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第一節 認識地球1、比例尺 ①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地球的形狀:②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注意三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麥哲倫船隊的環球種方法的互換) 航行首次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③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約 6371 千米,地球表面積 5.1億平方千米,赤如:①1:1000 和②1:5000 兩個比例尺,大比例尺是_①_, 道周長約 4萬千米3、地球儀: ①從地球內部穿過地心的假想的軸,叫地軸;小比例尺是_②_。②北極表示地球的最北端;南極表示地球的最南端④比例尺越大,所畫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詳細。③在地球儀表面,與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地方所畫的圓圈叫赤道。比例尺越小,所畫范圍越大 ,表示的內容越簡單。2、方向 ①一般定向法:面對地圖,通常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指向標定向法:根據指向標定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方。③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3、圖例:地圖上用來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注記:地圖上的文字和數字。4、地圖分類: 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背誦時間: 月 日背誦時間第:二 章 月地 球 的 面日貌 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4、緯線: 5、經線:①在地球儀表面,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叫緯線。 ①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弧線,叫經線,經線也叫子午線。②緯線是圓,不同的緯線長度不等,赤道最長,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②經線是半圓,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經線指示南北方向。③赤道是地球儀上的 0 緯線,緯度的范圍是 0-90°,北緯-N,南緯—S。 ③0 經線也叫做本初子午線,0 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口訣:北大北緯,南大南緯) 址,經度的范圍是 0 —180 ,東經—E,西經—W(口訣:東大東經,西大④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 西經)⑤特殊的緯線: ④東西半球的劃分:0°(赤道)、 23.5°N(北回歸線)、 23.5°S(南回歸線)、 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 20°W 和 160°E 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66.5°N(北極圈)、 66.5°S(南極圈)、 90°N(北極)、 90°S(南極) ⑤東西半球的判讀:⑥南北半球的劃分: A、西經度數小于 20 W,東經度數小于 160 E—東半球。B、西經度數大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于 20 W,東經度數大于 160 E—西半球(口訣:小小為東,大大為西)0 經線位于東半球,180 經線位于西半球。五帶的劃分: 高中低緯的劃分: ⑥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很方便地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6、地球運動 自轉 公轉方向 自西向東,南順北逆 自西向東周期 一天 一年現象 晝夜更替,時差 五帶劃分,四季更迭,晝夜長短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東西半球: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 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第二節 世界的海陸分布 第三節 世界的地形1、海洋面積占 70.8%,陸地面積占 29.2%,(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1、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大洲: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 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點之間的海拔差。海峽: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海: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 2、高原:海拔 500米以上,邊緣比較陡峻,起伏不大。2、七大洲和四大洋: 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起伏小。①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山地:海拔 500米以上,坡陡谷深,地面崎嶇。②A、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 丘陵:海拔較低(200-500m).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 200米,地面崎嶇。土耳其海峽 B、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C、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 盆地:海拔沒有標準,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河 D、北美洲和亞洲分界線:白令海峽 注意: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的異同點③四大洋按面積大小排列:太平洋(最深、最多島嶼)、大西洋(S 平原 高原型)、印度洋(全部在東半球)、北冰洋(最淺、水溫最低、跨經度最廣) 不同點 海拔低 海拔高相同點 地面起伏小山地 丘陵不同點 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相對高度較大 相對高度較小(和山地比)相同點 地面起伏大(和高原、平原相比)3、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南美洲),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南美洲)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非洲),最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亞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亞洲)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太平洋)背誦時間: 月 日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4、陸地上兩大高山山脈帶的分布:課本 P35 第四節 海陸變遷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太平洋東岸山脈帶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和 1、地表形態在不斷變化。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組成。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二是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這個山脈帶由 證據:非洲和南美洲輪廓吻合、古地層分布相似、生物演化相似。喜馬拉雅山脈(亞洲)、阿爾卑斯山脈(歐洲)、阿特拉斯山脈(非洲)等 3、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①地球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 ②板塊著名山脈組成。 處于不斷運動之中;③板塊內部比較穩定;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5、學看地形圖 某地為什么多火山地震: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①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高線。 4、世界上兩大火山和地震帶:一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②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二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③山脊:等高線彎曲部位向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彎曲部位向高處凸出。 5、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例如:(凸低為脊,凸高為谷) ①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鞍部:兩個山頂中間的低地。陡崖:等高線重疊處,一般用鋸齒狀表示。 ②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拉伸使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形成紅海。山頂:閉合等高線,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 ③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相互擠壓,使地中海縮小。④河流在山谷,攀巖在陡崖 ④安第斯山是由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 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1、世界的人種1、世界人口的數量和增長 ①三大人種(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劃分依據:體質特征①2011 年 10月底,世界人口已達 70億。 ②三大人種的分布②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黃色人種:東亞和東南亞,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③人口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發展 白色人種:歐洲、美洲、大洋洲、北非和西亞、南亞 (印度)中國家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最快的洲:非洲,最慢的洲:歐洲 黑色人種: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地區、大洋洲也有一定的黑人。