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講 諸侯爭霸與變法運動 教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講 諸侯爭霸與變法運動 教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講 諸侯爭霸與變法運動 教案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考情分析:
命題趨勢:
(1)通過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考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大變化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如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及影響、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和商業發展條件及狀況、儒家思想的內涵及意義、政治、經濟及文化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等。(2)注重對核心素養的考查,尤其滲透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運用,如中央集權的上層建筑對興修水利的積極影響、思想觀念、文字變化和科技成果的現實基礎等。
備考策略:
備考方向:
(1)掌握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的表現,認識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掌握百家爭鳴各家的主張及其意義;
重點關注:
分封宗法崩潰;華夏認同;變法運動;選官制度;德治與法治之爭;戶籍制度;貨幣演變;小農經濟;重農抑商;學術下移;百家爭鳴等。
時空坐標: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時期
具體表現:
政治上:
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諸侯展開爭霸兼并戰爭,社會動蕩不安;各國為富國強兵,紛紛進行變法,貴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雛形出現;奴隸主貴族沒落,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強大;士階層活躍。
經濟上:
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得到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漸形成;重農抑商政策興起。
思想文化上:
百家爭鳴,私學興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較快的發展,詩歌成為當時代表性的文學形式。
民族關系上:
諸侯爭霸戰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但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漸趨統一,為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了條件。
知識點1: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春秋紛爭
1.“春秋五霸”
①背景: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權地位。
②概況: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春秋五霸 ”。
2.“戰國七雄”:區域性統一。
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
②概況:韓、趙、魏三家大夫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齊國姜姓國君。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③影響: 消極:社會長期動蕩、社會秩序混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
積極:有助于結束分裂實現統一,加速新舊制度的更替,同時促進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
思考:比較春秋戰國地圖演所反映出的變化,并指出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提示:
(1)變化:諸侯國數量減少,三家分晉,北部出現長城。
(2)說明:由分裂走向統一,分封制進一步瓦解,匈奴政權逐漸成為北方邊境的主要威脅。
二、華夏認同
1.原因:
經濟發達,奴隸制文明先進,分封制、宗法制等先進的制度形成
①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相鄰戎狄蠻夷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②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2.意義: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
中華文明的內涵逐漸豐富,具有生命力。(多元一體、源遠流長);
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歷史解釋:
1.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2.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3.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后期(公元前256年)為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并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里面。
高考真題演練:
1.(2020 全國卷)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
答案:正確選D。
【解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分封制下諸侯獲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根據“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為王的做法是對分封制的破壞,說明當時分封制度受到挑戰,故選D;A項說法過于絕對,禮樂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襲制始終存在,并沒有消亡,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宗法血緣關系,不能說明宗法關系開始解體,排除C。故選D
知識點2: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一、經濟發展
1.農業:
(1)生產工具:
冶鐵農具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農業技術:
①耕作技術: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壟作法;鐵犁牛耕;
②黃河、長江流域已經普遍種植農作物;
(3)水利工程的興修:
芍陂(quèbēi)、都江堰、鄭國渠
(4)農業經營:
由集體耕作向小農經濟轉變。
基礎概念:
1.小農經濟
(1)含義: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朽的
(2)原因:
①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漸普及;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3)特點:
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
(4)地位:
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5)評價:
前期: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利于提高生產積極性;利于政治穩定,國家統一;利于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發展。
晚期:阻礙商品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精耕細作
(1)概念:
通過投入更多生產資料和勞動,改進生產工具和技術,提高有限土地面積的農作物產量。
(2)歷程:
春秋至秦漢,開始出現;魏晉至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 明清,繼續發展。
(3)表現:
①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的不斷提高(鐵器牛耕、唐代曲轅犁、明清引進高產作物);
②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發明;
③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勞作方式。
2.手工業:
春秋晚期:中國冶煉生鐵和塊煉鐵技術出現。
戰國時期:鐵器廣泛使用。
結合選擇必修2
(1)冶鐵技術出現
(2)分工更加細密。
(3)出現了手工業家庭、民營和官營作坊,手工業家庭與作坊的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能力提升: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
3.商業: 結合選擇性必修2
(1)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2)交通發達:都城為交通樞紐。
(3)各諸侯國有鑄幣權。戰國時,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國都城都設市,出現商業區。
(4)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
高考真題演練:
2.(2019 全國卷)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
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答案:正確選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較強,能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因此戰國后期秦國出現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選項符合題意。商鞅變法時期確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壞,A選項說法錯誤。鐵制生產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國一地,B選項排除。秦國的交通運輸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多大優勢,C選項排除。
