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信息課程模塊 政治與法治 對應章節 第六課第三框授課對象 高一年級學生 授課時間 40分鐘課程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授課題目 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一、學情分析1.從理論層面來看,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感知了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國優勢的民主形式,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政治思維; 2.從生活體驗層面來看,高一學生對于基層民主實踐如村委會和居委會的活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與社會接觸較少,理論的掌握還不夠系統。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形成比較容易受影視作品的影響。 3.從學習心理層面看,學習上習慣于接受,探究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較弱,但可塑性強,性格活潑,容易激活。二、教材地位本課內容是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中的第六課“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的內容。本單元圍繞“人民當家作主”,探究了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國優勢的民主形式。第六課圍繞我國的三項基本政治制度展開,這些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這里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我國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論證了公共參與對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意義。 與前一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適應,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三、課程標準依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對本框題的表述:2.3 闡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四、核心素養目標1.政治認同:認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相信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促進基層群眾政治參與的好制度,有其獨特優勢,樹立制度自信。 2.科學精神:了解村委會和居委會的內容,能夠區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3.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依法有序參與農村和社區的基層自治。 4.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有序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基層民主實踐中去,為國家治理貢獻力量。五、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區分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與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并探究三者之間的關系。 【難點】 理解并認同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實踐形式,闡述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六、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七、設計思路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思政課教育要把培養擁護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并在教學中貫穿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有主動追求知識的滿腔熱情,但也存在對抽象知識感覺枯燥乏味的心理。 因此,本課將主要采用議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結合脫貧攻堅的時政熱點,以影視作品“濮書記鄉村扶貧記”為線索,在老師的指導下激發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表演展示和辯論發言,增強學習內驅力、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時認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堅定“制度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從行動上為國家治理貢獻力量。八、選材背景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此,2021年1-2月,全國扶貧劇密集出臺,粗略統計有八部之多。其中排名豆瓣評分第1、2的分別是《山海情》和《江山如此多嬌》。 兩部電視劇都是采用真實事件改編,都體現了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脫貧攻堅的強大作用。這也是本課采用電視劇為素材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選擇《江山如此多嬌》,在于其特殊性: 第一,其真實故事發生在脫貧首倡地湘西,具有重要的政治示范意義。 第二,一直以來,南方農村劇是一個空白。《江山如此多嬌》以張家界鄉村為背景,讓觀眾領略到南方鄉村的山清水秀、宗教家法、村規民約、風土人情。相信北方的學生在學這一課,一定有一種新鮮感,而南方的學生,而終于對農村劇有一種親近感,也對本課更有興趣。九、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3分鐘) 時政導入: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教師提問:你們知道有哪些脫貧攻堅的先進人物和事跡? 補充材料: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國,獻身教育扶貧、點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張桂梅,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誓言的黃大發等...... 教師總結: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扶貧事業,1800多名同志甚至將生命定格在了扶貧征程上。脫貧攻堅的勝利,離不開這些扶貧先鋒,也離不開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切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290多萬名干部被選派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發揮了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脫貧攻堅的強大作用。 設計意圖:在脫貧影視作品把時政熱點脫貧攻堅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串聯起來,激發學生興趣,使政治課堂更加生動活潑,進而引出議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如何助力脫貧攻堅。貧攻堅的強大作用。講授新課 (25分鐘) 過渡語: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影視行業推出了很多有口碑又接地氣的扶貧劇,以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地再現了這一過程。 其中有這樣一部影視作品叫《江山如此多嬌》,取材于脫貧首倡地湘西,里面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都能找到真實原型。