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匯總6.1.1世界人口的數量變化1.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①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在不斷增長。②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A.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B.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2.人口增長的指標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長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決定的。就目前來看,發達國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普遍較低,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則普遍較高。①人口出生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出生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數表示。人口出生率=年內出生人口÷總人口×1000‰。②人口死亡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死亡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通常也用千分數表示。人口死亡率=年內死亡人數÷總人口×1000‰。③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人口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即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的增長速度越快。3.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一個地區的人口增長,除了受到自然增長影響外,還與人口遷移有很大關系。當今社會,人們尋求新居住地的遷出、遷入活動十分普遍。人口遷移既有跨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也有在一國范圍內的國內人口遷移。4.人口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①總體狀況: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的狀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是有差異的,因而各自遇到的人口問題也不完全相同。②表現:③認識(啟示):一個地區保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速度,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合理的人口發展應當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6.1.2我國的人口與發展一、我國的人口現狀及其影響1.數量角度(1)我國人口總量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許多自然資源的總量和工農業產品的產量都居世界前,但用龐大的人口總數一平均,人均占有量就低于世界人均水平。)(2)我國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明顯減弱,勞動適齡人口總數開始減少。2.質量角度人口素質大幅提高,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上升空間。3.年齡結構角度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情況下,老年人口的數量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如增加醫療、衛生、養老、社會保障事業的支出,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二、我國人口政策1.基本國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并將計劃生育確立為基本國策。2.實行計劃生育的意義40多年來,我國的人口規模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口素質大幅提高。3.不斷完善生育政策(1)背景:進入21世紀,我國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明顯減弱,勞動適齡人口總數開始減少,隨著人均壽命的增長,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實施:為順應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我國不斷完善生育政策。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1.把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2.在滿足老年人口需求的同時,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如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完善生育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服務理念,著力建設一批社區養老服務站,為老年人提供生活護理、保健巡診等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等。6.2.1世界面臨的資源問題一、自然資源1.含義:在大自然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物質和能量2.分類①可再生資源,是指那些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如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②非可再生資源,形成、再生過程非常緩慢,相對于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用一點就少一點的資源。如礦產資源3.重要性: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二、世界資源的短缺問題1.資源短缺的原因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速度。②對非可再生資源的開采過程就是耗竭的過程。③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匹配等,也會造成區域性資源短缺。2.解決辦法“開源”與“節流”是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①“開源”的方法:不斷增加資源的探明儲量,擴展資源開發的范圍,研制自然資源的替代品。②“節流”的方法:開發節能產品,降低生產與生活對資源的消耗,重視廢棄物回收利用。③在自然資源的“開源”與“節流”過程中,科學技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擴大資源開發的范圍和種類,增加自然資源的探明儲量,還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6.2.2應對我國的資源問題一、我國的資源狀況及其影響1.優勢:總量豐富,種類相當齊全2.資源問題及影響(1)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導致資源短缺,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空間分布不均衡。導致資源區域性短缺,對工農業生產布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都會產生重大影響。(3)利用率低,破壞與浪費嚴重。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短缺。二、應對我國的資源問題1.基本國策:節約資源。2.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不僅帶動了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還滿足了東部地區的能源需求,還有利于優化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減少大氣污染,改善東部地區的環境;同時促進了東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3.開源與節流(1)開源: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在安全的前提下穩步發展核能。(2)節流:建立以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為中心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服務體系。4.建立開發利用資源的不同模式區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本身的資源條件,按照資源狀況統籌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這樣,區域之間自然條件的差別,會促使各地積極建立開發利用資源的不同模式,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特色。三、關于資源短缺,作為青少年,我們在生活中怎么做?①思想:宣傳節約資源基本國策,樹立人均觀念和節約觀念,珍惜和節約資源,減少浪費。②義務、責任:遵守資源的有關法律法規,依法同浪費資源的行為作斗爭。③具體行動:節水、節電,選用節能電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一次性購物袋……6.3.1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一、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1.產生: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會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當這種影響超出了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就會產生矛盾,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2.發展:①史前社會:主要以狩獵和采集為主,基本不會產生環境問題;②農業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這時產生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等;③工業社會: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時有發生,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物種滅絕、土地荒漠化、森林銳減、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等。二、環境問題的分類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大氣污染還會產生其他環境問題,如酸雨、霧霾等2.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物種滅絕、森林銳減等三、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①對人體健康:強烈的紫外線輻射會損害人體免疫系統,誘發皮膚癌和白內障;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會引發心臟病及各種呼吸系統疾病,還會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②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③對生態環境:破壞地球生態系統。