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2023屆高三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2023屆高三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世 界 近 代 史 大 事 年 表
主題 時期 政治史(必修一) 經濟史(必修二)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思想文化史(必修三)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代議制) 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及實踐
英國 (君主立憲) 美國 (共和制) 德國 (君主立憲) 法國 (共和制) 人文主義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發展歷程
14-15世紀 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P22):(根本、直接、客觀、統治者支持、精神動力、技術條件) 2.迪亞士(P23):1487年,到達非洲好望角。 3.哥倫布(P23):1492年,到達美洲。 4.達·伽馬(P23):1497年,到達印度。 1.文藝復興(P26-28):14-16世紀。(背景;核心;代表;影響-解放思想、促進宗教改革;為自然科學發展創造條件) 2.宗教改革(P28-29):16世紀(背景;開始-1517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觀點-因信稱義、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影響-新教形成、傳播和發展人文主義)。
16世紀 1.麥哲倫(P24):1519-1522環球航行。 2.新航路開辟的意義(P25): (1)葡萄牙、西班牙最富有;地理大發現。 (2)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3)歐洲社會出現重大變革(商業革命、價格革命)。 3.英西戰爭(P27):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17世紀 1.光榮革命(P36):1688(意義) 2.《權利法案》(P37):1689(目的、內容、意義) 1.荷蘭(P26):海上馬車夫;建立遍布世界的失業殖民帝國。 2.英荷戰爭(P27):17世紀中期,英國頒布《航海條例》,引發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紐約。 (P30)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 1.物理學: (1)伽利略(P54):開創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 (2)牛頓(P55):1687《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形成經典力學體系。 2.生物學:英國胡克(P59)發現了細胞。
18世紀 責任制內閣(P38):1721形成(首相、內閣、議會關系) 1.邦聯制(P40):(弊端) 2.1787年憲法(P41):(聯邦制、三權分立、評價) 3.聯邦制共和政體確立(P42):1789年 大革命(P44):1789爆發(體現艱巨、曲折特點) 1.(P27)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建立“日不落”的殖民帝國。 2.殖民擴張影響(P28):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本原始積累;被侵略地區和人民造成極大災難;世界市場拓展。 3.第一次工業革命(P30-31):背景(制度、生產、勞動力、資金、技術);開始(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1785瓦特改良蒸汽機);帶來的變化(工廠;工業城市;城市化;社會關系;自由競爭資本主義)。 啟蒙運動(P30-32):18世紀在法國達到高峰。(背景-文藝復興、自然科學發展、資產階級反教會斗爭;核心內容-理性;代表-伏爾泰(領袖)、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盧梭(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康德(經典總結);影響-思想解放運動、推動法國大革命爆發、鼓舞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人類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1.生物學: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細胞學說確立(P59)。 2.蒸汽機:(P62)瓦特,60年代單動式蒸汽機;80年代聯動式蒸汽機。
19世紀 1.1832年議會改革(P37):(意義:工業資產階級地位上升) 2.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君主統而不治,議會權力至上。(注意:逐步形成) 兩黨制(P42):19世紀50年代中期形成兩黨對峙的格局(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 1.1871年憲法(P46):(皇帝、宰相、議會) 3.特點:君主是實,立憲為虛,濃厚的專制殘余和軍國主義特色。 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P45):(議會-立法權;總統-行政權) 第三共和國的特點: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協的結果。 1.誕生(P85):1848《共產黨宣言》(背景、理論來源、內容、意義)。 2.實踐(P86-87):1871巴黎公社(原因、措施、失敗原因、意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P32-32):完成(1840前后英國首先完成);新的交通工具(輪船、火車);新的時代(蒸汽時代);影響(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攫取利益同時也傳播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 2.第二次工業革命(P34-36):開始(19世紀中后期);成就(電;內燃機;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帶來的變化(新興工業部門;工業生產結構變化;壟斷組織;壟斷資本主義);新的能源(電、石油);新的交通工具(汽車、飛機);新的通訊工具(電報、電話)。 1.生物學: (1)拉馬克(P59):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達爾文(P59-60):1859《物種起源》創立生物進化論(觀點;意義-挑戰封建神學創世說,解放了思想;開創生物科學發展新時代;對中國思想界產生巨大震動)。 2.蒸汽時代(P62):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廣泛采用,蒸汽時代到來。 3.電氣革命(P63-64):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深刻改變了城市面貌及社會生活。
