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1.利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因,分析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2.通過引導學生在時間軸和地圖上對工業革命的相關史事進行描述,認識工業革命在時間上的波瀾起伏、連續不斷以及在空間上的逐漸擴散。3.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在恰當的時空尺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對兩次工業革命的連續性以及在技術革新上的深入發展作出合理的論述。4.通過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適當的取舍,史論結合地論述歷史問題,全面客觀地論述歷史問題,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進步歷程。 重點難點1.重點:工業革命的過程和影響。2.難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教法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講授法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制作課件,編寫學案;學生預習教材,完成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展示材料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左圖)為開端,機器生產開始代替手工業勞動,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教師活動:為什么會在18世紀中葉發生這場重要變革?為什么這場變革又會首先發生在英國?(設計意圖:了解工業革命的概念,引出對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的思考。)【講授新課】一、工業革命的背景教師講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有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英國通過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成熟,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技術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回答問題。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資本主義政體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和政策支持;資源豐富、農產品充足、自由勞動力充足、殖民擴張提供了工業原料和海外市場;手工工場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從不同角度理解工業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圈地運動:大約從15世紀開始,在英國等西歐國家,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行圈占共有土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為私有的大農場或大牧場,形成了所謂“圈地運動”。其中,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英國的制呢業發達,對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養羊,獲取高額利潤。與此同時,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土地,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勞動者。這種現象被形象地比喻為“羊吃人”。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提出問題:探討英國圈地運動與英國工業革命之間的關系。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討論、回答問題。圈地運動擴大了國內市場,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資源。(設計意圖:通過探討英國圈地運動與英國工業革命之間的關系,了解英國社會的變革對工業革命發生帶來的作用。)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再也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的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提出問題:如何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學生活動:討論回答問題。生產方式變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生產需求的不斷擴大。(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材料,理解生產方式變革的根本原因。)二、工業革命的進程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早在1624年,英國議會就通過專利法,當時稱“壟斷法”。法案規定,第一發明人對其新發明擁有正當的財產權利。教師提問:壟斷法的頒布,對工業革命有什么影響?學生活動:討論回答問題。壟斷法頒布,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設計意圖:結合材料,理解工業革命過程中的發明創造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蒸汽機的發明在工業革命中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蒸汽機的歷史意義,無論怎樣夸大也不為過。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提供推動力的手段。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這時一個巨大的新能源已為人類獲得,而且不久,人類還能開發儲藏在地下的其他礦物燃料,即石油和天燃氣。……可以說,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與其說是以其他任何一種手段或力量為基礎,不如說是以蒸汽機為基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學生活動:分析材料,回答問題。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動力技術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設計意圖:理解蒸汽機在工業革命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帶來的巨大影響,認識核心發明的重要性。)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和地圖《英國1825—1914年的鐵路》19世紀40年代以后,英國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蒸汽鐵路。1850——1870年全國鐵路從1萬公里增加到2.4萬公里。今天英國的鐵路網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提出問題:鐵路的發明與建設對工業革命會帶來哪些影響?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分析地圖產,回答問題。(設計意圖:認識鐵路建設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重要的代表性行業,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交通模式,同時也對傳統的社會生活方式帶來巨大沖擊。)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19世紀中后期,很多研究成果都應用于生產,各種新發明、新技術層出不窮,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人們把這一歷史進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教師講授:英國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其工業生產方式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而傳播到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地區先后開展了工業革命。隨著新的發明問世,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涉及范圍更廣、影響更深刻、沖擊程度更深的生產變革開始發生,工業革命進入到第二階段。展示《第一次工業革命擴展圖》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和分析地圖《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圖》,梳理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學生活動:對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找出兩次工業革命的差異。類別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時間 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 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發生國家 首先發生在英國,后向歐美大陸擴展 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美德突出,各具特色新動力 蒸汽機的改良和應用 電力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受自然科學發展影響,但聯系不緊密 以近代科學理論為指導,與自然科學緊密結合(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對生產領域帶來的全新變化。)三、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教師活動:展示數據表格和材料。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階級中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大,還要多。——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學生活動:閱讀數據表格和材料。(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數據,理解工業革命對生產力帶來的巨大提升。)2.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教師活動:展示圖片和材料工廠制度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最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它將生產資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過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 壟斷組織,一般是指資本主義大企業間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經濟同盟,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提出問題:工業革命給生產組織形式帶來哪些變革?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討論回答問題。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隨著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壟斷組織出現。(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表格和材料,理解工業革命后,傳統的以小農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徹底被集中生產取代,生產組織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復雜,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多。總之,生產單位的規模越來越大,生產過程中的資源越來越集中。)教師活動:展示圖片和材料1914年亨利·福特首創了工人日工資5美元/8小時的標準(當時是2.34美元/9小時),通過加薪打造一個富足的產業工人階層,越來越多的優秀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被吸收進廠。在經營模式上,壟斷組織往往有高級專業人才進行管理,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的分離。提出問題:福特為什么要創造日工資模式?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討論回答問題。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吸引人才,進行科學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獲取高額利潤。(設計意圖:通過福特公司的例子,引導學生理解在復雜的生產組織形式中,合理科學的管理模式可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科學的管理模式也是種推動生產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是工業革命帶來的重大變化。)3.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和圖片。資產階級無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長勞動時間,降低工資,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工人勞動條件和居住條件非常惡劣,還經常受到失業的威脅,……工人意識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們受苦,因而滋生出對社會的反叛情緒,并匯合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劉宗緒《世界近代史》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和圖片。教師講授: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直接對立階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力量開始發展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工人運動興起,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和餅狀圖,引導學生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產業方式的變化,從事新的產業方式的工人所占比重急劇增加,說明了工業革命后,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取代農業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方式。而在此過程中,工人與資本家的對立也逐漸形成,兩大對立階級成為推動社會不斷變革的主要力量。)4.社會生產的巨大變化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和圖表像倫敦這樣的城市,就是逛上幾個鐘頭也看不到它的盡頭,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開闊的田野的些許征象,——這樣的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們把倫敦變成了全世界的商業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塢,并聚集了經常布滿太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德】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提出問題:探究工業革命與英國城市快速發展之間的關系。學生活動:討論回答問題。工業革命后極大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城市的發展成為工業革命重要的表現和指標。更多的人口集中起來進行生產,打破了原來彼此分散的局面,人們的主要居住空間從農村轉向了城市。許多相關的服務業也由此而生。(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和分析數據,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學生活動:閱讀表格。(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表格,引導學生認識到工業革命對世界人口增長的影響,理解新的生產方式使人們的生存條件得到極大的改進,生活保障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為世界人口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工業革命催生了很多以工廠為中心的城市,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閑活動日益豐富,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口增加明顯。教師講授:工業城市興起,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職業結構改變;人民文化素養提高,婦女地位提高,時間、效率與紀律觀念增強。5.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和地圖《兩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的發展》。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教師講授:工業革命帶來的是全球的變革。從宏觀角度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世界各個地區為工業生產提供了不同的貢獻,有的地方提供技術加工,有的地方提供原料,世界成為一個工業制成品銷售的大市場。在資源和利潤分配的過程中,早期工業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優勢,對世界形成統治,使得整個世界成為受主要資本主義工業國支配運轉的體系。(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辯證理解、分析工業革命對社會對人類的雙重影響。)【課堂小結】如果把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用12小時來表示,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而不是更多。英國是最先發生這個5分鐘事件的地方,工業革命可能是最初的關鍵幾秒鐘。正是這個革命使現代文明降臨人間,人類開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