:
侵略范圍:
影響:
英國——英法出兵,美俄參與(由一國到多國)
由長江以南沿海到深入內地
主權進一步喪失,通商口岸由沿海深入內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結果:
中國戰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4、外交:由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由朝貢外交到近代外交。
1、政治: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都發生重大變化,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
市場,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掀起了
“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討論】李鴻章曾評價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結合鴉片戰爭的影響,談談你的理解。
深刻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等主權遭到破壞,開始受到殖民者控制,即“半主權”狀態,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指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即“半資本主義”狀態,是歷史的進步。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一個完整的、不能割裂的概念,每個“半”中都包含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
“半殖民地”與“半封建”
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表現為在政治上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的獨立主權;
在經濟上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在文化上“西學東漸“
半封建
“半封建”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在不斷發展壯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整體概念
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三、劫后反思——開眼看世界
鴉片戰爭接近尾聲時,道光皇帝詢問英國俘虜的三個問題:英吉利到底在哪個方向?從新疆出發,通過陸路能夠到達英國嗎?英國女王是否婚配? ——摘編自《清宣宗實錄》
材料三
1、清政府:統治階級高層封閉、愚昧、腐朽。
議和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囀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
2、普通民眾:麻木不仁
劫后反思——開眼看世界
材料三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內容 意義
林則徐 《四洲志》 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 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之一
供對外交涉時參考
魏源 《海國圖志》 介紹五大洲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師夷長技以制夷” 最早介紹西方的歷史地理書之一
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
徐繼畬 《瀛寰志略》 介紹世界上80個國家和地區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 考察歐美各國
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仁人志士: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這是尋求救國之路的初步探索,也是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思考鴉片戰爭后知識分子學習西方的局限性。
劫后反思——開眼看世界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制,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魏源《海國圖志》
在當時,對這兩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會因炮聲震撼而驚醒,中國社會卻在炮聲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
局限性:
①對西方的學習是膚淺的,局限在器物(技術)層面;;
② 學習西方只是處于倡導(著書立說)階段,未付諸實踐,只是少部分人的覺醒;
③ 根本目的是維護腐朽的封建統治
啟示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落到被宰割、被侮辱的境地,可以說,近代中國屬于“沒落中國”。由輝煌到沒落、由強大到屈辱,巨大的歷史反差,轉化為中國人堅定的民族性格與宏大的歷史夢想——睡獅當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共28張PPT)
兩次鴉片戰爭
第16課
課程標準
1.鴉片戰爭前的世界形勢
2.《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的不平等性質
3.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一、鴉片戰爭前中西實力對比
前進
停滯
軍機處
英國議會
政治:資本主義制度VS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男耕女織
英國工廠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VS小農經濟
前進
停滯
軍事:船堅炮利
VS
軍備廢弛
對外擴張
閉關鎖國
外交:海外貿易殖民擴張VS天朝上國閉關鎖國
政治
經濟
對外
軍事
前進的西方世界
停滯的封建中國
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
船堅炮利
海外貿易殖民擴張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天朝上國閉關鎖國
軍備廢弛
小農經濟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兩次鴉片戰爭
此處可以添加副標題或說明文本
表1: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情況表 年份 英國輸華 中國輸英 中對英貿易
總值 總值 出(+)入(-)超情況
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
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
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



問題:從表格中,概括出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情況如何?
中國輸出大于英國輸入,中國出超,英國入超
英國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走私鴉片
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爆發的原因
表2:鴉片在中英貿易中的比重 年份 英國輸華 中國輸英 中對英貿易
正當貿易 鴉片貿易 總值 貿易總額 出(+)入(-)超情況
1837-1838 220萬 340萬 560萬 310萬 (-)250萬
英國商人從鴉片貿易中獲得極高利潤,不顧清政府禁令,向中國走私鴉片愈演愈烈。1800年走私鴉片4570箱,1838年超過了4萬箱。
英國面對這種貿易差異,怎么應對?P90
英國通過走私鴉片,扭轉了貿易入超的局面,從中國獲取了大量的白銀。

段落文本配圖
此處可以添加副標題或說明文本
當時英國人馬爾丁說:“鴉片販賣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毀壞了不幸福的人底精神生活,而且還毒殺了他們的身體。鴉片販賣者時時刻刻向貪欲無厭的吃人神貢獻新的犧牲品,而充當兇手的英國人和服毒自殺的華人,就彼此競爭,向吃人神的祭臺上貢獻犧牲品。”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
思考:鴉片的危害
損害身心健康
降低軍隊戰斗力
白銀大量外流,導致銀貴錢賤,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二、林則徐虎門銷煙
材料一: 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摘自林則徐奏折
材料二: 自6月3日起。林則徐會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在虎門海灘舉行了中外矚目的銷毀鴉片的行動,至6月25日全部銷毀。
——《中國近代史》
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三、《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1843年)
▲1844年美國簽訂《望廈條約》
▲1844年法國簽訂《黃埔條約》
條 約 內 容 影 響
《南京條約》
《五口通商章程》
《虎門條約》
《望廈條約》
《黃埔條約》
不平等條約內容
賠款(2100萬)
割地(香港島)
協定關稅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巡查貿易”
居住傳教權
五口通商
破壞中國領土主權
加重人民經濟負擔
打開中國東南門戶
破壞中國關稅主權
破壞中國司法主權
破壞中國貿易主權
破壞中國領海主權
列強在華租界前身
“治外法權”,給予英國駐各口岸領事處理在華法律事務的權力,規定來華英人享有不受中國法律管轄的特權。
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所有特權,英國可以同樣享有
最能體現英國侵略的本質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影響:
(1) 政治上:
①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②革命任務:反侵略反封建,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經濟上: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社會進程:歷史轉折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爆發的原因
經過和這么一個大國家開放貿易10年之久……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的中國,其消費我們的制造品(不含鴉片)竟不及荷蘭的一半,也不及我們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亞殖民地的一半。 ——1852年英國駐廣州代辦密切爾的報告書
自從條約締結以來,因我們對華通商的擴張有限而感到的許多失望......屆時我們當有權要求中英條約的修訂。
——1854年2月英國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第二次鴉片戰爭導火索:亞羅號事件和馬申甫事件