20世紀初(至1917年止) 第二次工業革命(P36):完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影響(歐美列強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建立-資本輸出、瓜分世界;世界市場完全形成)。 物理學:(1)1900普朗克,量子論(P56); (2)愛因斯坦,相對論及意義(P55-56); (3)量子論和相對論的歷史意義(P57)。
世 界 古 代 史 大 事 年 表
主題 時期 政治史(必修一) 思想文化史(必修三) 人文主義思想起源
古希臘民主政治 古羅馬法律
前8-前6世紀 1.城邦國家出現(P22):條件(海洋環境);特點(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2.民主的條件(P23):城邦制;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發達。
前6世紀 1.梭倫改革(P23):背景(貴族與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矛盾斗爭);內容(財產劃分等級、公民大會、四百人議事會、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意義(為民主奠基)。 2.克里斯提尼改革(P23-24):內容(地區部落、五百人議事會、十將軍委員會、擴大公民大會權力、陶片放逐法);意義(民主政治基本確立)。 羅馬共和國建立(P26):前509年。此時羅馬只有習慣法(屬于公民法范疇)。
前5世紀 1.伯利克里時期(P24):黃金時代;發放工資和觀劇津貼。 2.雅典民主的意義(P24):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礎;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成就輝煌。 3.雅典民主的局限(P24-25):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奴隸婦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直接民主導致集體的暴政。 4.雅典民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公民內部的平等。 《十二銅表法》(P26):前5世紀中期。背景(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意義(限制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標志著成文法的誕生);局限(保留一些野蠻的習慣法)。 注意:《十二銅表法》屬于公民法的范疇,即只適用于羅馬公民。 1.智者學派(P22):背景(雅典民主達到頂峰);內容(人是萬物的尺度;反對迷信、強調自由;社會道德不應強求一律);意義(體現人文主義的本質);局限(忽視道德)。 2.蘇格拉底(P23):觀點(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教育使人認識靈魂內的美德);意義(使哲學真正成為研究人的學問)。
前4世紀 古希臘被馬其頓王國滅亡,城邦民主制度湮沒在歷史的塵封之中。 1.柏拉圖(P24):《理想國》;根據智慧品德分工;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發展奠定基礎。 2.亞里士多德(P24):古希臘最博學的人;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存在于人類的靈魂中;人類是自然界最高級的;強調理性同時也承認感覺是認識的起源;創建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
前3-1世紀 (P27)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意大利半島;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1世紀后期,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3-6世紀 1.萬民法(P27):3世紀,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原因:羅馬的擴張導致不同民族間的矛盾顯現、政治經濟活動中出現新矛盾、羅馬皇帝重視法律制定) 2.羅馬法體系完成(P28):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匯編《民法大全》。 3.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P28):作用(穩定社會秩序,緩解社會矛盾);影響(影響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近代資產階級利用羅馬法作為反封建的武器)。
世 界 現 代 史 大 事 年 表
主題 時期 政治史(必修一) 經濟史(必修二) 思想文化史(必修三) 自然科學的進步
