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隋文帝楊堅于581年在長安建立隋朝;589年滅陳,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統一全國。隋朝大運河: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開鑿時間605年,開鑿者隋煬帝;三點:中心洛陽,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四段:由北向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連接的五大水系由北向南為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作用: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聯系,鞏固了國家統一。隋文帝時初步建立起以才能為標準,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創立,標志著科舉制正式確立。影響(或作用):①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②推動了教育的發展。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的開鑿,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聯系,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又多次“南巡”,奢侈無度,激化了社會矛盾,是導致隋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隋朝(隋文帝)最大的歷史貢獻重新統一全國;隋煬帝的最大貢獻是開鑿大運河;隋創立的政治制度是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隋滅亡的根本原因:暴政而亡。第二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圖示人物為唐太宗(李世民),他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他在位時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推行革新措施,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嚴格考察各級官吏政績。經濟上減輕人民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史稱其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她統治期間打擊敵對官僚貴族;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生產;作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史稱“貞觀遺風”。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能,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作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隋亡唐興的啟發:以民為本,發展經濟,減輕人民負擔;重視人才,任用賢才;重視吏治建設等。第三課 盛唐氣象唐朝農民發明的耕作工具是曲轅犁,灌溉工具是筒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唐朝絲織工藝水平最高,蜀錦色彩艷麗,紋飾精美;陶瓷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窯的白瓷類雪似銀;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聞名中外。唐都長安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市是商業區,坊是住宅區),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會。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為“天可汗”,即各民族共同的君主。唐朝少數民族政策有:設置機構,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今新疆);冊封,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和親,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漢藏兩族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礎。啟發: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堅決同分裂、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作斗爭。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包,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具有浪漫情懷,被譽為“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詩風淳樸厚重,反映歷史現實,故有“史詩”之稱,他被譽為“詩圣”;白居易的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唐朝著名書法家有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反映了漢藏兩族的友好交往,吳道子的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圖》。第四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日交往: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得到的啟發:學習其他國家、民族的先進文化。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唐朝與朝鮮半島的新羅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太宗時玄奘西行天竺取經,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從鑒真、玄奘的經歷學到的精神:堅持不懈,不怕艱苦,有堅強的毅力等。由唐朝的對外交往得到的啟發:加強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堅持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對外關系,相互借鑒和學習。第五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滅亡1.755年—763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使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唐朝衰亡的原因有統治腐朽;安史之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人民賦役繁重,連年災荒;黃巢起義的打擊。907年節度使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后,在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九個政權加上北方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實質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第6課 北宋的政治“黃袍加身”“陳橋兵變”與趙匡胤有關,960年,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北宋,定都東京。宋太祖趙匡胤采取統治措施目的鞏固統治,為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及其調動,調換軍隊將領。政治上: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州縣長官,三年一換;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取消節度使收稅權,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消極影響: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不斷膨脹,造成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北宋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目的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表現:重用文臣擔任要職,抑制武將;注重文教,發展科舉制。積極作用(利):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消極作用(弊):造成北宋積貧積弱局面,最終被少數民族政權所滅。北宋注重文教,發展科舉制的影響: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經濟措施有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軍事方面保甲法。但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強烈反對而失敗。第 7 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臨潢府,發展生產,創制文字;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定都興慶,發展經濟,創制文字。宋真宗在寇準的力勸之下,組織澶州之戰,取得勝利。北宋以勝求和,訂立澶淵之盟,內容有遼撤軍,宋給遼歲幣。宋夏有戰有和,后來訂立宋夏和約,夏向宋稱臣,宋給夏歲幣。北宋與遼、西夏的議和的評價:遼宋澶淵之盟、宋夏議和対宋來說是屈辱的,歲幣加重了北宋百姓負擔,但議和后,雙方保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社會安定,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北宋時民族政權并立,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是有戰有和,以和為主,友好交往為主流。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模仿漢朝制度,制定文字,發展生產。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宋高宗)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南宋和北宋的關系類似于東晉與西晉的關系。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岳飛率領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統治,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飛的抗金斗爭阻擊了金軍南下,維護了南方社會安定,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為界。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與技術技術;②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③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④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采取了一寫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等。宋時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推廣種植,水稻產量躍居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為糧倉;“蘇湖熟,天下足”說明我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南宋時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世界領先,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海船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配備了指南針。宋朝商業繁榮,都城東京和臨安人口眾多,城內店鋪林立,商業活動不再有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出現是商貿繁榮的產物,出現后又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發展。宋朝海外貿易興盛,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商船向西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宋朝鼓勵海外貿易,設市舶司進行管理。宋朝海外貿易興盛原因:①經濟繁榮;②政府鼓勵,設市舶司管理;③造船業發達;④航海技術先進,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貢獻有:①統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權;③創制蒙古文字。忽必烈的貢獻:①建立元朝,定都大都;②統一全國(版圖最大);③建立行省制度;④“行漢法”“行仁政”,整頓吏治,注重農桑。忽必烈接受“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整頓吏治,注重農桑。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6年滅南宋,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將領。1279年,元朝結束了長久的政權分立局面,重新統一全國,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金滅遼(1125年)、北宋(1127年,靖康之變);蒙古滅西夏(1227年)、金(1234年);元滅南宋(1276年)。第11課 元朝的統治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是元朝。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為有效管轄建立了行省制度,影響深遠。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是回族。元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中書省掌管行政,樞密院負責軍事,御史臺負責監察。