“馬申甫事件”(1856.2)即“西林教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之一。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我國廣西省西林縣傳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結當地土豪劣紳,無惡不作,激起民憤。1856年2月,西林知縣張鳴鳳逮捕馬賴等26人,并依法處死馬賴。法國政府以此為借口,同英國一起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亞羅號事件”(1856.10),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之一。“亞羅號”是一艘走私的中國船只,曾在香港注冊,所領執照在1856年9月底已經失效。10月8日,廣東水師搜查停泊在黃埔的“亞羅號”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國水手。這本是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可英國公使包令卻指使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詭稱“亞羅號”是英國船只,蠻橫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說中國士兵扯下了掛在船上的英國旗,要向英國公開道歉。葉名琛對英國的無理要求拒實力駁所,但為了避免事態擴大,將所獲疑犯交給英國領事館。在事件交涉過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所謂“亞羅號事件”只不過是英國侵略者為挑起戰爭而制造的借口。
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又和約既經批準后,兩國官民人等均應恪遵,至合眾國中各國均不得遣員到來,另有異議。
——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
中國拒絕修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條約
英法俄與中國《北京條約》內容: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準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英法俄美與中國《天津條約》
內容:公使進駐北京;增設十處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中國對英、法兩國賠款600萬兩白銀。
中俄《璦琿條約》內容:
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準大清國和俄國船只航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影響:
①政治: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②經濟:中國近代工業開始起步,洋務運動興起
③外交上:近代外交體制建立(1861年總理衙門)
開眼看世界
普通老百姓
統治者階層
有識之士
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1840.6—1841.5)
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御外侮的愛國精神。
材料: 三月,奕山及各省援軍先后到達廣州……奕山……不積極布置防御,反而誣蔑廣東人民都是"漢奸",執行"防民甚于防寇"的方針。他企圖僥幸取勝,……于四月初一日發動了一次夜襲……初六日,奕山掛起白旗向英軍乞降。翌日,奕山與義律訂立《廣州和約》……賠款六百萬元。
-《中國通史》第1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統治者階層
鴉片戰爭中英交戰兩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審問英俘,竟提出這樣可笑的問題:“究竟該國地方幾許 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 與俄羅斯是否接壤
道光在揚威將軍的折子上,問了一個問題:“該女王(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年甫二十二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王 有無匹配 其夫名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愚昧無知
魏源《海國圖志》: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
徐繼畬《瀛寰志略》: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書中還附有中國、朝鮮、日本及臨摹的歐洲人的地圖,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三、有識之士 —開眼看世界
林則徐《四洲志》:最先突破“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開了研究和學習西方先河
談一談“師夷長技”(學習制造和使用先進的技術)
材料一:師夷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序》
材料二: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海國圖志》。
思考:
①“夷之長技”指什么
②學習“夷之長技”之目的何在
西方的科學技術;主要是軍事技術
直接目的:抵御外來侵略
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三、開眼看世界存在的局限性
林則徐《四洲志》
魏源《海國圖志》
徐繼畬《瀛寰志略》
材料一:
材料二: 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海國圖志》
材料三: 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不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惜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后與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 ——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未能從本質上發現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開眼看世界只是少數人。
局限于著書立說,尚未付諸實踐
停留在軍事技術層面上,未涉及變革封建制度






19世紀中期的
世界與中國
兩次鴉片戰爭
開眼看世界
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虎門銷煙
《南京條約》
中國社會的變化
林則徐《四洲志》
魏源《海國圖志》
徐繼畬《瀛環志略》
課堂小結(共13張PPT)
兩次鴉片戰爭
第五單元 第16課
這場戰爭實際始于1839年,完成于1842年,而這第一發子彈卻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中的
小斯當東覲見乾隆皇帝
禮單一:一架天象儀、一些地球儀、機械工具、天文鐘、望遠鏡、測量儀、化學和電機工具、櫥窗玻璃、毛毯、伯明翰五金制品、謝菲爾德鋼鐵等。
禮單二:琺瑯、珍寶、玉器、漆器、花緞、畫冊、鼻煙壺、扇、簽、普洱茶48團,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英]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
問題:兩張禮單中的禮品有什么特點?表明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
思考:閱讀教材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前中西方的社會狀況,思考中國在當時國際格局中的處境。
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 中 國
政治
經濟
軍事
外交
綜合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
相繼完成工業革命
商品經濟發達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船堅炮利、熱兵器
裝備陳舊、冷兵器
殖民擴張
閉關鎖國
增進與中國的來往,以便導致在整個帝國范圍內銷售祖國及我們的印度領地的產品,除有助于繁榮外,還能從售貨中獲取供應歐洲的回程投資的資源。
——[美]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問題:馬戛爾尼此行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1840年前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圖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清高宗實錄》
英國商人從鴉片貿易中獲得極高利潤,不顧清政府禁令,向中國走私鴉片愈演愈烈。1800年走私鴉片4570箱,1838年超過了4萬箱。
英國設在印度的鴉片倉庫
英國走私鴉片的飛剪船
問題: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情況如何?
東印度公司自中國輸往英國的茶葉,1760—1764年為42,065擔,到1830—1833年達到235,840擔,是前者的六倍。英國自中國輸入土布,1817—1818年度值395,237兩白銀,1830—1831年度值386,364兩白銀,英國輸出中國的棉紡織品則較少,1821—1822年度值9,807兩白銀,1830—1831年度值246,189兩白銀,入超很大。進口多于出口,形成巨大的收支逆差。
清人吸食鴉片的場景
鴉片戰爭
自足自給型
自然經濟
擴張型
資本主義經濟
茶葉、生絲等(很暢銷:順差)
呢絨、布匹等(不暢銷:逆差)
鴉片
白銀外流、加重負擔;
吏治腐敗,殘害身心;威脅國防。
林則徐虎門銷煙
當時英國人馬爾丁說:“鴉片販賣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毀壞了不幸福的人底精神生活,而且還毒殺了他們的身體。鴉片販賣者時時刻刻向貪欲無厭的吃人神貢獻新的犧牲品,而充當兇手的英國人和服毒自殺的華人,就彼此競爭,向吃人神的祭臺上貢獻犧牲品。”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
探究一:戰爭為什么會爆發?
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給予銷毀……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迫使它開放更多的港口,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
——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在議會上的講話
直接原因(導火索、戰爭借口):林則徐虎門銷煙。
根本原因:工業革命后英國為了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想打開中國市場。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工業強國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后,歐洲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他們滿以為打開了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就能大量銷售產品,獲得高額利潤。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間,英國對華工業品貿易始終在二百萬英鎊左右徘徊。……他們把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
——人教版《中國近現代史》上冊
思考:英國人認為產品滯銷的原因是什么?對嗎?為什么?