俄國十月革命(1917)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20世紀初 至 1945二戰勝利 1.背景(P88): 一戰激化俄國社會矛盾 2.二月革命(P88-89):1917.3(成果、性質、結果)。 3.四月提綱(P89): 1917.4列寧(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平奪權)。 4.七月慘案(P89): 1917.7(兩個政權并立局面結束;暴力奪權)。 5.十月革命(P89-91): 1917.11(彼得格勒起義;《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意義)。 1.戰時共產主義(P94-95):1918-1920(背景;內容-余糧收集制、工業企業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義務勞動制、實物分配制;評價)。 2.新經濟政策(P95):1921-1925(原因;內容-糧食稅、私人辦企業、外資進入、恢復貨幣和商品交換、廢除實物分配制;評價)。 3.斯大林模式(P95-96):1936正式形成(背景-帝國主義包圍、斯大林集權;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計劃經濟、農業集體化;評價-積極、弊端)。 1.經濟大危機(P80-82):1929-1933(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力大; (3)影響:加深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危機,加劇世界緊張局勢; (4)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胡佛政府反對政府干預,導致危機惡化;也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扶持私人企業等。 2.羅斯福新政(P85-86):1933開始 (1)內容:財政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福利、社會立法; (2)實質: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加強國家干預,使政府承擔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 (3)特點:國家干預經濟; (4)作用:未完全消除危機,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緩和了社會矛盾;(5)影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會議(P104):1944.7 背景 (1)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最大的債權國; (2)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系; (3)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1945二戰勝利 至 1991蘇聯解體 1.兩極世界的形成: (1)背景(P118):雅爾塔體系;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美蘇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矛盾。 (2)冷戰(P119-121):開始(1947杜魯門主義);表現(政治、經濟、軍事);兩極格局形成(1955北約華約對峙);國際關系(全面冷戰、局部熱戰)。 2.多極化趨勢出現: (1)歐洲聯合(P122-123):1951煤鋼共同體;1958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1967歐洲共同體;70年代加強政治聯合。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P123): 8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不結盟運動(P124):1961興起;70年代反對霸權主義;意義。 (4)中國(P124):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1.赫魯曉夫改革(P98-99):1953-1964(背景;內容-重點在農業;評價)。 2.勃列日涅夫改革(P99):1964-1982(內容-重點在工業;評價)。 3.戈爾巴喬夫改革(P100):1985-1991(經濟改革-市場取代計劃;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結果-蘇聯解體;啟示)。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P88-89): (1)黃金時期(P88):二戰結束到70年代初,盛行凱恩斯主義,奉行國家干預政策。 (2)混合經濟時代(P89):滯脹危機;減少國家干預;政府干預與市場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 2.福利國家的發展(P89): (1)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 (2)實質: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較好的社會服務。 (3)發展:二戰后至70年代,日漸完備;80年代后因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逐步縮小規模。 3.第三產業的興起(P89):原因、影響。 1. 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世界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P105):194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任務);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宗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涵和意義。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P105-106):1947(背景、宗旨、意義-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一起構成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2.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P107): (1)歐洲聯合:(背景;1951煤鋼共同體;1957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1967歐共體)。 (2)亞太經合組織(P109):1989成立;1991中國加入;成就;不利因素。 信息技術發展(P64-65): (1)1946美國研制成第一臺計算機。 (2)1969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進了互聯網的誕生。