該劇講述了熱血青年濮泉生調任貧困村碗米溪村擔任村支書,借助村委會的平臺,一手抓“扶貧先扶志”,一手抓“輸血變造血”,揮灑青春熱血,克服重重困難,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接下來我們一起跟隨濮書記的步伐,來感受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如何助力脫貧攻堅...... 環節一:基層組織是什么 (故事背景)碗米溪村地處湘西,這里四面環山,風景秀麗,但因為交通不便,耕地太少,沒有其他資源可利用,村民們生活貧困,常年靠政府救濟勉強度日,幾百年來始終沒有去掉“窮根”。 (人物介紹) 濮泉生:優秀青年干部,一心先想帶領全村脫貧致富; 沙鷗:電視臺記者,扶貧干部; 喜妹:碗米溪村土家族姑娘,活潑上進廣,后創立喜妹公眾號直播帶貨; 麻長順:碗米溪村好吃懶做的低保戶,開口閉口的讓干部發扶貧款; 田老八:碗米溪村村民; 覃老師:碗米溪村村民,碗米溪小學唯一的老師。 展示材料: 庸城市(張家界市)干部濮泉生被組織安排到碗米溪村(牧笛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因為原村支兩委互相推諉而致工作效率低下,濮泉生決定村支兩委一肩挑,自己參選村委會主任(村長)…… 觀看電視劇片段,注意視頻中的關鍵事件,思考以下問題 1、知道村支兩委是哪兩委嗎?有什么關系? 2、濮泉生為何要把自己戶口遷到碗米溪村? 3、村主任為什么一定要通過選舉產生? 4、飲水用水問題是誰解決的,說明了什么? 5、喝血酒是什么存在? 民主選舉: 村主任副主任委員都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社區居委會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選舉發展 你知道嗎?除了廣大農村,城市也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 我國基層群眾自治 是指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環節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如何運行? 故事背景 碗米溪村搞起了桑蠶產業。一年后,村民要求分紅,而濮泉生和沙鷗決定先不分紅,等桑樹長大。同時,兩人建議村民外出考察擴大眼界,為此省電視臺撥了18萬元,專款專用不用于分紅。引起村民不滿。 觀看視頻,注意視頻中的關鍵事件,思考: 1、村干部和村民誰可以決定是否分紅? 2、村民是如何知道財務與分紅情況的? 3、村民們對濮泉生等村干部評價高嗎?他們是如何評價村干部的? 民主監督 通過村(居)務公開保證村(居)民知情權;通過民主評議,防止以權謀私,避免工作失誤。 在村民強烈要求下,濮泉生如何才能說服村民不分紅,沙鷗如何才能說服村民外出考察。猜一猜,最后是分紅了,還是去考察了? 觀看視頻,注意視頻中的關鍵事件。思考: 1、關于分紅和考察的決策,最后是怎么確定的? 2、決定考察還是分紅之后,這個決策又是如何落實? 民主協商 城鄉基層公共事務千頭萬緒,必須由眾人商量著辦。讓村民或居民合理表達意見和建議,求同存異,找出解決方案。 民主決策 凡關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項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方式作出決定。城市社區公共事務通過召開居民會議決定。 民主管理 公共利益的管理屬于全體村(居)民,依法依章依規,推動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過渡語:在濮泉生等村干部的帶領下,借助政府的扶持和多方社會力量,碗米溪村又建起了莓茶合作社,發展茶園產業。抓好經濟的同時,也不忘“扶智”和“扶志”。不僅建好了年久失修的校舍,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環境,還轉化了懶漢麻長順等人,讓他們都參與到了脫貧致富的奮斗中。最后,全村光榮脫貧,他們也收獲了各自的幸福生活。情感升華 (3分鐘) 教師用習總書記的寄語小結: 回首過去,我們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展望未來,我們正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宏愿而奮斗。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決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 設計意圖:最后用習主席語錄作為結語,讓學生不僅感知扶貧的艱難,也為國家扶貧這一偉大事業深感驕傲和自豪,從而從思想上認可我國的民主制度,從行動上為國家治理貢獻力量,和政治核心素養相呼應。課堂測試 (5分鐘)課堂總結 (2分鐘) 引導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進行思維導圖整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與總結,深化認知。課后作業 (2分鐘)十、教學板書十一、教學反思一、趣味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一旦激發起來,就會產生無窮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讓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轉變。由于高一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理解比較抽象,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因此設計這節課時就在思考,如何有趣味地傳授知識,做到寓教于樂。基于此,這節課以學生感興趣的影視作品為線索,設置議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跟隨主人公“濮書記”的腳步,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進而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脫貧攻堅的作用。通過視頻播放、情景劇表演和辯論發言等多種形式,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并內化知識,實現趣味性和學理性的統一。 二、時政性與教育性相統一 時政熱點是高中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課堂上滲透時政熱點,能夠讓學生緊跟國家發展脈搏,提高思想政治素養。這節課教師引入了“脫貧攻堅”的時政熱點,以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作為時政導入,引導學生從扶貧干部濮書記的第一視角來感受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特別是議題三“各方來思辨——扶經濟還是扶精神”的設計中,利用議題情境形成認知沖突,引導學生辯證思考的同時理解了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感知扶貧不易。通過時政的滲透讓學生為國家扶貧這一偉大事業深感驕傲和自豪,堅定“制度自信”,從而在教育上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實現了時政性與教育性相統一。 三、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為了上好這節課,在課前,教師就以任務卡的形式給學生布置任務,引導學生預習新課、籌備情景劇、查閱辯論資料等;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創設議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學生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合作,特別是議題二的情景劇表演環節,學生自導自演,調動了課堂的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正是體現了教學中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統一。十二、課程思政表現思政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本課主要內容是基層群眾自治,社會是最真實的教材與課堂,理論只有回歸真實的社會背景才會更加鮮活,借助實踐活動才會更加生動,因而,本課創設情境,問題設置層層進階,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理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任務的活動探究中,激發學生的基層民主政治參與主體意識,培養其正確理解并參與這個時代的理性品質,生成自覺的社會責任擔當,積淀素養能力,強化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政治認同,增強制度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