原因:特權太少,中國市場還不夠開放。不對,根源是自然經濟的抵制作用。
直接原因:修約遭受拒絕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
歷史解釋:“半殖民地”與“半封建”
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表現為在政治上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的獨立主權;在經濟上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西學東漸”。
半封建
“半封建”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在不斷發展壯大。
討論: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擴大?
延續
擴大
目的:
為了擴大中國市場,使其成為原料產地、傾銷市場。
本質:
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侵略國家:
侵略范圍:
影響:
英國——英法出兵,美俄參與(由一國到多國)。
由長江以南沿海到深入內地。
主權進一步喪失,通商口岸由沿海深入內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結果:
中國戰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蕭岡各鄉,復行擾害。由是鄉民共憤,鳴鑼聚眾,殺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脫回。因率眾而下,約數百人。鄉民復鳴鑼會集各鄉,約數千人,與夷決戰。
——《廣東軍務記》《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節選
著奕經等詳細詢以英吉利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里,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
——1842年5月1日道光帝諭旨(節選)
英軍登陸后,大多數時間內中國民眾主動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糧食,英軍艦隊在珠江中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只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
——梁發芾《晚清百姓為什么不那么愛國》
(1)多數人尚未覺醒
①統治階層:封閉、愚昧與腐朽、固守天朝上國。
②普通民眾:愚昧與麻木不仁。
開眼看世界
道光
廣州三元里抗英
③各地民眾自發的抵抗(農民階級):自發進行抗英斗爭。
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這部書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則徐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廣州開辦驛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
1785-1850
徐繼畬
撰成《瀛寰志略》一書,系統地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795-1873
魏源
1794-1857
(2)知識分子的探索—地主階級抵抗派
開明的士大夫: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材料一: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制,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魏源《海國圖志》
材料二:在當時,對這兩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會因炮聲震撼而驚醒,中國社會卻在炮聲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思考:閱讀材料并結合知識,知識分子學習西方的局限性。
(1)階級局限(實質):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2)“師”的對象仍是“夷”,“師”的內容唯在“技”(器物)
(3)學習西方還只是處于倡導階段,未付諸實踐,只是少部分人的覺醒《兩次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②概述三元里抗英的斗爭事跡;
③認識林則徐等人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① 鴉片戰爭的沉淪與覺醒
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辨析
三、教學方法 自學、互學、導學、展學、練學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中國海軍視頻 觀看課件 圖片導入,結合時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本文課題。
整體感知 知識結構:歷史的記憶——戰爭烽煙 歷史的記憶——原因辨析 歷史的記憶——沉淪與覺醒 觀看課件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內容結構
【新課學習】 一、歷史記憶-戰爭烽煙 1、城存具存的血性 并播放《鴉片戰爭》視頻材料 2、瞠目結舌的數字 材料一鴉片戰爭期間,中英雙方兵力及傷亡狀況 中國軍隊總人數80萬人,英國遠征軍18000人。清軍傷亡4600人(死3300人);英軍傷亡 401人(死59 人)。清軍犧牲高級將領 11人,正一品到正三品。英軍無一高級將領死亡。 ——田秉鍔《大國無兵》 材料二 鴉片戰爭期間,中英雙方槍支狀況比較表 3、匪夷所思的現象 材料三 英軍登陸后,大多數時間內中國民眾主動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糧食,英軍艦隊在珠江中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 ——梁發芾《晚清百姓為什么不那么愛國》 材料四 1 842年3月,揚威將軍奕經在浙江指揮的一場戰事中,為了配合統帥在關帝廟抽的簽和在被窩里做的夢,將士兵打扮成老虎的樣子,以為虎吃羊(洋),便可打敗英軍,不料這些“虎兵虎將”同樣被打得血肉橫飛。 ——《清朝大臣愚昧至極》 問題1:通過以上材料,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觀看視頻材料 通過閱讀圖表及文字材料,分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討論問題 從視覺上給以學生沖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采用統計數字,對學生形成比較強烈的沖擊,既能使學生比較全面的了解當時戰爭情況,又能促使學生思考戰爭失敗的原因以及面對敵人入侵,我們應該怎么辦? 通過問題閱讀材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取、應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小組合作探究,生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小結 注定的結局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于時勢,由于被強力排斥于世界聯系之外而孤立無倚,因此,極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的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決斗中死去。—— 馬克思
【新課學習】 二、歷史的記憶—原因辨析 二、歷史的記憶——原因辨析 問題2:結合你對這場戰爭爆發原因的理解,選擇材料中一個觀點進行評述? 提示答題思路1、聚焦角度 圍繞主題 2、提煉材料觀點與依據 3、你的看法及理由 材料五 大家都認為鴉片戰爭是一次典型的非正義戰爭,是鴉片染成的戰爭……其實,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國訂立平等國家關系的問題 ——費正清 材料六 (清政府)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毀!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 ——巴麥尊 學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再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答案并展示;師生共評 鴉片戰爭原因辨析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通過學生辨析材料,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思辨性。通過合作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改精神。
小結 對歷史的認識,要透過現象洞悉本質。鴉片戰爭,固然有中英之間的文化觀念上的差異,也有雙方不同貿易政策的沖突。但是,就本質而言,它是英國為了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而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
【新課學習】 三、歷史的記憶——沉淪與覺醒(1) 1、戰敗的代價,《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點評學生做的學案。 2、懵懂的“覺醒”并介紹 魏 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姚 瑩:《康輶紀行》——知彼虛實,徐圖制夷 徐繼畬:《瀛環志略》——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材料七 那天在廟里就條約框架達成一致意見后,愉悅之情就蔓延開來。8 月 14 日會談現場級別最高的中國軍官“大笑著說,條件是苛刻了些,但是,這畢竟是在類似情況下他們所僅能要求的……兩國交戰就好比是一場靠運氣定輸贏的游戲,輸家須得認罰”。 —— 藍詩玲: 《鴉片戰爭》 材料八 廣東一張民間布告:“除你們的船是堅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強大的以外,你們還有什么其他本領嗎?” 問題3:閱讀材料思考:對于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朝上下有何反應?付出如此慘痛代價留下怎樣的教訓? 1、展示自學成果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3、小組合作討論 學生在初中學習過《南京條約》及危害,有一定知識基礎,這部分內容,主要以學生閱讀回答為主,老師適當點撥 教師通過材料介紹,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思想界的新變化 補充新材料,使學生對鴉片戰爭后的社會有比較真實的認識;鴉片戰爭后的中國,中國“天朝上國”觀念依舊。失敗了還不知道失敗的原因,失敗了還沒有醒悟,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總結 鴉片戰爭擊碎了“天朝”的尊嚴,但“天朝上國”觀念依舊,失敗了不知道失敗的原因,失敗了還沒有醒悟,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觀看課件 總結并過渡到鴉片戰爭后的新生