1991蘇聯解體后至今 1.東歐劇變蘇聯解體(P126):1989波蘭劇變;1990兩德統一;1991蘇聯解體。 2.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P127):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 3.當今世界格局(P127-128):一超(美國)多強(歐盟1993、日本、俄羅斯、中國)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 新經濟(P90):90年代初在美國首先開始 (1)推動因素: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 (2)含義: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1.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P107-108):(1)歐洲聯合:1993歐盟成立;1999歐元問世。(2)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4成立。 2.經濟全球化(P111-113):(1)1995世貿組織成立:背景、宗旨、意義、中國入世(2001)。(2)全球化推動因素:科技、交通、通訊、跨國公司、兩極格局結束。(3)全球化本質:發達國家主導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4)正確認識全球化:雙刃劍。 (3)90年代后互聯網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4)信息化社會出現(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利弊)。
中國古代經濟史(必修二)
主 題 時 期 農 業 手 工 業 商 業 經濟政策
生產工具 耕作技術 水利灌溉 農作物 官營手工業 民間手工業 (家庭、民營) 享譽世界 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市的變遷 對外貿易 土地制度 重農抑商 海禁 閉關鎖國
礦 冶 制 瓷 絲 織
原始社會 木石工具(P4) 刀耕火種(P4) 水稻、粟(P4) 掌握冶銅技術(P8) 養蠶并有絲織品(P9) (P16)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西周 木石為主,出現青銅農具(P5) 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P5) 西周時期后世農作物多已具備(P5) 青銅時代;西周晚期有鐵器(P8) 商朝燒制原始瓷器(P8) 商朝有織機;西周生產斜紋提花織物(P9) (P12)商人(商朝人善于經商) (P13)宋以前:特定位置設市,坊市嚴格分開,政府設官員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管理,按時開市閉市。(即:坊市分開,嚴格時空限制,政府嚴格管理) (P16)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實質為國王的私有制。
春秋戰國 鐵農具和牛耕(P5) 壟作法(P6) 都江堰(P6) 民營手工業發展受到鼓勵(P10) (P12)商業繁榮,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P16)封建土地私有制(條件、過程、后果) (P17)確立:商鞅(原因、內涵)
秦朝
漢朝 耦犁、犁壁、耬車(P5) 代田法、一年一熟(P6) 漕渠、白渠、龍首渠(P6) 兩漢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水排(P8) 東漢燒制成熟青瓷(P8) 長安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P9) 西漢“絲綢之路”(P11) (P12)商業發展艱難 (P14)西漢,陸海絲綢之路,外貿逐步發展。 (P17)漢武帝專賣政策
三國兩晉南北朝 北方耕耙耱、南方耕耙技術(P6) 曹魏翻車(P6) 南北朝灌鋼法(P8) 北朝燒出成熟白瓷(P8) (P16)北魏:均田制
隋唐 曲轅犁、犁評(P5) 筒車(P6) 唐朝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P8) 唐朝絲織品輕盈精湛,吸收波斯織法(P9) 唐朝起瓷器大量輸出國外(P11) (P12)農村集市貿易發展、柜坊和飛錢 (P14)唐,廣州,市舶使專管外貿。 (P16)唐前期:均田制
宋 一年兩熟或三熟(P6) 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P6) 五大名窯遍布南北(P8) 織錦吸收花鳥畫的寫實風格(P9) (P13)商業空前繁榮(交子、商稅收入) (P14)坊市界限打破,出現早市夜市,政府放松監管,商業城鎮興起。 (P14)與幾十國貿易;外貿稅收成為南宋重要財源。 “不抑兼并”,租佃制盛行。
元 青花瓷(P8) 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P10) (P13)大都是國際性商業大都會 (P14)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明 風力水車(P6) 青花瓷、彩瓷、瓷都景德鎮(P8) 中葉以后民營在紡織、制瓷、礦冶方面超過官營;花樓機(P10) 燒制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P11) (P13)城鎮商業繁榮(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快、貨幣作用大、商幫) (P17)按人丁和田畝收稅(魚鱗圖冊)。 (P18)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商品經營,對民營商業加征商稅。 (P18)海禁(原因:防止敵對勢力勾結倭寇)
清 青花瓷、彩瓷、琺瑯彩(P8) 細密精致的緞(P9) 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P11) (P15)海禁和閉關鎖國,廣州十三行,外貿萎縮。 (P18)海禁(原因:對付抗清勢力);閉關鎖國(含義、根源、影響)