2、世界人口的分布 第三節 世界的語言與宗教①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程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數。 1、世界的語言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數÷面積 單位:人/平方千米 ①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②人口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及北美洲東部和南美洲東部。 ②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規律:中低緯沿海平原地區。 ③聯合國的六種工作語言的分布原因:地形平坦、氣候濕潤、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經濟發達。 漢語:中國、東南亞.英語: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菲律賓③人口稀疏區:寒冷的極地、濕熱的熱帶雨林、干旱的沙漠、空氣稀薄的 法語:法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非洲一些國家.阿拉伯語:西亞和北非高山高原(干、冷) 西班牙語:拉丁美洲(除巴西外,巴西講葡萄牙語)多數國家.俄語:俄羅斯3、世界的人口問題 2、世界的宗教①發展中國家(亞、非、拉):人口增長過快。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問題:資源不足.環境惡化.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就業困難.辦法:計劃生育。 產生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宗教建筑②發達國家(歐洲):人口增長過慢。 基督教 巴勒斯坦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教堂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辦法:鼓勵生育。 伊斯蘭教 沙特阿拉伯 西亞、東南亞、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清真寺③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佛教 古印度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斯里蘭卡 佛塔,寺廟④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 第四節 世界的聚落展水平。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比重小。 1、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背誦時間: 月 日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第四章 世界的氣候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第一節 天氣和氣候 1、一天中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 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1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具體狀況。 最高溫 最低溫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北半球 陸地 7月 海洋 8月 陸地 1月 海洋 2月天氣:時間短,多變; 南半球 陸地 1月 海洋 2月 陸地 7月 海洋 8月氣候:時間長,具有相對穩定性;常用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 2、氣溫的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認識衛星云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區,黃色表 氣溫的年較差:—個地方月平均氣溫最高值與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示沙塵暴)。 3、把氣溫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溫線。2 、空氣污染指數反映空氣被污染的程度。 4、氣溫的變化規律:①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由赤道向兩級遞減)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 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③在山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 100米,氣溫降低 0.6 C。5、主要降水類型: A地形雨 B鋒面雨 C對流雨6、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規律:①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②南北回歸線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和內陸降水少;③中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④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7、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等值線圖、表格、坐標圖氣溫曲線圖和各月降水量柱狀圖是我們最常見的氣候資料的坐標圖背誦時間: 月 日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第三節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3、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主要氣候特點1、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地球運動、海陸位置、地形、人類活動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氣候特點 植被2、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大,太陽輻射最強。 赤道附近(剛果盆隨著緯度的增加,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 熱帶雨林氣候 地、馬來群島、亞馬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雨林①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的時間、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熱 孫平原)節氣 日 期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 0南、北緯 10 至南北 全年高溫,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春分 3 月 21日前后 赤道 晝夜平分 回歸線之間 分干濕季兩季夏至 6 月 22日前后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晝最長),北極極晝 全年高溫,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印度半島 熱帶季雨林帶 分旱雨兩季秋分 9 月 23日前后 赤道 晝夜平分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炎熱干燥 熱帶沙漠冬至 12 月 22日前后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夜最長),北極極夜 陸內部和西岸0②北半球:3、4、5月春,6、7、8月夏,9、10、11月秋,12、1、2月冬. 在南北回歸線-40 夏季高溫多雨 亞熱帶常綠闊亞 亞熱帶季風氣候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如 6、7、8三個月是南半球的冬季。 的大陸東岸 冬季溫和少雨 葉林熱0 0在南北緯 30 -40 的 夏季炎熱干燥 亞熱帶常綠硬帶 地中海氣候大陸西岸 冬季溫和多雨 葉林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東 冬季寒冷干燥 溫帶落葉闊葉溫帶季風氣候部 夏季高溫多雨 林溫冬冷夏熱, 氣溫年 溫帶草原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 較差大;全年少 溫帶荒漠內陸雨,夏季稍多 亞寒帶針葉林0 0南北緯 40 ―60 大陸 溫帶落葉闊葉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西岸 林極地氣候 極地附近 全年嚴寒,降水稀少 苔原、冰原背誦時間: 月 日 垂直變化;冰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 高山高原氣候 垂直變化,終年低溫 高山高原 雪、寒漠第五章 世界的發展差異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1、目前世界上有 22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2、面積前六國家(按大小):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3、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第二位:印度 第三位:美國人口超過 1 億的國家共有 11 個:亞洲的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歐洲的俄羅斯;非洲的尼日利亞;北美洲的美國,墨西哥;南美洲的巴西。4、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樣,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5、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把世界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日本是亞洲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6、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第二節 國際經濟合作1、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從根本上影響著國際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②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③國際合作與經濟全球化。2、聯合國(UN)是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3、世界貿易組織(WTO)是重要的全球性經濟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2001年 12月 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背誦時間: 月 日組長簽字: 家長簽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