【新課學習】 三、歷史的記憶——沉淪與覺醒(2) 3、毀滅與新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圖片,及圓明園殘跡 “天要變了”,講訴故事經過 問題4:如何理解“天要變了?” 通過材料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醒”與“行”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思”溢于“行” 展示課件:從此中國發生的變化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 1895年康有為公車上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1919年青年學生反對“巴黎合約”。1872年,留美幼童因為辮子被嘲笑要求斷發易服。 1911年清政府下令允許剪發,但大多人仍是長辮。 1929年,政府規定“中山裝”為文官法定服裝。 1930年左右,展現東方女性曲線美的旗袍現身上海 1949年“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觀看課件,并思考問題 學生朗讀中國少年說 學生從材料中認識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下,中國終于真正的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通過這段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艱難與坎坷 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課堂小結 鴉片戰爭
課堂反饋 師生共同完成課堂練習 完成學案上的練習題 鞏固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八、布置作業 小組合作性作業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鴉片戰爭 歷史的記憶——戰爭烽煙 歷史的記憶——原因辨析 三、歷史的記憶——沉淪與覺醒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方式的轉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重視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鴉片戰爭原因辨析與史實的再現,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思辨能力。
十一、專家點評
亮點一:教學設計新穎,不局限于教材內容,敢于大膽創新,拓展學生視野,符合當前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亮點二:教學策略的選擇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亮點三:圍繞教學目標,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以輔助教學 亮點四:設計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特別是突出“家國情懷”“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共15張PPT)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
政治
經濟
文化
軍事
外交
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文明的差異
根據圖片結合所學概括19世紀中期世界與中國的社會狀況
政治
經濟
文化
外交
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文明的差異
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
思想解放
海外貿易殖民擴張
前進的西方世界
停滯的封建中國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小農經濟
思想專制
天朝上國
閉關鎖國
軍事
船堅炮利
軍備廢弛
二、兩次鴉片戰爭
材料1:18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工業革命,之后迅速發展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19世紀20年代,英國工業總產值占全世界工業總產值的50%,原煤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社會生產力飛速增長,使英國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文明的碰撞
中國輸出大于英國,中國出超,英國入超。
英國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走私鴉片
1、鴉片戰爭的原因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二、兩次鴉片戰爭
材料2:(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yiyi)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
思考:鴉片的危害
英國通過走私鴉片,扭轉了貿易入超的局面,從中國獲取了大量的白銀。
①白銀大量外流,導致中國財政危機,加重人們負擔
②危害中國人健康
③軍隊戰斗力削弱
④加劇政治腐敗
文明的碰撞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道光帝
林則徐
1839年6月虎門銷煙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
二、兩次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的原因
文明的碰撞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二、兩次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的原因
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急需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成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文明的碰撞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2、結果:簽訂《南京條約》
①根本原因:
②具體原因:
③直接原因:
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導火線)
英國為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
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林則徐 魏源 徐繼畬
成就
地位
重點探究——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抵抗派)
辦譯館、羅致譯員;
收集西洋各國情報和國際知識、國際法知識編成《四洲志》
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著《海國圖志》按五大洲介紹各國情況,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福建處理對外事務,著有《瀛寰志略》,集外國事物和西人著述,介紹世界上近80個國家,注重考察歐美
中國近代史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
林則徐是近代主動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二、兩次鴉片戰爭
文明的碰撞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思考鴉片戰爭后知識分子學習西方的局限性。
材料3: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制,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魏源《海國圖志》
材料4:在當時,對這兩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會因炮聲震撼而驚醒,中國社會卻在炮聲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局限性:
①對西方的學習是膚淺的,局限在器物(技術)層面;
② 學習西方只是處于倡導(著書立說)階段,未付諸實踐,只是少部分人的覺醒;
③ 根本目的是維護腐朽的封建統治
二、兩次鴉片戰爭
文明的碰撞
1、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
二、兩次鴉片戰爭
文明的碰撞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英法聯軍、俄美幫兇)
材料5:經過和這么一個大國家開放貿易10年之久……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的中國,其消費我們的制造品(不含鴉片)竟不及荷蘭的一半,也不及我們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亞殖民地的一半。
—1852年英國駐廣州代辦密切爾的報告書
閱讀課本98頁正文及歷史縱橫并結合材料,概括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英法美要求修約被拒絕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分析戰爭爆發的原因可以從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思考
2、結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具體原因:
列強需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
二、兩次鴉片戰爭
文明的碰撞
名稱 主要內容 主要危害
《南京條約》 ①割讓香港島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接受協定關稅
④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虎門條約》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名稱 主要內容 主要危害
《天津條約》 ①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江沿海十處通商口岸
②賠款英法巨額白銀 加重人民負擔
③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 破壞關稅主權
④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行 破壞貿易主權
《北京條約》 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破壞司法主權
“一體均沾”原則
②增開天津為商埠
③對英、法賠款各800萬兩白銀
領事裁判權:給予英國駐各口岸領事處理在華法律事物的權力,規定來華英人享有不受中國法律管轄的特權
片名最惠國: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所有特權,英國可以同樣享有
破壞領土主權
加重人民負擔
破壞關稅主權
破壞貿易主權
破壞司法主權
“一體均沾”
主權日益遭到破壞,中國國門被進一步打開
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689年尼布楚條約規定的待議地區
1858年《璦琿條約》割占的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的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堪分西北界約記》割占的44萬平方公里
1881年《中俄改訂條約》和以后五個議定書割占7萬平方公里
從19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國共侵吞了我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二、兩次鴉片戰爭
文明的碰撞
中國的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由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①政治:
二、兩次鴉片戰爭
文明的碰撞
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中國國門被迫開放。
西學東漸
重點探究——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②對外:
③經濟:
④思想:
材料6:回過頭來重新考察鴉片戰爭的爆發, 其核心原因是中英之間兩種不同制度或兩種不同文明之間的嚴重沖突, 是清帝國的閉關鎖國國策、專制制度與英國的自由貿易原則之間的沖突。
——李英全、齊遠飛 《鴉片戰爭爆發原因新論》
二、兩次鴉片戰爭
文明的碰撞
鴉片戰爭的本質?