備注 1.小農經濟(P6-7):春秋戰國形成(1)原因:生產力水平提高(鐵農具和牛耕、土地私有制確立);(2)特點:男耕女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3)評價: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封建專制的經濟基礎,非常脆弱,容易破產。 2.漢以后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主要耕作方式。(P6) 3.南宋時經濟重心完全轉移至南方。(P6)(全面分析影響) 1.官營手工業:(P8)“工商食官”;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生產,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產品大多精美,不進入市場。 2.中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領先世界。(P8) 3.明清時南方絲織業進入鼎盛時期,蘇杭南京成為著名絲織業中心。(P9) 4.資本主義萌芽(P10):(1)條件:商品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2)特點: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 5.17世紀起歐洲國家陸續生產瓷器。(P11) 1.(P14)古代城市發展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難移等。 2.(P15)朝貢貿易:(1)特點:厚往薄來,倍償其價。(2)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3.唐宋以來商業繁榮,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未改變重農抑商政策。 1.古代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是為了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但是都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重農抑商政策一方面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鞏固封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另一方面也阻礙了商業發展,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3.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
主題 時期 政治史(必修一) 思想文化史(必修三)
早期政治制度 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 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古代文學藝術
中央集權 (中央-地方) 君主專制 (皇權-相權) 選官用官 四大發明 數學 天文歷法 農學 醫藥 文學 漢字書法 繪畫 戲曲
原始社會 (P4)禪讓制 (P46)圖畫文字 (P47)《鸛魚石斧圖》
夏商西周 (P5-6)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內容、核心、影響)。 (P39)夏,《夏小正》;商,“殷歷。” (P46)商朝甲骨文(漢字成熟)。
春秋戰國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壞。(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P4)百家爭鳴(背景、意義、各家思想)。 (P37)戰國:司南。 (P38)《石氏星表》 (P42)《詩經》;楚辭。 (P47)《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 (P48)優伶。
秦朝 (P10)郡縣制(意義-加強對地方有效控制;官僚制確立)。 (P9-10)皇帝制度(特點);三公九卿制(職責、朝議制)。 焚書坑儒
漢朝 (P12)漢初:郡國并行;武帝推恩令、刺史制。 (P14)武帝:中外朝制。 (P14)察舉制(德行) (P8)漢初無為而治 (P9)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背景、內容) (P10)武帝崇儒(措施) (P36)西漢前期有紙;東漢蔡倫改進。 (P37)東漢,《九章算術》,十進位值制計數法。 (P38)東漢張衡,渾儀。 (P39)西漢《汜勝之書》 (P40)西漢編訂《黃帝內經》;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萬世寶典”。 (P43)漢賦(特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 (P14)形成三省體制 (P14)九品中正制(門第) (P12)儒佛道融合 (P36)紙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書寫材料。 (P39)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現存最早最完整)。 (P44)志怪小說。 (P47)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P48)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以形寫神”。
隋唐 (P12)唐: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 (P14)三省六部制(職責、意義)。 (P15)科舉制(才學、評價) (P12)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韓愈復興儒學。 (P36)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用于軍事。 (P43-44)唐詩(背景、代表);小說。 (P46)唐代楷書盛世。 (P48)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