今山東在元朝時歸中書省管轄。元朝時臺灣和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標志是澎湖巡檢司和宣政院的設置。元朝因地制宜加強對邊遠地區管理,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標志著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臺灣成為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轄西域。元朝在西藏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統轄,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這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西藏成為我國領土的一部分。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時出現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開封、南宋臨安、元大都,商業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北宋開封最繁華的是大相國寺。宋元都市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表現:有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雜劇表演興盛;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出現。唐詩、宋詞、元曲成就顯著。北宋蘇軾詞風豪邁飄逸;兩宋之交的李清照詞風委婉、細膩、清秀;南宋辛棄疾詞風豪放、氣勢磅礴。元代最著名的雜劇作家關漢卿的悲劇代表作是《竇娥冤》。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省時省力,提高了效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戰國時指南工具是“司南”,宋代制成指南針(羅盤針)。北宋末年應用于航海事業,后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唐朝發明火藥,唐末開始用于軍事,宋元廣泛用于軍事,后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火藥的發明和傳播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變革。宋元時中外交通發達。在陸上絲綢之路設驛站。宋元時造船與航海技術發展,使用指南針,海船遠達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與中國交往的國家達到140多個。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傳入西方。第14課 明朝的統治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即為即為明太祖。隨后攻占大都,元朝滅亡。朱元璋統治措施目的:鞏固統治,加強皇權。措施:①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分封諸王,監控地方。②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③軍事上設五軍都督府,分散兵權。④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官民。⑤思想上采取八股取士。作用: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宰相制度秦朝建立,明朝廢除。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為監視鎮壓官民,明太祖設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東廠。這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重要表現。明朝為加強思想文化控制,采取八股取士,規定考試題目來自四書五經,解釋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文體一律為“八股文”。影響:明朝的八股取士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了思想,扼殺了創造性,嚴重阻礙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明朝引入的原產美洲的作物有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明朝時蘇州是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制瓷業中心,青花瓷暢銷海內外;北京、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晉商、徽商等商幫。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鄭和下西洋的前提: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目的:提高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宣揚國威,“示中國富強”,加強友好交往。出發點:劉家港。時間:1405---1433年7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與各國交往特點:和平友好,互通有無。影響或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鄭和成功遠航的原因:①明朝國力強盛;②造船業發達;③指南針應用于航海;④鄭和吃苦耐勞、英勇無畏、勇于探索的精神;⑤明成祖的支持等。鄭和下西洋的啟發:①堅持對外開放;②加強國際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③積極發展對外關系,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等。明朝最著名的抗擊“倭寇”的人物是民族英雄戚繼光,他率領的“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在臺州九戰九捷。戚繼光抗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學習他不計個人名利,勇于反抗侵略,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一部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科技巨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科學巨著。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為防御蒙古族。長城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把合理利用與保護相結合,既要開發長城的旅游、人文資源,創造經濟、精神效益,又要保護長城不受侵害,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而成,明成祖于1421年遷都北京。由內到外依次為宮城(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故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北京城布局嚴整,城墻高大宏偉,街道寬廣筆直,體現了當時皇權至上的時代象征。明朝小說成就顯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施耐庵的《水滸傳》是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吳承恩的《西游記》是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最負盛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明朝滅亡的原因;①朝政腐敗;②宦官專權;③土地兼并嚴重;④賦稅苛重;⑤大規模農民起義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起義軍作戰勇敢,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發放錢糧。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后攻入北京滅亡明朝。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清。后金與清朝的關系類似于蒙古與元朝的關系。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戰敗。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1662年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38年之久的臺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2.東南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社會經濟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時期。1885年設臺灣省。3.西南西藏:順治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從而確立了由中央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1727年設駐藏大臣,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1751年設噶廈。制定金瓶(金奔巴瓶)掣簽制度。作用: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4.西北新疆:清朝時天山南北地區居住的維吾爾族稱為“回部”。康熙帝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設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的管轄;1771年清政府妥善安置重返祖國的土爾扈特部。5.東北黑龍江流域:1685、1686年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抗擊沙俄侵略;1689年中俄簽訂平等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6.清朝在邊疆地區采取的措施有平定叛亂、設置機構、冊封首領等,作用:加強了對邊疆的管轄,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7.清朝前期中國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島。8.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朝前期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的原因: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表現:耕地面積擴大;興修水利;糧食產量提高;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作用: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清朝前期手工業如絲織業、制瓷業、印染業發展,在江南比較發達的絲織業部門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清朝的商幫晉商、徽商資本雄厚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朝前期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乾隆時人口達到3億,占世界人口的1/3,但人口的增長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掌控國家實權,雍正帝時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成為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達到了頂峰。為鞏固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加強思想文化控制,清朝大興文字獄。影響: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和社會穩定,但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進步與發展。清朝時社會矛盾不斷加深,表現為:官吏貪污腐敗;軍隊軍備廢弛;官僚結構臃腫;土地兼并,貧富分化嚴重。清朝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其含義是嚴格限制海外貿易。順治時頒布禁海令;僅開放廣州一處為通商口岸,由“廣州十三行”管理對外貿易。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近兩百年,原因有:①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②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危及統治。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這從根本上說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感悟或啟發:①堅持改革開放;②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世界先進文明成果;③對外開放則國家興旺,閉關自守則國家衰落;④擴大開放,文明互鑒,加強國際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初名《石頭記》,后40回為高鶚續寫。它以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通過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變化,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的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清代戲曲最有影響的是昆曲和京劇,清代昆曲代表作有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乾隆時四大徽班進京,道光年間形成皮黃戲,以后稱京戲或京劇,被譽為“國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單元知識點.docx 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單元知識點.docx 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3單元知識點.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