如:酸雨導致水體和土壤的酸化,全球變暖會導致土壤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四、世界各國通力合作解決環境問題很多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應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單靠某個國家或地區很難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各國在密切關注本國環境的同時,也應對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予以充分重視。如《巴黎協定》不僅是世界各國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承諾與責任,更體現了各國在全球性環境問題上的合作。6.3.2加快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一、我國主要的環境問題1.總體概況當前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環境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國的環境問題既有生態環境問題,也有環境污染問題。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還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2.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荒漠化和水土流失。3.主要環境污染問題:工業生產中的廢氣、廢水及固體廢棄物污染。二、環境問題對我國的影響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影響社會安定,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三、我國治理環境問題的舉措1.國家角度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并把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②加大環境綜合治理的力度,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建設。③加強宣傳教育,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④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建設,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主張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2.個人角度①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②積極宣傳環保,提高環保意識。③參與環保活動,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義務。④采取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四、我國環境治理的效果近年來,國家加大環境綜合治理的力度,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如今,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美麗中國揭開新的篇章。如:塞罕壩生態環境的恢復、滇池的治理等。6.4.1可持續發展與新發展理念一、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PRED(人口(population)、資源(resources)、環境(environment)和發展(development))問題的實質和核心是發展問題。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只有通過協調發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可持續發展1.含義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要求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都有平等發展的機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3.三個緯度包含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缺一不可。生態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經濟發展需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兼顧地區公平、代際公平,追求社會公平。4.措施(1)中國政府積極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根據中國的國情,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2)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6.4.2因地制宜謀發展一、我國的四大地區1.劃分依據根據全國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把全國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四大地區。四大地區體現了我國區域發展的宏觀格局。回顧知識點: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點,我國可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2.總體特點從四大地區的共同點來看,三大產業中占比最少的均是第一產業。從四大地區的差異來看,西部地區面積最大,東部地區第三產業的占比最高。3.認識四大地區體現了我國區域發展的宏觀格局。事實上,我國區域發展的情況遠比這復雜得多。4.對策只有因地制宜地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1.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勢互補。2.因地制宜地區 特點 發展策略和方式東北地區 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長江三角洲地區 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湖眾多,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城鎮最為集中、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 我國結構完善、實力最為雄厚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海南島 交通便利,氣候宜人,擁有海水、陽光、沙灘、森林、溫泉、熱帶物產和民族風情等豐富而獨特的熱帶海島旅游資源 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香港 地處交通要沖;在時區上可以承接歐美金融市場的交易時間;擁有能夠滿足各種金融服務和巨額資金調動的現代化交易與通信設施及政策支持 因地制宜發展金融業3.優勢互補(1)目的:為了更好地發揮各地優勢,不同區域還可以開展區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2)實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優化沿江城鎮和產業布局,實現長江上、中、下游區域的互動合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統籌國內外區域開發與國際經濟合作。6.4.3向貧困宣戰一、原因貧困是很多地區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而環境惡化又會嚴重阻礙這些地區的發展。因此,消除貧困既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重要目標。二、扶貧體系和脫貧策略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在改革開放奠定的堅實物質基礎之上,我國建立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并實施了富有成效的脫貧策略。三、成就如今,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減貧規模大,速度快,是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從我國各地實際來看,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的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四、理念貧困不是單個國家或區域的問題,而是全球所面臨的挑戰。只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下,推動世界各國從安全格局、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讓各國在更加公平公正的環境中發展,全球貧困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綜合探究六 區域的變化一、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1.感受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或許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區域在不斷地變化。2.表現人口的遷移、環境的變遷、資源的調配、經濟的發展……都會讓我們感到區域的變化。讓我們通過了解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的變化,認識區域的變化及人們對新發展理念的追求。3.途徑了解區域的變化,要依據各種各樣的資料,或者來自自己的實踐、經歷所獲得的資料,或者從當事人、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4.根據資料的價值分類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劃分 概念 表現 特點 比較第一手資料 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所獲得的資料 原始檔案、日記、信函、照片、錄像 證據直接,準確性、科學性強 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第二手資料 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 傳說、后人寫的歷史著作等 證據間接按照資料的表現形式劃分: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二、說說周邊區域的變化區域的變化包括區域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請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區域,搜集相關資料,寫一篇報道。①為你的報道取一個標題,要能鮮明地體現區域變化的特色。②說明資料的來源,如調查訪談、文獻檔案或實地考察等。③選擇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方面變化的實例進行說明,最好能配上圖表和照片等資料。④對照區域的變化進行評價,說明你的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