宋 (P13)收權、錢、兵(評價-加強中央集權;三冗問題,積貧積弱)。 (P14)分權錢兵(參知政事、三司使、樞密使)。 (P12-13)程朱理學(背景、內容、影響) (P14)陸九淵心學(內容) (P36-37)雕版印刷黃金時代,彩色套印技術;畢升,膠泥活字印刷術;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指南針用于航海。 (P43-44)宋詞(背景、流派);散曲出現;話本。 (P48)風俗畫興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元 (P13)行省制(原因、內容、意義)。 (P14)中書省(削弱皇權)。 (P38-39)郭守敬,簡儀;《授時歷》。 (P39)王禎《農書》。 (P44)元曲 (P48)寫意畫;王冕《墨梅圖》 (P48)元雜劇,戲曲藝術成熟。
明 (P16)廢行省,設三司。 (P16-17)廢丞相,撤中書省,設內閣(地位)。 八股取士 (P14)王陽明心學(思想內容)。(P16)李贄(背景、主要思想)。 珠算法 (P39)徐光啟《農政全書》。 (P40)李時珍《本草綱目》“東方藥物巨典” (P44-45)小說(背景、代表作)。 (P48)徐渭《牡丹蕉石圖》。
清 (P18)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 八股取士 (P17-18)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珠算法 (P48)鄭板橋《墨蘭圖》。 (P48-49)京劇。
備注 1.早期政治制度特點:神權與王權結合、族權與政權結合、統治集團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2.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意義:奠定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 3.中央集權制度發展趨勢:權力(皇權、中央權力)日益集中(有特例)。 4.加強皇權方式:提拔親信組成決策集團(漢);增加宰相人數分散相權(唐、宋)。 評價宋明理學:積極-注重氣節、品德,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消極-維護專制統治、壓抑人性。 1.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造紙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藥推動歐洲火藥武器發展,封建騎士階層衰落;指南針促進遠洋航行,迎來地理大發現;印刷術推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推動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2.古代科技特點:實用性、經驗性;缺乏理論總結;為農業服務。 1.漢字演變總趨勢由繁到簡;漢字增進中華民族認同感,凝聚中華民族。 2.文人畫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 3.古代文化具有世俗化、平民化趨勢(宋以后尤其明顯)。
中 國 近 代 史 大 事 年 表(1840-1949)
時期 主 題 政治史(必修一) 經濟史(必修二) 思想文化史(必修三) 備注
列強侵華 反侵略求民主 經濟結構變動與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社會生活變遷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重大理論成果
清 末(1840-1912) 1.鴉片戰爭(P50-52):1840-1842(國際背景、原因、條約、影響) 2.第二次鴉片戰爭(P52-53):1856-1860(原因、條約、影響) 3.甲午戰爭(P58-59):1894-1895(國際背景、條約、影響) 4.八國聯軍侵華(P60-61):1900-1901(背景、條約、影響) 1.太平天國運動(P54-57):1851-1864(背景、綱領、時代性) 2.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P63):(1894興中會;1905同盟會) 3.資產階級改革運動興起(選修一P124-138):(1895公車上書;1898戊戌變法) 4.義和團運動(P59):19世紀末20世紀初(背景、口號、評價) 5.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P62):1901-1911(重新認識其歷史地位) 6.辛亥革命(P62-65):1911.10.10武昌起義(背景、1912中華民國成立、《臨時約法》、意義) 7.清朝覆滅(P65):1912.2.12 1.經濟結構變動: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P40):鴉片戰爭后(表現、影響) (2)洋務運動(P40-41):19世紀60年代-90年代(背景、代表人、主張、內容、評價) (3)民族資本主義誕生(P42):19世紀六七十年代(原因、投資來源、代表企業) 2.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 (1)初步發展(P44):甲午戰后(原因、表現、影響) 1.物質生活與習俗:(1)衣(P64):(洋布洋裝) (2)食(P64):(西餐) (3)住(P65):(西式建筑) (4)習俗(P65):(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婚姻習俗) 2.交通:(1)鐵路(P68):(成果、阻礙因素) (2)汽車(P69):(20世紀初出現) (3)水運(P70):(19世紀70年代輪船招商局) (4)航空(P70):(1909馮如) 3.通訊:(1)電報(P70):(分類、用途) (2)電話(P70):(19世紀80年代出現) 4.大眾傳媒:(1)報刊(P72):(維新派革命派論戰) (2)影視(P73):(1905《定軍山》) 1.開眼看世界: (1)林則徐(P68): (《四洲志》《各國律例》) (2)魏源(68): (《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2.器物:(P69)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 3.制度: (1)早期維新思想(P69):19世紀60.70年代 (代表人、主張、局限) (2)維新派(P69-70):19世紀末(代表、特點、意義) 舊三民主義(P79-80): 1905提出(背景、內容、實踐、評價) 1.歷次侵略戰爭的背景必須關注相關的世界局勢。 2.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是清政府主導的變革,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憲政改革力度太大,導致地方離心傾向日益增強,最終引發了辛亥革命。 3.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表現出新舊并存的突出特點:新式文化和舊有傳統并存。