3.(2020 全國 高考真題)下圖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答案:正確選B。
【解析】商周的貝幣、春秋戰國的布幣和漢代的五銖錢都是當時流通的貨幣,在形制方面都體現出便于攜帶的特征,這種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說明這些貨幣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動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B正確;商周貨幣是貝殼,春秋戰國布幣是青銅貨幣,不屬于鑄鐵貨幣,排除A;題干設問中要求的是“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尋找同一性,C選項中的“審美觀念不同”強調的是差異性,排除;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國家并不統一,排除D。
二、變法運動
1.必然性
(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3)戰爭的頻繁也對各國提出了變法革新的要求。為了在戰爭中把握主動權,各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
(4)法家思想的推動。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
2.目的:富國強兵。
3.結果:建立了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商鞅變法
(1)內容:
①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②政治:推行縣制,縣的官員由君主任免;
③軍事: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官員選拔:軍功爵制)。
④社會治理:制定嚴密戶籍制度(目的:征發賦役);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制。
⑤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燒毀儒家書籍,制《秦律》,輕罪重罰。
(2)評價:
進步性:
①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②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③打擊了貴族特權;④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局限性:
①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刑法嚴苛,激化社會矛盾。②賦役沉重,加重人民負擔。
(3)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順應歷史潮流和變革的需要;策略得當,取信于民;
②國君支持(政治保障);
③指導思想正確,態度堅決;
④改革全面徹底,措施行之有效。
綜合: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之變 結合選必1
1.政治制度: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2.選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貴族壟斷高官。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3.戶籍制度:戰國時期,制定戶籍。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
4.法律與教化:春秋時期,鄭國子產“鑄刑書”,制定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發展歷程及評價
材料一 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史記》
材料二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
——《漢書》
材料三 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
——漢景帝
重農抑商(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
①內涵:政府抑制私商,發展官商,增加政府收益。重農思想比較穩定,變化不大,但抑商政策在不斷變化,如漢武帝時期推行過“惠商”
②原因:農業生產為百姓提供生活資料,為政府提供賦稅;鞏固統治的需要;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商人流動性大,危害統治。
③歷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明確規定的原則,并為此后的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西漢武帝抑制富商,工商專營,明清強化。
④評價:封建社會初期,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有利于社會穩定,鞏固了封建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
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商或輕商觀念長期制約人們的思想,
封建社會后期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高考真題演練:
4.(2021·江蘇高考)有學者認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供學習為吏者使用的識字課本。其末尾附錄的兩條魏律(頒布于公元前252年)規定:商賈和經營客店者“勿令為戶”,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由此
A.魏律成為秦吏準繩
B.強制耕戰成效顯著
C.秦國實行以吏為師
D.抑商思想影響漸廣
答案:正確選D。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簡中收錄了魏律中抑制商人的兩條法律條文,這說明戰國時期抑商思想影響漸廣,D項正確;秦簡收錄兩則魏律條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為準繩,排除A項;材料強調抑商思想,沒有涉及耕戰,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秦國對商人的抑制,沒有體現以吏為師,排除C項。
5.(2015·重慶高考)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的主張。此主張旨在 ( )
A.廢除世卿世祿制
B.整頓官場風氣
C.削弱王室的特權
D.廢除分封制度
答案:正確選B。
【解析】 明確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是在商鞅變法時期,故A項錯誤;材料“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顧毀譽”強調不要因私利而損害公家利益,統治者不要因饞言而使得忠心的人受到傷害,官員在言語與行為上不應茍同他人,故B項正確;削弱王室的特權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故C項錯誤;吳起強調官員的言行要符合社會道德準則,而非地方政治制度的變革,故D項錯誤。
知識點3:孔子、老子和百家爭鳴
一、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沒落貴族家庭。
思想內容:
①核心觀念“仁”: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②“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③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④文獻整理: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對文化傳承作出重要貢獻。
⑤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論語》當中。
⑥其他:
①中庸思想:強調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處。
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遠之”。
③人性論:性相近,習相遠。
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①樸素的唯物論:
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②方法論:樸素的辯證法:
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③政治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
④觀點見于《老子》一書,分為《德經》和《道經》,又稱《道德經》。
基礎概念: 無為而治
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這一思想對約束統治者暴政、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積極作用。
拓展: 道家與道教
作為思想學說,道家以“道”為中心論述哲理,分析宇宙、社會和人的存在;作為宗教派別,道教是以神的崇拜、溝通天人神鬼的儀式、宗教團體組織和思想信仰構成的。
高考真題演練:
(2021·全國甲卷)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 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
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答案:正確選A。
【解析】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道是萬物的本源,因此其認為道是禮的本源。孔子強調禮的作用。二人的思想體現出對西周禮樂文化的思考,故A項正確;孔子主張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排除B項;孔子主張重建西周時期的禮樂社會,而不是維護夏商制度,排除C項;在春秋大變革時期倡導禮并不符合時代的需求,排除D項。
7.(2021·海南卷)《論語·子罕》有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級的觀念