文明的差異?
侵略!
啟示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落到被宰割、被侮辱的境地,可以說,近代中國屬于“沒落中國”。由輝煌到沒落、由強大到屈辱,巨大的歷史反差,轉化為中國人堅定的民族性格與宏大的歷史夢想——睡獅當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共35張PPT)
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
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3、認識社會各階層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課程標準
從英國航行到清國必須繞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還是帆船,至少要四個月。
為何卻敗于遠道而來的總兵力僅1萬人的英軍?
問題導入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以英國為例
中英對比之政治
英國:君主立憲,頒布《權利法案》
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中英對比之經濟
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
英國: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
中英對比之軍事
中國
裝備陳舊
英國
堅船利炮
中國:閉關鎖國
中英對比之外交
英國:殖民擴張
中國 英國
經濟 自然經濟
政治 君主專制
軍事 裝備陳舊
外交 閉關鎖國
思想 愚昧無知
綜合 危機四伏
工業革命
君主立憲
船堅炮利
殖民擴張
思想解放
國力強大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英國
兩次鴉片戰爭
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出口鴉片?鴉片給中國帶來哪些災難?清政府就鴉片問題有何爭論 道光帝最終采納了哪一種建議?
1.鴉片戰爭
罌粟花
問題思考
“(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
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
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
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
餉之銀。”
——林則徐上道光帝奏折節選
(1)虎門銷煙
英國
對華傾銷鴉片
財政危機
扭轉逆差
打開市場
吏治腐敗軍備廢弛
危害身心
出 超
入 超
“弛禁論”與
“嚴禁論”
林 則 徐 禁 煙
嚴重災難
中國
正當貿易
①原因
②經過
1839年,林則徐將英美鴉片商人呈繳的走姿鴉片煙土兩萬多箱,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
虎門銷煙廣場
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為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戰爭。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不對。理由:英國蓄意打開中國市場
——根本原因
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直接原因
★探究思考
(2)鴉片戰爭的概況
①時間:1840年——1842年
②爆發:1840年6月英軍進犯廣東——沿海北犯——天津
③ 1841年,侵占香港島和東南沿海
內容 危害
附件
割香港島
屈辱賠款
開放五口
協定關稅
損害領土主權
加重農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
損害貿易自由權
損害關稅自主權
④結果——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損害司法獨立權
“利益均沾”
最能反映侵華本質:
協定關稅
商品輸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⑤鴉片戰爭的影響
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鴉片戰爭不僅是英國對中國的勝利,而且是先進的西方對古老東方的最后勝利。從此,中國同周圍國家的傳統關系日漸改變。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
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社會性質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革命任務
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思考
2.第二次鴉片戰爭
★探究思考
閱讀材料,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1246
人均934.5便士
1.46萬
洪都拉斯
1
人均0.75便士
3.6億
中國
比例
消費量
人口
國名
1853年中洪兩國消費英棉紡織品數量
表二
140
157.4
239
96.9
52.4
輸華商品
1854
1850
1845
1842
1840
年份
戰爭前后中英貿易(單位:萬英鎊)
表一
材料1:
材料2:
“為了適應對農產品業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貿易市場尚待確立。自條約締結以來,我們對華通商擴展有限感到失望,有權要求條約修訂……”
——1854年《克勒拉德伯爵信函》
英國等侵略者在鴉片戰爭中未能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
歷史遺留
列強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被拒絕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爆發的原因
廣州
澳門(萄占)
九龍司
香港(英占)
瓊州
淡水
臺灣
廈門
福州
定海
上海
鎮江
南京
九江
漢口
煙臺
北京
營口
黃 海








汕頭
天津
寧波
1858-1860年英法侵略者進攻路線
①1856年10月23日英國侵略者進攻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隨后加入。1957年底,攻陷廣州,揚言進攻北京。
②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和英、法、美、俄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
④1860年10月、11月清政府被迫和英、法分別簽訂了《北京條約》。
③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讀圖識記
危害:
控制中國的內政
外交
外國勢力從東南
沿海擴展到沿海、
內地
加重中國人民的負擔
中國進一步被卷入資
本主義世界市場
喪失更多的領土
和主權
內容:
《天津條約》
①允許公使進駐北京
②十口通商
③允許外國人到中國
游歷、經商、傳教
④外國艦船可在長江
各口岸通航
⑤賠款
《北京條約》
①承認《天津條約》
有效
②增開天津
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
④賠款
影響:
中國半殖
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
加深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
相 同 繼

不 同 擴

根本原因(目的)
打開中國市場
戰爭性質
侵略戰爭
侵略國家
侵略時間
侵略區域
影響
英國→英法出兵,美俄參與
兩年→四年
東南沿海(5個)→深入內地(11個)
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與擴大?
★思考
開眼看世界
19世紀上半期,當西方列強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進的時候,古老東方的中國依然恪守著農業文明。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掀起了東西方文明、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文明與野蠻的巨大撞擊。在殘酷的征服面前,古老的中國漸漸低下了妄自尊大的驕傲的頭顱。
(3)為了解西方,抵御外來侵略,一些先進的中國人在與西方的接觸中逐漸改變陳舊觀念,呼吁關注學習西方先進事物。
華夏


禽獸
禽獸
(根據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繪制)
禽獸
禽獸


材料:乾隆時編成的《四庫全書》指責西方天文、數學、工藝是“夸詐迂怪,為異端之尤”;“所格之物,皆器數之末,所窮之理,又支離神怪而不可詰。”
傳統中國的“華夷體系”
1.背景
(1)鴉片戰爭前后,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沖擊日益加劇。
(2)西學傳入 。
2.代表人物及活動
地主階級抵抗派
設立譯館,翻譯報刊和《各國律例》;
組織編譯《四洲志》,了解西方的歷史地理。
——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教材介紹了哪些史實說明他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開中國近代由愛國而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
(1)林則徐
材料一: 洪惟我大皇帝撫綏中外,一視同仁,……貴國王累世相傳,皆稱恭順,……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遠綏懷,倍加優禮,貿易之利垂二百年,該國所由以富庶者,賴有此也。我天朝君臨萬國,盡有不測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誅……接到此文后,即將杜絕鴉片緣由,切勿諉延……
——林則徐《擬諭英吉利國王檄》1839年12月
材料二: 1840年1月18日,林則徐的致英王照會,托付給了英船“擔麻士葛”號……帶往倫敦……英國外交部拒絕接收。但對于英國傳媒,則是絕好的報料了,《泰晤士報》全文發表了此信,供英國人民開心取樂。
——端木賜香《1840:大國之殤》
時代局限性
(2)魏源
然則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譯館,翻夷書始。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海國圖志 · 序>>
①材料中所說的長技指的是什么?