中 華 民 國 政 府 (1912-1949) 北洋軍閥政府(1912-1927) 1.袁世凱篡權(P64-65):1912.3(武昌起義后各方勢力斗爭) 2.袁世凱復辟帝制: 1915年5月9日接受日本“二十一條”;12月接受帝號,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3.22取消帝制。 1.孫中山繼續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1916護國運動(西南軍閥發起);1917-1918第一次護法運動;1921-1922第二次護法運動。 2.五四運動(P66-67):1919.5-6(原因、口號、階段、性質、意義) 3.中共誕生(P67-68):1921.7(一大) 4.國民革命:1924-1927 (1)國共合作(P68):1924(1923中共三大、1924國民黨一大、合作形式、政治基礎) (2)北伐(P69):1926-1927(目標、經過) (3)失敗(P69):1927(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失敗的主客觀原因) (2)短暫春天(P44-45):1912-1919(原因、表現) (3)蕭條(P45):20世紀20年代(原因:一戰結束列強卷土重來) 1.物質生活與習俗: (1)衣(P64):(辛亥革命后中山裝流行、二三十年代五花八門) (2)習俗(P65):(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廢止纏足的法令;大城市婚喪儀式簡約文明;農村落后封閉) 2.交通: (1)鐵路(P68):發展緩慢 (2)公路(P69):發展緩慢(原因) (3)民航(P70):(1920北京-天津航線) 3.報刊(P72):新文化運動時期利用報刊宣傳民主科學思想——報刊業繁榮 1.新文化運動(P72-74):1915開始(背景、《青年雜志》、北大、內容、意義) 2.馬克思主義傳播(P74):(1918李大釗;1919李大釗;共產黨早期組織) 1.新三民主義(P80): 1924提出(內容、評價) 2.毛澤東思想: (1)萌芽(P82):1921-1927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 1.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新三民主義增加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內容以及聯合各革命階層共同革命的內容。 2.辛亥前后的社會生活變遷充滿了政治色彩。 3.新文化運動:注意區分“打倒孔家店”的本來含義,即不是全盤推翻傳統文化,而只是批判傳統文化中有利于封建帝制的部分。
南京國民政府(1927-1949) 日本侵華: 1.九一八事變(P74): 1931.9.18不到半年占領東北 2.一·二八事變(P74): 1932.1.28襲擊上海 3.偽滿洲國(P74): 1932.3扶植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4.華北事變(P74): 1935蓄意侵占華北 5.全面侵華(P74-75): 1937.7.7盧溝橋事變;滔天罪行 1.國共十年對峙(P70-73):1927-1936底 (1927.8.1南昌起義,意義;1927.8.7八七會議,內容、意義;1927.10井岡山根據地建立,背景、意義—革命道路轉變;1934.10-1936.10長征,原因、遵義會議內容及意義、勝利意義) 2.全民族抗戰(P74-77):1937.7-1945.9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兩個戰場、勝利意義) 3.解放戰爭(P78-81):1945-1949 (1945.8-10重慶談判,《雙十協定》;1946.6全面進攻;1947春重點進攻;1947.6戰略反攻,挺進大別山;1948.9-1949.1戰略決戰,意義;1949.4.21-4.23渡江戰役,占領南京;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的歷史意義) (4)較快發展(P45) 1927-1936(原因、意義) (5)日益萎縮(P45-46) 1937-1945(原因) (6)陷入絕境(P46) 1945-1949(原因——三座大山) 1.電影(P73): (1)1931《歌女紅牡丹》 中國首部有聲片 (2)1935《漁光曲》 中國首部獲國際榮譽影片 2.報刊(P72): 中共創辦政論性報刊與國民黨展開斗爭 (2)初步形成(P82):1927-2936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成熟(P83):1937-1945 (《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中國革命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概念;中共七大) (4)發展(P84):1949 (七屆二中全會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 1.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發展的原因: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2.民族資本主義在新中國成立后又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消失。 3.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P84):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4.毛澤東思想的歷史意義(P85):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承上啟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罗山县| 攀枝花市| 揭东县| 丹阳市| 五常市| 台中市| 册亨县| 玉田县| 沙湾县| 宜兴市| 荔浦县| 南召县| 尼木县| 武城县| 四川省| 广河县| 长乐市| 江永县| 麻城市| 淮滨县| 山丹县| 榆社县| 太谷县| 湟中县| 永靖县| 淄博市| 绥棱县| 东明县| 伊通| 瑞昌市| 曲水县| 沭阳县| 望都县| 张掖市| 宜兴市| 乐亭县| 泊头市| 澎湖县| 景宁|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