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歷史學科教學案高二年級 課題: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總第( 1 )課時 使用日期:2023年 主備人: 審核人:高二歷史組班級_______ 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課標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習 目標 1.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 2.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3.掌握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質。 4.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的重要意義。重難點 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特點和價值。 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應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 習 過 程 導入新課 二、知識自主梳理 問題1:閱讀第一子目,并結合《中外歷史綱要》(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內容? 階段 時期 文化表現 奠基 春秋戰國 形成 秦 漢 發展 魏晉隋唐 繁榮 宋元 傳承、禁錮 明清 轉型 近代 復興 現當代問題2:閱讀第二子目,完成下列表格內容? 內容意義倫理觀政治觀自然觀 家國觀價值觀人生觀處世觀問題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 問題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合作探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 經濟 地理 文化 文字教育四、課堂訓練 1.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 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 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 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 3.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 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 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 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 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 4.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頭的形象,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觀點( ) 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 B.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 C.體現出儒家強調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礎 6.先秦有思想家認為:“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這體現了( ) A.民貴君輕的主張 B.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C.克己復禮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 (實驗班必做,其他班級選做)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尚書》 “天視即我民視,天聽即我民聽” 孔子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制(保護)民之產”“取于民有制(節制)” 孟子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柳宗元 “吏為民役” 康有為 去人之私產”“凡農工商之業,比歸于公”“凡百舉動皆有機器” 孫中山 “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歸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 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 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 鄧小平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消滅貧困,消除兩極分化, 實現共同富裕。 胡錦濤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問:材料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哪一基本內涵?分別概括其在古代、近代和現代的基本表現,并分析產生這種不同的經濟根源。 五、課堂小結 六、課后作業 完成課時分層訓練(一)總結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