②學習西方“長技”的目的是什么?
抵御外來侵略
西方的科學技術,主要是軍事技術
前提
方式
目的
內容
《海國圖志》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它會暢銷嗎?請說明理由。
★探究思考
國內: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 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他們眼中這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志》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
日本:1851年,中國一艘商船駛入日本長崎港,照例查檢違禁品,翻出3部《海國圖志》。這些書最終都被幕府官員和學者買去,在日本大受歡迎。因為《海國圖志》100卷共80多萬字,日本人將其分門別類,僅1854—1856年出版的選編本就有21種,價錢一路走高,成為朝野上下的啟蒙讀物。
《<海國圖志>的孤寂與榮光》
利堅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3)徐繼畬
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鞏固練習】
1、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將廣州開放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寄居。但是,廣州各階層民眾堅決不允許外國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爭”。這從本質上反映了
A.中國民眾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
B.“華夷之辨”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
C.《南京條約》是一份不平等的條約
D.廣州自古缺乏開埠通商的歷史傳統
2、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他們(負責交涉條約的人如伊里布、黃恩彤諸人)覺得也是最方便省事的辦法是每種貨物應該繳納多少稅都明白載于條約,那就可以省卻爭執……所以他們洋洋得意,以為他們的外交成功。”下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條約”指的是《馬關條約》 B.“方法”維護了中國關稅主權
C.“方法”有利于列強商品輸出 D.“他們”深諳近代外交之道
3、學者李喜所認為,該書是鴉片戰爭之后五十年間中國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域外史地著述,書中的設想既體現了對西方列強的抵御與抗爭,也包含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肯定與仿效。該書最有可能的是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
C.《資政新篇》 D.《變法通議》困局 變局
--- 兩次鴉片戰爭 導學案
【學習目標】1.分析鴉片戰爭的背景,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2.梳理兩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分析理解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3.歸納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學習重點】 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的內容
【學習難點】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概念的理解
【基礎知識梳理】
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中國 英國
經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優勢 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政治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軍事 軍備廢弛,裝備落后,冷兵器 船堅炮利,熱兵器
對外 閉關鎖國 殖民擴張
綜合 封建統治、危機四伏 綜合國力強大,掌握資本主義世界霸權
二、兩次鴉片戰爭
1.鴉片戰爭(1840--1842)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完成工業革命后的英國,要把中國變成它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②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的___________。英國認為中國___________損害了英國的利益,決定對華發動戰爭。
(2)經過: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開進___________,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雖然組織了抵抗,但仍以失敗告終。
(3)結果:①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割讓___________、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___________以及開放___________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虎門條約》;1844年,美國、法國先后迫使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英、美、法三國從中國獲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等。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國等侵略者為了進一步打開___________。
②直接原因:英國要求___________,遭到清政府拒絕。
(2)戰爭進程
①1856年,___________兩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___________兩國以調停人面目出現。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___________。
③1859年,英、法進攻___________炮臺,遭到清軍反擊,英法兵艦損失很大。
④1860年,8月英法聯軍占領___________。10月,英法聯搶劫、焚毀___________后,進入___________。
(3)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4)影響
①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
②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___________社會。
三、開眼看世界
1.背景:(1)《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朝統治階級高層仍然封閉、愚昧與腐朽。
(2)受鴉片戰爭的沖擊,一部分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覺醒。
2.代表人物及活動
(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___________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編成了___________,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___________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3)徐繼畬:撰成___________一書,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是中國近代第一部___________著作。
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___________以求自強的主張。
【概念闡釋】
領事裁判權: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主要內容是:該僑民在居留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由其本國在居留國的領事或法庭依其本國法律審理。
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的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實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此稱“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的取得必須有條約和根據。
【學習探究】
困局:戰火何以而燃?
材料二:從 18世紀 60 年代起至 19 世紀上半期,由于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海外市場需求, 英國憑借經濟優勢和堅船利炮,進一步加緊了全球擴張,在世界五大洲均擁有了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尤其在亞洲, 英國不僅完全征服了印度, 而且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伊朗、阿富汗等地。
---陳彬《從戰前中英差異看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思考: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材料三:“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國成為他們的理想目標。當時的中國國力漸衰,內部危機嚴重,處在巨變的前夜。”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
思考:請結合教科書91頁的內容,當時清朝的內部危機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困局:大清何以而敗?
名詞解釋: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變局:社會變而為何?
材料四:西方列強通過發動鴉片戰爭和簽訂不平等條約強行打開了中國的門戶,迫使這個長期封閉的東方古國向世界開放,并給它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鎖。這場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鄭師渠《中國近代史》
思考:中國社會發生了什么根本性變化?
探究:請從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條約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材料六:
思考:根據材料分析,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
變局:思潮變而為何?
【學術探討】
材料九:文明的沖突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作為世界上率先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國家,英國人有著明顯的主動向外尋求交流與貿易的急切渴望,而且他們也有進行交流的底氣與實力。中國,這個曾經的農業文明時代的代表,既是英國交流的首選之國,也是它想充分了解、征服的理想對象。
---陳紅《試從文明沖突視角下分析鴉片戰爭的爆發》
思考:文明的差異無處不在,不同就會引發戰爭嗎?
