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四單元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課標要求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yè)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學習目標1.了解古代陸路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識記對海洋探索的史實,理解全球航路建立的歷史影響。2.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yè)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3.認識近代中國交通與社會變遷的關系,感知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對交通事業(yè)的影響。4.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重點難點學習重點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yè)革命與交通的發(fā)展。學習難點交通與社會變遷,突出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fā)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教學流程板塊一 激趣導新引導學生觀看《交通強國》視頻導入。板塊二 自主學習 夯實基礎(當堂自學,掌握必備知識,增強時空觀念,培養(yǎng)分析能力)1.根據教科書P.67-72梳理,完成《同步解析與測評·自主學習》填空。2.梳理出時空隧道。板塊三 互學探究 培育素養(yǎng)(依托材料,開展問題導學,培養(yǎng)史證意識、歷史解釋能力)探究1 古代社會交通建設和交通工具材料一 (秦)為弛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山傳》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朝交通呈現的特點,說明秦朝在交通發(fā)展方面的突出貢獻,并分析其積極作用。(1)特點:①以都城為中心;②分布廣(全國);③類型多樣化;④水陸并舉。(2)貢獻:修建馳道等,形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3)作用:①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和發(fā)展;②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材料二 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今遼寧朝陽市)入安東道;二曰登州(今山東蓬萊)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今陜西靖邊縣)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市附近)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今越南北部)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新唐書·地理志》思考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交通發(fā)達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1)表現:①海陸交通暢通,開辟了通往邊地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道路;②陸路和海路遠達亞歐一些國家。(2)原因:①國家統一強盛;②經濟繁榮;③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④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頻繁。材料三 (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史記·秦始皇本紀》從公元前220年開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陽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東北、東面和東南輻射的一批稱為馳道的帝國道路。在漢代,隨著帝國的擴張,道路系統大為擴大。……便利的交通,不僅有利于傳達政令、調遣軍隊,還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劍橋中國秦漢史》思考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秦朝道路系統為例分析古代道路修建的影響。(1)積極:①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②促進不同地區(qū)經貿往來,促進經濟發(fā)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2)消極:強迫百姓服徭役,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材料四 秦始皇時代,中央政府以極大的決心建立全國的交通道路網。憑借統一國家強大的組織力和雄厚的財政實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為主,輔以運河運輸的交通體系。在六國自身交通體系的基礎上,這一體系呈現出統一、靜態(tài)、閉合的特點。與秦帝國修建道路以維護自身統治不同,羅馬修筑道路與其大規(guī)模的對外侵略戰(zhàn)爭有直接關系,通過在戰(zhàn)爭中大肆掠奪,羅馬積累了大量財富,這又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財力支持。最后羅馬帝國形成了以地中海海運為主動脈、以公路交通為血管的交通體系,呈現出囊括性、開放性的特征。——摘編自牛秋實、葛臻明《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交通及社會比較研究》思考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帝國與羅馬帝國交通體系的不同點。不同點:(1)秦以維護統治為目的;羅馬與對外擴張相聯系。(2)秦以公路為主、運河為輔;羅馬以海運為主、公路為輔。(3)秦交通體系呈現閉合的特點;羅馬交通體系呈現開放的特點。思考5:概述古代社會交通建設和交通工具。(1)自然道路的產生是原始人群在自然界中慣性足跡的產物,原始社會時期以步行交通為主。(2)人工道路的出現是生產發(fā)展的結果,道路建設備受官方重視,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中國秦朝的馳道、直道和西方羅馬的道路。(3)水路交通建設的主要體現是運河的開鑿,歷史悠久,作用重大,如中國的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法國的米迪運河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4)交通工具分為陸路的車和水路的船,其動力來源在古代主要是人力、畜力、風力,如牛車、馬車、帆船等,近代社會利用機器動力,如火車、汽船、輪船等。(5)官方色彩濃厚,古代的交通建設主要為官方服務,體現政治、軍事、通信等功能,客觀上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服務。探究2 全球航路、工業(yè)革命與交通的關系材料一 宋代造船業(yè)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辟了航海史的新階段。同時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在船型結構和造船工藝上,要比當時的“番舶”更先進。思考1:通過材料一,分析宋代造船技術取得了哪些進步,有何積極影響 (1)進步:①船體更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②船體使用水密封艙工藝;③船型結構和造船工藝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2)影響:中國航海能夠遠洋航行,推動了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繁榮和發(fā)展。材料二 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激烈的戰(zhàn)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fā)展。秦朝航海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大一統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chuàng)了大規(guī)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創(chuàng)了15世紀世界大規(guī)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思考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yè)發(fā)達的原因。原因:(1)戰(zhàn)爭和貿易的要求;(2)秦以后大一統局面,強盛的國力;(3)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4)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材料三思考3:結合所學知識,用列表法從時間、背景、目的、性質、結果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不同點。視角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時間 1405—1433年 15世紀末16世紀初背景 封建自然經濟基礎 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興起目的 政治目的 宗教、經濟性質 朝貢貿易 掠奪性結果 偉大壯舉,促亞非國家友好,經濟負擔重 促資本原始積累,世界市場雛形出現,世界開始連接為一體材料四 史蒂芬森“火箭號”機車復原圖思考4:史蒂芬森“火箭號”機車的動力來源是什么?其影響是什么?(1)來源:蒸汽機。(2)影響:①推動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②帶動了機器制造業(yè)、鋼鐵業(yè)、建筑業(yè)等行業(yè)的大發(fā)展;③人類步入鐵路時代。思考5:概述全球航路、工業(yè)革命與交通的關系。(1)中外海洋探索,歷史非常悠久。中國漢朝時期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太平洋、地中海很早就出現人類航海活動。(2)遠洋航海活動,意義影響深遠。中國的鄭和下西洋規(guī)模龐大,遠達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環(huán)球交通網絡的逐步建立。(3)跨洋通道出現,極大縮短航程。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其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的捷徑。巴拿馬運河的適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4)工業(yè)革命發(fā)生,革新交通工具。工業(yè)革命后,蒸汽機車、汽船、輪船和汽車先后出現,推動人類的交通運輸工具發(fā)生革命性變革。板塊四 提綱挈領 升華認識設計意圖:總結是課堂教學整體優(yōu)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用時雖短,卻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的總結,既可使一節(jié)課諸多的教學內容, 擴大視野、形成方法,構建起清晰完整、系統調理的認知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構建歷史發(fā)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及規(guī)律;又能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顯現出課堂教學的和諧與完美;從而誘發(fā)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并獲得豐碩質佳的認識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學生理清了“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陸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yè)革命與交通的發(fā)展”“交通與社會變遷”四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第一、二、三子目概述了20世紀之前交通變化;第四子目討論了交通發(fā)展的作用。通過學習人工道路的鋪設、運河的開鑿、海上航線的建立、鐵路的發(fā)展及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改進史實,引領學生了解20世紀前交通發(fā)展的一般情況,理解交通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板塊五 達標檢測,固本養(yǎng)能(《同步解析與測評》課時練及課后評價——略)板塊六 學習評價,培育素養(yǎng)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jié)課是高二選擇性必修之教學內容之一,應達到學業(yè)質量水平1、2、3、4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1、2、3、4的程度。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材料、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huán)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通過培養(yǎng)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等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秦朝道路示意圖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