B.擁有博愛節儉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態度
D.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答案:正確選C。
【解析】材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這體現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態度,故C項正確;材料和尊卑觀念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博愛節儉,排除B項;D項是道家的思想主張,排除。
老子強調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后才有“禮”。孔子強調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
8.(2019·海南卷)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 ( )
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
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
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
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正確選B。
【解析】 材料“君子喻于義”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重視道德,鄙視無道德的富貴,故選B項;材料主要論述道德而不是社會等級,排除A項;孔子否定的是無道德的富貴,不是認同貧富分化,排除C項;材料“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說明孔子否定無道德的富貴,而不是反對追求富裕,排除D項。
拓展:從家國情懷視角認識孔子的“經世濟民”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三、百家爭鳴
1.內涵:
當時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
2.背景
(1)經濟: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
(2)階級關系: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并受重用。
(3)社會風氣: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
(4)政治:諸侯爭霸,禮壞樂潰,社會經歷大變革,環境相對寬松。
(5)教育:私學的興起,學術下移。
3.諸子代表的思想
4.百家爭鳴的影響
(1)性質: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2)影響:
當時:①為新興的地主階級崛起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②利于教育普及;
③削弱血緣貴族地位,促進社會轉型。
后世:
各家學派為后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會治國理論;
精神:
彰顯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對世界文化發展也起巨大推動作用。
鏈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選擇性必修3)
1.重視以人為本:
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愛人。管子: 順應民意。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提出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
4.提出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西周:明德、敬德。 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賢使能。《禮記》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戰國時期的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
6.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
西周太史伯:“和則生物,同則不繼”。 孔子:和為貴。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
(1)文學、藝術
①《詩經》:春秋時期孔子編訂。匯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其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傳統對后世文學有重要影響。
②楚辭: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創造。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③書法(以青銅銘文及石鼓文為代表);繪畫(留傳至今的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造型準確,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④音樂(戰國編鐘——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舞蹈(以宮廷樂舞為主)
(2)科學技術
①指南針:發明司南。
②天文歷法: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石氏星表》為世界最早星表。
③數學:春秋時期出現的九九乘法口訣、度量衡,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用竹棍做算籌的籌算法。
④醫學:編纂于戰國的《黃帝內經》(成書于西漢)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綜合歸納:
1.先秦儒學的特征
(1)政治:重視傳統,注重繼承;政治和倫理相結合;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德治,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強調“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對人進行引導的禮治而不是對人實施純粹強制的法治;“和貴”“中庸”;在天與人的關系上重于人事,虛于天命;
(2)經濟:認為人民的貧富與國家的治亂安危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提倡對財富欲望加以節制,要重義輕利;
(3)教育: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他創辦私學,開創了平民能夠接受教育的新時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視禮、義、信等,還注重培養為政治國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
(4)倫理:提倡人倫價值。孔子強調“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孟子主張“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強調每個人在社會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及其應盡的義務。注重社會秩序。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齊之以禮。
2.諸子百家人生與社會
(1)治國主張:儒家主張“仁政”,反對嚴刑峻法;
而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
(2)倫理觀: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本惡”。
(3)人與自然的關系:荀子主張“制天命”;而老子主張“順自然”。
(4)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
而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
高考真題演練:
9.(2022·湖北高考)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
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
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
答案:正確選C。
【解析】考點:史學研究方法。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載相同,說明出土文物與文獻可以相互印證,C項正確;不能從圖像或文獻記載來評判史料的可靠性,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西周對天文觀測的重視,排除B項;材料主旨不是說明楚國制漆工藝精湛,排除項。故選C項。
10.(2022 湖南高考)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 )
A.促進了政治統一
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
C.沖擊了貴族政治
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
答案:正確選C。
【解析】材料反映了思想的傳播,思想的傳播伴隨著人才的流動,依據所學可知,諸侯國君出于爭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階層隨之崛起,從而沖擊了當地舊有貴族(依靠血緣獲得官位)對政治的壟斷,C項正確;百家的思想各異,并不能促進國家政治統一,排除A;春秋時期,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項;D項顛倒因果,諸侯國的矛盾導致各家的盛行。故選C項。
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化县| 高台县| 年辖:市辖区| 龙海市| 巨鹿县| 灵宝市| 家居| 桐城市| 星子县| 新邵县| 大邑县| 夏津县| 武乡县| 龙州县| 鹿泉市| 治县。| 灵石县| 南召县| 迁西县| 齐河县| 天全县| 开远市| 福海县| 江城| 依安县| 广东省| 印江| 张家口市| 土默特右旗| 罗山县| 江源县| 顺平县| 临泽县| 海口市| 全椒县| 措美县| 定兴县| 绥芬河市| 辰溪县| 彝良县|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