2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 課時作業
一、單選題
1.1848年徐繼畬的《瀛環志略》初刻時,士林間反應冷淡,因書對英國多有正面述評,被時人認作“頗張大英夷”。19世紀60年代以來影響才逐漸擴大,成為國人直面世界的啟蒙書。這反映出( )
A.時人拋棄了傳統的夷夏觀念 B.列強侵略激起民眾抵制
C.當時學習西方已成社會共識 D.國人思想解放逐漸深入
2.1845年,英國駐上海領事強迫地方官吏議定土地章程,并劃定了英國人居留地,這就是“租界”的前身,其后美、法兩國競相效法。列強通過在居留地移植自身的行政系統和法律制度,逐步消解了中國政府的行政、司法干預權,吸引大批鴉片販子、投機商等蜂擁而至。這反映出,上海租界的形成( )
A.為列強提供了資本輸出平臺 B.是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產物
C.加劇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D.推動了中國基層治理近代化
3.1793年9月,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出的馬戛爾尼使團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出使中國。使團在覲見乾隆皇帝時在禮節上與清廷產生了分歧——英國使節堅持行單膝下跪禮,而清朝認為應該行三跪九拜禮。最終結果是個折中方案,英國人下跪但不磕頭,而清朝官員則上奏皇帝說洋人的膝關節和中國人不同,無法磕頭!訪問也未達成任何實質性的談判成果。材料說明( )
A.中英兩國外交觀念迥異 B.中英兩國政體根本不同
C.晚清政府天朝心態自居 D.禮節糾纏導致談判失敗
4.據馮桂芬《顯志堂稿》記載:蓋通商五口,出入各貨略相抵,獨鴉片價皆以現銀出洋,計每年漏銀二、三千萬兩。據此可知( )
A.鴉片走私改變了中英正常貿易的狀況 B.英國實現了發動戰爭的目的
C.白銀大量外流引發了歐洲“價格革命” D.加劇了中國銀貴錢賤的局面
5.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后,清廷許多大臣認為,僅憑“天朝聲威”就可以“懾服夷人”,甚至誤傳“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有人還提出“絕市閉關,爾各國生計從此休矣”,完全不把洋人放在眼里。這表明,當時清政府( )
A.普遍主張嚴禁鴉片 B.注重營造禁煙輿論
C.力爭國家主權獨立 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
6.據陳代卿《庚申畿輔紀變略》對咸豐帝出逃之事的記述:“旬日之間,所見所聞,可愕可笑者,不知凡幾,真奇變也。”另據贅漫野叟《庚申夷氛紀略》記述:“予昔見浙東之兵,未嘗與夷人戰,風聞輒逃,心痛恨之。不料此種情形,復見于今日。若論誤國之罪,今更勝于昔也。可哀哉!可恨哉!”這反映出二者( )
A.斗爭精神的高漲 B.媚外觀念的凸顯
C.自強思想的萌發 D.憂患意識的增強
7.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新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市場,開拓更為廣闊的殖民地。據此可知,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是( )
A.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B.對商品市場和原料市場的渴求
C.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晚清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落后
8.如表為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洋員人數變化表格。這反映出( )
年份 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
1861 5 2 1 1
1864 6 3 3 1
1873 58 13 11 7
A.稅務部門工作日趨復雜繁重 B.中國的海關稅務日益近代化
C.中國半殖民化程度不斷加深 D.西方列強在華競爭日趨激烈
9.1832年英國新國會通過法案:自1834年起,廢止東印度公司在華專利權,所有英國臣民均得于印度洋、太平洋自由經商,設商務監督于廣州,管理在華英商,并有裁判權和征稅權。該法案表明( )
A.英國放棄對華貿易壟斷權 B.英國擴大對華鴉片走私
C.中英關系上升為政府關系 D.中國失去了關稅自主權
10.1862年,軍機大臣文祥向蒲安臣提出,希望他向中國政府推薦一種西方國家公認的國際法著作。蒲安臣向他推薦了傳教士J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部分內容。文祥指派多大進行修訂后,由總理衙門以清政府名義刊印,通商口岸官員各給一部。該事件的發生主要是由于( )
A.朝廷實施變法的推動 B.清朝外務部的正式設立
C.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 D.列強瓜分中國局面形成
11.針對列強 1854年提出的修約要求,有官員提議:莫若將計就計,由長江直至漢口設立碼頭,勢將無從阻止。這一提議沒被清政府采納,反而受到“ 上諭” 申斥,朝廷對付洋人, “ 示以撫綏之恩,折其虛之氣,俾不致更萌妄念,方為妥善” 。這反映了( )
A.部分官員洞悉列強侵略本質 B.清政府著力維護國家主權
C.天朝上國觀念影響外交態度 D.內憂外患促進政府政策調整
12.對于意在醒世的《海國圖志》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會因炮聲震撼而驚醒,中國社會卻在炮聲沉寂后又昏昏睡去。在《海國圖志》中最能引起日本人注意的是( )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外國的軍事科技
C.外國的歷史地理 D.師夷長技以自強
13.重慶山城學術圈統計出記載道光時期(1821-1850年)兩種外交史料中,關于“天朝”與“中國”使用頻率的變化:最初十年使用的“天朝”次數達50余次,而“中國”不足10次;1836年4月至1838年5月之間,使用“天朝”次數7次,使用“中國”次數19次。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禁煙運動激發了民族意識 B.長期推行的海禁體制被打破
C.前后記載者思想觀念的不同 D.中外交往的擴展沖擊傳統思想
14.“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一個專制帝國,幾百年都沒有什么進步。……清朝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英國使節馬嘎爾尼這段向英王的報告的根本意圖是( )
A.發泄訪華失敗的怒氣 B.為武力入侵尋找根據
C.貶低清朝的內政外交 D.炫耀英國的工業文明
15.湖南《巴陵縣志》記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廣人挾重金來側紅茶,農人頗獲其利。”湖南各產茶縣競相仿制,“湖紅”產銷量大增,據《平江縣志》載:“道光末紅茶大盛,商民運以出洋,歲不下數十萬金。”“湖紅”的產銷表明( )
A.湖南是中國紅茶的發源地 B.海外需求刺激了紅茶生產
C.商業資本助推近代工業興起 D.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16.19世紀70年代后,德、俄、法、英、美等國航運公司紛紛開辟或增辟通行中國的航線。其中英國的葛連輪船公司,曾一度以十五艘遠洋輪船投入中國茶葉及其他土產的貿易運輸。這些航線的開(增)辟( )
A.開啟了中國航運業的近代化 B.加速了中國經濟半殖民地化
C.提高了中國的對外貿易能刀 D.使中國內河航運權開始喪失
二、材料分析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 到19世紀60年代初,條約制度的潛在力量日趨明顯∶外國人控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匯兌;外國的土地出租者在貿易中心(如正在成長為中國主要城市的天津、漢口及廣州、上海等地)占有不動產;……條約稅則嚴格限制中國課加外國貿易的稅額,……這些因素把中國貿易更加徹底地納入世界市場,并受到世界市場變化波動的影響。在中國的外國人有人身與財產的之外法權的保護,所以在1860年以后,他們作為清帝國的多種族統治階級的一部分而能夠維持并擴大其作用。其結果與其說是用殖民地方式對中國進行剝削(它著重對原材料和利潤的榨取以及為西方官員提供職位),毋寧說是有特權的外國人參與了使中國人生活西方化的嘗試。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
(1)據材料,指出中“條約制度”的含義。
(2)據材料,概述作者對條約制度所持的主要觀點。并簡要評價。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該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籌辦夷務始末》)……和議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
——林則徐《軟塵私議》
材料二 三元里抗英斗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御外敵的愛國精神。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圍四方炮臺,英軍驚恐萬分,逼迫廣州知府強行解散了抗英隊伍,英軍撤出虎門時發出告示,恫嚇中國人民“后勿再犯”。中國人民當即發出《申諭英夷告示》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tǎng),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材料三 1839年起,林則徐收集各國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編成《四洲志》等書稿,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國圖志》成書于1842年,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瀛寰志略》成書于1849年,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書中還附有中國、朝鮮、日本及臨摹的歐洲人的地圖。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鴉片戰爭爆發后統治階層和普通人民的反映。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三中這些知識分子的共同訴求是什么?
參考答案
1.D 2.C 3.A 4.D 5.D 6.D 7.B 8.C
9.C 10.C 11.C 12.A 13.D 14.B 15.B 16.B
17.(1)含義: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通過武力逼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確立的政治經濟格局。
(2)觀點:密切了中外聯系;加強了列強控制;加速了中國西化。
評價:是列強侵略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威脅中國獨立和發展;客觀上沖擊了自然經濟;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
18.(1)反映:統治階層愚昧無知,閉目塞聽、自欺欺人;普通人民不畏強暴,自發抗擊英國侵略。原因:清王朝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統治者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2)共同訴求: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兩次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以五大核心素養為據、結合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根據史料,討論戰爭爆發前中英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狀況的差異,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提高自身時空觀念的能力。 在把握林則徐禁煙等事件的基本史實上,能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歷史是必然與偶然的結果。 結合戰爭形勢圖,梳理兩次鴉片戰爭條約的影響制作表格,增強自身的時空觀念。 根據材料提取關鍵信息,理解鴉片戰爭具體條款的影響,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論從史出的方法。 參照課本,將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的主要功績梳理成直觀表格,感受先驅心志,培養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 結合史料,討論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認識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教學難點】 梳理中英戰前各方面的差異狀況,從文明史觀的角度認識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導入 導入新課:“hello ”打招呼 講述:今天大家見面hello(手勢),那在清朝人們見面怎樣打招呼呢?——滿族男子打千禮,漢族作揖;滿族女子蹲安禮,臣子見皇帝更是行跪拜之大禮。那洋人如果要來見清朝皇帝,跪還是不跪呢?這是個問題。 叩門無果 跪?不跪?——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任務一:以英國為例,對比中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和對外關系的不同。 投影:圖片材料對比,學生完成學案表(1) 思考: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中國在當時國際格局中的處境。 社會狀況(見上表),處境:中國已落伍于世界潮流,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中國。 二、破門而入 (一)虎門銷煙成為戰爭的直接原因 展示鴉片戰爭還有三種稱呼,思考:時代、立場影響歷史解釋 播放視頻,了解鴉片戰爭的過程 簽?不簽?——鴉片戰爭的影響 任務二:展示《南京條約》等涉及條款,學生思考其具體影響。 思考:鴉片戰爭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在于?——社會性質的變化 見?不見?——第二次鴉片戰爭 展示英國女王和首相的對話,引發學生思考沒有充分打開中國市場的原因是自然經濟的抵制,推斷列強會進行的下一步動作——第二次鴉片戰爭。 任務三,對比兩次鴉片戰爭的具體影響,體會更猛烈的中西碰撞更加深的民族危機。 三、開門見山 (一)分析道光和士大夫對《南京條約》的看法,體會清朝統治階級對鴉片戰爭的反映。 (英國)撥發軍士討求伸理……大皇帝準為償補……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道光曾要求用“賞借”一詞) 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引導:道光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舊思維 “道光年間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 ——蔣廷黻,什么是“不應當放棄的”? 引導:士大夫計較短期的利益得失 (二)變?不變?——開眼看世界 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基本信息。 任務四,分析開眼看世界先驅的經歷和觀點。 思考:開眼看世界的先驅,有什么相似的經歷? (對外交往一線) 林則徐:在廣州時與英美官員交涉鴉片煙土需要國際知識…… 魏 源:林則徐被貶官后,他收到林組織編譯的涉外資料。 徐繼畬:鴉片戰爭中參與福建防御,戰后在福建處理對外交涉事務。 思考:開眼看世界的先驅,有何局限性? (沒有具體的方案) 華盛頓,異人也。......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徐繼畬 課后探究:蔣廷黻認為,戰后中華民族失去了二十年的光陰;也有人說,近代中國思想解放帷幕就此拉開。究竟是沉淪還是新生? 四、結束 古今對望,180年前的鴉片和今天的“精神鴉片”,歷史驚人的相似。以史為鑒,我輩當如何?——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 以現實生活中熟悉的對話場景拉近與同學們的距離,從而引發共鳴。而通過一系列的問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過渡到課程講述。 運用圖片的對比,增強直觀感受。與此同時,引發學生對兩國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禮節產生疑問,自然過渡到中英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對比,培養其時空觀念。 通過對同一歷史事件的四種不同稱呼,感知到歷史解釋會受到時代、立場等因素的影響,幫助學生建立起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表格梳理,直接明了的展示、分析條款對中國各方面的危害。史料實證,幫助學生體會,鴉片戰爭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在于社會性質的改變。 兩個皇帝的選擇,兩次戰爭的對比,直觀的體會民族危機的逐漸深化。 史料實證,展示清朝統治階級封閉、愚昧、腐朽的形象,引出看眼看世界先驅們的可貴。 明晰地主階級抵抗派在鴉片戰爭后的作為,思考其相似經歷,體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 通過徐繼畬對華盛頓和美國的評價,思考在向西方學習以自強過程中的不足,提高辯證思維。 古今對比,感受近代史厚重下提升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丰都县| 龙胜| 资源县| 卓资县| 东宁县| 菏泽市| 无为县| 北票市| 科尔| 兰州市| 佛坪县| 万盛区| 鸡西市| 贡觉县| 寻乌县| 仲巴县| 安达市| 谷城县| 宜良县| 嵊泗县| 孟村| 吉木乃县| 丹巴县| 德江县| 安岳县| 吴堡县| 剑阁县| 伊川县| 忻州市| 比如县| 陆河县| 黄浦区| 行唐县| 唐河县| 夏河县| 花莲县| 河西区| 时尚| 高邑县|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